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其对策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0464004 上传时间:2021-10-10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其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农村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其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农村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其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农村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其对策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 班 级 社保1班 学 号 20110284118 姓 名 王海良 指导教师 路 军 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制二一五年五月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农村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其对策摘 要中国的老龄战略己经被纳入到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成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议程之一。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在养老机构数量、养老服务设施、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农村居民的陈旧观念等四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老年人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固守着家庭养老的养老观念,更是资金不足、管理松散、居家养老发展不成熟、专业培训和有力宣传缺乏所导致。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机构数量的设置,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加强多手段的宣传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关键字: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目录一、 引言1二、居家养老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1(一)居家养老背景1(二)居家养老必要性1三、农村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2(一)居家养老机构的数量2(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2(三)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3(四)未消除的陈旧观念3四、农村居家养老问题的成因分析4(一)资金不足,管理松散4(二)居家养老发展不成熟4(三)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4(四)缺乏有力的宣传4五、发展和完善农村居家养老的政策建议5(一)政府加大补贴,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居家养老机构建设5(二)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的需求5(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升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6(四)开展多种手段的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认可度6参考文献71、 引言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社会发展问题,它以间接或直接方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为它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包括养老方式的选择与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等,因此解决养老问题已成为当前各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因为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因素等方面导致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目前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要在城市全面的推进居家养老,同时要在农村开始逐步的发展居家养老。而本文就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发展和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使居家养老更好的在农村发挥作用,使农村老年人得到更好的保障,可以安享晚年。 二、居家养老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一)居家养老背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浪潮的到来,我国人口已进入老龄化加剧阶段,根据联合国对我国人口的预测,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11.9%,并呈逐年增长趋势,至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3.7%,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量的增加,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而,居家养老这一适应新时期需求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居住,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在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过渡时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二)居家养老必要性1.政府作为养老唯一方案存在缺陷为了解决家庭养老本身的缺陷和“空巢”状态下的养老难题,应对农村地区普遍居民养老资源稀缺的情况,大部分农村居民将希望寄托在政府或村集体上,期望政府会及时解决养老困境,而我国目前在农村养老问题上也是主要依靠政府作为主要承担主体。政府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建设养老保障制度、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等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是,从下面这则资料来看效果有限。首先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上,由于农村老人的数量相对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老人的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低,保障能力十分微弱。根据查阅到的资料显示,获得过国家提供的养老金的老人仅占18.9%,直接提供物质或现金支持的仅占36.1%,没有得到过政府相关帮助的老人的比例仍高达63.9%。从软件建设来看,目前针对于农村老人的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不甚理想,活动形式简单,主要是:免费体检、露天电影及戏曲表演,发展性的活动相对较少,无法很好地满足老人需求。而针对“空巢”状态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方面,政府也是难以发挥作用。2居家养老的符合国情,具有明显优势首先,为了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大范围的老年人口对我国养老福利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尚未形成完善体系的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其次,实现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的联合。我国经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政府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财政拨款经费来全面发展以机构养老为主的老年人福利事业。因此在我国 未富先老的特殊形势下,必须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基本满足我国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新路子。再次,养老服务的客观需求。随着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养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可以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这就为创业和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综上所述,居家养老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自身优势性,更具有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强大潜力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我们应该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发展好居家养老模式,以期能够顺利缓解农村养老的压力。三、农村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一)居家养老机构的数量目前城市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困境,绝大多数福利院和敬老院资金严重短缺。单纯由政府提供的养老机构,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满足不了社会养老的需要,在质量、数量方面都存在不足,效率也不尽如人意。而且存在大量需要机构住养服务的老人因支付能力不足住不进来,还有许多高收入但身体健康的自理老人占据了大量床位。据全国老龄委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而截至2012年,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社会养老床位数仅为21.5张,城乡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情况十分普遍。(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居家养老挑是一项新的养老模式,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整个老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各地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功能设置不合理,物质保障程度低。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主要是指老年公寓、老年福利院、老年文化活动室、敬老院和托老所等。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全国各地的社区都逐渐注重兴建各类老年服务设施,但有些服务设施的功能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基本物质保障需求水平低。经济供养是养老的基本物质保障,农村老人对于子女的经济供养依赖性较强,同时劳动参与度高。但是由于子女经济供养的不稳定性,和老人由于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所导致的创收能力的退化,因此在消费支出方面基本处于500元以下。老人在基本物质保障需求方面只能做到初步满足。适用性较差。不少社区兴建养老服务设施是“赶鸭子上架”,是为了付民政部“星光计划”的任务。这些设施的设计没有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忽略了老年服务设施本应具备的防滑、防碰撞、防摔跤等功能。无障碍设施的缺乏,使老年人在社区中的生活、行动很不方便。此外,有的社区老年公寓居住楼层过高,不便于老年人进出和下楼活动:老年人的居室不够宽敞,使老年人不便行走和活动;卫生间、楼道没有安装扶手,老年人很容易摔倒。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直接影响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同时也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服务设施不齐全。目前虽有不少的老年服务设施,如老年公寓、护理院等,但所设置的种类太少。随着高龄老年人口的增多,对医疗保健、护理需求量将会增大,此外,老年人对文体生活、社交和参与社会发展等需求也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和精神文化生活等需求都在不断的增多,而目前的服务设施己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日常生活保健服务和健康咨询都是老年人所需要的,然而目前社区医疗卫生设施大多较为简陋,而且比较单一有的社区甚至没有专门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保健设施,护理设施,根本没有达到“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高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老年人对居住、医疗护理、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判断居家养老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具备完善的设施条件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三)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补)现有机构中懂老年学专业的人员很少,护理员、炊事员多是由未经过培训的退休人员或农民工担任,因此很难向老人提供康复保健、心理咨询、日常科学护理等较规范的服务。即使是养老机构管理者素质也参差不齐。由于没有能从养老机构专业化角度来配备和培训干部,各地养老机构的管理者有近半数不懂专业,对养老护理知识一知半解。由此,养老院开展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服务显然不能满足老年卫生保健的需求。现行的养老护理培训大多属于非正规培训,且国办养老机构的培训体制在当地人事部门,民办养老机构正规的护理员培训几乎为零。(四)未消除的陈旧观念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和社区服务的取向,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始在国内许多城市推广,但由于我国居家养老现仍处于起步阶段,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利用频度不高,居家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我国老年人需求与社区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差距是显著的,同时社区在养老服务上没有一个整体的发展思路,服务的种类和内容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这样不仅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造成了社会的浪费,没有很好的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源于观念认识不到位。观念的问题主要来自社区职能管理部门和老年人本身两个方面:第一,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第二,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高,很多老年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社区关系密切性和社区服务对满足自身需求的重要性,同时对社区服务还存有一定的顾虑,总觉得服务人员的服务没有自己女儿照顾的好。这两方面的观念问题都影响了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四、农村居家养老问题的成因分析(一)资金不足,管理松散居家养老服务本身不是一个专门盈利的服务体系,所以对民营资本没有很大吸引力。而且农村居家养老与城市不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有较好的设施设备基础和良好的服务业为依托,而农村社会服务业只能另辟新径,在农村运行居家养老服务成本要明显高于城市。在服务体系构建中,一些本应由企业和中介组织来完成的工作,仍由政府集体包办。其包办的结果是,政府既力不从心,又影响服务效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府部门资金有限,对于家庭养老方面重视不足,村内缺乏养老经费,使村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农村养老服务各自为政形成不了合力,也是监管一大难题。(二)居家养老发展不成熟我国社会老龄化迅速发展,经济节奏跟不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不成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居家养老才应运而生。居家养老发展的时间尚浅,我国无论是在发展经验还是制度、法律法规上面都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为依托,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健全的体系。居家养老还正处于初级发展的道路上,从建立到发展成熟还需要走较长的一段时间,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三)缺乏专业培训(补充)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四)缺乏相应的宣传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形成广泛认同。另一方面,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而居家养老在国内的起步时间比较晚,发展还不健全,且农村老年人文化知识普遍不高,所以很多老人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还是一知半解。对于在村内敬老院下设的养老服务站的性质很多不清楚,村中的老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老年人对未来未知的世界是恐惧的,他们的精神以及思想是孤单的,这时候儿女的照顾以及在情感上的安慰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人群局限性较大,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消费意愿较低,低支持率与低参与率导致的结果是居家养老的一些服务项口丧失了规模化效应,并逐渐萎缩等。五、发展和完善农村居家养老的政策建议(一)政府加大补贴,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居家养老机构建设首先,应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养老机构,实现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财力支持、工作指导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个人承包等形式,开办养老福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半护理、护理等多层次服务,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新格局,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主动捐款捐物,资助老年人机构的建设、老年人活动的举办等,以成为政府资金的重要辅助力量。其次,政府应在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由政府承担起主要责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可采用设立老年人服务专项资金的方式,将资金直接投向养老服务的开发和购买、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养老机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同时注重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当前老年人最关心、最突出、最迫切的养老服务问题,按照特殊人群优先、以“空巢老人”为重点的原则对生活困难老人实行优先照顾。(二)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的需求每位老年人的个人基本情况具有特殊性,对养老服务的选择也会因人而异,因此。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必须分层级分类别设立服务标准,以满足老年群体各因需求差异形成的不同服务需求,从而让社区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开展个性化老年服务活动。老年人在文化程度、经济来源、家庭和健康状况及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也各不相同。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要根据此种差异性设置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项目。例如,社区为了更多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可以在社区的公共服务场所开设意见箱,收集老年人的建议与意见。同时根据老年人在退休后产生孤独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针对那些子女在外工作独居的老人,可以采取“结对子”的形式,倡导老年人信任的服务人员一对一上门陪其聊天,关注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变化,同时鼓励志愿者经常上门服务,陪同老年人购物、聊天。 重视老年人精神生活服务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临朐县老龄形势日趋严重,而且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全县现有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 49.5 万,占总人口的 14.8%,其中 80 岁以上老年人口 39166人,百岁老人 41 人,空巢老人家庭近 13 万户,太原市的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人口比例很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他总希望有友谊、关心、情爱,希望有人与他人交流,希望被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老年人的这些需求同样是强烈的。当前老年人的情感倾诉需求很大,如果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不具备相关的心理疏导知识技能时,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吸纳精神卫生部门和专业心理服务人员等介入,提供专业化的居家养老精神生活服务。并通过培训使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心理辅导方面的技能。同时由于社区志愿者也是来自各行各业,对精神生活服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尽相同,也需要通过相关培训来提升其服务技能。 (三)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当前农村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很低,主要原因为服务质量较低。服务质量与工作者素质紧密相关,因此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塑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首先,吸收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农村的政府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聘请一些综合素质较高、专业素质过硬的有志青年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行业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其次,提高现有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聘请学识渊博、对行业有深入研究的高校老师对服务者进行专业知识和服务理念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聘请职业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对服务者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保健、护理、康复及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最后,不断扩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导致养老服务人员紧缺,因此必须有一些非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壮大服务人员队伍。目前临朐失业下岗职工很多,多数都处于待业状态,可以吸收一些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经过专业的培训后,加入养老服务行业,但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提高这些非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并让其参加相关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颁发从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这样既满足了养老服务需求,又缓解了就业压力。(四)开展多种手段的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认可度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础就是“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传统文化以“孝道”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一定意义上,孝是中国社会稳定家庭和睦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孝道的合理性因素建立新农村新孝道 为农村居家养老建立以孝文化为基础的道德支持!各基层政府在工作中要在全社会范围重点深入持久的对养老的法制宣传“对敬老、养老传统美德宣传”通过宣传努力提高全民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综述,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快、养老形势越发严峻的今天,要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必须结合国情选择一条符合中国现状的正确的道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必然的选择。参考文献1 王碧红.农村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与体系建构研究D.硕士论文,2009.2 王秀花.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硕士论文,2012.3 汪伯根.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若干问题研究-基于安徽省怀宁县的实证分析D.硕士论文,2011.4 卫俊栋.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硕士论文,2011.5 “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研究”课题组.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N.人民日报,2011-04-29.6 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路、方法与制度设计汇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 梁鸿、赵德余.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8卢静.制度安排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7(04) :46-48.9杨复兴.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创新研究一一基于制度文化的分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006(03) :112-115.10 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1 宋健.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与养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 刘翠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 终身教育 B. 普通教育 C. 职业教育 D. 义务教育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A. 视角 B. 视敏度 C. 视野 D. 明适应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 常模参照测验 B. 标准参照测验 C. 目标参照测验 D. 团体参照测验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 杜威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10.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措施 D. 教育内容1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C.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2. 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13.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 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16. 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17.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18.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19.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20. 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21.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22. 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23.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24.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5. 教学26. 学校课程27. 有意注意28. 社会抑制29. 学习策略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0.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32. 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33.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34.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六、论述题(11分)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七、教育写作题(16分)36.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3.D解析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4.D解析 略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10. 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11. 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2. 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13. 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二、填空题14. 民主化 15. 康德 16. 能动的 17. 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 监督调节19.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 认知内驱力 21. 态度情感三、辨析题22.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23.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24.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名词解释25.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6. 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7.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8.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29.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五、简答题30. 答案要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31. 答案要点(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32. 答案要点(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33. 答案要点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34. 答案要点(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六、论述题35. 答案要点(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七、教育写作题36. 参考例文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 符合什么规律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案例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案例6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 为什么 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育学练习一.选择题:“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 D)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D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C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 A )“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 C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A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C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 D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 A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 D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 D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 C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D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A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 B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C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 B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2.1)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 C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 D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 ( C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 )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 D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 B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 C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3.1 )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