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2,讲城市化,1,-,2,-,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知识梳理,考点一,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考点解读,:,能够判读区域城市化过程图,判断城市化所处阶段及城市化特征。,2,-,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占比。,3,.,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4,.,动力。,3,-,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4,-,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5,-,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6,-,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7,-,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占比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B,),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D,),A.,第二、三产业就业占比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8,-,9,-,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推理分析,:,1,.,信息提取,“,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占比变化,”,之中的,“,就业结构,”,可以反映劳动力在不同产业的分配情况,“,城镇人口占比,”,可以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和速度快慢状况。,9,-,1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迁移应用,第,(1),题,运用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分析。,2005,年后城镇人口占比迅速上升,且达到了,35%,以上,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占比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的特征。第,(2),题,图示分析法。据图可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占比上升缓慢,第三产业就业占比上升迅速,同时也说明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增加超过第二产业,;,图中不能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迁移现象。,10,-,11,-,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1,.(2015,广东卷,),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占比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注,:,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参考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由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城市化水平和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多少,;,但由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以及各国的人口总数,可以推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数量,所以经计算可知,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答案,解析,关闭,D,11,-,12,-,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参考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城市化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对外联系,;,发达的城市交通系统不仅能够方便居民出行,而且可以刺激商业、旅游和消费的增长,从而带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交通是联系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和人民生活的纽带,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交通条件的改善还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答案,解析,关闭,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12,-,13,-,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知识梳理,考点二,城市化的影响,考点解读,:,1,.,能够判读城市发展示意图,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2,.,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13,-,1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二、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14,-,1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15,-,1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16,-,1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015,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D,),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C,),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17,-,1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推理分析,:,1,.,信息提取,(1),题干信息,:“,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城市环境的变化情况。,(2),图表信息,:,18,-,19,-,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迁移应用,第,(1),题,排除法。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水域面积变化不大,而不是不断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先增后减,变化不大,而不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过程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2),题,运用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并且会毁坏地表,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城市化过程使城市面积扩大,以及现代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变长。,19,-,2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015,山东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读图,完成第,1-2,题。,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A.8:00B.12:00,C.14:00D.18:00,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参考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据图可知,拥挤路段主要是城市外围通向城市中心区的路段,其主要是早上上班所致。根据选项提供的时间可判断,A,项正确。第,2,题,要缓解城市的,“,钟摆,”,交通现象,主要是解决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由于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大型居住区,但是缺乏企事业单位,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就可以解决部分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缓解,“,钟摆,”,交通现象。故,D,项正确。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又增加了部分人口的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加剧,“,钟摆,”,交通现象,A,项错误,;,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区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的分离问题,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C,两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1.A,2.D,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