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能力提升精讲,教材活动答案,基础知识梳理,1,能力提升精讲,教材活动答案,基础知识梳理,*,能力提升精讲,教材活动答案,基础知识梳理,单元知识概览,*,能力提升精讲,教材活动答案,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能力提升精讲,教材活动答案,基础知识梳理,能力提升精讲,*,能力提升精讲,教材活动答案,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活动答案,*,能力提升精讲,教材活动答案,基础知识梳理,The End!,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等高线地形图,1,.,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海拔,、,相对高度,。,(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拓展延伸,地面上某点的海拔只有一个,相对高度有无数个。,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等高线地形图拓展延伸 地面上某点的海,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等高线地形图。,(1),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3),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作,等深线,。一般数值用,负数,表示。,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判断地势高低,:,等高线地形图上的海拔数值,越大,地势,越高,;,数值,越小,地势,越低,。,(2),判断坡度陡缓,:,在同一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如图所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判断地形部位,:,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判断地形部位:,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归纳总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等高距全图一致,;,两条等高线不能相交,(,因为一个点只有一个海拔,),。,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归纳总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同一条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分层设色地形图,1,.,定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2,.,陆地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分层设色地形图,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地形剖面图,1,.,定义,:,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2,.,优点,:,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地形剖面图,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拓展延伸,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拓展延伸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提升点一,提升点二,山脊和山谷的判断,1,.,看等高线向哪里凸。,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凸,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是山谷。,提升点一提升点二山脊和山谷的判断,提升点一,提升点二,2,.,横向比较纵向观察法。,横向比较,A,点海拔较,C,、,B,、,E,、,D,高,得出中间高两侧低,;,纵向观察,等高线向低处凸,得出是山脊,为分水线,;,同理,A,是山谷,为集水线。,3,.,以河流定山谷。,山谷是集水区域,往往有河流发育,当等高线地形图上出现河流且确定河流没有画错时,此处是山谷。,提升点一提升点二2.横向比较纵向观察法。,提升点一,提升点二,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就是从崖底到崖顶的垂直高度。,第一步,陡崖的相对高度,=,陡崖的最高点海拔减去陡崖的最低点海拔。,第二步,求陡崖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海拔范围。实例说明,:,从图中看出,此陡崖最高点海拔范围为,400500,米,陡崖最低点海拔范围为,100200,米,所以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为,200400,米。,提升点一提升点二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P,26,1,.,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容易,根据等高线的疏密能判断坡度的陡缓,C,点到山顶,A,与,B,点到山顶,A,相比,等高线比较稀疏,所以相对坡度比较缓,爬山容易。,2,.,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3,.,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越往内越大,;,山脊等高线向数值低处弯曲。,P,28,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1,.,图,1.40,落基山脉该山脉地面起伏很大,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海拔较高,多在,500,米以上,;,图,1.41,东非高原该高原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图,1.42,我国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地面宽广平坦,一望无际。,绘制地形剖面图,1,、,2,见下图。,P26,3,.,4,.,沿直线,AB,地形的起伏状况,:,先升高后有所降低,再升高又降低。沿直线,AB,地势起伏大,A,点的海拔为,-100,米,B,点的海拔为,-200,米,海拔最高处达到,300,米。,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