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品行障碍及青少年违法,儿童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系指儿童期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如逃学、离家出走、说谎、偷盗;及攻击性行为:如争吵、斗殴、破坏物品、放火、械斗、抢劫、性攻击、损害他人等行为。以上行为严重时损害他人生命、财产或社会治安,触及法律禁令时称为违法行为。,青少年违法juvenile delinquency)系指18 岁以下有违法行为者。以上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反复持续性出现。,2、这些行为不仅偏离正常儿童常规,在严重程度上及持续时间超过同龄儿童所允许的范围。,3、具有社会环境适应困难等特征。,4、它不是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所致的疾病行为。,5、内在生物学缺陷可能为产生以上行为的根底,但这些行为的形成,与家庭及社会教育、社会环境等文化因素有关。,沿革,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将儿童行为障碍分为四个类型:,1、非社会化行为障碍;,2、社会化行为障碍;,3、强迫性行为障碍;,4、行为和情绪混合障碍。,Moore1980在“儿童精神病理学一书中,根据年龄的增长,将儿童行为障碍分为三个类型:,1、控制管教行为一般行为问题如遗尿、吮指等;,2、攻击性行为;,3、违法性行为。,1980年美国DSM-公布发表,将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单独列类称为品行障碍,用以诊断从逃学到强奸及暴力行为的儿童。,病因及病理学,攻击性行为是品行障碍中较常见,研究也较多的问题,以其为代表对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简介如下:,1、生物学因素在攻击性行为发生中的作用:,1遗传作用:在关于遗传学研究中,Huntchings和Mednick(1974)进行了,犯罪父亲的寄养子与非犯罪父亲的寄养子比较,犯罪父亲的寄养子更可能具有反社会行为。生父养父均有犯罪行为的儿童最具有反社会行为的危险性。这些发现提示了遗传环境的相互影响。,2激素作用:不管儿童或成人,男性比女性更表现攻击性,动物群中也如此。,在动物研究中,提供了充分证据说明雄性激素在攻击性行为开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attsson1980以少年违法者为对象,发现被关闭的男性惯犯的睾丸酮水平较对照组高。,3神经递质与攻击性行为:近年来大量文献研究报道了神经递质对行为的影响。,近10年的研究揭示中枢神经5-羟色胺量的降低和攻击性行为有关。,4生理因素: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具有先天的植物神经的低反响性。,5神经解剖、神经递质和激素的相关作用:动物研究说明与攻击性心理生理现象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位于大脑深部的边缘系统,,其中调节攻击性的最重要局部是丘脑下部、膈区和杏仁核兴奋区和抑制区非常接近,局部切除或刺激这些脑区域,将导致增加或减少攻击性行为。在人类研究发现边缘系统不正常的电活动,如精神运动性发作与攻击性行为有关,有关患边缘系统脑瘤患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报道也与边缘系统活动与攻击性行为相关一致。,2、社会环境因素在攻击性行为发生中的作用:,1家庭环境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有大量文献提示,儿童期受到虐待与攻击性行为开展有关。与父母缺乏亲密关系、一定程度上的被忽略导致与同年伙伴的关系不良及攻击性行为。,研究说明:儿童攻击性行为可以学习摹仿形成。在攻击性行为开展过程中典范起着重要作用;攻击性行为可已通过强化而形成。,2社会环境对暴力行为及违法行为的影响:品行障碍到违法犯罪行为是一个过失积累的过程,儿童期有反社会行为及攻击性行为者,约1/3开展为违法犯罪行为。,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了违法犯罪:如城市中工商业开展地区犯罪率高,是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生存斗争,削弱了社会利益,家庭瓦解,出现了社会解体,形成了犯罪发生的温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已有研究说明:,电视电影的暴力镜头、黄色文化及暴力解决矛盾的行为方式参与形成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具有生物脆弱性儿童身上表现特别明显。即具有攻击性儿童更倾向于攻击性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临床表现,一品行障碍,1、攻击性行为:指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性攻击、抢劫等行为。发生在4-6岁,表现为咬人、咬物或好打人。通常是一种冲动行为,可毫无动机或只为了好玩,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对这种行为不及时纠正,形成一种处理事物的行为模式时,,入学后那么常与同伴发生争吵、斗殴甚至开展为打群架及械斗。这类儿童常好动,易惹是生非戏弄他人,情绪易激惹,自我中心,好表现自己。当受到挫折或自己愿望不能满足时,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行为,女孩可表现为语言性攻击行为。不能为群体所接纳。,2、反社会行为:这类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及社会准那么。,1说谎:在儿童期由于梦想希望获得长辈或老师的表扬而撒谎,或怕做错事受惩罚而说谎。,2流浪不归:这类儿童常离家出走在外流浪。,在童年早期可能是出自对外界的好奇而走失不能回家;也有因在家自尊心受到损伤,得不到父母的关心而出走;或因父母争吵拿子女作为出气筒愤懑而出走;或因学习成绩不好,怕见父母受处分而出走。当第一次出走后如获得满足,即出走行为得到强化,那么可屡次离家出走。,3偷盗:,4逃学:,5纵火:儿童常喜欢玩火,划火柴玩,燃爆竹类东西。这些事物具有新颖性及刺激性。,6攻击性:多发生于12-15岁男性儿童,最初处于好奇心或恶作剧,对异性进行猥亵行为,,在黄色电影电视及小说影响下也可产生强迫异性发生性行为。女性可因与异性发生性行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常可导致淫乱性生活或卖淫。,二青少年违法,1、犯罪类型:少年违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身份违法:如逃学、游荡不归、酗酒、药瘾、吸毒及不恰当性行为。,2财产违法:如破坏财产,伪造证件或货币,偷盗等。,3人身违法:如抢劫、勒索、凶杀、强奸等。最终可开展为严重违法犯罪。,2、犯罪动机:由于少年期是心理开展最不稳定期,摹仿性强,好玩,好胜,自制力弱,冲动性大,好奇心重,喜冒险,追求刺激。出于自我显示的需要,胆大妄为无所顾忌,故作案动机简单,极少预谋。,3、青少年身心异常与犯罪:,1智力低下与犯罪:大多为轻度智力低下的患者。这类儿童或少年判断力及理解力差,是非不分,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强烈的本能需要。因此,感到需要时,就要求立即满足,从不考虑后果,易受人教唆引诱而犯罪。,2多动症与青少年违法犯罪:Weiss1979报道多动症儿童成年后有,10-25%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我国张柄全1989回忆性研究:在少年犯罪组120名中,过去有多动症者49名占48.0%。,诊断,按照ICD-10诊断标准1992,品行障碍诊断标准需具备以下三条:,1、发生于儿童少年期,一般应在7岁以上,持续半年以上。,2、至少有临床表现中介绍的不端行为的一项,如过分好斗或霸道,对人或动物过分残酷,严重破坏财物,无辜纵火,,经常偷窃,反复说谎,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过分地大发雷霆,对抗挑衅,长期严重不服从等。,3、不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预后,儿童品行障碍行为及早发现,给予正面教育、调整环境,可望得到纠正。难于纠正者,可开展为青少年犯罪。,治疗,1、父母管理训练:由于父母对儿童的不良行为熟视无睹或者采用严格的惩罚来管理不良行为,这两种态度均鼓励及强化了儿童不良行为的开展。在父母管理训练中,反社会行为儿童的父母们应学习用适当的方法与他们的子女进行交流,学习用正面行为的强化辅以必要的轻度惩罚的方法;学会与子女用讨论及协商的方法进行教育。,2、家庭功能治疗:本治疗是基于系统理论及行为心理学的结合而提出的。即不仅从个人也从整个家庭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存在。从调查发现品行障碍儿童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支持。治疗旨在于增加成员间的直接交流和互相支持。家庭功能疗法同父母管理一样,从正面行为进行强化,帮助家庭成员间找到新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人际问题。,3、解决问题技巧训练:本治疗是直接针对具有品行障碍儿童和少年的治疗方法。基于的理论是:品行障碍儿童没有应用他们的认知能力去遏制不适当的行为。该方法试图帮助儿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考虑后果。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4、社区治疗:本治疗旨在利用各社区内的优势帮助开展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其中较富有创造性的方法是用大学生或成人做“伙伴。该伙伴既是朋友、参谋、也是行为样板。,5、药物治疗: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必须多模式结合行为治疗方能有效。,预防,1、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正在研究中。,2、家庭教养:,1典范作用:儿童期摹仿性强。故父母本身应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特别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应有自我检讨的作风,这样让儿童也懂得如何检讨自己的行为,培养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2对儿童行为应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及要求。,3对儿童教育应多从正面肯定:对符合准那么的行为,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应随时随地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多肯定正确的行为,建立自尊心和成就感,将会增强认知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减少品行障碍行为。,对错误应及时指出,采用讨论方式让儿童自我评价。切忌在他人面前讲述子女的坏行为,这样不仅伤害儿童的自尊心,而且强化了坏行为。儿童会利用这些坏行为对父母表示对抗、报复,反而使不良行为固定下来。同样道理,对儿童的不良行为尽量不用体罚,防止强化及加固不良行为模式。,4亲子之间感情交流对儿童的行为有重大影响:儿童喜欢别人理解、尊重,需要爱,父母应与子女建立友情,了解他在想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5对兴奋多动、难于管理的儿童的教育:,对这类儿童应根据其神经活动兴奋性的特点,诱导儿童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有组织的和有益的活动上,培养符合集体要求的行为。,在幼儿园中可多分配一些任务给这类儿童,如当值日生、领导游戏、参加幼儿体育竞赛活动及节目表演。,培养儿童的抑制能力: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连环画或科幻书籍等,让儿童安静地坐下来。应善于提问、诱导他积极思维,活泼情绪,明确故事情节中人物行为的是非标准。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增强对不良行为的抑制。,只有人们的认知活动才能控制及调节人的行为,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社会标准及道德信念才最有约束力。随着经济的开展,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如何保持固有的优秀传统观念,建立新的道德风气,在防止儿童品行障碍及青少年犯罪方面是一个应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