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重申教劳结合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汇编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27105319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重申教劳结合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版重申教劳结合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版重申教劳结合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重申教劳结合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汇编 *在202x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构想,再一次强调了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或缺性,是从思想理论的高度对教劳结合的教育价值及其意义的再一次肯定,也是对几乎流于形式的劳动教育地位的重新恢复。對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回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对教劳结合的阐释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早已有之。从教育发展史可见,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许多教育学者对“劳动起源说”这一教育起源观点已有讨论。但是,学校出现后,有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而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造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 随着近代化大机器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不断分裂,以技能知识培养为目标的近代学校教育排斥了生产劳动的直接进入。而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即“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利,是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1。教劳结合思想对生产劳动中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提出了批判。 刘世峰对教劳结合基本概念的考辨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把“教”与“劳”的不同含义进行了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采用过教育,初等教育,智育和体育,教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等四种不同的表述;关于“劳”,也用过劳动、体力劳动、生产劳动、工厂劳动和物质生产等五种不同的表述2。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与教劳相关的概念论述颇丰,本文对教与劳的概念理解,主要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两个概念进行论述,强调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概念界定,主要是围绕教与劳两方面的关系进行阐释,“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面是自然关系,一面是社会关系”3。即对教劳结合的理解:一方面,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待时,教育就成为了手段服务于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在第一方面的概念阐释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以教育作为手段,服务于生产劳动,目的是为了防止生产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机器和大工业的批判中,肯定了英国工厂法的教育条款中“如果父母不能让他们的14岁以下孩子同时受初等教育,就不能把他们送进受监督的工厂做工。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并且是劳动条件之一”4的论述,并且认为,“这一条款的成就第一次证明了智育和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可能性,从而也证明了体力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可能性”5。也就是说,以生产劳动为主,辅以必要的教育。马克思的原义是使工厂中的生产劳动应与学校中的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而当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人学校,来保证工人的教育,从而实现教劳结合的理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第二方面的概念诠释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一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式,目的是为了防止人的异化。“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马克思主义把教劳结合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结合。生产劳动服务于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成,即“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7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8,也就是生产劳动的异化与人的异化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生产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因此,无论教劳结合中的教与劳有着怎样不同的概念表达,都是为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之价值与意义,即防止生产劳动与人异化的产生。 教劳结合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9。最重要的目的是防止生产劳动与人异化的出现。 二、教劳结合在建国后教育方针中的变迁 教劳结合思想传入我国后,*和邓小平围绕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两方面的阐释,将其应用于中国*建设中。从宏观角度,将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与政治、经济相结合,一方面,让教育与生产关系相结合;另一方面,让生产力与教育相结合,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8年9月,*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在*社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10。也就是在这一年,教劳结合的教育方针被正式提出来,成为新中国实施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方针。主要目的在于“克服劳心与劳力的分离,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培养社会的新型劳动者”11。教劳结合在*领导时期成了为政治服务的方式,教育与生产关系相结合,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为国家服务的新型劳动者。 改革开放后,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教育全面改革的序幕。该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建设服务,*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12。在新的形势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为了培养*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就将人们对“教劳结合”的认识提升到新的*13。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了新的论述。教劳结合,教育与生产力相结合,即是让国家的教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建设的合格人才。 此后,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部具有国家教育工作指导性质的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4。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教劳结合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 直至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举措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教育的方针,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5。自此,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当代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要思想。教劳结合的实践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逐渐淡化,但在教育方针中的法律地位仍未曾撼动。 随着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对教劳结合的认识不断深入,教劳结合思想主要进入到微观层面,以教育学的角度切入,从教育学范畴来重新认识教劳结合。教育成为目的,而生产勞动则变成了教育的辅助手段,即教为主、劳为辅。如此,教劳结合逐渐演化为在学校教育中教育与劳动的结合,即劳动教育的开展。而且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起构成了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进入我国的发展,从宏观上说,是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从微观来看,是让学校教育中教育与劳动相互融合,也即对劳动教育的提倡,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前者的教劳结合是为国家发展服务,后者的教劳结合是为个人发展服务。 三、教劳结合的教育真谛 在当代中国,教劳结合具体化为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一方面,是让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使劳动更富有教育意义,提升劳动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让劳动与教育相互结合,提升教育的活力与动力。 (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 当代学校教育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主要体现为身体与精*不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脱离或者书本知识与实践探索的隔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二元化趋势,使得教育本真面目被遮蔽。 在发展中国家和在工业化国家中,许多社会的教育体系仍然在助长和继续保持智力训练和实践训练之间的区别,把体力劳动视为一种灾难而且不惜任何代价通过教育加以逃避。课程计划经常划分等级,把体力劳动训练留给天资较差的学生16。也就是说,对体力劳动偏见业已形成,尤其我国从传统农业大国发展至今,体力劳动成为人们通过教育来寻求摆脱的存在。因此,与劳动教育直接联系着的手工教育以及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存在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更有甚者,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中的教师和父母以体力劳动作为惩戒学生和孩子的重要工具。此外,由于体力劳动的缺乏,使得学生的身体变得日益羸弱。有数据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17。 对以知识获取为主的脑力劳动的过度重视遮蔽了教育的本真面目,使得教育成为了一种获取外在利益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目的的本真存在。在科举考试已经废除的当代中国,素质教育口号轰轰烈烈,但是应试教育的存在仍然不可避免。一方面,是由于古代中国对当代教育价值理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当代现实环境背景所迫。学校追求升学率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虽然课表上也劳动这类课程,但它们只不过是陪衬而已18。在这样一种以考试为中心进行的教育活动,把教育作为了获取高分的工具,考试成为了教育中的目的存在,而教育则被窄化为一种手段。教育窄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把脑力劳动作为获取教育知识的唯一手段。 运用脑力劳动的学习,最快捷有效的方式是记忆背诵,因为这是能在考试的时候回忆相应知识内容、获取高分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同时,“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利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他们把教科书里的教材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的只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给教师看,得到一个分数。这种随意识记的“肥大症”,简直是要把人变成傻瓜”19。如果说书本知识学习的脑力劳动是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途径,为的只是让知识方便“倒出来”完成考试或者知识的检验,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除此之外,学生并不知如何把头脑中识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甚至是学习实践。这种脑力学习的方式的最终结果是把成年人的思维“停留在幼稚阶段”,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长大的学生,缺乏一个成年人应当具备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二)身体性教育与精神性教育的平衡 民国期间所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20之信条,直至今天也有其实践与现实意义。教育所需的不仅仅是精*文明,强健的体魄之所需也是教育应有之意。身体性的力能胜者,才更有利于精*文明之修养。 教育,在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方面,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自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都是在为学校教育作“嫁衣”。而学校教育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书面化掌握。而家庭教育的方式惟学校是从,可以说学校教什么,家长就给予所教知识的强化。对于学校教育空间外的知识强化,有数据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最高,为73.8%,普通初中阶段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为65.6%,普通高中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为53.5%。值得注意的是,有接近一半左右的城镇幼儿园或学前班样本学生参加了教育补习21。也就是说,家长不仅仅让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同时在学校空间之外,利用家庭教育的时间,通过补课班的形式将学校教育的影响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