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52762394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PPT 页数:159 大小:10.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特里尔,特里尔,2,特里尔黑门,特里尔黑门,3,马克思故居,马克思故居,4,马克思与燕妮,马克思与燕妮,5,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的三个女儿:燕妮、艾琳娜和劳拉,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的三个女儿:燕妮、艾琳娜和劳拉,6,马克思墓(位于伦敦海德格特公墓),马克思墓(位于伦敦海德格特公墓),7,序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什么?,怎样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序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8,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活动,,马克思,名列第一。,2000年,英国BBC评选千年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名列第一,第二是爱因斯坦,第三是牛顿,第四是达尔文。,2000年,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第一是爱因斯坦,,马克思,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2005年,英国BBC再次评选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哲学家,,马克思,名列第一,得票率为27.93%,第二名是休谟,得票率,第三名是维特根斯坦,第四名是尼采,第五名是柏拉图,第六名是康德,第七是名托马斯阿奎拉,第八名苏格拉底,第九名是亚里士多德,第十名是卡尔波普尔。BBC资深主持人称,马克思之所以高票当选是因为他似乎对世界上几乎所有问题都给出了答案。,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投票选举最伟大的德国人,阿登纳名列第一,马丁路德第二,,马克思,第三。,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9,2000年,英国BBC评选千年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名列第一,第二是爱因斯坦,第三是牛顿,第四是达尔文。,2000年,英国BBC评选千年伟大思想家,马克思,10,2000年,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第一是爱因斯坦,马克思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0年,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第一是爱因,11,2005年,英国BBC再次评选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哲学家,,马克思,名列第一,得票率为,27.93%,,第二名,是休谟,,得票率,12.6%。,第三名是,维特根斯坦,,第四名是,尼采,,第五名是,柏拉图,,第六名是,康德,,第七是名,托马斯阿奎那,,第八名,苏格拉底,,第九名是,亚里士多德,,第十名是,卡尔波普尔,。,发起这个评选的BBC资深主持人布拉格说:,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所有问题都给出了答案,这非常迎合人心。,2005年,英国BBC再次评选有史以来最,12,2005年,德国图片报和电视二台投票选举最伟大的德国人,阿登纳名列第一,马丁路德第二,马克思第三。,2005年,德国图片报和电视二台,13,国际性大会,国际性大会,14,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15,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6,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争有自发阶段进入到自觉阶段,因此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2)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17,(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1847年11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1848年2月,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同盟投入革命洪流。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到达巴黎。,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起草了协会的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1880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法国工人党盖得派领导人制订党纲,口授了纲领的理论部分。,(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8,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夏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还有第四个来源,即文化人类学,马克思晚年深入研读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19,德国古典哲学,伊曼努尔康德 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724-1804) (1770-1831) (1804-1872),德国古典哲学 伊曼努尔康德 威廉弗里德,2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21,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 夏尔傅立叶 罗伯特欧文,(1760-1825) (1772-1823) (1771-1858),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2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重要成果:,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23,(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24,最早将马克思和恩格斯介绍到中国的是英国人,李提摩太,(1845-1919),他19世纪末在上海任基督教广学会干事。1896年,他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大同学,首次提到马克思的名字,称其为“百工领袖”。并援引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将马克思和恩格斯介绍到中国的是英国人李提摩,25,1896年,居留英国的,孙中山,在大英博物馆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他敦促留学生研究宣言和资本论。,1896年,居留英国的孙中山在大英博,26,第一个直接介绍共产党宣言书名的是,马君武,(1903年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第一个介绍共产党宣言内容并节译其中部分内容的是,朱执信,(1905,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第一个直接介绍共产党宣言书名的是,27,1907年,上海世界出版社世界近世六十名人介绍了马克思,并第一次刊登了他的照片。,马克思这张照片1875年摄于伦敦,以后被多次用于马克思作品的封面,红军时代还被印章苏区货币上。,1907年,上海世界出版社世界近世六十名人介,28,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引起中国人的普遍关注。,1920年,,陈望道,第一次全文翻译了共产党宣言,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引起,29,4、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与“嫁接”,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河。,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提出“理论与实践统一”,葛兰西狱中札记表述的“实践哲学”(葛兰西最早提出“文化霸权”的概念),此外还有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萨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阿尔杜塞)、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萨特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任然不可超越的哲学。,东欧“新马克思主义”。,4、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与“嫁接”,30,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科,31,(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其次,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二)鲜明的政治立场,32,(三)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三)重要的理论品质,33,(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34,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1、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力,2、为人类提出的崇高理想,3、与时俱进,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即把握其三个部分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解释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证明和运用,它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核心和归宿,它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35,(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36,列宁:“我们决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成某种神圣的和一成不变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相信:他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够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两个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问题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列宁:“我们决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成某种,37,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终结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后果是不是消极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种宿命论?,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乌托邦梦想?,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只重物质不重精神?,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阶级崇拜?,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倡导暴力政治?,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相信国家万能?,当今世界有影响的激进运动是否都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无关?,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38,思考题,1、美国经济学家海尔布罗纳认为“不读马克思的书,就不能成为有洞察力的经济思想家”,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思想高峰,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文化的真正核心,是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也就没有将来”。你认为马克思主义为何在西方受到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何在?,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你怎么看?,思考题1、美国经济学家海尔布罗纳认为“不读马克思的书,就不能,39,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基本概念,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40,2、哲学基本问题,基本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关于哲学有没有基本问题有争议,维特根斯坦(奥地利裔英国学者)认为哲学无基本问题,但大多数哲学家无论唯心或唯物的都认为哲学存在基本问题。如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问题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此外,哲学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41,(1)本体论,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本体论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42,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物质(唯物主义)或精神(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物质(唯物主义)或精神(唯心主义,43,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中国宋代理学“存天理”,宗教神学也是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44,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英国学者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中国宋明心学,陆九渊“我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客观,与,主观,的区别在于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唯心主义,45,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二元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笛卡尔,他认为宇宙中有两个不同的实体,即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两者都是世界的本体,且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多元论:即世界有多个本原,多元论代表人物是奥地利裔犹太学者卡尔波普尔(二战期间入英国籍),他认为世界有三个本元:物质、精神和精神产品。,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46,(2)认识论,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世界是可以认知的。,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一是康德,他认为世界的本元为所谓“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本身究竟是怎样,在原则上是无法认识的,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表象,即现象。而现象离不开人们的先天的认识能力,因而,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意识自己的创造物。,另一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大卫休谟,休谟否认因果关系的存在,他认为所谓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结只是人的习惯性联想。,(2)认识论,47,有神论与无神论,人们面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有神论:以不同的方式承认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存在,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神支配和决定着人类的命运。,无神论:以不同的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的神的存在和作用。,有神论与无神论,48,(3)发展观,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不同的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学一词有本意和转意,本意:关于抽象事物的学问,如严复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转意:指以静止、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哲学意义的形而上学是其转意,是与辩证法相对而言的。,(3)发展观,49,对哲学基本问题不同回答形成的哲学不同流派,本体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发展观,辩证法,形而上学,对哲学基本问题不同回答形成的哲学不同流派本体论唯物主义认识,50,3、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它为研究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为划分哲学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3、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51,(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三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形态,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古印度地火水风(四大),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52,1、物质的定义,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所谓哲学上的“物质”非指任何具体的事物,而是从具体事物中抽相出的概念。,1、物质的定义,53,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54,(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间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和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统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55,1、物质的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运动包括六种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思维。,1、物质的运动,56,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57,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对主义诡辩论,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跨进同一条河流。,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58,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一维的、持续的、顺序的;空间是三维的、广延的、伸张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9,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意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于它的物质性。我们要改造世界,就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60,意识,意识的产生,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61,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它有三种类型:物质资料生产、精神财富生产、处理社会关系。,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62,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要素(,主体、客体、中介,)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程度和过程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2)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2、实践的基本特征,63,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64,(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65,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稳定联系。,(二)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66,(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67,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物体之间的物理作用,引力作用(一切实体之间),电磁作用(带电体和磁体之间),强力作用(微观粒子之间),),弱力作用(微观粒子之间),所谓,联系,即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物体之间的物理作用引力作用(,68,客观性,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69,普遍性,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或者说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它包括三层含义:,首先,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要素和内容构成的;,其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是处在一定的关系结构中;,其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普遍性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或者说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70,多样性,指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多样的,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多样性指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多样的,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71,条件性,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存在于一定的条件之下,或不同条件下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式、程度是不同的。,条件性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存在于一定的条件之下,或不同条件下事物,72,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在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达尔文,门捷列夫,海森堡,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达尔文门捷列夫海森堡,73,(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相互作用带来事物的运动,运动指事物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74,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合乎历史发展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5,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首先,就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更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其次,就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继承了旧事物包含的合理因素,摈弃了腐朽的因素。,其三,从社会历史角度讲,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76,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77,(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矛盾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首先,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78,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静止的相对性,斗争性与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79,3、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各自的发展以对方的发展为条件。,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的作用,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转化,促使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的决定力量。,有条件的矛盾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矛盾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3、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作用,80,(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始终。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简述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81,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82,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关系的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做好日常工作的理论指南。,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关系的意义,83,(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事物的质与量,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也往往是多方面的。,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外在规定性。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规定是多方面的。,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一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范围或幅度,事物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84,2、量变与质变,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事物发展过程的渐进性。,质变,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的根本性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2、量变与质变,85,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带来在新的基础上的量变。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事物发展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诸葛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86,4、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度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原则,渐进性与变革性相结合原则,4、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87,(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肯定与否定,肯定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存事物消亡的因素。,例如,:生物有机体中,遗传是肯定因素,变异是否定因素;同化是肯定因素,异化是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与否定,88,2、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辩证发展过程是三个阶段、两次否定。,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坚信新事物前途是光明的,要以必胜的信念投身于创新活动中。,充分认识到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2、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89,三大规律总结:,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是理解另外两个规律的基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发展的原因,即事物为什么会运动发展;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过程,即事物是怎样运动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即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轨迹是螺旋式上升的。,三大规律总结:,90,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2、,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91,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客观辩证法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独立于人的意识、思维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逻辑的形式,与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也称概念辩证法。,(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9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93,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一)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94,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知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95,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包括个人、群体和人类。,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主体与客体是一对范畴,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包括个人,96,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审美关系:,在真与善的基础上按照美的原则创造理想世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97,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98,辨析1:关于认识客体与客观物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A、一切认识客体都是物质。,B、认识客体既可能是客观物质,也可能是精神客体。,C、客观物质中,只有与人的认识实践发生关系的才成为认识客体。,D、客观物质是无限的,认识客体是有限的。,E、客观物质是自在的,认识客体是认识主体选定的。,辨析1:关于认识客体与客观物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9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100,(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101,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和实践的,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102,(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认识对象,它有两个缺陷:一是认识不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首先,认识主体是自觉、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反映能力是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次,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过程。,能动的反映论,具有摹写性、创造性(选择性、建构性)的特点。,(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03,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104,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105,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2、理性认识,106,3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在实际认识过程中,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认识过程中第一次能动的飞跃。,3辩证关系,107,(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第二次能动的飞跃,2第二次飞跃的意义,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加以检验、修正和发展。,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途径,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的行动。,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第二次能动的飞,108,(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认识运动反复性和规律性的原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永远不可能完成。,3、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指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的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指认识要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09,辨析,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认识和实践也是有限的。,2、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性之中。,辨析,110,材料题,材料1,笛卡尔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觉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觉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做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题材料1,111,材料2,“白板说”创立者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材料2,112,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和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请回答,(1)材料1中笛卡尔是什么哲学观点。,(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材料3,113,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因为。,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实用主义为多元论),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14,(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确定性、 无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近似性、 有条件性,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115,3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即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种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4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本身就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检验真理的实践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3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16,(三)真理与谬误,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事物完全对立完全相反的认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同时,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没有真理;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实现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三)真理与谬误,117,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就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才能进行检验。,2、就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充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并加以对照和检验。,3、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1)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检验。,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8,(二)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真理检验具有条件性。,(二)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19,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1、价值的含义:指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2、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3、评价结果的正确性依赖于相关知识性认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120,(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成功的实践必须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要以真理为前提。,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121,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22,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两个基本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123,(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心史观的缺陷,:只考察人类活动的思想动机,忽视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两种形式,:,唯意志论(主观历史唯心主义),宿命论(客观历史唯心主义),(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24,(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总和,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永恒和必要的条件,他也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等。,自然环境与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25,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而,生产方式,则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原因在于:,(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其他活动的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决定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