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27649912 上传时间:2021-08-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约束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资源约束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资源约束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约束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内容提要:本文自始至终以资源约束为主线,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制造业发展的理论观点,着重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并针对资源约束问题,提出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关键词:资源约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发展路径资源约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如何克服资源的稀缺性,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成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对于制造业资源约束的内涵界定,从最早的自然资源到对能源资源重点研究,再到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环境和制度的研究,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到资源约束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随着理论的演变和经济实践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起约束作用的资源的外延不断发生变化。一、资源约束与制造业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源稀缺问题主要分为绝对性稀缺和相对性稀缺。绝对稀缺论认为随着人们资源利用量的不断增加,边际成本增加,边际受益递减,人类最终在资源替代方面无能为力,经济发展会处于停滞状态;相对稀缺性认为资源稀缺可以得到解决,因为市场机制会促使人们明智地使用各种资源。一旦人们预期某种资源行将枯竭,这种资源的市场价格会表现上升,人们就会寻找替代资源对价格信号做出反映。无论是资源稀缺绝对论还是相对论,都传达了同一个概念:资源约束。在现代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作为工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是一国经济的基石和竞争力的基础。纵观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发展历程,资源约束一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问题。日本在二战后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日本经济的振兴,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步人了滑坡,以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衰退为主要标志。究其原因,自然资源匮乏以及日本在经济发展中对资源膨胀式需求是导致日本制造业滑坡的重要因素。土地资源的稀少、水电煤气的高价格以及能源资源的匮乏导致日本制造业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资源约束,极大制约了日本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曾经是头号制造业强国,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出现了一系列连锁衰弱的现象。究其原因,巨大的资源消耗需求以及由此造成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加大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是美国制造业出现衰弱的重要因素。英国也是曾经的制造业强国,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同时又缺乏高科技资源的支持,导致英国的制造业不断地走向衰弱。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继日、德、美之后世界第四大制造业强国,但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资源约束问题也日益显现。金碚(2005)就认为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依靠大量的能源消费,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制造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Viki.Sonntag(2000)在从竞争力角度看可持续能力一文中指出,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不能使社会的福利得到保证,目前许多先进制造技术的实践运用极大地刺激了市场需求,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资源被消耗掉,可见强调竞争力往往会忽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制造业企业应该把握生产过程中的主流技术路线,解决寻找替代资源的难题,同时应该建立一种资源再利用的供给系统,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来解决制造业日益严重的资源消耗问题。Jorma.Papimiiemi(199炉则认为制造业解决资源约束问题离不开过程的创新,强调生产过程和技术操作的创新,强调以R&D为主的技术推动和市场的需求拉动,强调产品结构和人工与计算机结合生产方式的创新,强调企业管理和控制的创新。Mellissa.M.ApUeyard和Clair.BrownC001)认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人力资源(HunmanResource)的充分发展,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还有如Scott.A.SneHC000)等人提出的“综合制造业”(IntegratedManufacturing),Susumu.Fujji002)提出的高产量柔性制造系统HV-FMS(highvolume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来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二、理论启示西方经济学中提到的资源约束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纵观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以往对制造业资源约束的定义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能源资源以及科技资源的约束,而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则显得范围更广。因此,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准确界定我国制造业资源约束的内涵,对于形成“资源约束型”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是十分必要的。三、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一)自然资源约束我国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利资源、林木资源和矿产资源等。通过表1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1公顷人,占世界人均水平的33.1%;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有2176.8立方米,还不到人均3000立方米的轻度缺水标准;人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21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6%;人均森林面积为0.14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5%。我国以世界土地的7%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这固然说明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的自然资源实际上是十分匮乏的。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是:资源总量较大,矿种比较齐全。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比较低,我国实际是一个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许多矿产资源如铁矿石、铜矿;镍矿等人均消费量都大于人均产量,矿产资源供需失衡(见表2)。中国目前进入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许多矿产资源的消费增速接近或超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根据国土资源部对中国矿产资源储量的分析和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面临短缺的矿产资源有10种,严重短缺的有9种(见表3)。我国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导致我国必须大规模地进口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增加。日益扩大的矿产资源缺口意味着我国正面临着矿产资源的约束。(二)经济资源约束制造业的经济资源主要是包括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以能源为主的资源、以金属和水泥等为主的原材料、外资和国内资本。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面临的能源、原材料和资本等经济资源的约束也日益显露出来。1.能源资源约束我国的能源消耗总体上体现为:(1)能源的供给对外依赖性强;(2)使用的多为一次性能源,能源的再利用率低。“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由2001年的143199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22246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1.72%(如表4所示)。总体来看,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能源资源的约束。2003年,我国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中11.9%的能源是从国外进口的,94.9%的能源是自己生产的一次性能源,仅有0.12%的能源是回收利用的二次能源。同年份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54.5%,而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7.3%。相对于产出的比重来说,制造业的能耗很高。通过对表5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制造业主要能源的使用状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我国制造业已经成为原油消耗大户。2003年,我国石油年初年末库存差额为-68.24万吨,石油进口量为13189.61万吨,石油进口量占可供量的47.9%,占消费量的48.6%e。2004年我国原油生产量为24147万吨,消费量高达24922万吨,同时制造业的使用量为20793.79万吨,占了原油消费总量的83.4%;2005年国内原油需求量为31036万吨,预计2006年将增加到33100万吨。目前中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为48%,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达每天840万桶,原油产量达约1.95亿吨(相当于每天390万桶),供需缺口进一步加大,对外依存度将上升为54%。很明显,目前石油资源的紧缺对于占其消费总量83.4%的制造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约束。(2)煤炭消费占我国的能源消费的比重最大,为70%。2003年我国煤炭生产量为166700万吨,消费量为163732万吨,其中制造业消费了58661万吨,占总消费量的35.8%;煤炭年初年末库存差额为-504.9万吨,消费量大于可供量,煤炭供求出现缺口。2005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19.4亿吨,年消费量在21.4亿吨,煤炭资源供需缺口为2亿吨,根据预计,到2020年煤炭缺口将达到7亿吨。同时,中国煤炭的进口量也在不断增长。据统计,2004年中国进口煤炭1860万吨,2005年为2617万吨,同比增加757万吨,增长41%。这意味着在今后我国的煤炭资源将越来越紧张,我国制造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煤炭资源短缺的制约。(3)电力短缺是目前经济增长中比较明显的特征。2003年我国电力生产量为19105.8亿千瓦小时,消费量为19031.60亿千瓦小时,其中制造业消费了9517.04亿千瓦小时,占总消费量的50%。电力消费的增长不仅表现在工业生产用电上,而且在居民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电力紧缺。2004年,拉闸限电仍是大多省份维持电力供应的主要手段,省份的数量增加到24个,用电缺口达到25003000万千瓦时。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的预测,2006年全年电力需求为26637亿度,同比增长11.3%,电力需求增长依旧强劲,电力资源仍然非常紧张。(4)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在中国起步均比较晚,仅占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的3.0%和2.5%。2003年我国天然气生产量为341.3亿立方米,消费量为339.08亿立方米,其中制造业消费了175亿千瓦小时,占总消费量的51.6%。2005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约500亿立方米,进口液化天然气约40亿立方米。根据预测,2006年天然气需求量将增长21%,达到608亿立方米。,到2020年,天然气需求将激增至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提高到10%,天然气的需求缺口将达到800-1000亿立方米,约合6000-8000万吨。天然气需求缺口的不断扩大则是制造业面临的能源约束又一表现。2.原材料约束目前在中国,原材料的约束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2004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59878亿人民币,CDP年增长率达到了9.7%,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总贡献是4.3%,但是却消耗了全球27%的钢铁,25%的铝材,40%的水泥;2005年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4.0亿吨,增长20.1%;氧化铝1561万吨,增长21.7%;水泥10.5亿吨,增长9.0%,每万元GDP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钢材消耗是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本已十分紧缺的原材料资源更加紧张。就中国来说,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7.3%增长,到2010年,中国生铁、钢材、10种有色金属、水泥的消耗量将分别达到5.7亿吨,10.9亿吨,3353万吨,19.1亿吨。这种巨大的生产消耗量,直接导致了原材料进口价格不断上涨,降低了制造业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3.资本约束近几年在我国制造业的资本投入中,外资的引进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在过去几年里进人中国的外资,50%投入了制造业。实际上也正是由于外资的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制造业才得以迅速发展和崛起。据统计,我国制造业中外资成分企业对中国出口的贡献率达到了44%,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25%。但是外资的投入是以赚取利润为最终目的,并不会带来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我国在大规模引进外资时,没有有效地提升国内制造业的素质,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没有形成自主研发能力,那么如果外资出现撤离或者逐渐减少对我国制造业的投入,那么将会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竞争力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外资动向的不确定性,可以认为制造业的外资约束是一种隐形的约束。再来看看国内资本的约束情况。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储蓄的国家,一方面在大量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国内金融资源又出现了严重过剩,2005年城乡居民存款已达147054亿元,同期增长16.5%。由于国内资本市场规模偏小,证券化程度偏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国内资本市场对于制造业的发展贡献不足,制造业缺乏有活力的资本市场的信贷支持,当然也就无法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入研发。我们充分利用了国际资本,同时也浪费了国内资本,这些都不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不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三)社会资源约束如今,我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40%,吸收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创造了近34的外汇收入,制造业对社会的贡献已经不可或缺。但是,我国制造业并没有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而且社会资源在某些方面也对制造业产生不同程度的约束。1.人力资源的约束在未来20年里,我国保持着平均每年增长1千万左右的新生人口,劳动生产力供给总量将持续上升,到2025年劳动人口规模才会出现逐渐下降趋势。即使在严格控制人口生育的条件下,中国人口也将在2030年达到或接近土地资源最大承载能力对应的人口极限。庞大人口造成的数量制约是人力资源约束的一个方面。如今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以物质资源为主体转向以人力资源为主体,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的充分发展,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素养。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在于创新,而创新又取决于作为创新主体的人,这就给中国人力资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缺乏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以2001年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例:日本为12.33年,我国为9.47年;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日本达28.3%,我国仅有5.8%;具有高中阶段受教育程度者,日本达52.8%i我国仅为22.8%;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日本仅为18.9%,我国则高达71.5%。全球科技行业的快速增长给我国制造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是如果我国没有足够高素质的人才为保障,这个机遇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是很难转化为成果的。缺乏高技能熟练工人和高级技工即质量制约是人力资源约束的另一个方面。2.科技创新的资源约束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企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科技的不断创新意味掌握着大量的核心技术,可以使得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抢得先机,创造更多的利润,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世界第四大制造业基地,中国的现已有上百种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尤其是汽车工业、航天航空业和IT产业尤为突出。但是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建立在国内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廉价的工资成本基础之上的。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低成本、低价格使得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中、低技术水平的产业链,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大型、特大型核心技术的现象十分严重,产品附加值低。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没有摆脱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的模式,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一直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中徘徊。许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以及主导产品的设计、生产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是大量依靠外国技术和装备生产,对国外的依赖度太高。由于缺乏许多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的创新,我国企业制造技术水平落后,高技术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企业R&D投入不足,企业过度依赖引进技术,自主创新不足,这些都是科技创新形成资源约束的突出表现。3.结构制约制造业面临的结构制约是人力和科技创新资源约束的突出表现。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不仅产品制造业是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水平低为主,附加价值很低,更为严重的是处于基础地位的装备制造业也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装备制造业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力。装备制造工业不仅决定制造业未来的竞争力,而且是农业实现现代化、产业最终向服务经济为代表第三产业转移的关键。但是中国装备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5-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30年,产业结构也偏轻,主要表现为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比例偏低。同时,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低水平的生产能力过剩。中国制造业企业仅具有对产业低端的加工能力,缺乏技术创新,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严重依赖海外供应商和进口商,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制造业结构中的技术产业比重仍然较低,结构上的不合理都严重制约了制造业发展。4.政府的约束由于市场调节失灵的存在,政府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但是在现实中,政府也存在失灵的地方,种种不合理的政策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的约束。在资源利用方面,人们的节约意识仍然很淡薄,依然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政府没有很好地纠正崇尚奢侈性消费,盲目攀比的错误观念。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水平,盲目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大的项目。同时,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很好发挥对能源、土地、水资源和原材料等资源使用的监管作用,缺乏对环保节能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对资源约束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够e。政府的正确引导可以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尤其在引导能源高消耗的制造业发展方面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政府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节约型制造业的实现,影响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四)生态资源约束环境为经济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环境也为消费者直接提供服务,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排放出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国制造业不仅是资源消耗的大户,而且也是污染环境的大户。一方面制造业是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制造业在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以及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同时产生废弃物是造成环境与发展冲突的主要源头。国内许多制造业企业存在“三低”即环保意识低、环保投入低、环保效率低,由此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苏南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很高,是我国比较大的综合性制造业基地。但是苏南地区在重点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却没有解决好制造业与环境的矛盾。当地附近的一些农民从不食用自己种的粮食,而是全部销售,然后再从其他地区购买粮食,原因就是当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随着制造业产业链逐渐向中国转移,许多污染比较严重、环境保护效率比较低的制造业企业也在不断迁往我国,生态资源约束的程度也会越来越严重。四、资源约束型制造业的发展路径研究(一)我国制造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刘培哲先生在其“可持续发展概念与中国21世纪议程”中,对发展的含义进行了阶段性的界定: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即发展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把环境问题排在发展的议事日程上,在发展过程中肆意造成环境的破坏;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控制,即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开始深化,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仅仅把环境保护与工业污染控制联系在一起,认为只要解决工业污染问题,环境与发展就可以协调起来;第三阶段: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即把发展与人类基本需求结合起来,把发展的概念逐步由经济推向社会。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对水、空气、土壤等污染,而且表现在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第四阶段: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环境是发展自身要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人类社会已经意识到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若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种发展观也就是目前所定义的可持续发展观。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初期、中期、中后期和后期四个阶段。工业化的一般次序是以食品、皮革、纺织等轻工业开始,然后过渡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阶段,再到深加工工业阶段,最后到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从工业化的进程来看,我国制造业目前应该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至后期的过渡阶段,即以深加工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化阶段,也是属于资源消耗量最大的阶段;从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制造业目前应该处于第四阶段,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阶段。因此,根据两种阶段可以看出,一方面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资源约束比较严重的阶段;另一方面制造业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和谐统一。(二)发达国家资源约束型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借鉴日本是个岛国,具有先天的资源劣势,大量资源都需要从海外进口。虽然资源约束问题一直是困扰日本制造业发展的难题,但是日本仍然能够较好地解决资源约束问题,始终保持着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地位。通过对日本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得知,资源约束反而成为了日本经济增长的杠杆。日本极其强调政府扶持和制度激励的重要性,在具有高度激励性的政府产业政策和支持下,日本建立了集约型的生产模式,确立了“技术立国”的发展方针,加强专利、技术等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强调制造业企业生产要素与专有资源有机的整合,尤其强调企业创新竞争力的培养。正是由于资源的严重约束,迫使日本选择以科技和创新为主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建立了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科技优势,通过技术进步和研究创新来替代自然资源的匮乏。德国制造业成功地解决人力资源约束问题,主要得益于其拥有一套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德国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德国在人力资源的培养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制造业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以至于德国制造业拥有了一流的人力资源储备,在与别国的制造业的竞争中保持着特有的优势。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第一动力。虽然美国制造业由于制造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而面临着资源约束的问题,但是美国通过认识本国制造业的发展特点,采取正确的战略选择,重新奠定了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地位。.美国制造业集中力量加大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力度,先后推出了“先进制造技术计划”、“敏捷制造技术计划”以及加大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力度,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能耗,减轻了对环境危害程度,实现了美国经济的复兴。(三)我国资源约束型制造业发展路径选择根据发达国家制造业解决资源约束的经验,结合我国资源约束的特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引领资源约束型制造业的发展。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循环经济是在资源消耗量大、使用效率低的背景下产生的。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高效、清洁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二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种实践,我国制造业企业应该遵循循环经济模式,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资源利用模式转到集约型利用模式上来。同时,国内制造业应该抓住国际资本向我国聚积的机遇,在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基础上,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入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提升高新技术的研发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2.以解决生态资源约束为核心,推进发展与环境的和谐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环境与发展并不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因为环境问题并不是由发展所导致,而是由于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所导致的。生态资源约束是资源约束的核心,因此解决制造业资源约束问题,理应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核心内容。强调发展与生态平衡,减少废物排放量和提高其再利用率,缓解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坚持高效益、高技术、低消耗、广就业的发展价值取向,推进制造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性。3.重点解决社会资源约束,提高科技与人力资源的质量能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关系到制造业对社会贡献能否实现,关系到经济资源的使用能否实现可持续性,生态环境能否与发展相协调。着力解决人力、科技创新资源等社会资源约束的问题,制造业企业应该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水平,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结合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进行绿色制造,打造制造业知名品牌,以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同时,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制造业需要培养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的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制造业才能加快技术结构的升级,才能提高产业对社会的贡献度,才能依靠技术进步来解决生态资源的约束。4.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市场对于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制造业解决资源约束需要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来实现,但是由于市场存在固有的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因此政府发挥其积极的调控作用,培育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针对我国众多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加速职能转换,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把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具体化为法律条文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其次政府应该着力培育和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培育以本地资本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并达到平衡,优化制造业的合理分工,同时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最后政府应该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核心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宣传,把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变成制造业企业甚至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制造业要解决资源的约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需要政府的配合为支撑,需要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5.积极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发展服务业解决资源约束我国制造业目前正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时期,资源约束的问题非常严重。按照钱纳里的观点,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是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标志,对资源消耗量将会大大减少,资源约束问题自然也就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当前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将为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中间产品,扩展制造产品的销售市场和服务市场,同时还可以充当制造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渠道,对于制造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正如Shelp(1984)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s),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mortar)”。对于制造业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服务业是制造业解决资源约束的捷径,应该增强服务业这种支撑能力,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