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书目《公共管理学》笔记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258414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0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书目《公共管理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湘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书目《公共管理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湘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书目《公共管理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公共管理学可以一般地定义为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定义为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它是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进一步扩展而成的,其主要部分仍然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第一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从词典的解释以及词源看,行政是为服务,而管理则是控制或获得结果。行政本质上包含着遵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而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公共管理的服务导向来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行政官僚要帮助由选举产生的政治家反映公众对政府服务所提出的愿望与要求;私人管理以利润为导向,是因为私人部门或组织最终要依靠获利而生存。这是人们经常强调的两种管理的区别。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因为政府部门的资金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政府官员不必为利润担忧,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削减开支和有效运作的诱因;商业组织以有效的运作为动机,因为,它们必须在市场中靠竞争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政府提供的是公共物品,而商业组织提供的是私人物品。因为公共物品的特征,使得政府活动难以具有高效率。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在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的划分是比较清楚的,而在政府中,诸如运作的规模和复杂性,对官僚机构加以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的寻求等一类的因素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这种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第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三、公共物品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排他性的货物。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由此可见,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第二节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一、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三、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公共管理的特征(1)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2)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3)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4)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5)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第三节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管理的三种不同理解一是将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公共行政学。二是把公共管理学当作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三是将公共管理学看做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公共管理学的特质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第一,就研究对象和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学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统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者来自广泛不同的学科,他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因此,它的基础更扎实,并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第三,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第四,公共管理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这就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学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第六,公共管理学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知道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它更具现实性。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 研究途径2. 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第四节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一、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首先,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奉行三个基本原则:1.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2. 契约原则;3. 自我负责原则。(2)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客观上促使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凯恩斯主张放弃自由放任注意,实行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特别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3)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由此兴起。他们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租用。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声势浩大,基本上围绕三条主线进行:一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做到管少管好;二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机制,提高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其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即政府干预模式)也是不同的。(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靠市场调节,政府的干预或调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有较浓厚的自由经济色彩。(2)欧洲或莱茵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较大,国有经济的成分也比较大,有明显的混合经济色彩。德、法和北欧国家都属于这种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这些地区所采取的是政府引导市场模式,即采取“亲”市场战略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三、21世纪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1. 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弊端是:(1)政企不分,政资部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3)权力过于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建立成熟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一直努力的方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内涵必须容纳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实际上是要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之间取得一种合适的平衡。政府要扮演好自己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和财产分配的调节者以及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的重要角色,并不断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转轨时期政府的公共管理实践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首先,由于转轨国家的市场体制并不是自发形成与演化的,而是靠政府自身的力量建立起来的,因而政府管理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来自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方面。其次,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行政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建立起一个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灵活、高效、精简、协调的新政府管理体制;必须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由微观、直接的干预过度到宏观、间接的调控。在转轨时期尤其需要确定好政府干预的范围。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在转轨时期,我国各级政府的一个艰巨任务正是要推进机构改革,加快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2. “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阻碍了市场化的进程。市场经济要求有限的、服务型的政府,WTO规则也排斥政府权力进入市场,以确保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一些地方政府淡薄的法律规则意识和地方利益至上行为将阻碍WTO规则的有效执行。(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加入WTO既给我国政府管理的体制、过程和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过程和方式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来挑战,形成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WTO的法律框架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公共行政体制以及新的政府管理模式。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一、公共组织的定义组织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在组织的若干特征中,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广义的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 组织人员任何组织都是以人为核心的,组织首先不是物质关系的体现,而是人际关系的体现。2. 组织目标组织都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它决定着组织行为的方式和组织发展的方向。公共组织的目标是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公共利益关系。3. 职能范围围绕组织目标,组织必须对其职能范围进行界定,明确组织的工作任务与活动范围。4. 机构设置5. 职位设置6. 权力与职权权力指影响他人的能力,职权是指被组织正式承认的权利。7. 权责划分权责划分指公共组织中各个部门、层次、成员之间若干丛书、并列等相互关系的确认。权责划分是保证组织角色明晰化的基本手段8.规章制度9. 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形成组织目标的共同心理基础。10. 组织设计组织设计主要指组织结构的分化和整合及最终目标的修正。11. 支持硬件12. 技术和信息公共组织构成因素中的技术不仅指组织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技术,也包括组织策划原则、方式在内的“政治技术”。三、公共组织的类型1. 财务会计标准分类2. 公共权力标准分类(1)强制型公共组织(2)半强制型公共组织(3)非强制型公共组织3. 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1)古典模型特点:1)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 2)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 3)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最终目标的活动。 4)任何上级仅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的直接下属,即存在“控制范围”; 5)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 6)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2)官僚模型官僚模型组织的基础是理性合法权威。组织不是靠服从个体而是靠非人格化的规则来管理的,理性意味着效率。特点:1)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2)有明确的职权等机制;3)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4)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5)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6)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3)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特点:1)公共事务往往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2)在很多方面政府成为“代理人”政府,许多政府工作通过合同委托给第三部门完成;3)政府不可能轻而易举地监督组织之外的代理商;4)行政组织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它们往往与其他公共组织形成一个网络,通过组织互动来实现目标。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公共组织具有三个层次,即高层、中层、基层。高层侧重于决策,基层侧重于执行,中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组织结构,被称为尖形结构,尖形结构中的管理层次分明,上级对下级控制严格、影响力强。优点是权力集中,分工明确,便于统一行动。缺点是信息传递途径长,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此外,上级对下级的严格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工作缺乏灵活性,容易走向僵化。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被称为扁形结构。扁形结构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时间短,下级执行人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决策、执行面广,也较灵活。缺点是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不强,结构组织相对比较松散,集体行动难度较大。二、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1. 直线结构直线结构的特点的单一垂直领导,其结构简单,领导隶属关系明确,结构中的每一层级的个人或组织只有一个直接领导,不与相邻个人或组织及其领导发生任何命令和服从关系。直线结构具有信息传递途径单一、传递速度快的优点。缺点是基层自主性小,且由于各职位工作程序固定,容易导致僵化。直线结构主要为规模不大,工作较为简单的公共组织所采用。2.职能结构职能结构是相关部门在水平方向依职能不同进行分工,再分别对下级部门实施领导的结构。在职能结构中,每个上级部门并没有单一服从自己的下级部门,同样,每个下级部门也不只服从一个上级部门。职能结构依靠水平分工领导,优点是拓展了各层管理事务的范围,适宜于相对较复杂的管理工作。缺点下级部门由于多头领导,容易出现政出多门的情况,而领导部门如果相互缺乏协调,反倒会造成执行混乱的局面。3.直线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是在综合直线结构和职能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各级部门间既有垂直领导关系,又有水平领导关系。直线职能机构行使加强了对水平层次领导部门的协调领导,优点是有助于克服政出多门的问题,每个下级部门在只有一个明确上级领导的基础上,接受其他相关上级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有助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缺点是垂直领导有可能排斥水平领导,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4. 矩阵结构矩阵结构是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来履行工作任务的结构。矩阵结构及保持了组织成员构成的稳定性,又有助于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综合优势,组织效率相对较高。与前述三种结构形式相比,矩阵组织更加灵活,适应能力也更强,因此也称为适应性组织。三、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1. 纵向结构纵向结构也称为层次结构,它反映行政组织内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宏观上的纵向结构是指各级行政组织间的层级关系,我国的行政组织可分为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两大层次。微观上的纵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2.横向结构横向结构又称分部结构,它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横向结构中的各部门都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和相应的权责划分,各部门之间是一种平行关系。我国行政管理部门按职能大体可分为业务部门和辅助部门。但是行政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仅仅按职能方式划分和设置部门是不够的,还应结合其他方式来进行分部。主要有:按地区划分、按服务对象划分、按行业与产品类型划分。四、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分为首长制和委员制;根据行政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可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根据行政权力的使用特点可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根据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与控制可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1. 首长制与委员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首长制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可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缺点是:由于行政决策大全由首长一人独揽,容易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监督。而且首长个人在精力、体力、知识、智慧、才能方面的局限,也不利于对行政事务的周密考察与恰当处理。委员制又称合议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委员制的优点是: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处事考察周全,委员互相牵制,有利于权力监督。缺点是: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的弊端,委员间相互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并且容易泄露决策机密。首长制适于执行与指导事务,委员制适于政策寻求与决定的事物。2. 层级制与职能制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层级制的优点是组织系统业务相通,便于沟通领导;权力集中,从上到下辐射开来,有助于统一指挥。缺点是:上级任务繁杂,往往顾此失彼;缺乏专业分工,工作弹性小;各层级行政首长权力集中,要求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容易造成独断专行。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平行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职能制的优点是分工明确,有助于工作专业化,提高行政效率,行政首长也有精力进行组织的宏观管理。缺点是分工单位无力进行全局协调,责任不明,过细的分工还促使部门主管过多,政出多门,使下级部门无所适从。我国的行政组织实行层级制和职能制相结合的双重体制。3. 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仅有有限的裁量权,须依靠上级机关的指令办事的组织体制。集权制的优点是:政令统一,可在行政组织系统内实行的一致标准,便于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统筹兼顾。缺点是:层级节制过严,下级的行为带有被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不能因地制宜,即使处理行政事务,机关及个人也容易导致独裁和长官意志。分权制是指下级组织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的裁量权,上级组织不予干涉的组织体制。分权制的优点是:各级行政组织可以因地制宜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处理事务,行政措施紧贴实际,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各层级有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容易激发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防止上级组织和个人的独断专行。缺点是:权力过于分散,上级组织的目标、意图难以实现,上级反受下级牵制拍;下级组织机关彼此分离,中央无力调控,容易形成地方势力,相互冲突,发生纠纷,造成行政组织的分裂。4. 完整制与分离制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指,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制会、监督的组织体制。完整制的优点是: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是: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机关或行政首长的智慧、监督的组织体制。分离制的优点是:行政机关独立性大,措施灵活,通过发挥专业部门优势,对某些局部事务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缺点是:机构间协调合作有一定难度,个别部门的独自行动可能造成整个行政组织的工作混乱,降低行政效率。第三节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一、组织权力及其运作1. 权力的来源权力是一个组织中的个人或部门影响他人以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组织中的权力具有结构性特征,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部门与个人之间,反映着纵向或横向的组织关系,它从属于职位而不是个人。权力的来源可分为纵向权力来源与横向权力来源。对于组织高层管理者而言,权力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1)正式的职位;(2)所控制的资源;(3)对决策前提和信息的控制;(4)居于组织中心位置。中层领导的权力来源主要取决于组织设计时对他们的定位。影响中层领导权力的主要因素是具体任务和组织网络的相互作用。低层成员所处职位基本属于初低级职位,但常常表现出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有能力向上施加影响。底层成员的权力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与个人资源有关,一类与职位资源有关。2. 权力的运行组织中的权力的运行不是单纯自上而下的,个人的权力可以流向任何方向,因此,可以将权力划分为自上而下的权力、自下而上的权力和横向权力。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下属。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上级。横向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处在左右的同级成员或部门。3. 组织授权组织授权包括外部授权和内部授权,外部授权指组织间的授权。内部授权指上级把权力委派给下属,让下属更加自主地完成任务。授权有利于提高组织效能,增强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适应性,增进组织活力。二、组织冲突与协调1. 组织冲突最常见的组织冲突主要有三种形式:(1)目标与顾客的冲突。(2)功能与领域的冲突。(3)目标间的冲突2. 组织协调组织协调可分为水平协调与垂直协调两类。(1)水平协调。水平协调是指组织间水平方向上的合作。主要的方式一是利益相关的组织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以明确相互间的边界;二是在共同参与的领域,成立诸如机构间委员会这样的组织进行协调;三是根据组织领导准则,指定某个机构来协调特定范围内所有组织的活动;四是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使利益相关者在都有机会对其中任何组织的提议进行审议。(2)垂直协调。它依靠组织的等级权威来完成协调,是上级对下级组织冲突进行的协调。3. 组织合作模型组织合作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实行小团体控制;发展具有高参与性质的组织文化;竞争以时间为基础,是效率的竞争;成立自我管理团队等。组织合作模型可以有效克服冲突导致的精力分散和资源浪费,增强组织成员的团结,避免因激烈冲突引起的对照组问题判断力的减退,消除不主动承担责任反而积极寻找替罪羊的失败者效应,增进组织间协调,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三、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1. X理论与Y理论2. 公共行政人员行为3. 公共选择理论与组织行为第四节公共组织环境公共组织环境是公共组织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微观环境、中介环境和宏观环境。按照现代组织理论,组织环境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1. 政治环境政治环境直接对公共组织产生影响,对公共组织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政治环境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权力、国家结构、政府机构、政治制度、公共政策等方面。政治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治体制确定了公共组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政治权力划分赋予了公共组织或多或少的影响力和约束性;第三,国家结构形式决定了各类公共组织的活动范围;第四,政府机构的设立意味着行政组织拥有超越其他公共组织的权力;第五,政党制度使部分公共组织能够以强有力的集体行动参与公共决策;第六,公共政策是组织政治活动的结构,也是公共组织施加影响的工具。2.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公共组织动机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经济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利益、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经济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经济体制决定公共组织的行为方式。第二,经济利益决定公共组织目标。第三,经济实力为公共组织提供了权力来源。第四,产业结构影响着公共组织的发展。3.文化环境文化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认知、价值、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道德传统等。文化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认知水平决定了公共组织对公共问题的确定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第二,价值左右着公共组织对待社会事务的态度;第三,意识形态使公共组织的政治、经济利益目标更加鲜明;第四,行为规范决定了公共组织如何与其他组织以合法合理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第五,道德传统使公共组织能够不依靠国家强制力而自愿扮演特定社会角色,发挥角色功能。4.技术环境技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经验技术、实体技术和知识技术。信息技术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组织结构模式出现“去中心化”的趋向。第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公共组织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第三,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组织运作的物质依靠条件。第四,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内在动力使组织内部分化出了专门进行技术创新的新部门。三、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公共组织是一个不断与其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这是因为:一、开放使公共组织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新陈代谢机制。二、开放的公共组织具有再生功能,能够实现组织的再生产。1. 公共组织生命周期公共组织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其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主要有四个:(1)产生(创业)阶段。(2)集体化阶段(3)规范化阶段(4)精细阶段2. 组织变革过程公共组织至少应实现如下几个目标:一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三是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组织变革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对危机的感知(2)变革方向的确定(3)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4)监督调整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简单地说,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政府再造要分别从目标、激励、责任、权力、文化等五个方面入手。3. 组织变革趋势什么样的组织是组织变革所追求的目标?一是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内部个体作用的变化。典型的理论如“学习型组织”论。它强调的是组织管理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促使每个组织成员都能主动参与到组织问题的识别与解决过程中来。二是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如“无缝隙组织”论以及“网络组织”论、“虚拟组织”论等。无缝隙组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工作中不存在条块分割,没有推诿扯皮,组织任务主要由具有多种技能的团队完成。第二,组织成员的角色明确性与清晰度低,没有严格的内部分工。第三,提供非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具有高度的顾客导向性。第四,有较高的时间敏感度,注重结果和反馈,对工作的评价建立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三是着眼于组织功能的变化。“政府再造”论包括十条标准:1. 起催化作用的政府。 2. 社区拥有的政府 3. 竞争型的政府。 4. 有使命感的政府。 5. 结果导向型政府。 6. 顾客驱使的政府。 7. 企业化政府8. 预知型政府。 9. 分权的政府。 10. 市场导向型政府。第三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二、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1 政府管理的途径这一途径将致力等同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概括为:(1)即时的职业化管理。(2)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绩效评估。(3)强调产出控制。(4)实行部门分权。(5)引入市场竞争机制。(6)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和方法。世界银行提出“善治”的口号,合法、效率、负责、透明、开放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根本要求。2. 公共社会的途径3. 合作网络的途径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治理与统治追求的目标相通,都需要借助公共权力维持社会秩序和处理公共事务,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二者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上又具有明显的区别。表现在:管理的主体不同,管理的客体不同,管理的机制不同,管理的手段不同和管理的重点不同。在治理的诸多用法中,“只有网络治理才有新的特征”。这些新特征突出地表现在:(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三、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1. 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它具有以下特点:(1)治理的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2)治理的客体是指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害问题,可分为: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军事问题;社会生活问题;国际经济问题。(3)治理的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包括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的共同原则、规范、协议、程序、组织和机构。2. 民族国家的治理这里特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政府部门与各种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非政府行动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政府的任务在于借助合作网络来“保证服务提供得以实现”。这些合作网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政府间合作网络(2)政府项目执行网络合同外包是构建项目执行网络的主要方式。(3)公私合伙网络常见的方式有:财政补助;特许经营权;公私合营企业。3. 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是对社区合作网络的管理。社区部门是相对自治的,是一种源自社区群体内在合作需要而产生的以自助为基本特征的组织。它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表现在:一方面,各种社区组织更关心其服务对象,更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更了解社区自身面临的问题,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也比政府部门和市场机制更有弹性、更有效率、更有创意和更具关怀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社区资源,社区组织能够推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的发展计划,参与解决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并使公共服务直接处于社区民众的监督和控制之下。社区部门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促成公民与政府进行合作。一是志愿服务。二是利用各种非营利组织或私营机构来整合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三是消费者控制。四、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1. 可治理问题并非任何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合作网络来解决,在市场和政府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网络也不一定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就算是可用合作网络解决的问题,在具体实施时却又可能面临多种两难选择: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一般来讲,合作网络在解决城市复兴、社会排斥、犯罪与社区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棘手问题上较有优势,这些问题具有以下特征:比较复杂,比较区域化、多样化的公共需求。最后,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要使治理机制在合作与竞争、开放与封闭、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和适当的张力,可以用权变的策略来解决管理中各种不断浮现的问题和矛盾。2.合法性问题一方面,许多公众认为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联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不合法的,提供公共物品是且只能是政府的职责。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公共物品由社区部门自行组织或有第三部门来提供,不再由政府部门来供给,公众减少了对政府的“忠诚投入”。要想将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合作网络的合理性有机地结合在一块,就必须改造公民文化,引导公众立足相互依赖的社会环境去认识和评判政治系统与合作网络之间的关系。合作网络的权威从根本上来源于政治权威的认同,是政治系统以法律或默认的方式将公共权力赋予了其他行动主体,而且,合作网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参与。3. 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为了提高合作网络的有效性。我们必须:(1)明确网络的能力限度。(2)开发新的管理工具。(3)培养网络的管理者。这种管理者应该具备四种能力:一是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二是处理社会关系、营造合作氛围的能力;三是制定和调整网络管理条例的能力;四是培养网络共同价值与信念的能力。(4)相互尊重与理解。4. 责任性问题由于合作网络建立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共享权力、分担责任的机制上,所以带来了公私界限的模糊、责任认定的困难,这为公共行动者互相推委、转嫁责任提供了可能。建构和完善责任机制,以增强网络的责任性和回应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第一,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第二,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确保公民权利的实现。第三,在合作网络中,政府也有着特殊的责任定位。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增强责任机制首先意味着加强国家的制度化建设,增强政府的动员能力、稳定能力和制衡能力。只有这样,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才有能力承担起公共责任,回应社会的不同需求。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一、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1. 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概况及特点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开始了以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美国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摇篮,“20世纪的美国文化是以信奉管理为特征的”。1993年,克林顿上台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重塑政府运动”,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并坚持顾客导向、结果控制、简化程序和一削到底原则;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精简政府机构、裁剪政府雇员、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推行绩效管理。这场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献戈尔而所领导的国家绩效评价委员会的报告,简称戈尔报告。该报告指出了政府改革的四项主要原则:(1)消除繁文缛节,由注重过程的系统转变为注重结果的系统;(2)把顾客放在首位;(3)授权雇员以取得成果;(4)一削到底,并创造出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新西兰的公共管理部门管理改革有三个基本趋向:一是政府已使许多由公共组织履行的功能商业化;二是只要可能就将商业活动与非商业活动分开,并将交易活动转移到公共公司;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上的变化。2. 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首先,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上起了决定的作用。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再次,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最后,传统的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另一个动因。二、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1. 政府职能的优化2.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1)政府业务合同出租。(2)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3)公共服务社会化。3. 分权4. 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5.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1)放松管制、增强灵活性。(2)公共管理者的非职业化。(3)绩效评估以及灵活的付酬制度。6. 机构的重组三、治理的新模式在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至少有过四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这四种模式及其特征分别是:1. 效率驱动模式2. 小型化与分权模式3. 追求卓越模式4. 公共服务取向模式本书作者将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归纳为如下八个方面:(1)让管理者进行管理(强调职业化管理);(2)衡量业绩(明确的绩效标准与绩效评估);(3)产出控制(项目预算与战略管理);(4)顾客至上(提供回应性服务);(5)分散化(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6)引入竞争机制;(7)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8)改变管理者与政治家、公众的关系。这八个要点既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取向,又是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四、对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评价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曾在公共管理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西方世界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转变,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它的基本原则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并在实践中逐渐失效或过时。首先,作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基石的官僚体制(科层制)已被证明是一种过时、僵化和无效率的政府体制模式。其次,政府机构作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的垄断地位已经动摇。再次,政治与行政的分开在实践中是难以做到和不显示的。最后,传统的人事行政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旧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模式更具现代性和生命力。然而,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公共管理取向及实现模式并不是完善的,它有着其内在的缺陷或局限性。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批评。首先,人们批评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意识形态倾向。其次,人民批评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市场化和管理主义的总方向。再次,人们还对“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各种具体措施提出批评。第三节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一、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二、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和教训我国政府改革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2)政府改革视角的褊狭。(3)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上的反思。(4)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和社会系统。(5)效率主义改革典范的局限。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1.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2.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的5个重点:(1)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派;(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3)健全金融监管体制;(4)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5)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心不再是机构撤并,而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以及政府职能转变。3. 试点城市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方案试点的主要内容是:从行政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入手,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政府职能定位,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对分离,完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改进公共服务和加强依法行政。行政三分制的主要内容:将行政管理职能分为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在相对分离的基础上,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第四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1. 政府间关系的词源2. 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理解3. 政府间关系的定义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二、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1. 国外政府间关系的研究现状2. 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三、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和网络模式,网络模式作为政府间关系的新型模式,其特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 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2. 相互依赖与分权3. 策略活动与合作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早期的西方政府间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整体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历史进程大致经历了由集权到分权,再由分权走向集权,又由集权走向分权两个起伏的阶段。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1. 拉焦尔模式拉焦尔根据分权的程度将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分为三种:一是政治性分权,二是行政性分权,三是行政权转让。2. 赖特模式赖特将美国各个时代的三级关系定为分离模式、下位包含模式、相互依存模式三种。3. 罗斯构想着重于中央与地方的依存,认为不是一个中央与一个地方的关系,而是复数中央与多数地方之间的关系,而且地方上也有自律性。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相互依存,地方单方面依存于中央,中央单方面依存于地方,相互独立。4. 松村岐夫模式将不同时期日本的政府间关系模式概括为垂直式行政控制模式和相互依存模式。5. 罗茨模式将政府间的管理结构分为官僚体制、市场方法和网络管理。三、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1. 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西方国家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二是城市地位的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的关系。由于地方的碎片化,使地方政府在某些服务领域进行竞争,才确保了服务水平在各个地区的改善,并且为具有不同偏好的公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地方政府的碎片化也使不同的服务由不同的政治管辖单位来提供,它们相互合作进行互补,最大化地提高了服务供给的效率。联邦与市的合作和直接联系已成为美国联邦制的一大基本特点。2.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美国自实行联邦制以来,政府间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新联邦主义与财政联邦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还权于州与地方”的改革的核心内容为:分享财政,分担供给公共服务的任务,分享政策制定的权力。具体措施包括:以“整笔补助”代替“分类补助”,放松对州和地方政府的规制等。英国的权力下放强调的是权力的分享而不是分割,强调地方的主要角色是治理而不是执行或管理中央制定的政策,强调的是建立中央与地方的“伙伴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3.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地方政府之间已不仅仅是竞争者,它们在许多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成为西方各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最初动因是经济以及社会纽带日益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它们在许多方面成为利益共同体或者常常面临共同的问题,必须彼此依赖对方的资源和协作才能实现各自的目标。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地方政府协会或有关部门的协会,也是形成合作关系的一种途径。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政府间关系在总体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度一体化的等级控制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政府间关系主要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在政府间的结构关系上,主要体现为层级隶属关系。第二,在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第三,在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1)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2)缺乏合作的物质基础。二、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网络模式的端倪1. 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等级制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准层级的压缩(2)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为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采取了两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一是对若干中心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副省级市;二是实行市管县体制。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的设置使政府间关系更具有灵活性,尤其使城市政府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促进了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市管县体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助于城乡经济的互补与联合,有助于农村的城市化;在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上,加强了省、市、县之间的关系,使市、县两级政府的职能都能有所扩展。2. 地方分权改革(1)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伴随着中央对地方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中央管理经济的范围和比重明显缩小。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地方政府不仅成为地区经济的主宰,而且成为地方利益代表的主体;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与企业尚未完全分开,造成了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在干部人事方面,中央下放和扩大地方的干部管理权限。在行政领导体制方面,由集体负责制改为首长负责制。3. 横向关系的扩展(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一是省区间的经济协作区。二是省区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三是省区内经济协作区。四是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2)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经典案例(3)地方政府间横向联系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首先,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密切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增加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其次,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格局。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1. 我国政府间关系进一步调整的必然性(1)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的生存环境,要求政府压缩层级,分散决策权力。(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地方适度分权。(3)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务的日渐交织也推动着政府间关系做出适应性调整,推动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2. 我国政府间关系进一步调整的措施(1)简化政府组织间的层级结构(2)地方的合理分权(3)加强横向合作3. 走向一种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网络模式的政府间关系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政府间的分权与相互合作为特征,它正在成为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未来走势。首先,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间的组织结构将不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是建立在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之上。其次,政府间的关系将从单向依赖走向互相依赖。最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合作的方式和领域都将向纵深发展。第五章政府作用第一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一、国外学者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讨论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政府的作用或行为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角色: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2. 宏观经济的调控者3. 外在效应的消除者4.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5. 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三、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在关于国家(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片面夸大国家或政府的作用,这是一种关于国家作用的神话;这种观点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国家或政府及其官员是大公无私、无所不能的。另一种是片面夸大市场的作用,这是一种关于市场作用的乌托邦观点。这种观点基于完善、充分竞争市场的假设之上。实际上这两种假定都是不能成立的。政府及其官员并不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它们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同样也会失败,而且政府失败比市场失败更具毁灭性,政府的不恰当干预不仅不能弥补市场缺陷或消除政府失灵,相反加剧了政府失灵。造成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不能免受自利动机的影响;在不受市场制约时由自利动机驱使的行为必然导致寻租及腐败;不当的干预会瓦解市场;干预妨碍经济自由。市场的缺陷及失灵主要变现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和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它不能适应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以及外在效应的消除,不能解决收入及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市场机制无法防止垄断,它本身容易受到破坏。政府的干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其基本经验是:(1)政府不要急于干预经济,而要尽量让市场自行运作,直到确实需要政府介入为止;(2)政府应根据市场自行调整和平衡;(3)政府不应靠主观臆测而应根据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下载 > CAD图纸下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