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管理part15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52718936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PPTX 页数:214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企业管理part15_第1页
第1页 / 共214页
国际企业管理part15_第2页
第2页 / 共214页
国际企业管理part15_第3页
第3页 / 共2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 跨国公司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第二章 跨国经营的理论基础,第三章 跨国经营的环境与进入分析,第四章 管理产业与全球动态竞争,第五章 跨国经营的文化分析、沟通、激励与领导,第六章 全球战略规划与实施,第七章 跨国经营的组织结构、学习与创新,第八章 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九章 跨国经营中的生产、经营与营销管理,第十章 跨国经营中的的技术与研发管理,第十一章 跨国经营中的财务管理,第十二章 跨国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第十三章 跨国经营中全球公司治理,第,1,页,/,共,214,页,第一章 跨国公司基本概念与特征,第一节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第二节 公司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特征,第三节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特征和趋势,第,2,页,/,共,214,页,第一节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一、跨国经营,二、跨国公司,三、跨国公司定义的标准,四、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第,3,页,/,共,214,页,一、跨国经营,跨国经营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过程。它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视角,内向跨国经营是其外向跨国经营的基础和条件。,内向跨国经营是指以母国为基础,采取进口、作为许可证交易的受约人、在母国与外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成立国外企业全资的子公司(或被国外企业并购)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外向是指以东道国为导向,通过出口、向外国公司发放许可证、在国外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或建立与收购外国企业等方式参与全球竞争。,第,4,页,/,共,214,页,一、跨国经营,并不是所有跨国经营的公司都可以成为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组织形式。,公司的跨国经营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这里介绍三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跨国经营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他们是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第,5,页,/,共,214,页,一、跨国经营,罗宾逊的六阶段发展模式,起步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企业的经营范围完全限制于国内市场,因此被称为是国内企业(,Domestic Enterprises,)。随着国内业务的发展和国内市场原材料的紧缺,他有可能采取以其部分产品换取国外廉价原材料的办法。这表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开始涉足国外市场。但海外业务在其经营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和继续扩大企业的产品对国内市场的供应。,出口阶段:在第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出口逐渐成为上述企业的长期经营内容。与此相适应,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一般设置开发出口市场的职能部门。这类企业被称为,“,出口型企业,”,(,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第,6,页,/,共,214,页,一、跨国经营,国际经营阶段:一方面,随着出口业务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组织机构内原来的国际事业部的力量得到充实,其地位不断上升,直至与国内业务部和职能部相当。另一方面,企业也开始以参股形式在国外创建子公司,或采取战略联盟方式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这时,国内母公司对其国外资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采取单向式决策方式。这类企业被称为,“,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多国经营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外子公司的数量开始增加,海外网点的设置也由一国扩大为多国。各子公司的决策权有所扩大,并逐渐趋于能影响母公司的决策。在母子公司之间,经营决策方式由原来的单向发展为双向。但各子公司之间缺乏经常的相互联系,整个企业集团尚未形成统一的决策体系。此时的企业演变成为,“,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第,7,页,/,共,214,页,一、跨国经营,跨国经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母公司已经开始全盘考虑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子公司与母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开始建立沟通网络,使全面统一的管理成为可能,决策权限也由分散趋于集中。这时的企业被称为,“,跨国企业,”,(,Transnational Enterprises,)。,超国界阶段。这是企业国际化的最高形态。在此阶段中,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范围已遍及世界各主要市场,全球范围的全方位战略已贯穿整个集团的经营过程。由于其自身实力和应变能力的强化,企业调配和利用各国资源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国界,”,的意义在这个阶段已经大为减弱,企业变成,“,超国界企业,”,(,Super-national Enterprises,)。,罗宾逊把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各阶段与企业组织形态结合起来考察,并以有无国际事业部、国际网络管理、决策权限的分散与集中等作为测度标准。,第,8,页,/,共,214,页,一、跨国经营,泊尔穆特的四阶段模式:,国内导向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阶段的划分是从企业拥有国外子公司开始的。此阶段的各子公司在经营理念、价值观、生产与管理方法等方面完全是母公司的翻版。,当地化阶段。随着子公司在当地业务的发展,母公司对当地市场具体情况与变化了解不够的矛盾日益突出。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与异国文化的摩擦日益加深,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子公司开始部分地脱离母公司的控制,以充分调动当地人员的积极性。进入此阶段的企业,其驻外子公司的权限增大,仅财务管理仍集中在母公司。,第,9,页,/,共,214,页,一、跨国经营,区域导向阶段:当地化阶段的子公司分布地区增多,而各子公司又各行其是。这样,管理的不统一与经营方式的分散性会造成整体经营的无效率。因此,母公司将政治、经济、文化等相类似的几个国家或地区作为一个区域管理单位,设立区域性决策机构,以便把母公司的意图与该区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世界导向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全球一体化阶段,”,。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升华,子公司之间相互依存性也日益增强,各区域间的协调与否成为影响母公司全球性整体利益的关键。为谋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母公司、区域决策机构以及各子公司都成为统一总体战略下的分系统,各分系统在协调体制下各尽其能。,可以说这种分法主要是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取向来划分不同的阶段的。,第,10,页,/,共,214,页,一、跨国经营,安索夫的三阶段模式:,出口阶段:企业国际化的第一步是通过国外代理商在当地市场销售产品。但随着出口产品的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考虑到代理方式的销售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的提高,企业会在国外设立自己的销售机构以取代代理商的作用。同时,也便于直接了解当地市场的变化。,国际阶段:经过上一阶段的努力,出口企业已经可以在当地市场扎根。为了进一步占领或拓展市场,企业必须选择更有利于自身的经营战略。由于进口国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不利于出口企业的扩展,通过直接投资就地产销便成为这些企业可以选择的最佳方案。,第,11,页,/,共,214,页,一、跨国经营,跨国经营阶段:企业的竞争范围此时已经扩大到全球,总公司把子公司所在各国之间、各子公司之间的经营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便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最终目标,同时,企业要在全球活动范围内考虑它的多样化经营的财务管理。,不同的划分方法表明:企业的跨国经营是逐步形成的。从最初的国内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需要一定的时间。,第,12,页,/,共,214,页,二、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或,MNCs; TNEs,或,MNEs),联合国,1973,:“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控制资产、工厂、矿山、销售基地等类型的企业”。,l983,年,在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发表的第三次调查报告,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中,对跨国公司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跨国公司的定义应指这样一种企业:,(1),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领域如何;,(2),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3),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的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第,13,页,/,共,214,页,二、跨国公司,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教授和小露易斯,T,威尔斯,(LouisT,wells,,,Jr),结合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特点提出了他们有关跨国公司的定义:,“,它们在一个国家设立母公司,并在其他许多国家拥有一些分支机构。这种类型的企业的经营方式,使得它们的分支机构设在不同国家里但是仍然具有下述特征:,(1),它们以共同的所有权为纽带而相互联结;,(2),它们依赖于共同的资源组合,如货币的信用、信息和系统,以及商标和专利;,(3),它们受控于某个共同的战略。,”,第,14,页,/,共,214,页,二、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经营的形式多样,所有权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研究的学者也往往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因而,不仅造成跨国公司有不同的定义,而且还有不同的称谓。如有人称跨国公司为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NE),,或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in,,,MNC);,又有人将跨国公司称为全球公司,(Global Corporation),,甚至称为宇宙公司,(Cosmocorp),。,1974,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讨论知名人土小组提供的,跨国公司对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的报告时,一位拉丁美洲的代表建议用“,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替代“,Multlnational Corporation”,,因此,“,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成为联合国称呼跨国公司的正式用语。,第,15,页,/,共,214,页,跨国公司的基本条件,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拥有共同战略和配套政策,他的各个经济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相互联系,他的一个或多个经济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各个经济实体之间能够共享知识、资源、信息,并且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第,16,页,/,共,214,页,三、跨国公司的定义标准,结构标准,跨国度,跨国经营价值取向,第,17,页,/,共,214,页,结构标准,地区分布:美国多国公司研究项目认为,必须在,6,个国家以上设有子公司或附属企业才算是真正的跨国公司。,国外生产或服务设施:仅仅同很多国家有进出口贸易,而并不在这些国家拥有生产或服务设施,那就只能算是贸易公司。如果拥有生产或服务设施,而不参与经营管理,那只是单纯的国际控股公司。,所有权:股权的多国民所有化和,“,无国籍性,”,第,18,页,/,共,214,页,跨国度,跨国公司需要一定的跨国经营程度,跨国度是由跨国指数(,TNI,)决定的,跨国指数是三个比率的平均数,即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雇员总数。,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从,1990,年以来保持在,50%,以上。,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的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较高,不同行业的跨国指数有较大差距(食品、饮料行业较高),第,19,页,/,共,214,页,跨国经营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对跨国经营所持有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只有企业的价值和战略是,“,世界取向,”,时,企业才可以说是真的得跨国公司,随着区域合作的迅速发展,,“,世界取向,”,逐步被,“,区域取向,”,所取代,因为区域取向更加合理可行。,第,20,页,/,共,214,页,四、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17,、,18,世纪,早期国际商业活动开始兴起,一种新企业组织,特权公司开始出现。,1856,年英国正式颁布股份公司条例,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的问世。,19,世纪末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大型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第,21,页,/,共,214,页,四、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初期至,5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获得了较迅速的发展。,第二阶段是,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普遍获得迅速发展,美国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第三阶段是,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涨,”,时期,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长,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对外投资活动获得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经营规模、活动范围都空前的增大了。,第四阶段是,80,年代末期以来,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浪潮,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全球性的结构大调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持续上升。跨国公司的触角已经衍生到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和领域。,第,22,页,/,共,214,页,五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阶段资本主义正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经济稳定发展时期;,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战后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五次并购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第,23,页,/,共,214,页,五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这次并购伴随着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革新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转变的标志,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追求市场势力。,第二次并购的最大特点是并购方式由横向并购向纵向并购转变,出现了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互结合渗透的新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第三次并购是在新兴工业部分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繁荣的推动下形成的,主要是在大型企业之间进行,主要是混合并购。,第,24,页,/,共,214,页,五次并购浪潮,第四次并购是在庞大的混合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伴随严重的效率低下的背景下形成的,资产剥离的并购成为主要形式。,第五次并购,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市场竞争加剧,各国开始放宽对并购的管制。强强联合成为此次并购的主要形式。此次并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横向并购和剥离并存。,第,25,页,/,共,214,页,二战后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产业资本的国际化: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和步伐大大加快,社会生产更多地集中于少数大的垄断企业,大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拥有剩余资本的企业就将资本转移出去。,产业结构的大变迁:二战后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同时科技的领先为这些公司开辟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不断在全球扩展生存空间,同时,新型工业国家的企业的资本实力增强,也在不断拓展国际市场。进而,推动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兼并收购,增强自己的整体竞争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第,26,页,/,共,214,页,二战后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与通讯的根本性变革为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提供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国家干预战略的运用:国家的经济社会职能普遍增强,各国经济生活国际化以及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促使各国政府不仅在国内发挥作用,而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生活,从各个方面调节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第,27,页,/,共,214,页,第二节 公司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特征,一、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二、跨国公司发展的原因,三、跨国公司的优势和成功的条件,四、世界级组织及其主要特征,第,28,页,/,共,214,页,一、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扩大全球范围投资的同时更注重知识型投资:,在产业分布上,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在区位选择上,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优秀人才和具备知识创新潜能的区位;,在技术开发上,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并逐步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比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跨国公司日益重视公司体系内全球范围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并逐步加大这方面的投资。,第,29,页,/,共,214,页,一、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企业兼并仍是跨国公司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合作更趋国际化;,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加强;,20,世纪,70,年代以前,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主要在发达国家间进行,,80,年代后,发展中国逐步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跨国联盟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并表现为:从产品联盟发展为以技术合作为主的知识联盟;从强弱联合的互补型联盟发展为强强合作的竞争型联盟等。,第,30,页,/,共,214,页,二、跨国公司发展的原因,寻求竞争优势及持续增长的需要,国内市场饱和及开发国外市场的需要,国际市场成为公司发展的关键市场,开发与建立技术优势,提高经营绩效的需要,第,31,页,/,共,214,页,三、跨国公司的优势与成功的条件,跨国公司可以获得的优势:,比较成本与规模经济优势,资源配置优势,技术创新优势,战略协同优势,延长产品寿命周期优势,强化国内的竞争优势,第,32,页,/,共,214,页,三、跨国公司的优势与成功的条件,影响跨国公司成功的因素,将自己视为跨国公司可以使管理层在世界领域内赶到自豪;,开发整合与创新战略,使其他公司在与自己竞争是感到困难且代价巨大;,在大的投资方面下赌注,以进取性精神有效地实施全球战略;,懂得技术进步不仅限于本国,建立利用国外技术革新的系统;,按照世界是一个大市场的原则进行运作;设计能够处理特殊问题与挑战,并能同时提供最大效率的组织结构,第,33,页,/,共,214,页,三、跨国公司的优势与成功的条件,开发一种能使公司了解世界范围的政治变化及其对公司影响的系统;,具有一个由不同国籍的人员构成的管理团队,能够对他们各自的市场的不同需求做出最佳反应;,使来自外国的董事在企业经营方面担任积极角色;,管理出色,紧盯客户,具有学习的组织结构,鼓励全体成员的自主性及创业的主动性。,第,34,页,/,共,214,页,四、世界级组织及其主要特征,客户至上,质量取胜,创新为本,知识管理,虚拟组织,人力财富,文化多样,第,35,页,/,共,214,页,第三节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特征和趋势,一、外国直接投资的概念,二、全球,FDI,的基本特征,三、,FDI,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第,36,页,/,共,214,页,一、外国直接投资的概念,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指跨国公司在一个或数个国家通过直接投资设厂、建立原材料基地或销售渠道等实物性资产投资手段以获取一定收益的活动。,第,37,页,/,共,214,页,二、全球,FDI,的基本特征,FDI,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发达国家既是,FDI,的主要输出方,也是,FDI,的主要输入方;,尽管发展中国家吸引的,FDI,不断增加,但其全球输入存量份额却有所下降;,FDI,在发展中国家的分布极不均匀;,发展中国家的,FDI,输出不断增加,东亚占发展中国家的,3/4,;,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的,FDI,活动对全球贸易形成影响巨大;,跨国公司的,FDI,选址似乎与东道国的资本利率无关,与投资风险分散及逃避税收的关系也不大。,第,38,页,/,共,214,页,三、,FDI,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实际资本形成;,人力资源质量;,技术;,出口与外汇缺口;,其他(国际收支平衡;进入形式对经济的影响等),第,39,页,/,共,214,页,决定跨国公司在何处投资的区位因素,东道国政策以及东道国的经济特征;,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一阶段: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人均收入不高,国内市场有限;,第二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人均收入提高导致较好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第三阶段:东道国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第四阶段:东道国主要为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第,40,页,/,共,214,页,第二章 跨国经营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第二节 基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理论,第,41,页,/,共,214,页,第一节 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一、贸易结构优化理论,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四、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五、人力资本与国际贸易,第,42,页,/,共,214,页,一、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从成本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的商品,只要能够生产出成本相对地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个国家进行贸易,并且同样能够使贸易双方获益。(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各国在生产那些密集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别,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具有相同要素构成比例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国际贸易就由此得以发生),比较优势学说是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理论;如果世界各国按照这样的理论进行生产和贸易,则发展中国家将永远处于落后状态。然而这是不现实的。,第,43,页,/,共,214,页,一、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主要缺陷之一,理论假设,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发挥的作用比其他活动更大。,商品贸易是提高一国生活水平的首要机制。,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必须是自由贸易。,要素具有很强的国别性,要素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性很差。,评价:,首先,除了制造业和商品贸易外,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而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也越发达;,其次,纯粹意义上的商品自由贸易也只是一个理想,缺乏现实基础;,最后要素在国家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而且目前流动性处于持续提高的阶段。,第,44,页,/,共,214,页,一、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主要缺陷之二,要素价格与劳动生产率,李嘉图只考虑了劳动生产率对比较优势的影响,而没有考虑要素价格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俄林则只考虑了要素价格对比较优势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劳动生产率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两者可能会发生矛盾。,评价:,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和所费劳动差别都对比较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两种理论仅仅根据劳动生产率和要素价格两个因素中的一个来判断比较优势,可能得出片面的结论。,国别,Lx,Ly,Px,Py,A,20,15,120,180,B,40,20,90,150,第,45,页,/,共,214,页,一、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动态比较优势学说,二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就迅速进入贸易大国和发达国家的行列。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日本政府在政策上运用了动态比较优势,制订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大力扶持和促进日本优势产业的发展。,学者们在总结日本模式的过程中,建立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从动态、长期的观点出发,把生产要素的供给关系、政府政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引进、开放程度等综合到贸易理论之中,将古典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第,46,页,/,共,214,页,一、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动态比较优势学说,莜原三平的产业升级理论,他强调,一国不能按照既定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而应借助各种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核心观点包括:,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经济的大战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一国的国际贸易优势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20,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重工业化阶段,主要出口机械设备等重工业化产品,,20,世纪,70,年代处于高加工度化阶段,出口小汽车等产品),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要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政府可以通过扶植和促进国内重点产业,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比较优势),第,47,页,/,共,214,页,一、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动态比较优势学说,赤松的雁形理论:,赤松的雁形理论解释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以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提出后进国家的贸易格局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第一只雁是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是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所处促进的出口高潮,战后日本的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家电、电子工业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雁形特征。,市场,时间,一,二,三,第,48,页,/,共,214,页,一、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动态比较优势学说,普斯纳尔的技术缺口理论,比较优势产生于各国自然资源质和量上的差异,但国际间技术水平的高低也是比较优势产生的重要原因。,该理论认为,国际间技术的差别导致了国家间贸易的产生。,当一国在技术上处理领先地位时,成本对于贸易的影响不大,而技术是决定性的;当其他国家通过模仿掌握了这一技术时,成本差异便会逐步决定贸易走向。,按照该理论的观点,由于技术缺口所主导的贸易是对外投资的第一阶段;有成本差别所主导的贸易是对外贸易的第二阶段。,第,49,页,/,共,214,页,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引入比较优势,格罗斯曼从研发的角度推进了比较优势理论,杨小凯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格罗斯曼还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的比较优势,克莱里达分析了政府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贡献,第,50,页,/,共,214,页,比较优势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观点一: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出口,能够取代以发展至更高阶梯的国家原来的出口,从而进入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然而,批评者表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压,难以攀登比较优势的阶梯。,观点二: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但是,这个潜在优势的利用要求相应的制度支持,如强有力的教育体制和外贸外资方面的开放制度等。制度激励和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国家获取长期比较优势的源泉。,观点三:赶超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难以成功。理由是这种战略是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的少数产业的赶超,不足以支持资源结构的生计和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不符合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只有完全依赖于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才得以生存。他们认为比较合理的选择依然是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使资源禀赋结构随之不断提高。,第,51,页,/,共,214,页,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1966,年所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际上是产品区位转移的三阶段模式论:,第一阶段:产品的创新阶段,国内生产,供应国内需求,通过出口满足国际需求,第二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市场需求增加,产品的成本优势比产品的差异优势重要,国内竞争开始出现,国外开始模仿,开始海外生产,第三阶段:产品的标准化阶段,价格竞争,生产转向低成本国家,本国开始进口,第,52,页,/,共,214,页,时间,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出口量,进口量,t,0,t,1,t,2,t,3,t,4,t,5,美国,西欧,发展中国家,第,53,页,/,共,214,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第一次从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角度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作为整体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与企业的所有权有势结合起来,说明了国际生产格局的形成,他对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仅强调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是怎样在贸易和投资之间转移的,但没有进一步说明贸易和投资活动是以怎样的速度实现转移的。,该理论的产品区位转移的三阶段模式随着国际经济条件的变化显得越来越不实用。它无法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和日本对美国的大规模直接投资活动,更不能说明近,20,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现象。,决策依据公司内部因素,而没有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该理论对于服务业和原材料采掘业不适用。,第,54,页,/,共,214,页,四、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小岛清以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为研究对象,并在对美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理论。,边际产业理论的基本假定:一个国家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这些产业可以被定义为边际产业,已经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第,55,页,/,共,214,页,边际产业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解释,小岛清将外直接投资动机划分为四类:,自然资源:认为其目的是增加失去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的进口,并促进制造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纵向专门化;,低成本劳动力: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资本而言不断提高,以及新的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引入,需要将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低劳动成本国;,寻求市场:打破贸易壁垒的限制;,扩张生产和销售能力:大型跨国公司希望通过横向或纵向一体化来扩大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规模。,第,56,页,/,共,214,页,五、人力资本与国际贸易,人力资本会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因此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与普通劳动不同,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要素禀赋不会与生俱来,他的形成来源于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了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了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H-O,(赫克歇尔,饿林)理论分析框架:消费者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或者技术积累而成为熟练工人,而熟练工人作为某种要素禀赋,它的数量或者比重又决定了该经济体的相对要素充裕程度、比较优势以及相应的贸易模式。,人力资本投资在促进一国贸易发展方面的作用要远大于物质资本的影响。然而,人力资本投资的融资难度比实物资本和消费信贷融资更难,教育信贷约束。,第,57,页,/,共,214,页,第二节 基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理论,一、折衷范式,二、特定优势理论,三、交易费用理论,四、内部化理论,第,58,页,/,共,214,页,一、折衷范式,折衷范式的主要观点可以用,OLI,表示:,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第,59,页,/,共,214,页,一、折衷范式,所有权特定优势属于公司层面的优势。潜在的所有权有势有很多,包括:与公司规模相关的优势(如规模经济、多元化和组织规模)、资源获取能力、劳动力或成熟技术、产品差异性、营销和管理能力、国内市场进入方面的优势等。另外,预见能力、利用全球生产和营销机会的能力、筹资和金融技术、接近自然资源及组织调整的能力也是重要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来源于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东道国和母国所具有的,不属于跨国公司的,跨国公司只能利用不能支配。包括:输入成本(如员工工资和国家资源)、劳动生产率、市场大小和特点、运输成本、重要市场与跨国公司母国的地理距离、关税壁垒、税收政策、风险大小、对,FDI,的态度、竞争状况等。,第,60,页,/,共,214,页,一、折衷范式,内部化优势来源于把外部市场活动转化为企业内部活动,使之处于内部管理的直接控制之下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节省。(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是靠,“,用内部市场代替不完全的外部市场,”,方式来扩张的。),当存在不完全的市场时,跨国公司是进行国际生产的最有效的方式。,对跨国公司而言,最重要的不完全市场是独占信息的定价。独占信息包括: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研究与开发获得的)、管理经验、新生产技术、产品异质和市场知识。这些信息难以定价,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其他不完全市场包括:政府管制、税收、关税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不对称信息等。,不完全市场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扭曲,成为内部市场存在的其他动因。,第,61,页,/,共,214,页,二、特定优势理论,在现代跨国公司理论中,企业被定义为拥有,“,特定优势,”,的组织,特定优势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行为。为了能够在外国与当地公司竞争,跨国公司必须具有所有权优势以克服在国外生产所引起的成本。,该理论认为,企业跨国经营取决于他们所拥有及能够获利的所有权优势,包括:,技术优势(企业独立拥有并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被直接使用的信息),消费认同优势(指消费者对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别偏好),市场优势(包括企业对其占有的市场的认知和熟悉,以及企业把产品或服务有效送达消费者的能力),投入优势(企业具有专门的途径获得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第,62,页,/,共,214,页,二、特定优势理论,技术优势分为三种:,一是创造、开发和生产新产品的信息;,二是用于改善现有产品生产过程的信息;,三是在管理职员、组织运作及控制手段等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和技巧。,技术优势很难被测量和观测到,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持久性和企业专用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企业内部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可以被重复使用和被不同业务单元共享。,当企业在本国或在国外投资建设新工厂时,技术优势的公共物品属性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获得技术优势的主要途径包括研究开发、经理和技术人员积累经验、员工培训、向其他企业学习、技术购买、通过许可权方式获得技术等。,第,63,页,/,共,214,页,二、特定优势理论,消费者认同优势是指消费者对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别偏好,这种偏好来自于企业商誉、品牌、商标、服务和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及产品的质量等。拥有此有事的企业能够获得消费者一定程度的忠诚度。,消费者认同具有两个重要特质:,一是对企业的新产品销售产生重要的推动;,二是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认同优势可以在区域市场之间进行地理转移。,第,64,页,/,共,214,页,二、特定优势理论,市场优势有两种类型:一是企业对其占有的市场的认知或熟悉;二是企业把产品或者服务有效地送达消费者的能力。,投入优势。如果企业具有专门的途径可以获得原材料或中间产品,那么它就具备了超过其竞争对手的优势。(这可能由于企业控制了一些原材料或者同资源企业签订了长期合同,建立了高度纵向一体化的经济体系等)。,投入优势还包括企业拥有无弹性的中间产品,如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及熟练的工程师和工人。这些人所具有的经验和技能据有企业专用性,他们对某个企业有用,而对其他企业可能用处不大。,投入优势还可能来自于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资本市场筹措大量的资金。,第,65,页,/,共,214,页,三、交易费用理论,威廉姆森界定了交易费用分析方法,其要点是环境的不确定性、数目众多的企业、机会主义倾向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交易费用增加的关键,因而存在着市场与层级组织间的交替转换关系。,康芒斯将交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买卖的交易,即平等人之间的交换;管理的交易,即上下级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限额的交易,主要是组织与个人的关系。,现代西方经济学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存在一个自由市场交易机制(即,拥有自主权的交易双方无须任何正式的交易协定便可以持续性地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交易)。,第,66,页,/,共,214,页,三、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市场的替代物,即以企业家调节机制代替以价格调节为基础的自由市场交易机制,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交易费用。(科斯、张五常、杨小凯和黄有光均认为,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手段,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则是通过权威来完成的。两者之间的选择性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当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比由市场来完成的费用更节约时,这种交易行为就,“,内部化,”,到企业中去;反之则有市场交易。,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在外部市场机制下进行交易的费用如果较高,就可以利用某种权威实行统一协调管理、或采用间接定价方式(或内部定价方式),以确保交易费用较低。,第,67,页,/,共,214,页,交易费用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关键领域,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与自由市场之间的边界划定,即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企业应该替代外部自由市场,从而确保交易费用最小化或交易效率最大化。,企业在确定边界时,或者在决定某种价值活动是自己制造还是购买时,必须考虑三个基本领域:交易的治理方式、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程度、资产专用性投资水平。,第,68,页,/,共,214,页,交易费用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关键领域,交易的治理方式(交易的治理方式分为三类:市场治理、中介治理(包括长期契约、联盟伙伴、合资企业等)、层级组织治理)。企业的边界是在选择如何管理交易时决定的,所有通过市场和中介治理形式的交易都在企业的边界外,而所有通过层级组织形式进行的交易都被划定在企业的边界内。,机会主义行为(交易各方的投机倾向很大时,层级组织治理方式较好;交易各方的投机倾向中等时,中介治理较为合理;交易各方的投机倾向小时,可以采用交易费用最低的市场治理方式),资产专用性投资水平。威廉姆森认为,机会主义行为与特定交易专用性资产投资水平直接相关,当交易中一方对该交易进行了巨大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后,交易中的其他各方就具有强烈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第,69,页,/,共,214,页,四、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积极从事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和开发信息产品。,信息产品主要是指企业所有权优势所特指的那些,“,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中间投入指传统意义上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中间产出指在企业的投入产出转换系统里,企业在能力、知识、技能、信誉、市场地位等方面获得了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包括所创造的技术、技能、方法和知识,以及人力资本增值,良好的客户关系,诚信和商誉等。,信息产品的主要特特征:信息产品必须解决,“,信息悖论,”,;零边际成本;非竞争性消费,第,70,页,/,共,214,页,四、内部化理论,通过内部化利用和开发信息产品,由于信息产品的特殊性,自由市场交易机制无法充分交易,“,信息产品,”,,也就是说,自由市场机制无法给信息产品确定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或者说,价格机制对信息产品的交易是无效的,因此,企业不可能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让渡消费者信息产品,因此会导致市场失效。,内部化理论从利益和成本的角度,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最大化地开发和利用信息产品,因为这种信息产品不可能通过贸易和契约交易的方式最大化实现其价值。,第,71,页,/,共,214,页,四、内部化理论,内部化优势的根本原因来自于知识资本的公共物品特征。拥有知识资本的厂商选择内部转移这种资产,而不是通过许可证交易,主要原因如下:,新知识易于扩散,容易培养新的竞争对手;,厂商与许可证交易对手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的成本高昂;,无形资产的转移存在弊端;,存在道德风险。,第,72,页,/,共,214,页,第三章 跨国经营的环境与进入分析,第一节 国际经营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节 跨国公司所面临的挑战,第三节 进入国外市场,第,73,页,/,共,214,页,第一节 国际经营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国际经营环境的概念,二、国际经营环境的分类,三、国际经营环境的性质,四、国际经营环境的内容,第,74,页,/,共,214,页,一、国际经营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影响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国际经营环境是指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国际经营环境是跨国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际经营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任何主观意志而改变和转移。,跨国公司可以了解、认识和利用国际环境。,第,75,页,/,共,214,页,一、国际经营环境的概念,研究国际经营环境的重要性,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活动,第,76,页,/,共,214,页,二、国际经营环境的分类,根据环境对企业经营影响的直接程度,直接环境(作业环境),包括产业、客户和资源来源,间接环境(一般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第,77,页,/,共,214,页,二、国际经营环境的分类,根据环境的物理属性程度分,经营硬环境:能源、交通、市政设施、社会生活服务设施和工业基础设施,经营软环境: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第,78,页,/,共,214,页,二、国际经营环境的分类,根据环境的自然属性程度分为自然经营环境和人造经营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范围程度不同分为全国性的宏观经营环境和地区性的微观经营环境。,根据环境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第,79,页,/,共,214,页,三、国际经营环境的性质,国际经营环境是由许多子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国际经营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一方面,构成经营环境的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构成经营环境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也是不断变化的),国际经营环境具有行业差异性和层次性(同一经营环境对不同的行业或产业具有不同的吸引力;层次性是指国家、区域等环境是不同的),第,80,页,/,共,214,页,四、国际经营环境的内容,经济环境,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市场化程度,贸易和关税政策等,),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前景,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人口总量、结构,收入,消费倾向,),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善程度(,金融、技术、商品、劳动力、信息市场,),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超前消费;经营成本上升,),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世界经济特点,第,81,页,/,共,214,页,社会经济发展过程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手工生产方式为主,教育落后,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和购买力低,以日常基本生活产品为主要需求,基础设施落后。,起飞前夕阶段:,国民经济增速较快,生产手段趋于现代化,对机械设备等工业品需求大,现代科技开始应用,教育和医疗开始发展,人力资源素质有所提高。,起飞阶段:,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并完善,居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有所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升,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成熟阶段:,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购买力高涨,科技先进,国家在世界的政治经济舞台活跃,多方位参与全球竞争。,高消费阶段:,社会特别注重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重视耐用品的生产,消费能力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前三个阶段的国家是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后两个阶段为发达国家。,第,82,页,/,共,214,页,四、国际经营环境的内容,政治环境,国家政治体制,政党体制,政府对外资的态度,国家政治关系,法律环境,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经营的法律规定,东道国关于在本国开展国际经营的法律规定,各种国际法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约束,社会文化环境,语言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心理,第,83,页,/,共,214,页,第二节 跨国公司所面临的挑战,一、全球化挑战,二、转变内部治理方式,第,84,页,/,共,214,页,一、全球化挑战,(一)全球化的内涵,Theodore levitt,在,1983,年用“全球化”用来形容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扩散。,乔治,洛奇教授指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它促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文化、经济、政治、技术和环境等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7,年的定义:全球化是指由于全球范围内的跨国商品和服务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第,85,页,/,共,214,页,(一)全球化的内涵,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提出的全球化的五层含义:,第一层次:经济领域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第二层次:环境方面的全球化,指空中或海洋远距离的物质传送影响全球环境,包括:疾病、物种入侵、酸雨等;,第三层次:军事全球化,使用武力的危险促进了军事上的相互联系;,第四层次:社会与文化的全球化,包括宗教的传播和科技知识的推广等;,第五层次:其他方面的全球化,如政治、法律、娱乐、时尚和语言等。,第,86,页,/,共,214,页,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即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的过程。,第二个层面是指,“,全球市场规则,”,的建立。即世界范围内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的建立。,第,87,页,/,共,214,页,(二)全球市场,1,、国际贸易规模扩张推动了全球统一市场的建立,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商业机会的增多和全球性竞争的日趋激烈;,贸易法规的放宽;,交通和通讯成本的降低;,西方发达国际主张的自由贸易政策;,发展中国家从原来的内向型、保护主义和贸易战略转向促进出口和开放经济;,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生产、管理和销售范围的扩散扩大。,第,88,页,/,共,214,页,(二)全球市场,2,、金融国际化加速了全球统一市场的建立的进程,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全球各地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证券投资逐步实现国际化;,世界各国的金融政策趋向一体化;,银行国际化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3,、区域经济向集团化、一体化市场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个趋势:,扩大化趋势,大型化趋势,第,89,页,/,共,214,页,(三)全球市场新规则,全球化思考,全球化行动,关注种族群体,而非整个国家,首先关注邻国,关注大城市,而非整个国家,文化成为主要的非关税壁垒,关注,“,南方,”,而不仅是,“,东、西方,”,第,90,页,/,共,214,页,(四)竞争环境变化的不连续性(原因),消费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行业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中间环节在消失,技术进步与数字化,不确定性的竞争局面,激烈的标准竞争和日趋标准公开,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生态与社会的敏感性,第,91,页,/,共,214,页,二、转变内部治理方式,更加主动地面向市场竞争,始终关注未来,重视中层管理力量在战略制定中的作用,发展战略联盟关系,重视人和事之间的分离性,第,92,页,/,共,214,页,第三节 进入国外市场,一、进入国外市场的综合模型,二、进入的时间、地点与方式,第,93,页,/,共,214,页,一、进入国外市场的综合模型,进入外国市场的决策:何地、何时和如何,基于产业的考虑,企业之间的竞争,进入壁垒,/,规模经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基于资源的考虑,价值性,稀缺性,可模仿性,组织性,基于制度的考虑,管制风险,贸易壁垒,货币风险,文化差距,制度规则,第,94,页,/,共,214,页,一、进入国外市场的综合模型,基于产业的考虑,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发生变化。(如迫于对手进入新市场的压力,而被迫进入该市场;为了报复对手而进入对手的市场等)。,进入壁垒越高,海外竞争就越激烈。(强有力的海外业务拓展,提升规模效益,可以被视为一种壁垒;全球研发带来进入壁垒;强有力的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产品的差异性,从而形成壁垒。),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可能会促进企业进入某些国外市场,这种进入方式常被称为后向垂直一体化。,买方的议价能力有助于企业进入某些国外市场。这种方式常被称为前向垂直一体化。,替代产品的市场潜力可能会促使企业走出国门。(看到了新产品与原有产品的优势后,在全球或有需求的国家推广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