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1,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2,(一),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一),3,(二),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二),4,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5,公元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公元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6,题解,:,唐太宗即位初期,借鉴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治国尽心尽力。但随着国家发展,功业兴盛,唐太宗的生活渐渐奢侈,也不愿多听逆耳之言了。魏徵为此,多次奏议,规劝唐太宗。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篇。文章中,魏徵直言不讳向唐太宗提出,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主张和建议。,疏:也叫奏疏,臣下向皇上陈述自己政见的一种文体。,题解:唐太宗即位初期,借鉴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治国尽心尽力。,7,思考题:,1 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答:比喻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解析第一段,思考题:答:比喻论证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8,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反,正,排比句,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心论点;居,9,简析,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2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3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简析,10,思考题,:,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解析第二段,思考题: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11,简析:,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3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简析:,12,智者尽其谋,勇者竟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析第三段,思考题:,1、本段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十思?,2、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戒奢侈(第1、2条),戒骄傲(第3、4条),戒纵欲(第5、6条),戒轻人言(第7、8条),戒赏罚不公(第9、10条),智者尽其谋,勇者竟其力,仁者播其惠,解析第三段思考题:戒奢侈,13,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今义:认为。,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文言知识积,14,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做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2形容词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形容词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二、词类活用,15,文言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2介词宾语后置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3宾语前置,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廉冲而自牧,文言句式,16,实词与虚词,1.安,安稳、安定、安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逸、安适: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敬亭亦无所不安也,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什么:沛公安在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副词:怎么:燕雀安知鹄之志,实词与虚词,17,2.信,真实、诚实:信者效其忠,相信、信任:忌不自信,信使、媒人:自可断来信,消息、书信: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实在、的确:烟涛微茫信难求,随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信用:信义著于四海,信物:今行而无信,2.信,18,3.求,寻找、访求: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追求、谋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探求、追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要求、请求、祈求: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乞求、索求、需求:以空言求壁,3.求,19,4.治,治理、管理: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治理得好: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医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惩治。惩处:不效则治臣之罪,对付、抵御:共治曹操,处理、从事: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树立、建立:治威严,4.治,20,5.以,介词,用、拿:虽董之以严刑,凭、按照:语何以至此,因为、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则思三驱以为度,在: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动词,用、使用、任用:忠不必用为,贤不必以,认为:皆以美于徐公,连词,表目的或结果:则思知足以自戒,表偏正关系:则思虚心以纳下,表原因:以其求恩之深而无不在也,表并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5.以,21,本课中“以”出现得比较集中,要及时归纳学习。,戒奢以俭 动词,用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目的关系,来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词,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以上三句为并列连词旧知回放,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老臣以(认为)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长安君何以(凭)自托于赵?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本课中“以”出现得比较集中,要及时归纳学习。戒奢以,22,6.哉,表感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表疑问:何必劳神善思,代百司之职设哉,表反问: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7.所,处所、地方:于知此为归骨所也,结构助词,可译成“的事物”、“的地方”等: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结构助词,与“为”配合表被动: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等于“许”,表约数:从弟子等十人所,6.哉,2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