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1,至圣集大成,问剡子,访苌弘,学师襄,贤于尧舜,素王垂道统,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其春秋。,至圣集大成,问剡子,访苌弘,学师襄,贤于尧舜 素王垂道统,删,2,孔 子 的 生 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母亲颜征在,性格坚强,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因此孔子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十七岁时母亲也逝世了,幸亏孔子在母 亲教育下,贫而有志,懂得干粗活,也能够独立谋生。他不论怎么艰苦,始终没有放下学习。自从他掌握了礼、乐、射、御(驾车)、书、数等六艺后,声望也越来越高。34岁那年,孔子创办了私学,打破了只有少数贵族子弟才有权读书的旧传统。,孔 子 的 生 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父,3,在五十一岁时,孔子被鲁定公任为中都宰。上任一年,政绩显著。次年,孔子当上了鲁国大司寇,发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掌握实权的新兴势力不可调和,55岁那年便带着学生,开始了14年周 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孔子在73岁时去世,弟子为他守墓三年,把他的思想学说汇成论语。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五十一岁时,孔子被鲁定公任为中都宰。上任一年,政绩显,4,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从中可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可靠的资料。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共20篇,记载方式有三种:直白,对话,合事而记。,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从中可看到孔,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6,巧言令色 温故知新 见义勇为,既往不咎 见贤思齐 无欲则刚,不耻下问 中道而废 文质彬彬,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发愤忘食 任重道远 仰之弥高,待价而沽 后生可畏 升堂入室,源自论语的成语,巧言令色 温故知新 见义勇为 源自论语的成,7,色厉内荏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逝者如斯 以德报怨 斐然成章,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言过其行,当仁不让 有教无类 祸起萧墙,血气方刚 名正言顺 怨天尤人,无为而治 杀身成仁 克己复礼,色厉内荏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8,源自论语的俗语,1、是可忍,孰不可忍,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朝闻道,夕死可矣,4、父母在,不远游,5、听其言,观其行,6、三思而后行,源自论语的俗语1、是可忍,孰不可忍,9,7、三月不知肉味,8、三人行必有我师,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0、多乎哉,不多也,1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1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三月不知肉味,10,1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15、生死由命,富贵在天,16、四海之内皆兄弟,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8、不能正身,如何正人,19、欲速则不达,20、学而优则仕,1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11,21、知其不可而为之,2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4、小不忍则乱大谋,25、道不同,不相为谋,26、性相近,习相远,27、杀鸡焉用牛刀,28、朽木不可雕,21、知其不可而为之,12,1、学而时习之,2、敏于事而慎于言,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5、讷于言而敏于行,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箴言名句,1、学而时习之孔子箴言名句,13,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0、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1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14,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7、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5,1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16,给以下汉字注音,晳 毋 摄 千乘 饥馑 比及,哂之 俟 章甫 小相 铿尔,撰 莫春 冠者 舞雩 喟然,吾与点 鼓瑟,给以下汉字注音晳 毋 摄 千乘 饥馑 比及,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2、求,尔何如,3、子路率尔对曰,4、尔夜风恬月朗,5、问君何能尔,你们,你,词尾,无义,这,那,这样,如此,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18,如,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权将如吴,5、如火如荼,6、(李斯)自以为不如非,如果,至于,或者,到去,如同,像,不及,比不上,如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19,方,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地方数千里,3、余方心动,欲还,4、博学而无方,5、精于方药,正道,指是非准则,方圆,正,方法,办法,处方,药方,方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20,与,1、吾与点也,2、唯求则非邦也与,3、彼与彼年相若也,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5、与之璧,使行,6、失其所与,不知,赞同,疑问助词,连词,和,交结,给予,授予,结交,亲附,与1、吾与点也赞同,21,思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有什么志向?,2 从其动作、神态和谈话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思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有什么志向?,22,志向,性格,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千乘之国,率直自信,使民富足,谦逊有礼,愿为小相,谦逊有礼,大同社会,洒脱有礼,志向性格子路千乘之国率直自信使民富足谦逊有礼愿为小相谦逊有礼,2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全文翻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24,子路率尔而 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子路率尔而 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25,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夫子哂之。孔子听了,微微一笑。,26,“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赤,尔何如?”“公西赤,你怎么样?”,27,“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点,尔何如?”“曾点,你怎么样?”,28,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2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30,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31,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3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