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学习提纲)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28124300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学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学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学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学习提纲第一讲 教师教学技能的习得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教学技能的含义、特点、分类,掌握教学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建构方法。一、教学技能的含义(一)什么是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有代表性的教学技能观:活动方式说、行为方式说、结构说、知识说。(三)教学技能的性质1.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1)教学技能与教学活动是不可分离的。(2)教学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方式。(3)教学技能的外在特征是相对明显的。2.教学技能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1)教学技能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交融。(2)教学技能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结合。(3)教学技能是规范性要求与灵活性要求的统一。3.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二、教学技能的特点:情境性、默会性、复合性三、教学技能的分类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的工作结构和教学的行为方式三个角度看教学技能,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技能划分为三个范畴: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教学评价的技能。四、教学技能的掌握(一)教学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1.教学技能的掌握要重视“知”与“行”的联系2.掌握教学技能要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3.掌握教学技能要注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特点(二)教学技能的掌握需要在反思中建构1.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的反思2.教师要主动建构经验的意义3.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一定的文化脉络中习得的(三)教学技能的掌握依存于教师的整体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精神、教师的知识、教师的智能、教师的“自我”。第二讲 教师应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学习并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教学设计的含义1.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成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2.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策略(活动、方法、媒体)与评估相适配。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把握,二是教学活动的策划,三是实施方案的拟定。第一章 因材施教把握教学内容一、分析学情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习者的兴趣、经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风格等)、内容分析(内部的类型、内外部条件等)及教学任务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在于发现学习者目前学习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揭示教学中实际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出学习者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不足,揭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一)了解学生状况: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 起点能力是指学习者对从事学习已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知识结构状态及能力水平。 (二)分析学情的途径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验法。(三)重视已有经验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教师要把分析重点集中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对当前新知识学习的影响上来,将其作为内容设计的参照。二、研究教材(一)全面领会教材新课程根据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在某方面的素质要求,制定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并推行“一纲多本”的教科书编写制度,“教材”不限于“教科书”,还包括了其他的课程资源。1.学习课程标准。目的是弄清楚自己所教学科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清楚目标与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白学科特点和教学建议以及对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要求,为制定好学期(或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打下基础。2.钻研教材。 第一步,通读教科书,了解教材体系的安排,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研究它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便向学生传授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各部分教材的不同属性和特点,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初步排队,确定整个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第三步,通览课本的插图、例题、练习、实验、注解、附注和索引等,研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明确哪些内容尚缺乏完整性,需要加以补充;哪些内容应当进一步拓展,需要强调其特殊性;哪些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加深认识;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教育、发展什么能力等。 钻研教材的三个要求: 一是“懂”,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以及每字每句都弄清楚。 二是“透”,即对教材不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即对教材精读细钻。 三是“化”,即教师的思想感情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如同蜜蜂酿蜜一样,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到了“化”的境界,整个教材内容已经了然在胸,变成了有机整体。 总之,钻研教材要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走出来。钻进去,即要领会教材的精华,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走出来,即要全面审视、整体把握,做到讲课时能够深入浅出,灵活运用。 3.获取其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如:教学指导书、参考书、配套练习册、相关的光盘、课件、软件包、网上材料等。 (二)深度解读教材1.全方位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内在特征一是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前后教材的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二是分析知识结构和特征,即教材的结构关系、类型特征、所涉及的技能与能力。三是分析教学的具体要求,按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发展的观点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的。 2.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1)突出重点,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三、广泛迁移的知识。 (2)排除难点,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复杂技能。难点的形成一是教材的原因,二是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 (3)抓住关键,关键是教材中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后继学习最有影响的知识。 3.做好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过程的“路线图”,是一项“以终为始”的教学设计技术,它可以决定与实现教学目标相关的三个重要问题: 教什么?(教构成教学目标的子成分); 按什么顺序教?(按安排好的子成分的顺序教);用什么方法教?(根据教学目标涉及的心理学类别及其习得规律选择教学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按照终点目标(终点能力)过渡目标(使能目标)起点目标(起点能力)的层级进行排序,再考虑用什么方法和途径最有效地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三)对教材进行精细加工1.教材的取舍,从内容质量、深度、广度(容量)三方面考虑。2.教材内容的增补,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增补背景性材料、经验性材料、活动性材料、练习性材料、扩展性材料。3.教材内容的调整,如顺序、时间、素材等方面的调整。4.教材的合理组织。 一是排“序”(教材本身的“序”、学生认识的“序”),二是定点(抓住知识关键点、找准最佳结合点、确定教学起讫点、考虑教学切入点、把握课堂兴奋点、凸现教学着重点、突破学习疑难点、精心组织训练点、设计教学收束点、预留课外延伸点)。 5.教材的创造性加工,包括教材的认知性加工、情趣性加工和操作性加工。 三、确定目标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和测量等功能,可以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一)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1.处理好上、下位目标之间的关系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种类学校的具体体现。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分为总目标与分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分为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2.确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拓展目标的弹性空间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可得到的资源以及目标所指向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弄清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二)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1.在全面育人上出成效2.在三维目标的结合渗透上下功夫3.在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上花时间4.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5.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三)陈述教学目标的技术 1.分清两类陈述的方式,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 2.明确目标行为的主体,课程标准的陈述要求: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是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因为课程标准检验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不是评价老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 3.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 4.选好刻画行为的动词 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教材内容应达到的要求,恰当选择行为动词来明确地表述应达到何种结果,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测度性。 5.说明结果产生的情形一是指出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二是指出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第二章 头脑风暴策划教学活动一、安排教学事件(教学中应当做的一件件的事)(一)教学事件的构成从加涅的学生学习过程与相应的教学事件关系图看,教学事件主要包括: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刺激回忆先决条件、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等九大方面。(二)学与教相互匹配教与学的匹配要综合考虑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步骤。(三)教学事件的变式在安排教学事件时,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会有不同的变式。二、创建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功能是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一)发挥情境的作用教学情境是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情境”的特征表现为:一是感性因素比较丰富,具有直观性;二是内部蕴涵主题,具有典型性;三是可以反复感知,具有稳定性。(二)促进师生交往在学习环境中,积极的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现代建构主义主张尽量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三)提供学习的“支架”从支架为学习者所提供支撑的功能出发,不同形式的支架可分为五种类型:信息铺垫式、概念式、元认知式、操作程序式和策略式。一堂好课所搭建的支架就是: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三、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一)安排教学程序1.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引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检查和巩固知识教学程序安排的框架: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作业与练习巩固与检查 2.按“课”的类型确定教学步骤 单一课的类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检查课、分析作业课、实习作业课等 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课结课 3.按教学模式安排教学程序教师基本的教学模式: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二)组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有效组合。1.教学方法的多种类型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分类体系也很复杂,有代表性的可按教学方法的形态、教学活动的方式、学习刺激的类型和教学方法的功用进行分类。 2.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互动方式的多边性,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活动。 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密切配合。 价值取向的个体性,因材施教、增加个体学习参与度。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选择使用的综合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互补性,配合使用。 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教学目的和任务、本门学科的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及教与学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注意: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三)选择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制度和程序而实现的协调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其含义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一定的师生互动形式,二是特殊的时间安排,三是教学因素的某种组合。1.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全班上课、班内分组教学和班内个别教学三种具体形式。2.辅助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发展,主要有课外活动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另外还有一种复式教学。3.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创新课堂教学同实践活动、综合学习相匹配集体学习同小组学习、个体学习相融合同步教学同分层递进、分类指导相兼顾常规教学同个性化学习、开放性学习相统筹(四)运用教学媒体1.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目标控制原则、内容适合原则和对象适应原则。2.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确定媒体使用目标、选择媒体类型和选择媒体内容。3.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中常用的现代教学媒体包括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多媒体系统。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模式有辅助式、直接式和循环式三种。遵循心理学原理用好教学媒体,一是要遵循注意的规律,二是要利用知觉的特征,三是要促进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理解。(五)编制练习作业练习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练习作业的功能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经验和体验,习得策略和方法,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2.编制练习作业的要求目的性和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全体性和适度性,启发性和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3.练习作业的编制摸底型、尝试型、习得型、分层型、践履型、综合型、研究型第三章 运筹帷幄拟定实施方案一、理清运作的思路(一)形成主线教学设计要凸显操作的主线,明确全过程从哪里切入、怎样展开、怎样深入、达到什么目的才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既脉络清晰、不蔓不枝,又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二)抓住关键教师在分析学生和分析教材的时候,要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抓住教材的关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跃学生思维。(三)适当调整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学习进程中的情况变化,根据各种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努力做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二、保持必要的弹性(一)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构想”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多想一想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可以采取的对策,预警式的构想越多,越贴近实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会越主动,在变化面前就会越应付自如。(二)课堂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场合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针对课堂的复杂变化,为各种“可能”和“不确定性”留下空间,当难以预测的变化发生时,依然能够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三)要有一个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要动态生成,也要预设成功。动态生成和预设成功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预设成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课堂生成又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教师在按计划实施预案时,能因势利导地调整教学程序或重组教学内容,学生的主体性会得到发挥,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能有效地把“预设成功” 与“动态生成”统一起来。三、写好设计的文本(教学计划)(一)教学计划的类别教学计划分学期(学年)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二)撰写教案的要求1.教案撰写要体现系统化教学设计的理念2.教案应给出重要的内容信息3.教案的撰写可以因人而异4.教案可以集体讨论,由教师个人编写5.教案的内容与形式同教学设计的具体目的与用处有关(三)教案格式的选定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教案的书写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上要能够反映上课的全部内容。在语言陈述上可以不拘一格,重要的是写出创意,写出特色。第三讲 教师应加强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激发动机和导入新课学习目的与要求 从激发动机和导入新课两个方面,学习并掌握调控教学活动的技能。上课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课堂教学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积极进行激励、引导和调节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第一章 情趣教学激发动机一、激发动机的意义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能,是指教师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学习的活跃状态的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其意义在于:唤起内在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二、学习的动力机制(一)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从事活动的内部驱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多种不同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引起的,学习的心理动力结构的深层核心是学习的需要。它可以是偏于理性的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和信念,或是对未来的谋虑和理想,可以是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也可以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习惯或意志行动。(二)动机过程的模式一个完整地动机概念包括: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中介调节作用。(三)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凯勒的“ARCS动机模式”包含:激发和维护学生注意力、突出针对性、建立自信心、创设满意感四个因素。沃特科沃斯基的“TC动机设计模式”:开始阶段、教学展开阶段、教学结束阶段相应的动机因素分别是态度(需要)、刺激(情感)、能力(强化)。斯皮策的动机情境观:强调有效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及现有学习情境提供的诱因。三、激发动机的方式(一)设置刺激情境设置刺激情境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注意。凯勒的“ARCS动机模式”提出的注意力激发与维护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唤起感知,二是引发研究,三是利用变化力(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维护学生的兴趣)。(二)运用目标激励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具有很强的引导、召唤和激励作用。运用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并且设计出一步步逼近目标的合理而又可行的目标序列,让学生在一个个“小的成功”的鼓舞下,在学习结果的“诱惑”下,始终保持适当的学习预期和激情。(三)激起内发需要由学生内在需求所决定的认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是持久而强烈的。因此,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惊奇感、认知冲突,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发挥成功效应成就动机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机之一。成功带来的兴奋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获得成功,特别是战胜自我以后的每一点进步,都会深刻地影响人的后继行为和精神发展。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关注那些在困境中艰难行进的学生,发现并强化他们的哪怕最微小的进步,其激励作用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五)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参与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行为投入(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认知投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水平与层次)、情感投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第二章 因学而教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的意义导入新课程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导入除了具有引起认识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作用外,其意义还表现为:一是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的意图;二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的准备。二、导入新课的要求(一)导入的要素1.语言:亲切得体的态势语、丰富多彩的开讲语、生动有趣的书面语(板书)。2.信息: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信息,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3.活动:操作性活动、娱乐性活动、运用电化教学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二)导入的结构1.引起关注引起学生关注学习课题的策略:提供组织注意的“线索”。给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刺激要素,以起指导和控制作用。根据知觉与注意的特征,组合各种刺激。2.组织指引导入要给学生指明学习任务,提示学习范围与要点,指引思路和方法,安排学习程序与进度。3.建立联系导入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要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三)导入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要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2.启发性原则:要有利于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启迪智慧。3.关联性原则: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4.艺术性原则:要有情趣、有新意。5.机制性原则:要善于根据课堂的心理气氛、学生的即时状态以及教学任务和内容的改变,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的行为方式。三、导入新课的方式(一)做好新知学习准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新知识的准备主要是指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动机水平是否适应于新知识学习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其深刻依据之一就是需要安排一定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以便新知识的植入有一个清晰、稳定的“固着点”。(二)采用“始前教学策略”1.始前测验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新的学习已经知道什么和知道的怎样,包括与新的学习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技能、态度等。2.陈述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期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定势。3.呈示概要帮助学生事先熟悉或了解学习材料的关键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4.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稳定地接收和保持正式学习材料中更详细和分化的内容,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一道观念上的桥梁,为他们获取大量意义言语信息提供观念上的“施工架”。(三)建立新旧知识联系通过预习和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植入”学生的头脑做好准备。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选准新信息走进学生经验世界的“切入点”,实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四)揭示矛盾引发悬念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教师要在学生头脑里埋下一根“导火线”,让学生的头脑处于猎取的状态,不断探求、追寻、发现。(五)开展尝试学习活动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从而发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概念、规则或原理。教师在导入环节要强化学生的主题活动,让他们在尝试与探索中发现矛盾、获得经验、掌握学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讲 教师应加强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呈现教材和活动变化学习目的与要求 从呈现教材和活动变化两个方面,学习并掌握调控教学活动的技能。第三章 顺学而导呈现教材一、呈现教材的意义呈现教材的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将课程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组织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包括整合课程资源、重组教材、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等各种活动。呈现教材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强化课程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联系;发展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二、呈现教材的要求(一)课程、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课程的重要成分,是学生借以获得课程经验的中介和手段,教材涵盖了教科书,但又不限于教科书。教材的概念可概括为:一是旨在构成课程而选择出来的、具有文化价值的信息性素材;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性素材或选择出来的具体的材料。(二)新课程的“教材观”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教材的功能:一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强化科学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三是发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四是促进教师创造性的教学。(三)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材呈现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包括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内容等)对教辅、教具、课件等的自主开发。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在充分认识和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和归宿。三、呈现教材的方式(一)联系师生的经验教材呈现一定要使它与师生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教材获得生命力。(二)引入“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一些陈述,这些陈述是学习材料本身之前介绍的,并且是用来帮助学习者学习和保持新材料的。它给学生一个概念的构架,并把这节课的内容、观点、概念和事实,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放进构架中。(三)设置一定的问题问题设置策略的采用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处理,从中提取出或构造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情境中以“问题研究”形式呈现教材。(四)组织相关的素材组织相关素材的要义是,它呈现的内容是一些“素材”而不是结论,学生须加工处理这些素材才能获得结论。这种教材呈现方式的着眼点并不在于要记取某种“定论”,而是要给学生从材料中寻绎意义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在对材料的思维加工过程中学会学习,发展其思考力。(五)采用标志的技术标志技术是指突出文本的内容或结构而没有增加文本内容的一种“显示”技术,它使材料的内容结构更为清晰,使人一目了然。第四章 师生交互活动变化一、活动变化的意义变化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以及教学媒体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改变和转换,以引起学生兴趣,维持注意力的一类教学行为。变化技能的意义: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更准确、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稳定学生的注意,并将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缓解学习疲劳,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活动变化的要求(一)教师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传递教学信息。非言语行为可归纳为四个系统:视动符号系统、时空组织系统、目光接触系统、辅助言语系统。(二)教师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教学活动的变化,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相应的学生活动形式的变化、师生交互作用方式的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等。它有利于各种方法和方式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稳定学生的注意,引起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三)活动变化应遵循的原则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变化技能确定具体的目的。选择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变化技能之间,变化技能与其他技能之间的联结要流畅,有连续性。变化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变化技能的应用要有分寸,不宜太夸张。三、活动变化的方式(一)多姿多彩的教态变化教师在课堂上的整个形象常被称为教态,它是教师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综合反映。表情变化(面部表情和目光接触)姿势变化(头部动作、手势和体姿等)位置变化(身体位置的移动)(二)声情并茂的言语变化音调变化(由语调、音高、语气等声音为主的要素组成“言语刺激”)节奏变化(以声音的轻重、快慢、停连等控制为主,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调节为辅)表述变化(对具有不同功能的语言要素、语言形式、表达手段以及教学媒体,进行适当的选择和变化应用)伴语变化(表现为表意的功能性发声,如笑声、惊叹声、叹息声、啧啧称赞声等)(三)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视觉通道式(视觉教学媒体是指板书、课本、投影片、幻灯片、图表、照片、录像、实物等)听觉通道式(能为学生展开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在教学中的使用率最高)视听结合式(可增加信息刺激强度,提高信息吸收效率和质量)触、嗅觉通道式(可为学生认识事物、促进学习提供全面的信息)(四)活泼有趣的活动变化这里的“活动”,泛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以及师生交互作用的活动。类型主要有:情景式、表演式、模拟式、游乐式、操作式、商议式和参与式等。(五)水乳交融的组合变化课堂教学中活动变化的每一种形式,都要依靠教师的系统思维和有效操作,使各种变化产生互补效应,达到教学成效的最大化。第五讲 教师应加强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反馈调节和结束授课学习目的与要求 从反馈调节和结束授课两个方面,学习并掌握调控教学活动的技能。第五章 强化手段反馈调节一、反馈调节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调节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和分析教与学的状况,并根据教学目标对教与学的活动加以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一类教学行为。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动态调节与控制,是通过学习反馈而实现的。反馈调节机能的功用:反馈调节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反馈调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的重要因素。反馈调节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反馈调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组织课堂活动、稳定学生注意、维持学习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反馈调节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通过“双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二、反馈调节的要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以教育目标为尺度、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要讲究科学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强化、自我调节能力。三、反馈调节的方式(一)捕捉反馈信息观察(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动作姿态、手势,学生与自己保持的接近度)谈话(通过提出问题与学生谈话、讨论,了解学生的情况,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可用听写、默写、板演、提问、小测验和写学习小结等方法)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节教的活动)操作(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状况)(二)选择强化方式言语式(通过表扬、鼓励、评述、批评等方式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行为)符号式(运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对比等各种标志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行为)动作式(运用动作,通过师生间思想、情感交流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行为)活动式(教师诱导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受到激励,从而促进学习)(三)及时校正差错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差错,适时校正,同时要把学生的差错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利用差错去澄清模糊的认识,辨析混淆的问题,突破教学的难点,强化关键的记忆;要让学生从差错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加体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做好“双补”(补救与补充)工作补救教学,是依据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对学习中没有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和需加以强化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再次教学”。补充教学,是对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或为了拓展学生智能而进行的“扩充教学”。第六章 意犹未尽结束授课一、结束行为的意义好的课堂教学结尾,应当从教材实际和教学目的出发,一般要做到三点:随机性(能根据下课铃响时的教学情况,随机应变,使之恰到好处);承接性(既能给本节课告一段落,又能开启下一节课);诱导性(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以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知识的兴趣)。结束技能的主要功用: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预作准备;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二、结束行为的要求(一)结束的构成要素信息梳理。教师在结束时给予学生的是经过梳理概括和加工提炼的综合性信息。语言概括。结束语应是更具概括和论断性的语言。活动深化。要巩固和深化知识,熟练运用知识,促进迁移。(二)结束的基本过程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三)结束的操作要求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围绕一课的教学目的周密考虑、精心设计,做到紧扣中心,不蔓不枝。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加深和巩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做到简洁明快、含蓄蕴藉、新鲜有趣、灵活多变,尽力给学生创造思考和巩固知识的机会。要善于交错、综合地使用各种形式。三、结束授课的方式(一)进行概括总结,理清知识脉络结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对一个课题形成总体印象。当然,对学生所学教材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和综合并使之系统化,不能只靠“结课”,但结课无疑应当分担这一任务。(二)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教师要通过提示和指导,为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埋下“伏笔”,实现教学活动的自然衔接与过渡。包括建立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把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组织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布置和指导学生的作业等。(三)重视激情励志,鼓励探索创新教师或设置“悬念”,或留下“问题”,或引导学生进入新的活动领域,或为探索与研究指明路径,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探索动机。第六讲 教师应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讲授和提问学习目的与要求 从讲授和提问两个方面,学习并掌握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从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指导”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反对教师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与灌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是围绕促进学生发展、推动学生学习而展开的。第一章 理论建构讲授一、讲授的意义组织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经验,架设通往新知识学习的桥梁。揭示概念与原理的本质,促进知识的掌握。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智能。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习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言语讲授是教师常用的、有许多优点的教学行为方式美国弗兰德斯提出“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言语讲授的优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简捷地传授大量系统的知识;可以方便及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使学生领会教材中微观的或抽象的内容;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主动性。(二)言语讲授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讲授的主要任务在于:说明新旧知识的关系和联系,填补学生原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缝隙,剖析新知识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奥苏贝尔建议:在教学中要注意识别和控制影响意义接受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教学内容尽量建立在学生有兴趣的并对学生日常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情景和问题的基础之上,利用比喻或隐喻使科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组织好教材的层次结构,根据教材的结构类型使用相应的理解策略。(三)重新理解“言语讲授”讲授必须重视对讲授内容的选择、加工和重组,解决好“讲什么”和“如何讲”的问题。讲授必须重视对讲授内容的选择、加工和重组,教师要从“授予”者变为促进者。二、讲授的要求(一)组织学生表象表象是保持在学生记忆里的形象。我们在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让词语和具体事物、事物的表象,或学生切身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言语就能唤起和组织人的表象活动,构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对形成稳定而丰富的内心生活起到重大的作用。(二)联系学生的经验要让学生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思维,抽象概括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科学知识。教师在讲解时始终不应忘记,提供感性经验的目的是要上升为理性认识,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符号所表征的实际内容。(三)推动学生的参与教师的言语讲授应触发学生内在心理活动(包括认识与情意活动),要让学生“卷入”、“参与”到某些物质化的行动中去,让言语讲授同学生的行为紧密结合,促进教师传授的“外在知识”向学生“内部经验”的转化。(四)多种方法的互补讲授最适合于教那些知识性、资料性、系统性较强的内容,传输那种从讲授以外很难获得的信息。但讲授对那些需要较高级的认知活动的学习内容,以及在创造性解决问题方面,使用起来是很有局限性的,它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协调配合、扬长避短、相辅相成,实现优势互补。(五)精要生动地表达教师应尽力做到:求精,有针对性;求准,有严密性;求思,有启迪性;求妙,有趣味性;求活,有适切性。教师还要注意用各种非语言手段(如姿势、表情、动作和各种副语言)来辅助讲授。三、讲授的方式讲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传输特定的知识信息,综合地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描述、说明、论证、抒情等)的一类教学行为。教育学通常把讲授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等几种。(一)简洁生动的叙述概述式。对人、事、物的特征或要素作粗线条的概略介绍,或进行提要性、强调性的叙述。例证式。用事实或数据说话,用以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增强说服力。譬喻式。通过譬喻唤起并组织学生的表象,从而促进理解。具象式。对一些一般的甚至抽象的叙述,给以具体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理解。进程式。按照事物的发生过程、步骤、操作程序或层次结构,步步推进,条分缕析。(二)清晰明确的解释要义式。给出定义或指出概念的内涵,简要地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定性。对译式。对学生不熟悉的生僻词、文言词、专有名词、人工语言符号等进行对译,使学生理解。联系式。联系学生所熟知的事物、例证和经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阐释。比较式。通过确定事物的相同点和差异点而达到对事物的深入认识。展开式。采用罗列、枚举、展示等方法,给人以较为全面完整的印象。(三)有理有据的论证分析综合式。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归纳演绎式。归纳式论证是从特殊事例出发推导出一般原理的讲授方式,演绎式论证是从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特殊事例的讲授方式。类比式。利用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性质上的相同,推出它们在别的性质上也相同。问题中心式。从事物或事理中提出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通过步步引导,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原理中心式。这是一种以概念、规律、原理、理论为中心内容,以演绎为主的“规例”(规则例证)式讲授。(四)动静结合的传输语言讲授与具体操作活动相结合,是这一类型的特点。讲读式。把读、讲、练等一系列活动结合起来,达到对某一材料的理解。演示证明式。用实验、演示证明所要讲授的概念、规则和原理,往往边演示边讲解,以演示助讲解。动作中心式。以训练动作技能为中心的讲解,主要有动作原理的阐述,结合示范的讲解,指导学生练习的讲解等。第二章 开启思维提问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最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从教学实践看,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二是教师激疑致问,师生共同解答;三是学生自发地提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而解惑。一、提问的意义提问技能是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问答的教学功能有: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引导学生回忆、联系、分析、综合、概括,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概念;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学会怎样学习”;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机会,激励他们提出疑问,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二、提问的要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或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教师提问的示范、指引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从教师善问到学生会问讲究提问的艺术:提问要注重真实性,要富于启发性、要激发个体性、要追求开放性、要具有差别性。引向深入的理解,教师应当关注“问题”怎样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并将其理解引向深入,最好还能激发创造的火花。培育问题意识,要让学生的学习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登堂入室,要使学生具有挑战权威、叩问经典的勇气。(二)从教师激疑到学生问难教师将学生置于疑难的情境中,让他们遇到矛盾、产生问题,并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这是最智慧的做法,也最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设置冲突情境。教学时教师应利用学习情境中蕴涵的矛盾,精心布疑设障,让学生意识到“冲突”,产生问题,这就能打破学生认知上的自足与平衡,使之产生追本求源的欲望。接触真实问题。要求学生接触能萌生疑惑的情境,并由此唤出学生的真正问题,催生一系列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鼓励发散思维。教师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都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鼓励学生求异与创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三)从教师操控到师生对话1.提问的过程:引入阶段陈述阶段介入阶段评价阶段2.提问的要求: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问题的难易要适当,提问的时机要得当,提问要面向全体,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提问要灵活运用,提问与其他教学方式配合。3.提问的解答:教师要适时地介入和指导,对学生答问的评价要掌握好分寸,着眼于鼓励,做好实事求是的分析。三、提问的方式布卢姆特内的教学提问设计模式分为六级:知识(记忆)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的提问。(一)诱发求知欲望诱发型提问分为情境式和置疑式。(二)获得简明答案简答型提问分为直接式、联系式、台阶式、追索式和点拨式。(三)引向深入思考这是一类高级认知的提问,分为对比式,引深式,解析式,综合、概括式,评价式和发散式。第七讲 教师应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讨论和板书学习目的与要求 从讨论和板书两个方面,学习并掌握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第三章 如切如磋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为话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换、经验共享、言语交流而求得共同理解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一、讨论的意义讨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向互动讨论是导致“意义建构”的一种“社会协商”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二、讨论的组织小组分散式。适合讨论议题多、难度小的问题。班级集中式。分为直接集中和先分散后集中两种形式。课堂议论式。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发问,大家即席发表意见。三、讨论的进行认真选择讨论题目。讨论的题目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启发性,应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讨论,注意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与体验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精心设计讨论过程。教师可采用“话题推进”的办法引导讨论步步深入。及时做好讨论总结。教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进行辨证的分析,做出科学结论,同时,要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研究。第四章 独到艺术板书板书技能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揭示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一、板书的意义在课堂信息传递中,板书作为一种形象的、无声的书面语言,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从有声语言中获得的印象,而且能够创设课堂审美情境与和谐气氛,引起学生审美的心理体验,产生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板书的主要功用有: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示教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造;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效率。二、板书的要求(一)板书的构件及其组合1.板书的构件:文字、符号和线条。2.板书的组合:赋形、强调、勾连、诠释和排列。(二)板书设计的步骤任何板书的设计都是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步骤有:寻支点找联系定形式。(三)板书设计的要求紧扣教材,富有目的性;语言精确,富有科学性;书写优美,富于示范性;设计独到,富有艺术性;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条理清楚,富有系统性;重点突出,富有鲜明性;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有的放矢,富有针对性;掌握时机,富于灵活性。三、板书的形式板书是一种借助于视觉形象去传输信息的教学辅助手段,其形式是由学科的性质、教材的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强调重要意义的板书形式:词语式、概要式、提纲式、设问式、特征式和对比式凸显内在联系的板书形式:过程式、线索式、关系式、结构式、总括式、图示式和表格式寄寓深层含义:象征式、模像式第八讲 教师应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演示和学习指导学习目的与要求 从演示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学习并掌握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第五章 直观教学演示一、演示的意义演示是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数字化媒体,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和动作示范等一类行为方式。演示的最大特点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它不仅为学生有目的、定向地感知事物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拓展了认识空间,扩大了信息来源。演示在教学中具有以下几项主要功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