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服饰的作用及其变化的阶段性,(1)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之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服饰的作用及其变化的阶段性,(2)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服饰的作用及其变化的阶段性,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中国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北方四合院,(2)居室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3)20世纪30年代前后完全欧化。,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着巨大变革,连习俗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2)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课堂探究,一,1、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课堂探究,二,2、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课堂小结,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社会习俗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交通工具的更新,1、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这一切与城市乡村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交通工具的更新,2、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1)人力车:也叫东洋车,因其传自日本,故名。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伴随着它的出现,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地位难以维持温饱。,(2)自行车:传入在19世纪中后期,仅限于宫廷所有;20世纪初期,出现在城市的大街上,绝大多数为公车;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交通工具的更新,3、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1)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2)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在解放前处于车少人多的状况。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交通的中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乘坐公共汽车的经历,谈一谈它与其它人力交通工具比较的优势。,4、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5、建国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邮政通信的发展,(1)发展开始时间、标志: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2)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至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今。,(3)各个时期发展的特点:,第一阶段邮政事业经历从试办到正式办理的过程,涵盖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初具规模;第二阶段邮局邮路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在邮政工具的变革;第三阶段开创了邮电合一的新时代,独立发展;第四阶段崭新的历史阶段。,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出现标志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起步阶段特点外商垄断对外电信交通;,国民政府时期收回部分电信主权,增开业务,技术与服务逐步提高,(2)电话:,出现标志1882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建成电话交换所;,民国时期发展特点业务增多、设备更新、服务范围与内容扩展;,改革开放后特点技术发展迅速,普及率增长迅速。,探究一,具体举例东部和西部或者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交通和通讯方面有哪些不平衡?促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数量上来看,先进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普及率西部低于东部、乡村低于城市;从引进的时间来看,后者也明显落后于前者,举例来说,从北京出发到全国各地的航班就明显多于其他中小城市,一些小城市还没有飞机场,有些地方甚至道路还不是很畅通;另外目前从家庭轿车的使用,城市一定高于农村。这些说明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经济是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推动力量。,探究二,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征?,深受西方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影响;更迭频繁,发展速度快;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数量和质量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等等,探究三,交通和通讯的进步给国家建设和百姓生活带来的好处,改变了人们的交通和通信手段,使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发展,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课堂小结,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交通工具的更新及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这一切显示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