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结构,第,4,课,必修,考点,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特点,1,地震波及其特性,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其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项目,地震波,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性质,能量波,地球内能以波动的方式向四周传播,弹性波,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岩石弹性震动,分类,横波,(S,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纵波,(P,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项目,地震波,传播,特性,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且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共性,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向和折射现象,意义,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内部圈层,;,研究地震的能量和划分,(续表),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突然发生变化。科学家将地震波突然发生变化的面称之为,“,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并以此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如图所示:,2,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特点,(1),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由里到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其中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为古登堡面,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2),纵波在,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3),纵波在,2900,千米深处,(,古登堡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在,2900,千米深处,(,古登堡面,),传播速度突然减小至,0,,即横波在古登堡面处消失。纵、横波在古登堡面的变化说明了外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或熔融状态。,(4),图中未表现出来,横波在,5000,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这说明内核为固态。,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归纳,如下表所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概念,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 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的内核部分,厚度,平均厚度,17,千米,陆地约,33,千米,海洋约,6,千米。,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反之越薄,2800,多千米,3400,多千米,物质状态,固态,固态,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固态,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主要,成分,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其他,特征,厚度不均;,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不连续分布;下层为硅镁层,连续分布,岩石圈下面有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源地,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外核物质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真题,1】,(大纲,),读下图,完成下题,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D,【,思维过程,】,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火山岩,岩浆直接来自地幔。,变式训练,1,:,地震波测量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图甲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如图乙,),。读图完成,(1),(3),题。,(1),能穿过地核的地震波是,(,),A,W,1,B,W,2,C,W,1,和,W,2,皆可,D,两者皆无法通过,B,【,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以及坐标图的理解和判读。第,(1),题,由图看出,,W,2,传播速度较快,应为纵波,,W,1,为横波。地核中的外核为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只能是纵波穿过,(,纵波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2),若,M,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A,3 000km B,3 500km,C,4 000km D,4 500km,D,【,解析,】,第,(2),题,时距差为,6,分钟,对应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图中各震中距对应的时距差可知,最接近,4500 km,处。,(3),依据,M,、,N,、,Q,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A,B,C,D,B,【,解析,】,第,(3),题,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三圆交会的处。,夯实基础,确保容易题不丢分,每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总有约,30%,的容易题,这类试题只要考生的基础知识较扎实即可确保得分。一般需要识记的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地理数据等。如,2011,年新课标卷,36,题第,(1),问中的,“,简述该国,(,热带雨林,),气候特征,”,即属容易试题。,规律技巧总结,考点,2,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的高空作为大气圈的上界,人类发射的许多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的轨道高度在此范围内。,大气的成分,如下表所示:,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氧,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氧和氮是,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植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水汽,固、液、气三相的相互转变产生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2.,水圈,概念,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物质,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了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即水圈,构成,空间,分布,按照各种水体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淡水,淡水仅占,3%,,其中又有,2/3,储藏,在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冰川中,大气层中也有一小部分水,基本上以水汽形态存在,咸水,意义,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水溶解岩石、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动力:,水循环不仅调节气候,交换,大气,而且几乎伴随着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了地球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续上表:,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生物圈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地理环境。,3,生物圈,其中生物的生存环境,如图所示:,【,真题,2】(,江苏,),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思维过程,】,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变式训练,2,:,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C,【,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第,(1),题,图示,C,表示水圈,而,B,表示生物圈,,A,表示大气圈。故,A,错误;图示,D,表示地壳,故,B,错误;地震波经过,FG,之间的交界面,横波速度减小为,0,,但纵波速度不为,0,,故,D,错误。,(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包括地壳和地幔,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位于软流层以上,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B,C,D,B,【,解析,】,第,(2),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故选,B,项。,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圏层和外部圈层,其,关系图如下:,规律技巧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