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跨国投资理论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52750613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2章 跨国投资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02章 跨国投资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02章 跨国投资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章 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论。,由斯帝芬,海默(,Stephen,Hymer,),提出,相对于证券投资理论(认为资本由高利率的国家流向低利率的国家)的缺陷,解释了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参与跨国经营而不是进行证券投资的原因。,他认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Market Imperfections Approach,)(,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品牌差别)导致企业必须跨国经营。企业能够跨国经营是因为具有垄断优势。,他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包含:,特定优势(,Firm specific,):,企业的产品的差异化、品牌、特殊的营销技能。,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specific,):,专利技术、规模经济、与众不同的融资能力。,由于不完全竞争,跨国公司才可以在海外市场上维持垄断优势,取得高额利润。,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PLC),由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弗龙,(Raymond Vernon),提出,他认为产品从产生到消亡经历三个周期:,周期阶段,特点,竞争中获胜因素,创新期,(,new product stage,),技术垄断;需求不稳定;国内产销、少量出口,技术;创新,成熟期,(,mature product stage,),技术扩散;产品定型,竞争者增多,国内市场饱和;寻求到其它发达国家投资,占领市场、扩大规模,成本;品牌,标准化期,(,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技术标准化,垄断优势消失;仿造品大量出现;寻求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降低成本,成本;价格,第一阶段:产品的创新阶段,市场容量大,研发资金雄厚的发达国家通常在新产品开发上具有优势(一般是美国)。企业通常将研发的新产品选择在国内生产,大部分产品供应国内市场,并通过出口贸易的形式满足国际时常的需求。,第二阶段:产品成熟的阶段,随着产品逐渐成熟,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其他发达国家出现仿制新产品的竞争者,创新企业的技术优势出现丧失的危险,产品的成本优势显得比产品的差异优势更为重要,因此创新企业就到其它发达国家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第三阶段: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在此阶段,产品和技术均已标准化,企业所拥有的特定优势完全消失,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中国家。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转让其标准化技术,同时大规模减少或停止在本国生产同类产品,从国外进口所需要的产品。,金额,创新期,成熟期,标准化期,产品生命阶段,生产曲线,消费曲线,美国,金额,创新期,成熟期,标准化期,产品生命阶段,生产曲线,消费曲线,其它发达国家,金额,创新期,成熟期,标准化期,产品生命阶段,生产曲线,消费曲线,发展中国家,三、内部化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P.J.Buckley,),、卡森,(,M.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60,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将中间产品内部化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中间产品主要指企业用于制造其它产品的半成品以及研发、营销技巧、技术、管理技能、人员培训等无形产品。,传统的理论认为由于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不可能从市场购买它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它必须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购买。,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企业将这些中间产品内部化有如下好处:,1,、降低交易成本。,如果参与市场交易,会产生如讨价还价、监督合同执行等交易成本,把这些交易由企业内部进行,可以节约这些成本。,2,、避免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市场不充分,中间产品的,特别是知识产品和技术密集型半成品的跨国流动更需要避免市场的不完全性。,(,1,)利用知识产品实行差别定价,获得最大利润;,(,2,)防止知识产品泄密;,(,3,)知识产品定价困难。,3,、可以利用转移定价获取财务利益,转移定价(,Transfer Pricing,)指跨国公司内部,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调补中间产品时的定价。,跨国公司可以把转移定价作为一种获取财物利益的手段。,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J.H.Dunning,),于,1977,年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该理论认为:一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种优势,即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内部化特定优势,(Internalization incentive advantage),和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一)所有权特定优势,指一国的跨国公司所拥有而东道国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要在对外直投资和跨国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必须是这个公司所特有的,并能在公司内部进行跨国转移。,跨国公司拥有的所有权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优势,企业规模,组织管理能力,融资优势,(二)内部化优势,跨国公司运用,内部化,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邓宁把市场失效分为结构性市场失效和交易性失效。结构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东道国贸易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交易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交易渠道不畅或有关信息不易获得而导致的市场失效。,跨国公司拥有的内部化特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避免寻求机遇、洽谈或讨价还价费用;,避免违约及有关法律纠纷;,降低投入要素供应的不确定性;,避免或利用政府的干预;,控制市场销售渠道;,可以运用交叉补贴、掠夺性定价、转移价格等手段作为竞争战略。,(三)区位特定优势,是指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一国区位特定优势的具体因素包括:,投入要素价格、质量和生产率;,国际运输和通讯费用;,市场潜力和空间分布;,人为进入障碍,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基础设施条件和其他投资环境;,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语言、文化、商业惯例、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政府政策和资源配置体制。,经营方式,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技术转移,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在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中,除了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外,还必须具备区位优势,三者缺一不可。而区位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它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向。,邓宁曾根据企业所具备的优势提出过下表所示的选择方案:,五、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美国、西欧共同构成国际直接投资的“大三角”格局。然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较欧美国家不同。对此,日本学者小岛清,(K.Kojima),教授根据日本国情,结合本国特色发展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978,年,在其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指出,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美国的海外企业大多分布在制造业部门,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多处于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或部门;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是按照这些行业比较成本的顺序依次进行。,美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多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型企业;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所转让的技术也多为适用技术,比较符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及水平。,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由于一些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减少了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与此相反,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是在本国已经处于比较劣势而在东道国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或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的行业,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国际贸易量的扩大,这种投资是贸易创造型。,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这也正是日本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不同之处。,其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小岛清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等四种类型。,与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有以下几个特点:,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近越好,这样容易在海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占领当地市场;,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投资往往比大企业更占优势,因为他们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于当地生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受他们欢迎;,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他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他先后获得过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三次获得麦肯锡奖,拥有很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到现在为止,波特已有十四本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品牌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力,。,五、国家竞争力模型,迈克尔,波特,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认的第一权威。,政府,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需求情况,相关与支持产业,要素禀赋,机会,国家竞争力模型(钻石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一)生产要素,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