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失业,第四章 失业,第一节 自然失业,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二、自然失业与劳动人口变化,第一节 自然失业 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古典学派认为,劳动市场的运行是有效的,因为实际工资水平具备充分伸缩性,因此,失业只可能是由磨擦性和结构性失业构成的自然失业,或古典失业。,凯恩斯学派认为,劳动市场的运行不一定有效,因为实际工资水平并不具备充分伸缩性。当劳动市场由于经济周期冲击导致供大于求时,价格、工资不一定可以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将持续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产生了失业。因此,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周期性的经济萧条,称为周期性失业,或凯恩斯失业。,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宏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区别的关键在于对不同的价格行为的假设。在长期,实际工资被认为是充分伸缩性,能够对劳动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任何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而在短期,实际工资水平缺乏伸缩性,往往会在某一水平上保持不变。这样看来,自然失业(古典失业)可以认为是一个长期现象,而周期性失业(凯恩斯失业)则是一个短期行为。,用 表示充分就业的,GDP,,,不存在周期性失业,所有失业为自然失业;,,存在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为正,反之,则为负,宏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区别的关键在于对不同的价格行为的假设。,我们用横轴表示劳动市场的失业率,U,,用纵轴表示岗位空缺率,V,,曲线,BC,为贝弗里奇曲线,表示在一个给定的劳动市场结构中岗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从原点出发作一条,45,的斜线,这条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岗位空缺数与失业人数相等的情况。假如一个经济的劳动市场当前处于曲线,BC,上的,M,点,那么失业率为,U,m,,岗位空缺率为,V,m,,其中,0U,0,等于,V,m,,为摩擦性或结构性的失业,而,U,0,U,m,则为周期性失业。,贝弗里奇曲线,U,0,U,0,45,M,BC,V,U,m,E,V,m,我们用横轴表示劳动市场的失业率U,用纵轴表示岗位空缺率V,曲,二,、,自然失业与劳动人口变化,从劳动人口的动态变化来看,失业是两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一定数量的失业人口经过一段时期以后能重新找到工作,成为就业人口;另一方面,又有一定比例的就业者失去工作,进入失业队伍。,用,L,表示劳动人口,,E,表示就业人数,,U,表示失业人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L=E+U,失业率可以用,U/L,来表示。,二、自然失业与劳动人口变化,假定劳动人口保持不变,则:,fU=sE,其中,f,表示失业人口中再就业的比率,,s,表示就业人口中离职的比率,假定,f,和,s,都是常数。,可将上式改写为:,fU=s(L-U),求解,U,,得:,因此,失业率由下式决定:,假定劳动人口保持不变,则:,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失业率,U/L,由失业人口再就业比率,f,和就业人口离职比率,s,共同决定。离职率,s,越高,意味着从就业队伍中游离出来的失业人口越多,失业率就会越高;再就业率,f,越高,意味着从失业大军中重新上岗的人员越多,失业率则会越低。,下表给出了,1988,年一些国家的再就业率和离职率以及失业率的数据,这一实际数据更清楚地说明了模型中的结论。,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失业率U/L由失业人口再就业比率f和就业,1988,年部分国家的失业率,(%),资料来源:,Daniel S.Hamermesh and Albert Rees,The Economics of Work and,Pay,5th edition,p273,。,1988年部分国家的失业率(%)资料来源:Daniel S,第二节 职业搜寻,一、岗位空缺与失业,二、职业搜寻模型,三、失业保障,第二节 职业搜寻一、岗位空缺与失业,一、岗位空缺与失业,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中,岗位空缺市场和失业市场并存,劳动者并不能在这两个市场之间自由转移。从理论上来看,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可以不同的市场中自由转移,岗位空缺市场和失业市场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完全竞争市场的二个假设条件对于现实的劳动市场过于理想化:一是产品的同质性,二是完全信息。,一、岗位空缺与失业 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中,岗位空缺市场,1、,同质性,劳动市场中的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劳动者能够胜任的岗位不同,不同的劳动者愿意从事的职业也不同。当劳动市场发生变化时,这种不同质的劳动就构成了市场转移的障碍,或者说,构成了市场转移成本。,2、,完全信息,劳动市场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劳动者并不知道所有空缺职位的信息,企业也无法清楚了解所有申请者的才能和潜力,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充分的,这样,劳动者在寻找工作中必然产生成本,也就是职业搜寻成本。,1、同质性,二、职业搜寻模型,职业搜寻理论模型以劳动市场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分析摩擦性失业问题,有以下几个基本假设条件:,第一,劳动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第二,在劳动市场上,每个企业对劳动者的报酬是不同的;,第三,劳动者离开原来工作岗位去寻找新的工作比保留原来工作同时寻找另一份工作更有效率;,第四,获取有关报酬和职业岗位的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二、职业搜寻模型职业搜寻理论模型以劳动市场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劳动者的工资水平,W(t),是职业搜寻时间,t,的函数,随着搜寻时间的增加,工资水平随之增加,但增加幅度递减:,C(t),表示搜寻成本:,理性的劳动者选择搜寻工作时间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劳动者净收益最大,即:,劳动者的工资水平W(t)是职业搜寻时间t的函数,随着搜,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最优搜寻时间为,t,*,,因为对应于,t,*,我们可以在,W(t),和,C(t),两条曲线上分别找到,A,、,B,两点,,A,、,B,两点的切线斜率相等,也就说明在时间,t,*,上,劳动者搜寻的边际收益正好等于边际成本。,t,0,W,(,t,),B,W,C,t,*,A,C,(,t,),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最优搜寻时间为t*,因为对应于t*我们可以,三、失业保障,失业保障降低了求职者的搜寻成本,失业补助金的影响,有了失业补助,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了,降低了搜寻成本,因此搜寻成本曲线由,C(t),向右移至,C,(t),,表示每一次求职活动的单位成本都降低了。这时,新的成本曲线,C,(t),的斜率与工资曲线的斜率只有在,A,、,B,两点才相等,从而最优搜寻时间则由,t,0,*,增加到,t,1,*,,这就意味着,劳动者自愿失业的时间延长了。,可见,失业补助金虽然提高了失业者的收入,但同时也增加了失业。,t,0,W,(,t,),B,W,C,t,0,*,A,C,(,t,),A,B,C,(,t,),t,1,*,三、失业保障失业保障降低了求职者的搜寻成本失业补助金的影响有,19612002,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等国的失业率(,%,),资料来源:,OECD,资料,19612002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等国的失业率(%),第三节 职业配给,一、最低工资,二、效率工资,三、工会,第三节 职业配给一、最低工资,从实际工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的角度分析失业现象的理论也称为职业配给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劳动资源不是通过劳动市场的实际工资进行调节,而是通过某种制度或人为的因素进行分配。,宏观经济的三个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都有可能对劳动市场的调节机制造成障碍。,从实际工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的角度分析失业现象的理论也称为职业,一、最低工资(政府行为),L,1,L,0,S,E,D,W/P,(W/P),1,(W/P),0,最低工资,一、最低工资(政府行为)L1 L 0 S E,图中,D,为劳动的需求曲线,,S,为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社会的劳动总供给量不变。如果没有最低工资法,市场的实际工资水平为,(W/P),0,,均衡点为,E,,此时,劳动市场供给恰好等于需求,均衡的就业量为充分就业的劳动供给量,L,。如果政府规定了实际工资水平不能低于,(W/P),1,,为了遵守法律,企业只愿意雇用数量为,L,1,的工人,而在这一工资条件下,愿意就业的劳动人数仍为,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于是,,L,1,Y,这一段便成了最低工资法带来的非自愿失业人口。,图中D为劳动的需求曲线,S为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二、效率工资(企业行为),效率工资(,Efficiency wage,)理论说的是,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可能主动地将实际工资水平定在高于劳动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上,从而导致了失业。,这一理论假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是与工资水平相关的,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偷懒模型(,Shirking model,)提供了对效率工资理论的另一种解释。,二、效率工资(企业行为)效率工资(Efficiency w,L,1,L,0,W/P,(W/P),1,(W/P),0,S,L,S,D,E,效率工资,L1 L 0 W/P(W/P)1(W/P)0SL,图中,S,L,曲线表示失业人口与效率工资的关系。随着失业人口的增加,劳动者感受到可能失业的威胁越大,就业得到满足程度越高,为达到不偷懒所要求的最低效率工资就会减少,因此,S,L,曲线从均衡工资水平,(W/P),0,开始向右上方倾斜。,S,L,曲线也就是存在失业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曲线,它不会与,S,曲线相交,因为在任一工资水平下,总是存在着失业人口。,在图中,由需求曲线,D,和非充分就业的供给曲线,S,L,交点决定的劳动市场的效率工资水平为,(W/P),1,,劳动就业量为,L,1,,而,L,1,Y,就是效率工资导致的失业人口。,图中SL曲线表示失业人口与效率工资的关系。随着失业人口的增加,三、工会(劳动者行为),工会是由一部分劳动者组成的,借以增加工人市场力量的组织。,有组织的工人与雇主谈判时,讨价还价的能力大大加强。劳动市场的工资水平将由工会与企业的,“,集体谈判,”,决定,往往会高于市场正常水平。,“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工会代表已就业的内部人与雇主就工资水平进行谈判时,只代表内部人利益而不考虑外部人(失业者)利益。,三、工会(劳动者行为)工会是由一部分劳动者组成的,借以增加,工会代表已就业的内部人与雇主就工资水平进行谈判时,只代表内部人利益而不考虑外部人利益。当内部人感到外部人威胁(如雇主考虑雇用外部人)时,内部人就会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由于解雇内部人,企业需要根据原先的合同条款做出某些补偿。雇方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企业的实际工资就可能高于劳动市场出清的水平。这时,尽管外部人愿意接受比现行实际工资水平低的工资却仍然难以找到工作,因为企业不可能降低工资来雇用更多的工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工资造成的成本实际上是由外部人也就是失业者来承担。,工会,工会代表已就业的内部人与雇主就工资水平进行谈判时,只代表内部,第四节 失业治理,一、失业的时间结构,二、失业的人口结构,三、失业治理政策,第四节 失业治理一、失业的时间结构,一、失业的时间结构,从失业的时间结构来看,失业大致可分为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短期失业一般是指摩擦性失业,主要原因是由于寻找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长期失业有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也有可能是实际工资调节机制出现障碍造成的劳动市场供大于求。,一、失业的时间结构 从失业的时间结构来看,失业大致可分为短期,二、失业的人口结构,1,、年龄,2,、教育程度,3,、性别,4,、种族,二、失业的人口结构1、年龄,三、失业治理政策,关于失业的治理政策,我们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主动性失业治理政策和被动性失业治理政策。,主动性失业治理政策是在劳动供给方面做文章,使劳动供给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符合市场上对劳动的需求。,被动性失业治理政策基于这样的信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彻底消除失业现象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消除失业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实施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三、失业治理政策 关于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