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与健康

上传人:hao****an 文档编号:253008330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因素与健康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环境因素与健康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环境因素与健康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主 要 内 容,环境的概念、范围、构成,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特征,环境影响的社会性和现状,环境因素与健康,掌握:环境的概念及范围;构成环境的要素。,熟悉: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特征;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影响的社会性。,教学基本要求,1,1,环境的概念、范围、构成,1.,环境的基本概念,:,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的总和(辞海)。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影响。,预防医学研究的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以人为核心,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2,2.环境的范围,大气圈(Atmosphere),自然环境:,水圈(Hydrosphere),(物质环境),岩石土壤圈(Lith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社会环境,(非物质环境),3,3、构成环境的要素,生物因素,:,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化学因素,: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动植物体内及微生物内的化学组成成分等、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环境污染物(工业、生活、农业,)和公害;,物理因素,:微小气候、太阳辐射、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制度、文化、经济、居住、风俗习惯、职业、宗教、战争等;情绪、心情、态度、观念;卫生服务;精神病;心身疾病(心源性疾病)。,4,生态系统的构成,5,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Food chain):,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食物网(Food net):,食物链之间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功能:,能量和物质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转移流动,6,生态平衡,(Ecoeqilibrium),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例:大量砍伐森林、消耗石油、煤等,地表大气中,CO,2,浓度 温室效应,动态平衡:相对的、暂时的、可变的,适应,破坏,不平衡 平衡 失衡,调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环境的概念,7,环境生物因素与人类生存和健康,有益方面,不利方面,通过食物链获得营养素,生物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威胁,利用生物和微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病原生物、生物性粉尘可引起疾病,绿化、森林植被起着重要作用,生物性污染物引起食源性食物中毒、介水传染病,。,8,历史上环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I 大气污染,时间,地点,原因,后果,1.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盆地、逆温,SO,2,增高,呼吸道疾病;,死亡60余人,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以来不断发生,美国洛杉矶市,环山、逆温,O,3,为主的光化学烟雾,眼、皮肤、呼吸道刺激;,死亡400多人,3.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美国宾州多诺拉镇,河谷盆地,SO,2,、金属烟尘,呼吸道症状;,死亡20人,4.伦敦烟雾事件,1873年起;,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市,逆温,煤烟尘、SO,2,、硫酸雾,呼吸道刺激、并发症;,死亡率增高,5.四日市哮喘,1955年以来,日本四日市,石化和重油燃烧废气(C-H化物),哮喘病人发作;,死亡病例,9,II 水污染,时间,地点,原因,后果,6.水俣病,事件,1953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含汞废水;,鱼类甲基汞,甲基汞中毒;,死亡50多人,7.痛痛病,事件,1955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含镉废水,食用镉米,骨关节肌肉疼痛;,多系统症状,历史上环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公害(public nuisance),(日本)指由于事业活动和人类其它活动产生的相当范围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振动、地面沉降以及恶臭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损害。,(我国)指凡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私财产等造成的危害。,10,环境化学因素的特点,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接触时间长,反复接触、终身接触,剂量相对较低,易感性大,包括老、幼、弱,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11,1、整体性:,环境中各种因素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污染范围区域性,污染源局部,地方病,2,环境的卫生学特征,2、区域性:,自然疫源性,生物地方性;,虫媒和易感宿主分布的地区,森林脑炎,地球化学性,化学元素性;,某种元素特定分布的地区,地甲病,地氟病,12,3、多变性:,环境因素,(内部结构、外在状态),自然、生物、人类社会行为,转化、净化,人类与环境相适应,促进健康,环境破坏(污染),健康危害,生物浓集,环境自净,13,环境自净:,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污染物逐渐消除、环境恢复或部分恢复到原先的状态的过程。,生物浓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极低的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并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过程。,14,环境自净作用,(Self-purification),前提:,少量环境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方式:,经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污染物逐渐消除、环境恢复或部分恢复到原先的状态,特点:,环境自净能力的有限性,15,环境自净的途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沉降;混合、稀释;,挥发、逸散,氧化、还原、水解、中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生物转化),物理转移,(浓度高,浓度低),分解、转化,有机物,形成二次污染,解毒和/或增毒效应,增毒/无害化,16,人,依存;适应;改造,环,类,作用;制约;影响,境,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相互制约,3,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特征,如:,适应、改造、破坏环境,环境污染影响健康,17,1、可变性,强度或剂量过高或过低,作用可不同,生物转化:无毒、强毒,18,2、综合性,相加作用(additive action):,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作用,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作用的总和,协同作用(或增毒作用,,synergistic action,):,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作用,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作用的总和,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作用,小于各毒物分别作用时毒作用的总和,19,3、选择性,环,境,因,素,靶,器,官,甲基汞,神经系统,(,中枢及末梢,),、胎盘,苯,造血系统,铅,骨骼系统,;红细胞,石棉,肺,联苯胺,膀胱,三氯乙烯,肝,环境因素,器官分布,不均匀,对某些组织和器官具有选择性亲和力,亲器官性、有相对固定的毒作用靶器官,20,4、非特异性,同一环境因素引起多种危害效应,特异性危害、非特异性危害,不同环境因素引起类似的效应,环境因素,非,特,异,性,症,状,铅,脱发、贫血、肌痛、肌无力、胃肠炎、肾脏疾患、运动失调、脑功能障碍、,致畸,汞,胃肠炎、肾脏疾患、运动失调、脑功能障碍、致畸,砷,脱发、鼻刺激、皮炎、色素沉着、胃肠炎、致畸,21,5、条件性,强度或剂量,毒性(化学/物理特性),联合作用,个体状态(反应性),人群健康效应谱,(Health Effects Spectrum),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影响(生理、生化和病理效应等)是连续作用过程,人群对环境因素不同反应的分布模式呈“金字塔”型,22,人群健康效应谱,23,6、个体感受性,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营养状况,遗传因素,24,4,环境影响的社会性,隐现性,未来性,交错性,群体性与全球性,25,环境问题现状与前景,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社会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或结构的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主要是来自自然力作用,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地方,性疾病,原生环境问题,26,5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1.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2.慢性危害: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慢性病、,慢性中毒;,3.致癌作用;,4.遗传影响:胎儿性水俣病;2,4,5-涕事件;氟化,物;氯乙烯,5.其他:精神状态、传染病的暴发流行、过敏反应,27,全球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问题,酸雨,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平流层臭氧层的破坏,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危机,土壤退化与生态恶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锐减,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转移,28,一、全球气候变暖,影响:,1.海平面发生变化,2.生态系统发生变化,3.厄尔尼诺现象,二、臭氧层破坏,影响:1.皮肤癌增多;,2.免疫系统受抑制;,3.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4.臭氧减少还可以破坏生物链:水产品减少,农作物减产,水资源流失。,29,三、酸雨,四、水资源危机,1.水源不足;,3 用水量骤增:,a、工业化飞速发展;b、人口急剧膨胀;,2 水资源分布不均;,4 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恶化。,pH5.65,五、森林减少和土壤退化,30,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对策,1.制订全球公民环境行为准则,2.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利用,3.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援助,4.建立全球性环境保护制度,5.产业技术的革新,6.加强植树造林,加强城市绿化,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