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一位老人走在历史的长河里,沧海桑田镌刻这不老的传奇,创立儒学 著作伦理,继承传统 一以贯之,一个仁爱铸就民族大厦根基,源远流长奔腾在你我的血流里,骨肉亲情 四海兄弟,和谐世界我们团结在一起,一座古庙承载一部文明的历史,云霓明灭依然瞩目你无限的生机,紫阙红尘 历代祭祀,五洲四海 纷踏云集,你就是泰山千秋万代高高耸立,你就是黄河奔流不息抚育大地,一位老人走在历史的长河里,1,一位老人走在历史的长河里,沧海桑田镌刻这不老的传奇,创立儒学 著作伦理,继承传统 一以贯之,一个仁爱铸就民族大厦根基,源远流长奔腾在你我的血流里,骨肉亲情 四海兄弟,和谐世界我们团结在一起,一座古庙承载一部文明的历史,云霓明灭依然瞩目你无限的生机,紫阙红尘 历代祭祀,五洲四海 纷踏云集,你就是泰山千秋万代高高耸立,你就是黄河奔流不息抚育大地,一位老人走在历史的长河里,2,走近孔子,-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活动性学习专题,3,专题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孔子及其思想。,2搜集孔子的名言警句,培养积 累文化知识的良好习惯。,3汲取孔子的智慧和精神力量,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增强文化意识,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专题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及其思想。,4,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为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5,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52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55岁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72岁时,突然得知仲子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73岁(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6,在鲁国孔子被尊为“国老”,但不得重用。他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孔子的学说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在鲁国孔子被尊为“国老”,但不得重用。他不求仕,7,孔子名言辑录,孔子名言辑录,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人生态度,人生态度,9,做人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做人格言,10,治学格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有教无类。,治学格言,11,孔子文化考察,孔子文化考察,12,东方圣城,曲阜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被称为“东方圣城”。“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东方圣城,13,“三孔”简介-孔府,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孔庙东侧,是孔子嫡氏孙居住的府第。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这一封号子孙相继,整整承袭了32代,历时880年。,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三孔”简介-孔府,14,“三孔”简介-孔庙,孔庙始建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现在的孔庙的规模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孔”简介-孔庙,15,“三孔”简介-孔林,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三孔”简介-孔林,16,帝王祭庙,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对孔子追谥加封的同时,还经常派官员到曲阜来祭祀,有时皇帝也亲自来曲阜顶礼膜拜。,皇帝到曲阜祭祀孔子始于汉高祖刘邦。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历代儒家对此大肆宣扬,认为“汉家四百年命脉全在于此”。至此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竞相效仿,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过阙里,命大司空宋宏祭祀孔子;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并亲御讲堂,让皇太子讲经;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安帝刘祜先后来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也亲临曲阜祭祀孔子。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过曲阜时皆亲祭孔子,玄宗还派礼部尚书苏延以太牢祭孔子墓。五代时,北周太祖郭威在曲阜祭完孔庙,又专程去孔林祭奠孔子墓。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过曲阜,祭完孔庙也去祭拜孔子墓。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孔庙祭祀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礼,到孔林祭拜孔子墓也行一跪九叩之礼。乾隆皇帝八次过曲阜,都在孔庙、孔林祭师孔子,三跪九叩,或两跪九叩,或一跪三叩,格外虔诚。帝王派官致祭始于东汉光武帝,之后代代沿袭,总计有一百九十六次之多。,帝王祭庙,17,论语六则,论语六则,18,解释文题,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这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解释文题,19,第一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到三十岁知书识礼,能够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五十岁时懂得世事的发展都是老天的安排,六十岁时一切的话都能听得进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