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内容索引,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课时作业,内容索引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史料考法,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刑、工六部。,(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一、君主专制的演进,兵,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一、君主,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概况:,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3.,影响,(1),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2),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二、唐朝中期的藩镇割据,节度使,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 ,名为,【,教材补缺,】,安史之乱,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至,763,年,2,月,),由唐朝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事件因叛军指挥官安禄山、史思明命名,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教材补缺】安史之乱,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三、选官制度的发展,1.九品中正制三、选官制度的发展,2.,科举制,(1),形成与完善,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正式创立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进士科,2.科举制进士科,【,图示构史,】,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图示构史】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1.,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2.,作用,(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局限:,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四、监察机构,规范执政,专制制度,1.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五、民族大融合,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4,),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1),政治: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2),经济:强调民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3),法律:慎用刑罚,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链接选修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4) 链接选修 ,(4),思想: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5),民族关系: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6),对外关系: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3.,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思想: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考点隋唐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概念解读,“,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考点隋唐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概念解读“三省六部,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认知深化,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认知深化,(1),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弊端: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1)特点,针对练,1,(2018,广州一模,,2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针对练1(2018广州一模,2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宰相意见一致性实际上赋予了宰相赞同或否定的权力,这是各宰相间权力平等且互相制约的体现,,D,项正确。,“,宰相一致原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但要达到意见一致则需要时间讨论,不利于提高行政决策效率,,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而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的滥用,,C,项错误。,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宰相意见一致性实际上赋予了宰相,2.,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2.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积极影响,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积极影响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解析,材料提到,薛元超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由,“,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入仕的观念受到重视,说明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B,项正确。,针对练,2,(2018,荆州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题,,3),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解析材料提到,薛元超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由“公道,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材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获取材料信息,材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要求:,分析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信息:,_,_,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要求:分析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材料,(,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发现问题:,九品中正制使选拔人才的权力操纵在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思考:,如何理解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的现象?,试答:,_,_,从材料中发现问题,九品中正制使豪强地主操纵了人才选拔,他们推荐的上品官员均是,世家大族子弟。,材料(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材料,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运用材料论证问题,材料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要求:,结合材料论证秦至隋唐中枢机构的演变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这一结论。,论证:,_,_,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一职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以上内容表明: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隋朝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要求:结合材料论证秦至隋唐中枢机构的演变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全国卷考题统计,年份,考题,2018,年,卷,,,25,唐朝时期的藩镇割据,卷,,,26,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2017,年,卷,,,26,唐朝统一与历史叙述,卷,,,25,官修史书与加强中央集权,2016,年,卷,,,25,科举制,全国卷考题统计年份考题2018年卷,25唐朝时期的藩镇割,1.(2018,课标全国,,,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真题感悟,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1.(2018课标全国,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D,对:表格内容反映出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中原型、边疆型与东南型的藩镇中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上供或少上供,说明这些藩镇承认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从这些藩镇的功能,“,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及题干信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看,它们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解析D对:表格内容反映出唐朝“安,技巧点拨,巧用,“,以偏概全,”,排除法。解题中要善于寻找题干中,“,个别的,”,材料,用这类,“,个别的,”,材料可以排除选项中,“,一般的,”,选项。如用东南型的,“,上供,”,可排除,A,项。,技巧点拨巧用“以偏概全”排除法。解题中要善于寻找题干中,2.(2018,课标全国,,,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C,对: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缩短宰相任职时间,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2.(2018课标全国,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技巧点拨,巧用题干关键字解题。隋唐时期推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而加强皇权,武则天时期采取措施的结果是,“,宰相数量大增,”,,这显然表明了其削弱相权控制朝政的目的。,技巧点拨巧用题干关键字解题。隋唐时期推行三省六部制的目,3.(2017,课标全国,,,26),下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3.(2017课标全国,26)下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解析,四则材料记述的共同点是唐军,“,败绩,”,,故,C,项正确。,A,项,“,皇帝,”,与材料中,“,秦王,”,不符,故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项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非,“,主帅,”,,故排除,B,项;,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而其他三则材料均未提及,故排除,D,项。,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四则材料记述的共同点是唐军“败绩”,故C项正确。上表为,解析,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史书的编写受编写者的才识和自身观念等影响往往带有主观性,官修的史书在史书中必然会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都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真实、公正和客观,故,A,、,B,、,D,三项不准确,排除。,4.(2017,课标全国,,,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道德水平,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5.(2016,课标全国,,,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1.(2018,郴州质量监测,),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模拟通关,1.(2018郴州质量监测)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解析,A,项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造成了上述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解析A项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A项错误;,2.(2018,聊城模拟,,25),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2.(2018聊城模拟,25)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解析,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反映的是中枢机构权力变化而不是吏治清廉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所学,唐初具体政务由尚书省负责,据材料,“,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可知部门权力出现重合,故,B,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可知官员的政务要求提高,即官员日趋专业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中枢权力的变化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解析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反映的是中枢机构权力,3.(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26),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这一转变,A.,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B.,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C.,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D.,助长了权臣专政乱政贪腐风险,3.(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26)在唐代,政务裁决,解析,材料中门下省具有封还制敕之权,仍体现三省合作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务裁决由奏抄为主向奏状为主转变,门下省具有封还制敕的权力,这样可以防止政务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门下省封还制敕主要是防止皇帝决策失误,并非纠正宰相过失,故,C,项错误;,材料与权臣专政乱政无关,故,D,项错误。,解析材料中门下省具有封还制敕之权,仍体现三省合作体制,故A,解析,唐代社会对外开放,兼容并蓄,其法律制定没有夷夏之观的天朝上国心态,故,A,、,C,两项错误。,唐代国力强盛,国家主权的威胁,并不是很严重和迫切,故,D,项错误。,唐律的规定因俗而治,体现了开放和包容,故,B,项正确。,4.,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凡是外国人,属同一国人相互间发生的犯罪,依照其本国的习惯和法律处理;如果唐人与外国人相犯及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相互间的犯罪,则按唐朝的法律论处。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A.,夷夏大防的观念,B.,因俗而治的政策,C.,天朝上国的心态,D.,维护国家的主权,解析唐代社会对外开放,兼容并蓄,其法律制定没有夷夏之观的天,5.,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时为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拒不署敕,结果把事情搞黄了。材料主要说明,A.,三省制有利于决策合理,B.,门下省是三省的核心,C.,唐太宗对于魏征信任有加,D.,三省之间分权制衡,解析,材料只反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与三省制对决策的影响无关,故,A,项错误;,门下省可以对政令封驳,有利于纠正决策的失误,是三省的核心,故,B,项正确;,材料魏征拒不署敕唐太宗敕书,没有体现出他们间的信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没有反映出三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5.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时为,课时作业,课时作业,1.(2019,洛阳模拟,),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请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必然导致官僚众多,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1.(2019洛阳模拟)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2.(2018,太原期中模拟,),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解析,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1,2,3,4,5,7,8,9,10,11,12,13,14,6,2.(2018太原期中模拟)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3.(2018,三明模拟,),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解析,裁撤地方行政制度的考虑之一即是削减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故,A,项错误;,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并不会因机构的裁撤和合并而增减分毫,故,B,项错误;,单单通过地方行政级别的调整并不能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裁撤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削减地方行政开支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1,2,3,4,5,7,8,9,10,11,12,13,14,6,3.(2018三明模拟)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4.,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的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国家抡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送给不合格的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A.,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B.,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C.,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D.,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1,2,3,4,5,7,8,9,10,11,12,13,14,6,4.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解析,“,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的情况报告宰相,”,表明礼部负责科举,并非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A,项错误;,“,宰相说:,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送给不合格的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表明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B,项正确;,此记载只是个案,难以表明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C,项错误;,在君主专制下,科举制度就是为皇权服务的,,D,项错误。,1,2,3,4,5,7,8,9,10,11,12,13,14,6,解析“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的情况报告宰相”表明,解析,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而不是完全依据才学,唐代科举制存在局限性,故,A,项错误;,材料科举制录取考虑,“,社会名声,”,,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故,B,项正确;,材料中考试成绩仍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唐代科举制的录取依据,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影响,故,D,项错误。,5.(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质量考评,),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1,2,3,4,5,7,8,9,10,11,12,13,14,6,解析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记述,出处,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唐会要卷五八,“,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唐律疏议卷九,“,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唐六典卷一,6.(2019,滨州模拟,),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1,2,3,4,5,7,8,9,10,11,12,13,14,6,记述出处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解析,A,项表述符合题目中,“,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罪止杖八十,”“,记年、月、日,纳诸库,”,,故,A,项正确;,题目仅仅牵涉的是三省中的尚书省,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尚书省属于执行部门,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政务犯罪,故,D,项错误。,1,2,3,4,5,7,8,9,10,11,12,13,14,6,解析A项表述符合题目中“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罪止杖,7.(2018,内江模拟,),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1,2,3,4,5,7,8,9,10,11,12,13,14,解析,由,“,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可见科举制把用人权收归了中央,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6,7.(2018内江模拟)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8.,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1,2,3,4,5,7,8,9,10,11,12,13,14,6,8.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解析,三省六部制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体现了三省的协调性不断强化,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政事堂和中书门下的设置,可以有效牵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变迁,未涉及六部,故,D,项错误。,1,2,3,4,5,7,8,9,10,11,12,13,14,6,解析三省六部制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123,9.,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央官制,B.,加强君主专权,C.,决策更加科学,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1,2,3,4,5,7,8,9,10,11,12,13,14,6,9.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10.,秦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唐代设御史台,作为独立机构,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形成三省六部一台。这说明唐代,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B.,进一步弱化专制,C.,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D.,管理体制更完备,1,2,3,4,5,7,8,9,10,11,12,13,14,6,10.秦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解析,材料未对秦、唐的官僚机构与官员的数量进行比较,因而无法得出唐朝比秦朝,“,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的结论,故,A,项错误;,秦至唐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故,B,项错误;,秦代御史大夫既具有监察权又具有行政权,而唐代监察权独立,说明唐代,“,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仅对秦、唐监察机构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唐朝,“,管理体制更完备,”,的结论,故,D,项错误。,1,2,3,4,5,7,8,9,10,11,12,13,14,6,解析材料未对秦、唐的官僚机构与官员的数量进行比较,因而无法,11.,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解析,“,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不符合唐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故,A,项错误;,唐代并未出现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题干中,“,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说明皇帝、中书门下等顶层制度的建设受到唐太宗的重视,故,C,项正确;,唐代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组成,故,D,项错误。,1,2,3,4,5,7,8,9,10,11,12,13,14,6,11.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12.(2019,武汉模拟,),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礼部考中进士者,均须在吏部再考一次,主要考,“,身、言、书、判,”,。,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重视选拔法律人才,B.,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C.,促进了文化的繁荣,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解析,根据材料,法律仅是对官员,“,判,”,方面的要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身、言、书、判,”,,可知吏部注重官员综合方面的素质,故,B,项正确;,促进文化的繁荣,仅涉及,“,书,”,方面的要求,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故,D,项错误。,1,2,3,4,5,7,8,9,10,11,12,13,14,6,12.(2019武汉模拟)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礼部考中进士,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1,2,3,4,5,7,8,9,10,11,12,13,14,6,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12345789101112,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资治通鉴,1,2,3,4,5,7,8,9,10,11,12,13,14,6,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请回答:,(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答案,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答案,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1,2,3,4,5,7,8,9,10,11,12,13,14,6,请回答:答案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答案,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1,2,3,4,5,7,8,9,10,11,12,13,14,6,答案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14.(2018,临沂一模,,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1,2,3,4,5,7,8,9,10,11,12,13,14,6,14.(2018临沂一模,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1,2,3,4,5,7,8,9,10,11,12,13,14,6,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1,2,3,4,5,7,8,9,10,11,12,13,14,答案,利处: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际;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6,(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12345,(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3,4,5,7,8,9,10,11,12,13,14,答案,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6,(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