文化论著研读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457321 上传时间:2021-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论著研读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论著研读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论著研读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容来源:办本科学历 选修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彰显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性,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有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毋庸置疑,课程标准的设想是比较完美的,具体操作的情况和课标的出入是比较大的。试就“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课程教学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课程标准对于“文化论著研读”的教学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和方式。在学习目标上,课标指出“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在学习方法和途径上,又从课内和课外两个角度作了具体阐释。课内“阅读文化论著,重在体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相互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课外,“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口头、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考察成果。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结果应该切合实际,不要盲目拔高目标”。姑且不论课外如何让指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化论著研读的课堂教学情况吧。 一、 课堂教学的内容。让我们看一段课堂教学的实录:师: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佛理禅趣”。请大家先看第一篇慧能受法。自己先读一遍。生读课文。师:我们可前已经做过预习了。请你对自己说一遍这篇文章每一句话的意思。要求准确流畅。生口译慧能受法。师:有几个词的意思要记清楚:言下、信禀、以心传心、即。有哪些地方的意思说不清楚吗?生:没有。师:好,我们下边请一位同学翻译给大家听。一同学翻译。师:这篇文章讲的是五祖弘忍将衣钵传给六祖慧能的故事。佛教师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早在 这一段实录所显示的课堂类型是什么呢?如果不熟悉教材内容,但看这段实录,你会认为这是选修课吗?会认为是选修课中的“文化论著研读”吗?这样的课分明是文言文的阅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利用教材积累文言词语和训练文言翻译。有文化的事情吗?有人会说,有的,教师后来不是在讲解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了吗?可是,我想的是,如果没有这一篇教材,没有对这一篇教材的学习,教师是不是也可以作一番这样的讲解,学生是不是也会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佛教文化有一点了解。应该说,这位老师还是注意了“文化”的问题的,但是,脱离教材去做一些相关内容的补充恐怕是不合适的。这些文化的东西不是通过“研读”教材而得的。况且,文化在此也不过是一种一定要有的点缀罢了。这样的文化论著研读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是比较多的,把文化论著的课直接上成了文言文的阅读训练课。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考察要求非常明确,而高考对文化论著的考察要求又不够明晰,为了高考上成这样的文言文阅读课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如果这样,课程标准在这一块的美好设想就基本上不可能实现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提供的内容作为学生学习某种文化的一个载体。或者说,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选取的这“一斑”使学生走进这一文化领域,愿意去窥全豹。不仅仅是了解一些,而且觉得这一领域文化的可贵,愿意去了解它、研究它、接受它、传播它。比如论语的教学。人教版中国文化论著研读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则。教师先是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积累相关字词。我并不反对高中生在学习文化论著研读时积累相关字词,因为这毕竟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工作,恐怕到大学里阅读古典论著也是需要这样做的。然后引导学生去品味每一则的基本思想。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供论语中和这一则内容相关的一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比较,去联系,去揣摩,去探讨。通过老师的帮助,阅读与揣摩,领会文化经典的思想,感受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样来研读文化论著,是不是会更贴近课程标准的设想。让我们看一段教学实录:师:大家已经把全文诵读两遍了。课文选取的十则,内容的前后排列上并没有非常严密的逻辑联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到每一则是在探讨什么问题的。第一则是在探讨什么问题呢?生:好学。因为这一则的最后有一个小短句“可谓好学也已”。师:解释一下,为什么通过这个小短句就知道本段探讨的是“好学”呢?生:“可谓”,可以说。是对前边讲的内容的一个概括总结。师:好。文字上有没有什么障碍?(生摇头)师:有几个词要注意。敏、慎、就、正。请同学解释一下。同学解释词语。师:孔子认为怎样做才是好学呢?生述说原文意思。师:补充两则资料,你会发现儒家对于学习的重视,同时会完善你对这一则中的好学的理解。(补充资料:1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2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师:通过阅读这三则材料,你会发现儒家对于学习的要求有哪些,对于好学的要求又有哪些,这些要求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有所得再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学生阅读材料,交流讨论。如果能够这样去做,恐怕文化意识,学生对文化的点滴感受才会从对教材的阅读与探讨中生长出来。课标提出的一些具体的目标才有达成的可能。 二、课堂教学的方式。 在文化论著研读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不排除任何一种,但是可以提供出来供大家选择。方式和方法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运用恰当,适合于内容,适合于实际,适合于使用方式方法的人。第一种,教师串讲,学生做好记录。这是比较多的,老师们考虑的因素可能很多。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好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尤其是在选修课程开设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方式不到万不得已之时,我还是不建议使用的。毕竟,老师的串讲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研讨。老师讲完了,学生学得怎么样,还真的值得怀疑。第二种,师生共同阅读。这是一种很完美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共同发现问题。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一些他们应该发现但是发现不了的问题,甚至可以用一些问题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论语十则的时候,和学生共同阅读了第一则,探讨“好学”。其中有一句“敏于事而慎于言”。对于“慎于言”,学生的理解就是“说话要谨慎”。那么这里边的“慎于言”又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教师可以提供论语中其它章节的内容,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发现“慎于言”的丰富内容。只有将文化经典的内容丰富化、具体化,才能够显示出文化经典的价值,学生才会学得有收获,学得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第三种,教师讲座,学生倾听。这一种不同于教师串讲。教师串讲,立足于文字本身的理解。教师讲座则立足于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立足于对所选择的课程内容的文化意义的阐释。对于文化的东西,由于学生阅读视野的局限,也由于学生阅读精力的限制,有些内容,教师是不妨作一些集中讲解的。这种讲座很有点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可能在有些老师看来,教师讲座不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我觉得这种认识有一点误解了课改新理念。课改新理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己没有能力去充分感受、没有精力去充分探究、甚至根本就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教师的集中讲解未必不是使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保护的一种措施。第四种,专题研讨。人教版的中国文化经典论著研读就是以专题为单元编排教材的,毫无疑问,这为专题研讨提供了方便。那么,专题研讨的难度在哪里?在于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如果说这一选修系列的课程开设在高一或者高二,让学生课外去收集资料,课堂上作专题研讨,还是可能的。但是,如果放到高三,就不好说了。据了解,好些课改区都是把必修内容集中进行完,高二上学期的后半学期开始选修课教学的。而选修课程的开设顺序,一般是高考考纲明确提出要考的内容是放在前边的,比如“语言文字应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像文化论著研读这样的课程放在高三开设的地区是比较多的。具体到学校,有些学校大概在考纲上看不到明确的要求,这样的课程只是开设在文件里的情况也不是没有的。可是,对于文化论著的研读,确实需要有集中的研讨。否则,学生的学习只能是浮光掠影。高三的专题研讨就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查找提供一些和文本相关的研究资料供学生课堂学习时或利用宝贵的课外时间研讨时获取实效。无论哪一种学习形式,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方式方法用好。实践证明,如果时间允许,学生对教师讲座和专题研讨的形式比较欢迎。 三、课堂教学的评价。 直白一点说,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考试问题。2010年全国高考12套新课程高考试题,涉及到文化经典的考查的试卷并不多。专门设题考查的应该只有福建和浙江两套试卷。福建卷中文化经典共有两道题,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共6分。浙江卷只有一道主观题,4分。其它新课程高考试卷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一块内容的考查。全国新课标卷也没有明确的相关内容。结合已有的高考试题,我觉得,关于文化论著研读的考查一般可以采用三种形式:一、相关“文化”基本内容的理解。可以解释句子的思想内涵,也可是设置选择题来看学生对相关“文化”的理解。二、经典语句的背诵与默写。这一种考查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可以和原来高考命题中的名句名篇的默写考查结合起来。三、联系实际运用。实际,可以是当前的现实,也可以是某种历史现实。 比较一下选修课的五个系列,在多数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文化论著研读”恐怕是最没有“用处”的一个系列,至少在高考面前。可是,北京大学温如敏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提到“无用即大用”。仔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文化这东西,功利一点来看,真的看不出其价值,但是正如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所说“文化在纪律管不到的地方起作用”。况且,高考也在考这一块内容,无论怎样说,我们都要努力地改进文化论著的课堂教学,让它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尽可能的最大化。这恐怕不仅仅是新课改的愿望,也是高考改革者的愿望吧。课程的设置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老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有自己主动选择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但是选择也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准绳。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国家新课程改革不会穿新鞋走老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