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1,节 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思想第,2,节 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第,3,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第,4,节 王守仁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朝 魏征,西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太子太傅,第,1,节 贾谊的太子教育思想,(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一、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太子正而天下定”,“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1.,太子教育的成败关系国家兴亡,2.,早期人格培养非常重要,早喻教容易教化有成。,选左右 太子正 天下定,二、“早谕教”,太子早期教育阶段,(一)胎教,(贾谊:古代胎教学说的奠基人之一),1.,选择父母是胎教的根本问题。选择品德好的人为配偶。,2.,对孕妇进行,“,正礼,”,教育,孕妇一切言行举止合乎,“,礼,”,。,3.,安排适宜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二)学前教育,1.,学前教育从婴儿初生开始,2.,慎选左右是对太子早期教育成功的保证。,3.,聘请为专任教师,负责教诲幼小太子。,4.,教育内容多方面,5.,教养结合,三、重儒术,目标:按儒家的理想人格塑造太子,内容:儒家学说,1.,知识教育:,春秋,礼,诗,乐,2.,道德教育:忠、信、义、礼、孝,思考:贾谊教育思想的意义?,第,2,节 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生平,颜之推,南北朝文学家,官历四朝,著作,:,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摘抄,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一、论学习态度和方法,虚心务实,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博习广见,颜之推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勤勉惜时,颜之推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他罗列了历史上许多动人事例,说明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同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他说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相互切磋,颜之推赞赏,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明,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交流,才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1,、及早施教,,推崇胎教,“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原因:,1.,幼时家庭教育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成败兴衰。,2.,家长对年少子女的教育,容易奏效。,3.,当时社会动荡,学前家庭教育是士族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形式,二、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内容,2,、严慈结合,有教有爱、反对溺爱,提倡体罚,3,、均爱勿偏,父母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给予慈爱,4,、博习致用:,培养,“,务实节用,”,的人才,“德艺同厚”:德行、,“,学艺,”,1.,对子弟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2.,广泛学习五经、百家,还要熟习琴棋书画,5,、潜移默化、环境陶冶,父母以身作则,与善人居,结交益友,思考:颜之推家教思想的意义?,四、,颜氏家训,述评,1.,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科书。,2.,流传广泛、影响深远。,3.,内容全面、系统,,阐述了学前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方法,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