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行政管理课件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52924807 上传时间:2024-11-24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18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的行政管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秦汉的行政管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秦汉的行政管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2020/2/19,#,第三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一、皇权的内容,所有的行政管理都是以皇帝为轴心进行的。具体地说,皇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2 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权,并有大赦权 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抑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第三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一、皇权的内容,1,二、列卿,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卿,官秩为中二千石,其职能分述于下:1奉常。西汉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2.郎中令。西汉改称为禄勋,掌宫廷警卫。3太仆。掌宫廷车马。4卫尉。掌皇宫保卫。5。典客。西汉曾更名大行令、大鸿胪,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二、列卿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卿,官秩为中二千石,其职,2,6廷尉。掌司法。7治粟内史。西汉更名大农令、大司农,掌财政税收。8宗正。掌皇族内部事务。9少府。掌山河湖海税收及手工业制造。,以上官员称为九卿。除此之外,还有与九卿地位相当的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大臣(掌上木工程)和大长秋(掌皇后的各种事务)等,他们和九卿合称列卿。,6廷尉。掌司法。7治粟内史。西汉更名大农令、大司农,掌财,3,三、相府诸曹与尚书台诸曹,1相府诸曹,西汉初年,丞相府建制不完善,设掾史十五人,均六百石,分东西曹。其中东曹掾九人,负责周巡郡国,其职掌相当于武帝时的刺史。西曹掾六人,其中五人往来于相府和朝廷之间,又称“侍中”,一人留相府负责处理百官奏事文件,称“西曹”。这些吏员的任用均要通过皇帝的口头批准,称为“比命士”。,三、相府诸曹与尚书台诸曹1相府诸曹,4,汉文帝时,在掾史上设置两长史,秩千石,作为相府总管,处理相府内日常事务,也可出席朝廷会议或奉诏干预地方事务。汉武帝时,设司直一人,秩二千石,掌位丞相,主管监察。至此,在相府内形成司直主外,长史主内的格局,相府之分曹理事制度亦趋于完善。,汉文帝时,在掾史上设置两长史,秩千石,作为相府总管,处理相府,5,在长史、司直之下设有“黄阁”,相当于相府办公厅。具体事务部门有东曹(负责办理郡国守相及军吏的迁除手续)、西曹(主管府吏的任用及工作安排)、议曹(主参谋议)、侍曹(主持招待宾客)、集曹(主廷议记事)、奏曹(负责管理奏章)、户曹(掌民户及祭农桑)、金曹(管货币盐铁)、仓曹(管仓谷)、兵曹(管兵役)、尉曹(主卒徒转运)、贼曹(管盗贼)、法曹(掌邮驿科程)、词曹(掌词讼)、决曹(主罪法)。,在长史、司直之下设有“黄阁”,相当于相府办公厅。具体事务部门,6,2.尚书台诸曹,尚书分曹理事始于西汉成帝之时,但东西汉尚书分曹理事的机构在性质上存在差异。西汉的尚书仍然仅仅是皇帝的秘书班于,可代皇帝草拟部分诏令,但三公仍有行政决策的参与权和落实诏令的行政执行权。到东汉时,三公府完全成为上传下达的机构,尚书台因此成为行政中枢的办事机构。,2.尚书台诸曹,7,到汉武帝时,封建经济恢复,诸侯王的割据和匈奴的威胁等内忧外患均得到解决,皇权显著上升,这样解决相权的问题便提上议事日程。为削弱相权,汉武帝首先在礼仪上有意贬低丞相。在接见丞相时采取“不冠”而见的不恭态度,稍不如意即当面斥责甚至治罪处死。其次就是在组织机构上蓄意分割相权,其方式是实行中外朝制。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到汉武帝时,封建经济恢复,诸侯王的割据和匈奴的威胁等内忧外患,8,尚书台的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总领尚书台事。下设尚书丞,为尚书台事务的总管。东汉初年,尚书台设立六曹尚书。六曹尚书地位十分重要,与尚书令、仆射一起合称尚书八座。各曹尚书之下有曹郎和令史。汉代尚书分曹制度已是隋唐六部制度的雏形。,尚书台的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总领尚书台事。下设,9,四、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制,针对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的风俗民情的现实,秦汉中央政府采取了非常灵活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当是一种高度内部自治的方式。,四、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制针对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10,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4持节领护官。这是汉政府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这些武官对各少数民族政权只采取武装监护而不干预其内部事务。,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11,五、圣旨的种类和下达方式,皇帝作出的决策以圣旨的方式颁布执行。圣旨依内容可分为制书、诏书、诰、手迹几种。制书是涉及国家制度的一些重要文书,要加盖玺印并加封,另有尚书令加印重封,故又称玺书。制书不予玺封,称为露布,由司徒印封,下达给州郡。诏书是皇帝有关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诰是专对诸侯王进行策封的一种文书。手迹是皇帝亲笔书写的一种文书。,五、圣旨的种类和下达方式皇帝作出的决策以圣旨的方式颁布执行。,12,圣旨的下达程序,一般是由御史大夫下达丞相,丞相下达中二千石,中二千石下达郡太守和诸侯相。东汉建立尚书台后,行文方式出现变化,有时由尚书下达三公,三公再往下转,也有时由尚书跳过三公直接下达九卿,而且后者常常成为下文的主要方式。,圣旨的下达程序,一般是由御史大夫下达丞相,丞相下达中二千石,,13,基本概念,1中外朝制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组织上实行的一种制度。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充当自己的高级侍从,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国家政务的决策权转到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退居到执行政务的地位。中外朝制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基本概念1中外朝制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组织上实行,14,2、三公宰相制指汉成帝时,为进一步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把丞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即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公宰相制使全国政务被一分为三,一相制为三相制所取代,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2、三公宰相制指汉成帝时,为进一步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把丞相,15,3.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对被举荐者进行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官职。,3.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16,4.征辟制是秦汉时期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被皇帝征聘者都是名望较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称征君,是当时最尊荣的仕途。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从三公至郡国守相均有辟除属吏的权力。,4.征辟制是秦汉时期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17,基本问题,1秦至西汉初年时期的丞相拥有的权力,(1)在立法上负责草拟或组织草拟法律。,(2)在司法上有劾案百官及执行诛罚权。,(3)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特别是在不设太尉期间更是如此。,(4)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基本问题1秦至西汉初年时期的丞相拥有的权力,18,2列卿制度是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一种制度,(1)九卿虽名义上隶属三公,但皇帝诏令可直达九卿,九卿上奏皇帝的表章也无需通过三公;(2)九卿虽然职责清楚,分工明晰,但在实际行政运行中职务与实际职责会出现很大差异。列卿(包括九卿和与九卿地位相当的中尉、将作大匠、大长秋)秉承皇帝的旨意,既可领兵作战,又可以参加讨论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事务的集议,甚至还可以处理本部门管理范围以外的事务。由此可见,列卿制度也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精神,即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2列卿制度是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一种制度,19,3、秦汉时期郡守的权力。,(1)郡守执掌一郡军政大权,且无副职牵制。,(2)郡守有自辟属吏的权力,且因郡守与属吏间关系密切,故属吏的实权常高于由中央任命的佐官。,3、秦汉时期郡守的权力。,20,4、秦汉行政权与监察权相分离的过程。,秦朝开始就建立了对行政的监察制度,设置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但是直到西汉末年御史大夫都是既掌监察,又担任副丞相,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并兼秘书,一身多任。在组织职能上,御史大夫设府,与丞相府合称“二府”,共同管理国家政务,凡遇军国大事,皇帝总是同下二府,令其会商解决,表明这时的监察权和行政权交胶在一起,没有分离。但是在御史大夫下设的属官中,已有御史中丞专司监察的情况。,4、秦汉行政权与监察权相分离的过程。,21,原来御史大夫的属官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御史丞为首,在御史府协助御史大夫处理政务。二是以御史中丞为首的设于宫内的部分官员,分管皇帝直接交办的监察工作。因此使御史中丞逐渐成为受皇帝之命的专职监察官。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不再担任监察任务。与此同时,专门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这标志着监察权开始同行政权相分离。,原来御史大夫的属官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御史丞为首,在御史府协助,22,5.秦汉时期官员选拔的方式,(1)任子。这是高级官员子弟备选为官的制度。,(2)訾选。这是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凡资产达到一定数量的非商人者可候选为郎。,(3)察举。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它是以保举为主,附加复试的考试,,5.秦汉时期官员选拔的方式,23,(4)征辟、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那辟除两种方式,(5)荐举。指各级官员在没有诏令的情况下主动向君主推荐人才,是对察举制的一种补充。,(6)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在太学学习一年后接受考试,成绩高 第者,可选为郎中。,(4)征辟、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24,6、秦汉时期对官员任用的限制,(1)出身和财产限制。如限制商人为官,巫觋之家不得为官,赃吏子孙不得察举等。对皇室、外戚、宦官也多加限制,以防皇权旁落。,(2)籍贯和亲属限制.从武帝时开始,地方官回避本籍。东汉实行三互法,规定本地人不得出任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兄弟子侄及有婚姻戚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6、秦汉时期对官员任用的限制,25,西汉实行中外朝制的原因及目的。,西汉初年继用秦朝的丞相制。由于西汉初年政局不稳,内有诸侯王割据,外有匈奴之患,动乱之后的经济也十分残破。内忧外患的局势使西汉初年相权上升,丞相位尊权大,无所不统,且多由功臣担任,具有左右朝政的实权。不仅如此,丞相府还建立起庞大的办事机构,实行分曹理事,成为全国政务总汇,而皇帝手下的办事机构仅有被称为尚书的政务秘书四人。从机构角度看,皇帝与丞相之间出现权力结构失衡的现象,丞相操纵处理政务的实权,并对皇权构成威胁。,西汉实行中外朝制的原因及目的。,26,到汉武帝时,封建经济恢复,诸侯王的割据和匈奴的威胁等内忧外患均得到解决,皇权显著上升,这样解决相权的问题便提上议事日程。为削弱相权,汉武帝首先在礼仪上有意贬低丞相。在接见丞相时采取“不冠”而见的不恭态度,稍不如意即当面斥责甚至治罪处死。其次就是在组织机构上蓄意分割相权,其方式是实行中外朝制。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到汉武帝时,封建经济恢复,诸侯王的割据和匈奴的威胁等内忧外患,27,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担任待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由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决策权由中朝掌握,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因此,实行中外朝制的目的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