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第 四 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第四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比较优势说,第二节 生产要素禀赋说,第三节 里昂剔夫之谜及其解释,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说,第五节 战略性贸易理论,第六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第一节 比较优势说,一、绝对优势说,一绝对优势说的产生背景,二绝对优势说的根本内容,三绝对优势说的数学表示,四对绝对优势说的评价,一绝对优势说的产生背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1790年7月,斯密逝世于爱丁堡,享年68岁。,1776年3月9日,经济学巨著?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问世,标志着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国富论?研究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该书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即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二绝对优势说的根本内容,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如果一个国家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本钱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如果各个国家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然后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从中获得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本钱,促进财富的增加。理由是:,一是分工能使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分工可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从而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三是分工可使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变工具和创造机械。,三绝对优势说的数学解释,国际分工前 国际分工后,X产品 Y产品 X产品 Y产品,劳动日 产量 劳动日 产量 劳动日 产量 劳动日 产量(吨),甲国 1121 3300,乙国 2111 0033,世界 3232 3333,四对绝对优势说的评价,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说的存在有一个必要的假设,即一国要想参与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以上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消耗的劳动处于绝对低的地位上,否那么该国就不具备参与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就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有伤害,这一点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2亚当斯密强调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强调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说明产品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他认为分工引起交换,不成认交换是生产力开展的结果;,认为自然条件是决定因素,不成认生产力是决定因素,自然条件是第二位的;,分工对所有参加者都有利,强调自由贸易政策。,二、比较优势说,-,萨缪尔森,“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冠。,一比较优势说产生的背景,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禁止粮食进口;,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剧烈论争;,既然英国能比他国更廉价地生产粮食,何需进口?,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根底,以分配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比较本钱的贸易分工思想。,二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5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本钱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它壁垒。,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它影响分工的经济变化。,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出口额 。,在此根底上,李嘉图证明了国际贸易的根底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三李嘉图比较优势说的根本内容,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其本钱都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乙国,处于绝对的优势;而乙国那么相反,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其劳动生产率都低于甲国,处于绝对的劣势。这时,甲、乙两国仍然可以根据“两优取强、两劣取弱的原那么进行分工,并通国际贸易获得好处,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不是在所有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甲国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乙国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产品,而应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分工和自由交换,两国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产量,世界也会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比较优势说的数学分析,国际分工前,国际分工后,X产品 Y产品 X产品Y产品,劳动日 产量 劳动日 产量劳动日 产量 劳动日 产量,甲国,11213300,乙国,614100102.5,世界,726233102.5,五比照较优势说的评价,奉献:分析和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缺陷:,1.比较优势说分析和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互利性,比较利益陷阱“;,2.比较优势说是为英国效劳的;,3.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4比较优势说许多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比较优势说与现实的国际贸易实际不相符合。,第二节 生产要素禀赋说,一、俄林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产生的背景,二、俄林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的根本内容,三、对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评价,一、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产生的背景,Eil Heckscher,1879-1952,Bertil Ohlin ,1899-1979,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根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奉献,俄林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二、俄林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的根本内容,一根本概念,二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一些假设,三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根本内容,四生产要素禀赋说的数学分析,五H-O-S定理,六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七雷布钦斯基定理,一赫俄生产要素禀赋说的根本概念,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总量。,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给量较大的情形。,要素稀缺factor scarce是指一国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量相对于另一国较少。,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种要素投入比例大,称该要素密集程度高。,二赫俄生产要素禀赋说的一些假设,1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两国在生产中都使用相同的技术。,3在两国中,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5两国在分工中均为不完全分工。,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7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8要素可以在一国内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9没有运输本钱、没有关税或其他壁垒。,10两国资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进口和出口总是相等。,三赫俄生产要素禀赋说的根本内容,俄林指出:“地区同个人一样,在生产各种物品的便利条件方面,禀赋的差异也很大,原因之一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有所不同。某一地区可能富于铁砂和煤,但只有少量的小麦耕地,而另一地区麦地很多,但缺少矿物资源的供给。显然,前者较适宜于生产铁砂,而后者适于种植小麦。因此,某一地区生产要素的供给比例决定了该地区适合于什么样的产业。,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那么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应当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重要结论便是所谓的H-O定理。,四生产要素禀赋说的数学分析,美国美元 日本日元,土地的单位价格 1 800,劳动的单位价格 2 200,小麦的单位本钱 15+21=7 8005+2001=4,200,纺织品的单位本钱 11+210=21 8001+20010=2,800,五 H-O-S定理,Paul 1. S1muelson, 1915,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HO定理的根底上,得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命题,并对此进行了论证。由于它是,HO定理的引申,因此又被称为H-O-S定理。,三、对生产要素禀赋说的评价,一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的奉献,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仍然没有脱离李嘉图的比较本钱说范畴,它只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比较本钱差异产生的一局部原因。俄林开创了从更深入、更细致地探讨比较本钱差异产生原因研究的先例,仅从这一点来说,他对国际贸易学说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二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的普遍性,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仅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消耗差异,而且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等一些最根本要素来解释贸易分工的根底和贸易的格局。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优势理论,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贸易格局,具有普遍性实际意义。,三、对生产要素禀赋说的评价,三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的局限性,李嘉图用比较本钱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那么,而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本钱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开展和创新。,四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仍属于比较本钱理论的范畴,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使用的是比较本钱理论的分析方法,但其分析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无法进行生产,至少要有两种。李嘉图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那么不能应用于国际贸易,但俄林认为国内和国际贸易均属于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交换的原那么也是相同的。因此,生产要素禀赋学说更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五俄林过分强调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重要性,俄林没有认识到自然禀赋并非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应性。同时,生产要素禀赋学说未充分重视需求因素。,三、对生产要素禀赋说的评价,六俄林把问题看得太绝对,有些进口商品,虽然含有多量本国较丰富的生产要素,但由于它们能大大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应毫不犹豫的进口,而不是相俄林说的那样拒之于国门之外,如某些先进技术设备和技术专利等就是这样。有些出口商品,虽然含有多量本国较缺乏的生产要素,但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加强了企业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本钱,仍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而不是象俄林说的那样应关在国门之内。,七俄林低估了判断生产要素丰富与否问题的复杂性,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存在重大的质量差异,笼统地谈论一国某种生产要素的丰富与缺乏,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详细地考察各种次级生产要素的差异,那么不但十分繁杂,且无法找到统一衡量标准加以度量,从而陷于两难境地而不能自拔。,第三节 里昂剔夫之谜及其解释,一、里昂剔夫之谜的产生,二、对里昂剔夫之谜的内容,三、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一劳动熟练说,二研究开发要素说,三技术差距说,四产品生命周期说,五收入需求偏好相似说,一、里昂剔夫之谜的产生背景,里昂剔夫W W Leontief,19061999是出生于俄国的当代著名美国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第四届197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投入产出经济学?是其代表作。1953年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73年诺奖的主)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其结果引发了持续一代人富有成效的争论。,W1ssily Leontief,1906-1999,二、里昂剔夫之谜的内容,里昂剔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1947年200种进出口商品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结构进行了比照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进口替代商品和出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得出的结果却与俄林所说的不同。,根据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秉赋说,各个国家都应该出口那些含有多量本国较丰富生产要素产品,进口那些含有多量本国较缺乏生产要素产品。美国是个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国家,按理说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1947年,1951年,出口品,进口替代品,出口品,进口替代品,资本(美元),2550780,3091339,2256800,2303400,劳动(人/年),182.313,170.004,173.91,167.81,人均资本量,13991,18184,12977,13726,三、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里昂剔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这个不解之谜称为了“里昂剔夫之谜,并掀起了一个验证和探讨里昂剔夫之谜的热潮。,一劳动熟练说,二研究开发要素说,三技术差距说,四产品生命周期说,五收入需求偏好相似说,里昂剔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高是由于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以及美国工人进取精神较强的结果。,一里昂剔夫的劳动熟练说,出,口,商,品,进,口,商,品,国,家 熟练劳动 非熟练劳动 熟练劳动 非熟练劳动,美,国,54.6 45.4 42.6 57.4,瑞,典,54.0 46.0 47.9 52.1,西,德,52.2 47.8 44.8 55.2,意大利,41.1 58.9 52.3 47.7,印,度,27.9 72.1 53.3 46.7,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两大类。她认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商品。,二研究开发要素说,研究开发要素说主要是基辛、格鲁伯、梅达和维农R.Vernon几个人提出来的。,基辛在通过对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量、自然资源量、熟练劳动量、规模利益和研究开发等五种竞争力要素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研究开发要素是五种竞争力要素中最强有力的一个要素。,出口比重高和国际竞争能力强的产业部门,就是那些从事研究开发等高质量劳动较多的部门。,在飞机、汽车、钢铁和电器设备等18个产业部门中,美国出口额占10个主要工业国出口总额比重较大的部门,其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较大,例如飞机、办公设备、药品、器具、化学制品、电气设备等产业。而出口额占10国总出口额比重较小的产业,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也较小,如纺织品、钢铁、运输、等产业。,三技术差距说,波斯纳认为,实行技术革新的国家,由于拥有新技术而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属垄断地位,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它之间存在一个技术差距,因而引起这种产品的国际贸易,由于这种技术还会通过转让专利权、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产生示范效应等传递到其他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最终将被其他国家掌握,使技术差距缩小,在其他国家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全部需要产品时完全终止。,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完全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之为模仿滞后时期,全期又分为反响滞后和掌握滞后阶段。反响滞后阶段初期那么又称之为需求滞后阶段。反响滞后是指技术革新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此新产品的时间间隔。掌握滞后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该国此新产品进口为零之间的时间间隔。至于需求滞后,那么指新技术创造国家新产品开始生产到开始出口之间的时间间隔。,三技术差距说技术差距模型,波斯纳指出,需求滞后的长度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需求滞后一般短于反响滞后,反响滞后的长度那么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决定意识和规模利益、关税、运输本钱、国外市场容量及居民收入水平上下等因素。掌握滞后的长度那么主要取决于模仿国家吸收新技术能力的大小,吸引新技术能力大的长度较短。,四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维农并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新生期,指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展阶段。由于要投入巨额资本购置研制设备,需要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级熟练劳动,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充足资本和拥有由科学家、工程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的庞大知识集团的国家才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也只有这样的国家,才具备开展新产品和推销新产品的市场条件。,成长期,指产品根本定型,可以批量生产并普及的阶段。此时,由于研发费用已大幅度下降,需要大量开支的是资本设备购置费和原料本钱费等,所用劳动是一般熟练劳动,新产品生产已从技术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大多数兴旺国家具有比较优势。,成熟期,指新产品已经完全变为标准品,广泛普及,批量生产方法更大规模适用的阶段。这时生产方法变得更简单,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大量半熟练和非熟练劳动,不但兴旺国家可以大量生产,开展中国家也可以组织生产。由于半熟练和非和熟练劳开工资较低,开展中国家又具有大量劳动,他们就具有比较优势。,四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2,美国销售学者威尔士认为新产品生命应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美国拥有大量高收入消费者,再加上美国在新产品原材料供给方面拥有优势,新产品必然由美国推出。,第二阶段,新产品吸引西欧、日本等兴旺国家的消费者,到达一定规模后,这些国家的生产者自已组织新产品生产,这些国家的新产品问世之后,生产本钱比美国低,因而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比美国强。,第三阶段,美国和兴旺国家同时将新产品出口到第三国,但兴旺国家产品本钱和售价更低,在剧烈角逐中,它们的产品将逐步取胜,将美国被排挤出第三国市场,但美国仍垄断本国市场。,第四阶段,兴旺国家的规模收益进一步增加,加上工资较低,改进后的设备更先进,技术水平更高等,生产本钱大大低于美国,它们不仅可以在第三国市场上打败美国,而且进入美国市场。,产品产品生命周期的图形解释,五收入需求偏好相似说,林德认为,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两个国家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因而它也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愈接近,其需求结构就愈相似。商品分为消费品和资本品两类,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对这两类商品有不同的需求结构。,就消费品而言,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结构存在两方面的差异:一是总的需求结构,二是个别的需求结构。就资本品而言,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结构存在间接联系。,两个国家需求结构越相似,它们的贸易就越开展,反之亦然。如果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完全相同,其进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也将根本相同。在不同收入水平的两个国家和地区间,其收入分配越不平均,两国的贸易量也将越大,因为这时高收入水平国家的低收入阶层的需求结构与低收入水平国家的高收入阶层的需求结构更为相似,他们可能需要各类相同的商品,从而产生更多的贸易。,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根本内容,三、产业内贸易的动机,四、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量,五、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是指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相同行业的产品。又称为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是指各国进出口不同行业产品的贸易方式。,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合著了?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及测量?,系统地论述了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奉献。,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业内贸易理论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模型,并能对贸易现象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和简洁的解释。,二、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内容,一相同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相同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完全可以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这类商品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偏好完全相同。相同产品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边境交叉贸易,2.季节性贸易,3.转口贸易,4.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5.相互倾销,二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它的交叉需求弹性小于前一类商品。商品差异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水平差异。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这就是水平差异。这种差异在烟草、化装品和制鞋等行业比较普遍。它的产生是由于消费和生产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从消费方面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从生产方面看,厂商为了在竞争中开拓或者扩大其销售市场,常常生产出有别于其它竞争对手的产品以赢得自己的顾客。,第二,技术差异,指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商品差异,电器和制药业比较普遍。,第三,垂直差异。它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这类差异在汽车行业比较普遍 。,三、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动机,一水平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动机,二技术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动机,三垂直差异商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一水平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动机,从水平差异商品来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消费偏好不同,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同类产品有着多种不同品种,当不同国家消费者对彼此的品种产生相互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产业内贸易。这一原因解释了为什么产业内贸易较多地出现在经济开展水平和文化背景较为相似的国家这种现象。,二是这类商品广告销售本钱较高。这类商品不需要太多的产品更新,而主要是通过改变外形、包装和式样等手段来迎合消费者甚至是劝说消费者,从而扩大市场。为了弥补高额的广告费,需要尽量地扩大生产,使其到达一定的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会促进产业内的专业化,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二技术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动机,从技术差异商品来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有两个:,一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较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后进的国家那么主要生产已标准化、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出现产业内贸易。,二是这类商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很高,并且这笔费用在产品生产和销售以前就已经付出,能否收回还得看将来产品的销售情况。然而,即使是一个成功的新产品,它的生命周期也不会很长,因此厂家必须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快销和多销这种新产品才能获利。这一动机促进了国际性产业内专业化,因而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三垂直差异商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从垂直差异商品来看,产业内贸易有两个原因:,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类商品有一个共同点,即在需求方面都存在着消费偏好的多样性,在供给方面都存在着生产的规模经济,由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三类商品都存在产业内贸易。所不同的是,不同种类的商品两方面的作用大小不一样。,一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的需求是差异的,不仅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差异,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这种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的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商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偏好中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就有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以满足其低收入层次的需求,而中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以满足高中层次的需求。,二是这类产品也存在着提高生产和销售规模、降低研究与开发本钱的问题,只不过这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不如前一类产品那么高。,四、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其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种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子是进出口之差的绝对值,表示忽略贸易差额。T的取值范围为0到1。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T=0;当某一类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到达最大,T=1。,计量经济学分析结果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收入水平、贸易强度、贸易壁垒和语言文化差异等。具体来说。产业内贸易程度与贸易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国家的经济实力、贸易方向、共同的边界、相同的语言、地区一体化的参与程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与收入不平衡、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的失衡、距离及贸易不平衡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五、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一揭示了原来静态比较优势学说所掩盖和无视的问题,比较优势学说强调的是贸易的互利性,根本没有提及不互利的现实。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规模经济借助垄断竞争的力量,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而获得贸易利益,这种利益不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而转移。,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所提出的规模经济优势,不是指一国的产业规模,而是指从事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规模。通过企业创造出口优势,这是分析国际贸易竞争条件的新角度。,三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政府干预,规模经济固然可以由国内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而产生,但政府的干预对其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大公司跨出国门后更是如此。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垄断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的形成和开展,无不通过各种政策给予支持。,第五节 战略性贸易理论,一、战略性贸易理论的产生,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根本内容,利润转移理论,外部经济理论,三、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实证及对中国的启示,四、对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评价,一、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战略性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伯兰特和斯本塞等人首次提出的,后来经过巴格瓦蒂Bhagwati和克鲁格曼(Krugman)等人的进一步研究,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市场竞争是完全的而且不存在规模经济,在这一理论假设根底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不干预的自由贸易思想。但20世纪80年代初,克鲁格曼等人对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他们研究发现,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而且,产业领域也存在规模经济递增的现象,并不像传统理论认为的那样规模经济不变。正是在这一全新的理论根底上,战略性贸易理论正式确立了其学术地位。,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根本内容 利润转移理论,利润转移理论的核心思想:政府政策可以使不完全竞争市场特别是寡头市场中的竞争向有利于本国厂商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外国厂商的超额利润向本国厂商转移。,利润转移理论的主要论点:,第一,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争夺市场份额。,向在第三国市场上同外国竞争者进行古诺双头博弈的国内厂商提供补贴,可以帮助其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增加本国福利。,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根本内容 利润转移理论,Airbus,Boeing,Produce,Dont Produce,Produce,5,5,0,100,Dont Produce,100,0,0,0,假设的利润矩阵,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根本内容 利润转移理论,Airbus,Boeing,Produce,Dont Produce,Produce,5,5,0,100,Dont Produce,110,0,0,0,欧洲补贴后的利润矩阵,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根本内容 利润转移理论,第二,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垄断利润。,在存在潜在进入的情况下,使用关税来抽取一家外国厂商正在享受的垄断利润是合理的。如果没有潜在的进入,关税只会扩大国内价格与外国价格的差距,是一项使福利恶化的措施。但如果存在国内厂商的潜在进入,那么这种进入的威胁限制了外国厂商的定价反响,使它们执行一种吸收局部关税的定价。,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根本内容 利润转移理论,第三,以进口保护作为促进出口的手段。,这种观点认为,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为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本国厂商提供了一种相对于外国厂商的规模优势,使其能够增加在国内市场和没有保护的外国市场的份额,从而把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到本国厂商,使本国福利增加。,首先从规模经济角度考察进口保护的出口促进作用;其次从价格歧视的角度论证了进口保护的出口促进作用。,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根本内容 外部经济理论,与利润转移理论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外部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些产业或厂商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开展和出口扩张,但由于外部经济不能够完全被有关厂商所占有,这些产业或厂商就不能开展到社会最优状态,如果政府能够对这些产业或厂商提供适当的支持和保护,那么能够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展,提高其国家竞争优势,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三,、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实证及对中国启示,一实证:半导体产业开展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二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具有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些根本条件,中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应当是“有保护的出口促进,“瞄准的产业应当是对经济开展具有战略意义并产生外部经济的产业,重视产业组织和对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运用,四、对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评价,一阐述了在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形式,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假定,完全竞争是国际贸易的根本前提,然而现实中完全竞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一些主要商品的贸易一般都由几家大公司控制。战略性贸易理论概括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参与国际贸易的形式,这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突破。,二从理论上阐述了政府干预外贸、刺激本国出口的动力,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对外贸的干预越小越好,甚至认为政府不应干预外贸,而战略性贸易理论那么主张政府干预外贸,因为哪个国家鼓励出口,哪个国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三战略性贸易理论说明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别离,比较优势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取决于各国的本钱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两国势均力敌的条件下,很难确定哪个国家占据优势地位。战略性贸易理论指出,在势均力敌条件下,获得外力帮助或得到政府资助的企业会占据优势地位。,四战略性贸易理论会导致贸易报复,在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极易出现相互报复的现象,另外,贸易小国遭到报复的可能性也极大。这样,世界总福利水平也会因为贸易报复而下降。即使战略性贸易理论有效,也只会导致一方得益另一方受损。,五战略性贸易理论所倡导的政府干预有效性值得疑心,一方面,政府作出的决策,有时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福利的目标。少数人或少数利益集团把持政策制订与执行情况并不少见。其后果是少数人或特殊集团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得巨大的利益。所以,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也许总体上能改善一国的福利,但其分配可能极不公平。另一方面,得到政府补贴的国内厂商往往会发现依赖补贴本身比参与同国外厂商的剧烈竞争收益更大。于是,它们可能转而进行寻求补贴活动,而不关注国家赋予它们转移垄断租金的职责,这也将导致政府干预无效,四、对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评价,第六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二、“钻石理论,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特色,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迈克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并兼任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和政府机构的咨询参谋,是当今世界有关竞争策略与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权威之一。他在80年代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波特把他的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域提出了著名的“钻石理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 ( 1947 ),二、“钻石理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相关与支性产业,政府,机遇,波特的钻石模型,二、“钻石理论,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可分为根本要素和高级要素。根本要素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普通工人等要素,其特点是天赋的,是一种给定的先天条件;高级要素指通过投资和开展而创造的要素开发新产品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如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等高科技、熟练劳动力等,2、需求因素,波特认为,以本国需求为出发点而开展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营销策略是否有利于本国企业打入世界市场,建立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本国需求状况与国际需求状况比较的相对优势或劣势。,二、“钻石理论,3、相关和支持产业,对一国某一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另一因素是该国中该行业的上游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各种竞争优势能否被恰当匹配在企业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环境的影响。国家环境对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的影响都决定了该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除了上述4个根本因素外,波特认为,一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也具有辅助作用。,二、“钻石理论,波特认为,这六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鼓励创新的竞争环境,从而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具竞争力的明星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培养高级要素。波特认为,一国的真正竞争优势,不是天然取得的,而是经过不断地、大量地投资、创新和升级所取得的高级要素。,竞争优势来源于苛刻的市场需求。波特认为,国内强大的需求有利于公司建立国际竞争优势,但是,比需求规模更加重要的是国内购置者对需求的质量要求,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战略和剧烈的国内竞争。波特认为,真正能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开展战略,繁荣是政府的一种选择。,关于时机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特色,和以往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该学说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以下个方面:,1.以竞争优势取代了比较优势。,2.国家竞争优势论具有综合性特征以往的贸易理论根本上有自己特定的考察领域和角度。,3.该理论有较强的动态特征这突出表现在波特对国家竞争优势开展个阶段的划分上 。,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与产业经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5.该理论具有较强的政策借鉴意义。,本章小结,本章先后讲述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并对每一种理论应用一些数据和图表来分析,并评价了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重点阐述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以及里昂惕夫之谜和对迷的解释。对于二战后的新贸易理论,重点介绍了格鲁贝尔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及克鲁格曼的“战略性国际贸易理论,同时还介绍了其他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技术差距理论、需求偏好相似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本章主要概念,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要素丰裕 要素稀缺,里昂剔夫之谜 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竞争优势,复习思考题,1. 如何正确评价比较优势学说?,2. 对要素禀赋学说有哪些评价?,3. 什么是里昂剔夫之谜?有哪些解释?,4. 什么是产品生命周期学说?,5. 收入偏好相似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根底是什么?,7. 战略性贸易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本章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