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学,第二章,国际贸易,纯理论,第三章,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第四章,国际贸易新理论,第五章,保护贸易理论,第一章,绪论,第一章 绪 论,这一章介绍了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昭示了国际分工、国际市场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和前提。,Chapter 1,第一节 国际分工,第二节 国际市场,第三节 国际贸易,第一节 国际分工,一、分工、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一)基本概念,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若干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分工是种社会范畴,最早、最简单的分工形式是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的自然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就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出现了。因此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国国内社会分工的延伸,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社会分工,是整个社会内部创造使用价值的各种有用劳动按照生产的内在规律进行的有机组合。,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条件;二是自然条件。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社会经济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值得注意的一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削弱,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3、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国际分工发展,4、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5、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当代国际分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6、,上层建筑可以推动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1492)及以后的殖民地开拓。资本主义进入了原始的资本积累过程。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间最初的分工形式。,(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和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间的分工。,(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二战),随着新科技的发明和应用,世界生产力大步提高。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增长使原有的垂直型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国际分工也迅速发展起来,丰富了国际分工体系。,(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后),主要影响的因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国公司的兴起和殖民体系的崩溃等。,战后的国际分工多以跨国公司进行内部分工和协调来进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征:,1、当代国际分工是由各种不同经济制度的民族和国家组合成的综合性体系,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当代国际分工中居支配地位,3、国际分工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4、国际分工形式也有很大改变,补 充 内 容,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分工。,三、当代国际分工理论,1、萨缪尔逊的传统国际分工理论,“各国都分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那么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不仅能够增加世界总产量,而且也能增加各国利益。”否认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2、伊曼纽尔和阿明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当代国际分工的不平等性。,第二节 国际市场,一、市场、国际市场,市场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和领域,是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流通的总和。,国际分工是国际市场形成的基础,国际市场是国际分工的重要实现手段,二、国际市场的产生,真正的国际市场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萌芽,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展开的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当代国际市场特征:,1、当代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2、当代国际市场动荡不安,具有不稳定性,3、当代国际市场垄断性不断加强,4、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市场起主要作用的力量,5、当代国际市场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三、国际价值与国际价值规律,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基础。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由国际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以上理解是国别价值(各国国内价值)是由抽象的社会劳动决定的。当以国际分工为纽带的国际市场形成和发展,社会劳动便具有了国际性质。在这样基础上,形成了国际价值量。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有着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异性,表现形式也不同。,影响商品国际价值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价定律:,也称“无差别规律”,在统一的市场上,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只能有一个价格。象小麦这种国际贸易商品,产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法国等其他国家,但在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却能卖到大致同一价格。(仅指国内市场价格同一性)。,例子:,日本商人钻美、日仓储费用差额的漏洞,在国际贸易中,订单日期迟于装船日期。,一价定律的充分发挥作用,表明世界经济、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和全世界范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形成。,世界价格的多元化:,垄断和调拨价格,主要存在于跨国公司 如避税,国家垄断价格或管理价格,国际自由市场价格,只是剩余物 如铜的世界出口中,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进行买卖数额只占5%。,国际计划价格,四、关于不等价交换理论论争,不等价交换,不等值交换,不按国际社会必要劳动量进行交换,因此交换所得的物化劳动量不相等。,对国际不等价交换问题的讨论中出现的理论误区总结,1、将不等价交换直接等同于不平等交换,2、将不平等交换的原因看成是不等价交换的原因,3、将不等价交换看成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4、将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简单地归结为主要取决于同发达国家的政治斗争就可以实现的目标不完全符合当代国际经济现实,第三节,国际贸易,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1、,国际贸易:,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跨国界的交换活动,是世界生产力和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对外贸易:,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跨国界的交换活动。也称国外贸易,进出口贸易,海外贸易等,3、,国际贸易额:,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是按同一货币单位结算后,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相加。,4、,对外贸易额:,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规模,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指标。由一国一定时期内从国外进口的商品总额加上该国同一时期向国外出口的商品总额构成。,5、,对外贸易依存度:,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NP,的对比关系。,6、,贸易条件:,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国对外贸易状况。当年的贸易条件系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7、,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在某一国家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一般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在该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表示。,二、国际贸易的分类,1、按商品流向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2、按商品形态分,有形贸易;无形贸易(通常在海关的进出口统计中反映不出来,而在国际收支中反映出来,是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GATT/GATS/TRIPS/TRIMS,3、,按有否第三国参与分,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4、按统计标准分,总贸易,(国境)一般贸易 全球90多国 中国,专门贸易,(关境) 海关所管辖和执行有关海关各项法令和规章的区域 特殊贸易体系,这些都是贸易国家记录和编制进出口货物统计的一种方法,5、按清偿工具分,现汇贸易;易货贸易,6、按贸易参加国分,双边贸易;多边贸易,7、,按贸易参加国的经济水平分,水平贸易;垂直贸易,三、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差异,共同点:,1、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相同,处于社会再生产的交换环节,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中介地位,2、有共同的商品运动方式。通过交换取得更多利润,GWG,3、,基本职能一样,都受商品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区别点:,1、语言、法律及风俗习惯不同,2、各国间货币、度量衡、海关制度不同,3、各国经济政策不同,国际贸易风险大于国内贸易风险,四、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评价,1、学说的内容,20世纪30年代 经济学家罗伯特逊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20世纪50年代 诺克斯进一步补充和发展,A,出口扩大意味着进口能力提高,B,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投资流向发生变化,资本会集中在比较优势领域,C,规模经济效益,D,出口扩大还加强部门间的联系,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E,出口不断扩大会鼓励外国资本的流入,F,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会使国内出口产业进一步发展,2、评价,就对贸易能带动或激发投资增长这一点而言,是正确的。这个学说存在着片面性过分夸大了对外贸易的作用,经济发展除了生产关系改革这个重要条件以外,还有四个因素:即市场的扩大;资本的积累;科技的进步和先进的管理。只有综合起来,经济才会迅速发展。,忽略了对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刺激和带动作用,但只有在经济和社会条件具备时才能充分发挥这种作用。,第二章,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纯理论是用那些高度抽象的研究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最一般问题的国际贸易研究。“纯”字说明其有许多假设条件:即只考察国际贸易中物物交换关系,不考察汇率、国际收支和国际资本流动等国际间的货币、价格和支付问题。但国际贸易纯理论所揭示的一系列基本结论都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石。,这些理论主要研究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国际贸易的流向是怎样的?国际贸易的规模如何把握?国际贸易条件怎样确定?国际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等五个问题。,Chapter 2,第一节 绝对成本论,第二节 比较成本论,第三节 相互需求论,第四节 资源赋予论,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一、产生的背景,殖民贸易使英国的资产阶级获得了很高的利润,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此时,英国已不担心自由竞争,相反,自由竞争已成为进一步战胜贸易对手的最好方法。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制度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英国资产阶级需要一种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学说反对国家干预,发展资本主义。,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又名国富论、原富)猛烈抨击了保护贸易理论,大力鼓吹自由放任。其中,在国际贸易方面,提出了绝对成本论。,二、国际分工与绝对成本理论,对成本理论的内容蕴含在斯密的论证中,1、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交换是由人类本性决定的一种自然现象。,2、交换产生分工,要交换就要生产能交换的物品,每个人都各自生产一件物品,就产生了分工。且分工能提高生产率。,3、,分工的原则是各自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他们都会从这种分工和交换中获得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多得多的利益。,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各国生产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巨大地增加社会财富。,数字分析:(,1,:,1,的交换比例),交换前:,酒产量 劳动 毛呢产量 劳动,英国 1 120 1 70,葡萄牙 1 80 1 110,按绝对成本分配生产后:,酒产量 毛呢产量,英国 0 2.7 (190/70),葡萄牙 2.375(190/80) 0,交换后:,酒产量 毛呢产量,英国 1 1.7,葡萄牙 1.375 1,总结:,一国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来源于该国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对方国家的同样产品来说处于绝对优势,就应该分工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如果一国在另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对方国家的同样产品来说处于绝对劣势,就不应该进行该种产品的生产,本国所需应从对方国家进口。其结果是参加贸易的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三、简评,贡献:,1、指出了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2、阐明了国际贸易不像重商主义者所说只能是进行的某一方得到贸易利益,而是贸易双方都能得到利益,3、反映和代表了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缺陷:,1、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和利已主义在经济学上的集中表现,2、完全撇开国际生产关系而只用自然条件或其他客观条件来说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形成,局限性:,只说明了在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所以它只说明了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第二节,比较成本论,一、斯密二难与比较成本理论提出,起源背景:,谷物法存废之争中大卫李嘉图发现了“斯密二难”(从现实国际贸易的参加国来看,有些国家所在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方面都绝对高于其贸易伙伴,而这些国家却没有被排斥在国际贸易之外),并提出了比较成本论。这是对亚当斯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二、李嘉图模式及其前提条件,9个假设:,1、2+2模型,2、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区别,3、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4、不存在运输费用,5、生产要素在国内能自由流动而在国际间不可以,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8、贸易方式是物物交换方式,9、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数字分析:,英葡分工生产前:,毛呢 酒,葡萄牙 90 80,英国 100 120,英葡分工生产后:,毛呢 酒,葡萄牙 (80+90)/80=2.125,英国 (100+120)/100=2.2,英葡相互交换后:,毛呢 酒,葡萄牙,1.1 2.125-1.1=1.025,英国,2.2-1.1=1.1 1.1,三、简,评,合理的和科学的成分:,1、比较成本理论比绝对成本论更全面、更深刻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2、比较成本理论进一步说明了对外贸易利益的来源,3、深刻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好处,4、还暗含结论:双方互利贸易关系存在于一个有一定幅度的范围内,缺陷与不足:,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2、未能揭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3、所揭示的比较利益是静态和短期的利益,4、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对国际贸易的阐述,在实践中存在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按其学说,欠发达国家节约的时间比发达国家多。这与现实中存在贸易中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价值转移(富国剥削穷国)不符,比较成本说基础劳动生产率差异。差异越大,更易发生贸易,以此类推,贸易应该更容易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生。但事实是现今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现实中各个国家都存在各类贸易保护壁垒,这与理论叙述不符,5、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国际贸易实际相差较大,第三节 相互需求论,相互需求论是西方庸俗经济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前的国际贸易论。约翰穆勒(是李嘉图的学生),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进行了重要补充,提出相互需求原理。而马歇尔是用几何数学的方法,对相互需求论做了进一步的均衡分析。我们主要介绍穆勒关于相互需求原理说明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一、产生的前景,是对比较成本论的补充。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为决定一个国家的何种商品在国际上进行交易有利可图提供了理论基础,甚至这一理论还暗示了互利的交换幅度,但它并没有也不能解决了这些交易商品将按什么样的实际比例进行交换,以及何种机制决定了这一比例等国际贸易中的核心问题。因此,比较成本论只是论证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之所在,而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因为比较成本论只看到供给,而没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分析。,穆勒在比较成本论的基础上,着重从需求方面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国际交换比例的现实决定问题。(穆勒用贸易条件对“价值”研究,实际上指的是交换价值),二、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总体概括:,在相互需求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了互利贸易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利益分配;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一)互惠贸易的范围,相互需求论认为,交易双方在各自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例,在世界市场上,两国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以数字例子表述:,(假设两国投入等量劳动各可生产不同的棉布和亚麻布的数量),分工前:,棉布 亚麻布,英国 10 15,德国 10 20,注:穆勒使用的是比较优势的概念(等量劳动不同产出量),而不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概念(等量产品不同的劳动投入)。,分工后:,按比较利益学说:德国生产亚麻布,英国生产棉布。,英国国内交换比例是1:1.5。即英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交换底线是1:1.5;德国国内交换比例是1:2。即德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交换底线是1:2。,综上所述,,两国内棉布与亚麻布的交换比例必须介于,1,:,1.51,:,2,,即介于英、德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会使两国从贸易中获利。,图例,棉布,英国不交换区,英国国内交换比例(1:1.5),两国互利交易区,德国国内交换比例是1:2,德国不交换区,0,亚麻布,(二)贸易利益分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说明本国从贸易中取得的利益越来越大地超过它分工和贸易前本国独立生产的水平。,如国际交换比例为1:1.6 英国只多换0.1单位亚麻布,德国节约了0.4单位亚麻布,德国获利。,如国际交换比例为,1,:,1.9,英国就可多换,0.4,单位亚麻布,德国仅节约了,0.1,单位亚麻布,英国获利。,(三)相互需求法则,贸易条件在互惠交易区“摆动”的原因是:相互需求法则,该法则认为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方的供给便是对对方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在两国间互惠贸易的范围内,贸易条件或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即较少的产品换对方较多的产品,贸易条件有利;相反贸易条件不利),它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等,这样才能使两国贸易达到均衡。如果两国需求强度发生变化,贸易条件或两国商品交换比例必然发生变化。,四、评价,贡献:,1、补充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问题,2、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不足:,1、抛弃了劳动价值论,2,、缺乏充分的说明力,并与事实不符,补充内容:,出口贫困化增长,出口贫困化增长:,当一个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产品(通常是初级产品)的供应量增加时,它的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到使这个国家受到损害的地步。,原因:,1、出口国经济单一,2、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3、出口国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产品弹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其出口,以至于国际价格下降而要用大量出口来弥补损失,图例,(三条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国际价格曲线。),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蓝线)外移,说明生产能力扩大,但由于国际价格线(红线)较平坦,对出口不利,结果出口增长,而价格下降,而该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即绿色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向圆心移动)。,评价:,1、发展中国家产品结构单一,在走出口导向型发展道路中,遇到这种情况,说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从要长远看要予以调整。,2、出口贫困化增长只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一种可能情况,不是普遍现象,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定阶段。(如中国成衣出口、钨矿砂出口便是一例),第四节,资源赋予论,现实中的贸易理论不仅要看到劳动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矿产等)的重要性。贸易还应反映各国资源差异。,李嘉图学说,用国际间生产的特点不同和要素生产率不同,解释了比较成本的差异;资源赋予论则从各国生产要素赋予不同和各国生产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比例不同,并假设各国劳动生产率相同来解释了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狭义的资源赋予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广义的资源赋予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一、赫克歇尔、奥林、萨缪尔森与资源赋予论,赫克歇尔首先提出了资源赋予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作是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奥林师承,赫克歇尔,创立了资源赋予论。,所以资源赋予论又称为“,H,O,原,理”。奥林的代表作是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萨缪尔森用数学的方法论证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其于,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一版再版,,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又有把资源赋予论称为“,H,O,S,理论”。,二、与资源赋予论有关的几个概念,(一)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是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要素价格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租,金、工资、利息和利润),(二)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指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的比例的大小。(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三)资源赋予和要素丰裕,资源赋予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总量法或价格法),三、资源赋予论的主要基本假设条件,1、,2+2+2,2、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3、不存在规模效益,消费偏好相同,4、假定在各国内部,生产诸要素能够自由转移,但在各国间生产要素是不能自由转移,5、假定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假定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进口,四、资源赋予论的基本内容,(一)要素供给比例论,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2、国家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商品的价格等于要素价格乘以相同的生产函数,导致商品相对价格差异,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相对供给充裕的要素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稀缺的要素相对较高,结 论:,一国出口的应该是密集使用了,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应该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如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等。,用一般均衡框图分析资源赋予论,商品相对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最终产品需求,生产技术 生产要素供给 消费偏好 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不同国家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比较利益和贸易类型,但在两国偏好相同,技术水平相同及收入分配相同,从而对最终产品和要素需求相似的假设前提下,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便是商品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二)要素价格均等化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奥林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得出的著名结论。奥林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结论:,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同时,奥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趋势。,五、评价,积极的方面:,1、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HO,学说比李嘉图学说更加深入和全面。,2、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在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结合构成的价格,对一国贸易起重要作用。,缺陷:,1、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和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2、,对于需求因素并未予以重视,影响了该理论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第三章,里昂惕夫之迷及其解,是针对资源赋予论所提出的质疑。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易理论在当代新发展的转折点。,Chapter 3,一、里昂惕夫与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 当代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迅猛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显得愈来愈脱离实际,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质疑。,1953,年里昂惕夫提出资源赋予论的反论里昂惕夫之谜。,二、里昂惕夫之谜及验证,里昂惕夫利用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发现美国出口商品含有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竞争性进口代替品中则含有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这说明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个结论与,H,O,论证相反(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随后一些经济学家仿效对一些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进行验证发现,一些国家也存在这种谜。,三、谜的解释,许多经济学者掀起了验证和探讨里昂惕夫之谜的激潮:,1、,劳动力不同质论,提出者:里昂惕夫,理由: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是人力资本论的开端。,评价:与,H,O,原理、假定不符,难进行实际验证,2,、人力资本论,提出者:费希尔、凯南等,理由: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智力开支的投资(熟练劳动资本化)。美国出口的产品含有许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因此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评价:难以具体衡量人力资本的真正价值,3、贸易壁垒论,提出者:鲍德温,理由:由于市场竞争不完全引起的,评价:与,HO,前提条件不等,4、自然资源论,提出者:凡尼克,理由:一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里昂惕夫把它们错划为“资本密集型”,造成了假象。,评价:,能解决“谜”并可解释加、日、印等国谜之存在,没有进一步说明,说服力受影响,5、需求偏向论,理由:国内需求不同导致谜的产生。,评价:与,HO,假设不一,6、要素密集型反向论,提出者:霍德、纳亚,理由:同一种商品的产出可能存在“要素密集型反向”,评价:只适用于一定商品,并不能说明整个贸易结构。(经济学家对,19,个国家,24,个行业进行统计,发现仅有,5,个行业存在这种情况),四、对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的简评,积极方面:,验证结果表明了传统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的背离,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在战后的迅速发展。,为什么里昂惕夫之谜与,HO,原理之间不存在理论原则上的对立,而只是表明了理论和实践的矛盾?,1、两者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任务,2、两者之间不太可能有直接的理论对立,局限性:,1、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2、,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性,总 结:,国际经济学界关于“谜”与“,H,O,”,论战是以对资源赋予论前提修正结束的。当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居主导地位的仍是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经过修正的资源赋予论,它被誉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第四章,国际贸易新理论,围绕着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见解。归纳起来可分两个方面,一是对,H,O,学说的前提条件进行修正;二是对影响贸易格局及其变动的新的要素进行修正解释,提出所谓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对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介绍主要包括:新要素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Chapter 4,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特点:,1、是理论假定前提趋于贴近现实,2、研究方法强调动态性和多维思维,3、理论研究注重实用性,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独立性,4、,把实证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上,一、新要素贸易理论,新要素贸易理论试图从更宽的视野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并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主要就是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扩大了生产要素的范围,即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而且还包括技术、人力技能(资本)、研究与开发(,R&D,)、,信息、规模经济与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1、人力资本说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人力资本是劳动力与资本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可以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教育或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提升劳动生产率。该学说认为:一国应重视人力投资,取得好的投资效益,才可能产生新的比较优势。,2、研究与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R&D,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国在研发中投入资金越多,其生产产品的知识技术密集度就越高,在国际竞争中就越处于有利地位。,3、信息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化。该理论并不完善,但代表着重要发展方向。,二、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国际贸易技术差距论的基本内容与评价,技术差距论由(美)波斯纳提出,以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推广过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认为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是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贸易的机会与可能。,图例:,红线代表,A,国生产;绿色代表,B,国进口/出口;蓝线代表,B,国生产,T,0,T,1,:,需求滞后。取决于收入因素及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知,T,0,T,2,:,反应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厂商的反应,T,2,T,3,:,掌握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技术的渠道及消化技术的能力,T,0,T,3,:,模仿滞后。在此之后,模仿国便会以低成本出口,T,1,T,3,:,为两国贸易期间(因技术差距造成的),2,、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提出与假定前提,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提出者是(美)弗农,这是对技术差距论的总结和扩展。,假设前提:,国与国间信息传递受到限制,生产函数可变,会产生规模效应,产品在其周期各个阶段所表示的要素密集特点各不相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结构也不一样,3、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即产品生命周期四阶段论,第,阶段:创新国对某一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阶段:外国生产者开始模仿生产该种新产品,第,阶段:外国模仿生产的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竞争的时期,第,阶段:创新国开始了进口垄断时期,该种商品在创新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图例:,红线是,A,国消费曲线; 绿线是,A,国生产曲线,蓝线是,B,国消费曲线; 粉红色线是,B,国生产曲线,A,国在,T,0,点生产新产品,,T,2,后出口,,T,4,后出口为零,之后开始进口。,B,国在,T,1,开始进口,,T,2,开始生产,,T,3,时达到自给,之后开始低成本出口。,4,、国际贸易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表现为:,生产要素的动态变化,在新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造新产品所投入的要素比例是变动的。,新产品投放市场阶段: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成熟阶段: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和工艺流程已经标准化,劳动熟练程度不再重要,价格竞争成为是否能占领市场的关键。,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比较优势将发生国与国之间的转移,因而不存在一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5、对国际贸易产品周期理论的评价,优点:,使比较利益,,H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等因素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局限:,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在动态变化中创新都和模仿者的地位却有某种程度的固定,三、产业内贸易理论,1、产生背景及其概念,产生背景:,60年代以来,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类部门的性质,甚至出现了相同产品的互相贸易。比如美国、日本和一些西欧国家既是汽车出口国,同时又是进口国。,制成品贸易超过原材料与制成品的交换,产业内贸易超过了产业间贸易。这些是比较成本论和要素禀赋论难以解释的。,概念:,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同一部门所生产的产品。,注:,同类产品是指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似生产要素的产品。,同类产品有同质与异质之分,都会产生国际贸易。,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如,产品的单价低而运输成本高,消费者愿意就近获得。,转口贸易和复出口贸易,季节性产品贸易等等,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分析,都仍然可以用,HO,学说加以解释说明。,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T=1-(X-M/X-M),其中,,X、M,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0,1,2、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一)需求偏好相似论,提出人:林德 代表作:论贸易和转变,主要内容:,一种新产品首先为了满足本国的需求而生产。国内的需求结构决定了一国的出口贸易结构。,需求结构的相似程度决定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数量。,具有相同或相似发展水平的国家间更易于开展彼此得到的贸易活动。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收入水平相似则市场之间隔阂较小,易发生贸易。,图例:,与,A,、,B,两点相应的两个矩形分别代表,A,、,B,两国所需商品档次的范围。,红线所圈范围表示两国的重合需求。,(二)产品异质性理论,产品异质性是指同一类产品的商标、款式、规格、销售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一国的产品竞争优势不再仅是依赖其生产要素禀赋的优势而在于凭借它的某些特色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的异质性可以使不同生产都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消费偏好的需求,从而形成不同生产者的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产生产业内贸易。,(三)规模经济论,认为规模经济是获得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规模经济是指单位成本最低时的产量规模。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产业内部发展专业化生产,使建立在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表现为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红线为成本曲线,3、总结,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主要因为是产品差别、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以及国家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的重合。,当两国要素禀赋相似且规模经济呈重要地位和产品高度差异化时,产业内贸易便成为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这些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效益将依赖于规模经济而不断提高;二是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或更低的经济水平中得到更大满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4、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扩大了探讨的内容,理论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考察,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是当代经济中重要内容,是对比较利益说的补充和发展,但该理论基本是静态分析,四、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解读宁波外贸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的竞争优势,配套案例:,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王宏“日本制造大举搬家宁波”;陈旭钦“宁波服装业凸现集群效应”。,该课内容为解读,并提供给学生思考的脉络,导读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一文(包括:公司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成功?;国家竞争优势菱形图;作为一个系统的菱形图;政府的作用;公司的议程),用国家竞争优势菱形图(钻石模型)来理解宁波服装业的竞争优势之所在?,国家竞争优势,一国的财富来源于创造而不是继承。,一国的竞争优势决定于其产业的创新和提升能力,国家的竞争优势通过高度的当地化来创新和维持,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所有或大部分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一个国家在某些特殊产业具有竞争优势是由于它们积极向上、有活力和具有挑战性土壤,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有意义的概念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一单位的劳动力和资本所产生的价值。,通过一国专门发展颇具生产力的产业,并进口那些生产力不高的产业产品来支持和提高生产力。,使一国有限的人力及其他资源应用到最具有生产力的地方。,国家竞争优势菱形图(钻石模型),第五章,保护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对经济发达国家有利,而对经济落后国家不利,甚至会阻碍其经济发展,因此主张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的思想和主张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重商主义。主要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我们准备对以上内容做一概述,介绍其主要思想。,Chapter 5,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是那个时代欧洲国家普遍实施的保护贸易政策。主要分早期重金主义和晚期贸易差额论。,(一)早期重金主义,代表人物:(英)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防止货币外流是重金主义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主张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为此,国家对货币出境严加防范,由国家垄断全部的货币占有。,(二)晚期贸易差额论,顺应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从管制货币政策发展到管制货物进出口,保证贸易顺差,以达到金银流入为目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贸易差额论的圣经),主要观点: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简而言之,即把货币和商品结合起来,把货币投入对外贸易中,努力获得贸易顺差,换回更多的货币。,晚期重商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在金银货币上,允许输出,但要从事海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上,增加出口,扩大贸易顺差。,作用:,1、在生产上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2、有利于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和扩大贸易顺差,为商业资产阶级积累了更多的货币资本,二、汉密尔顿的关税保护思想,(一)背景,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但7年战争使美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战后英国的经济封锁,使其经济更加萧条,摆在美国面前有两条路:,1、美国地方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工业。,2、,南方的种植园主则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出口农产品换取国外的工业品。,(二)提出者,汉密尔顿,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1791,年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的主张。,(三)内容,认为自由贸易理论并不适用于美国,因为美国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无法同英法等国自由竞争,只有排除外来竞争,保护本国市场,以使新建工业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用关税壁垒实现对制造业的保护。,(四)评价,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思想和主张反映的是经济不发达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工业的正当要求和愿望,它是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并通过经济发展与先进国家进行经济抗衡的保护贸易学说。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保护贸易学说基本形成。,二、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一)背景,与汉密尔顿提出关税保护说的背景相似。德国面临国内工业落后的困境,面临国际经济强国廉价工业品的竞争,面临经济发展两条道路的抉择。,(二)提出者,李斯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早年主张自由贸易主义,自,1825,年出使美国以后,受汉密尔顿思想的影响,并亲眼目睹美国实施保护贸易的成效。转而提倡贸易保护主义。,1841,年出版了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的学说。,(三)内容,1、生产力理论是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基础,一个国家开展对外贸易,应着眼于提高生产力,而不能着眼于财富存量的多少。因为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更重要得多。而发展国内工业是发展生产力的最有效的途径。,2、经济发展阶段论是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依据,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各国都要经历以下阶段。在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原始未开化阶段,畜牧阶段,农业阶段,农工业阶段,农工商业阶段,自由贸易阶段,贸易保护阶段,自由贸易阶段,3、在以上两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论,保护的目的:为了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保护的手段:关税,保护的重点:保护那些对国家独立自主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幼稚产业。,保护的条件:被保护都必须处于经济发展第四阶段国家中的幼稚工业,即面临国外强有力竞争而又无法相抗衡的新兴工业。保护时间不宜长,最多30年。,(四)评价,1、,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其影响下,1879提俾斯麦改革关税制度,促进德国资本主义发展,2、,李斯特理论的现实积极性,主张以保护贸易作为过度时期,而以自由贸易为最终目的。其保护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的。事实证明:为后进国家(德、日及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赶超先进国家提供了依据。,3、,标志着贸易保护学说的完全形成,补充:,幼稚产业定义的,MBK,标准,即穆勒巴斯塔布尔肯普标准。,1、穆勒标准:某种产业由于技术不足,生产率低下,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竞争,在保护下,能够在自由贸易下获利,自我投资发展,即为幼稚产业。,2、巴斯塔布尔标准:保护、扶植幼稚产业所需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总和。,3、肯普标准:除了以上两上标准外,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期内的外部效应。如具有外部性,该技术可为其他产业所获得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成本,国家应予保护。,三、超贸易保护理论,超保护贸易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以该理论为指导的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间。,(一)形成的背景,1、,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2、,国际经济制度发生的巨大变化,3、,1929-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危机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提高了关税,实行外汇限制,数量限制;同时,国家积极干预外贸,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二)提出者,凯恩斯及其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凯恩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代表作,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没有一本全面系统论述国际贸易的专门著作。但是他和他弟子们有关国际贸易方面的观点与论述却为对外贸易政策,尤其是超贸易保护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凯恩斯投资乘数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凯恩斯把反映投资增长和国民收入扩大之间的依存关系称为乘数或倍数理论。即当一国增加新投资时,会引起国民收入增长,因为投资增加可以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促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是新投资的若干倍。,其循环效应:,生产的新投资 就业人数增加 工人收入增加,对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相关部门生产再增加 国民收入倍数增加,乘数理论,Y=KI,Y:,国民收入增加量,I:,投资增加量,K:,投资乘数=1/(1,C/Y),即 1/(1边际消费倾向),在此基础上,马克卢普等引申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进口和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只有当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提高国民的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计算公式很多,举一例说明:,Y=K I+(XM),当,I,,,K,一定时,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收入的增加也越大。由此,这一理论为超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相比,超贸易保护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保护的目的是扩大就业,加强垄断,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2、保护的对象是一切受到国外竞争的产业,3、保护的政策更倾向于争夺国外市场,4、,保护的措施日趋多样化,出现了关税以外的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四、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一)背景,二战后,民族国家纷纷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迅速发展民族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