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导读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52586231 上传时间:2024-11-18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28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文学导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清代文学导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清代文学导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按一下以編輯母片,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p,#,p,1,内容简介,清代文学是前朝各种文体的总汇,呈现出集大成的景象。一方面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剧入清依然蓬勃,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呈现弱势的诗、词、骈文入清又重新振兴起来。,(一)诗歌。唐已定型,宋作补充,元、明步趋其后,缺少创新,明清鼎革之际,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黍离之悲、沧桑之感,缘事而发,较之明代,诗人更关注国运民生。如屈大均推尊屈原,顾炎武继承杜甫,吴伟业开创歌行体,创作圆圆曲、鸳湖曲叙事诗的新境界。王士祯追踪六朝以来的冲和谈远的神韵,将中国诗推崇含蓄蕴藉的特征推向极致。乾隆时代,沈德潜倡导以,“温柔敦厚”为准则的“格调说”,翁方纲倡导重学问、重义理的“肌理说”,与之相反,袁枚高扬“性灵论”大旗,对理学家矫性、道貌者的虚假加以讽刺挖苦,在,清说,一文中提出“好货女色,人之欲也。”他继承了公安派的理论。另外,赵翼、黄景仁也重视诗中有“我”,重视诗歌的艺术独创性。,p 1内容简介 清代文学是前朝各种文体,p,2,(二)词。在元明两代一度衰落,然后复兴。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满族大词人纳兰性德;张惠言为盟主的常州词派。,(三)散文、骈文。清初散文,一方面存晚明小品文遗风,张岱有些文作于清。金圣叹、李渔等在理论上恢复唐宋古文传统,但创作上愈加偏狭。成就高者,侯方域、魏禧、汪琬。,桐城派出现才真正建立了清代正统“古文”的阵营。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方刘讲究义理、文法,姚加之考据,个别而言,在文章作法上有可取之处,但总体上,其是对明末离经叛道和文体解放的散文的反驳。它比“唐宋派更强调为封建政治服务和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影响一直到民国。”,骈文经唐宋两次古文运动打击,一蹶不振,其以对仗排偶、隶事征典、词藻华丽为特征,是一种古典形态的美文。至清,其渐受重视,乾嘉时期大盛,形成与桐城派对抗之势,作者有很多著名学者文人才士。如阮元、洪亮吉、汪中(,哀盐船文,)其要求恢复文章艺术美,以之有意排斥桐城派迂腐固执的思想见解。其兴起与文化学术思潮的复古倾向汉学兴盛有关。这种古雅的文体对作者与读者在学识和文学素养都有很高要求。,p 2 (二)词。在元明两代一度衰落,然后复,p,3,(四)戏曲。戏曲在清更加活跃。原本不重之的正统文人、文学名士,因遭国变,落魄失意,亦以戏曲抒写亡国之痛。如吴伟业、王夫之、尤侗等,其作传奇、杂剧、大都取材历史,随意虚构,乃至幻化,以寄己之感,故加重戏曲之案头化倾向。至李玉,增其社会历史意识,另一方面,一些作者追明亡前夕吴炳、阮大铖风情喜剧路子,注重戏剧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如李渔(,风筝误,)。理论上提高戏曲地位的是金圣叹“六才子书”(,西厢记,、,水浒传,、,庄子,、,离骚,、,史记,、“杜诗”)的定位及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中的理论总结和阐扬。,戏曲创作的社会历史意识的增强与戏剧性的注重二者的结合,便涌现出戏曲的高峰,长生殿,、,桃花扇,两部戏曲杰作的诞生。,p 3 (四)戏曲。戏曲在清更加活跃。原本不,p,4,(五)小说。短篇小说:晚明异常活跃的白话短篇小说至清初开始衰退。只有李渔有些创作。文言短篇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最,其赋予女性以狐仙鬼怪之类非人世身份,使之与现实矛盾构成一定距离,成了诗意化、幻想性存在,其中现实的女性往往是贤惠温良合于传统道德的。清中期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为代表,反对,聊,的虚构,而以平实笔记体为正宗,向古雅的传统靠近。,长篇小说:始终很旺盛,一是英雄传奇小说,如陈忱的,水浒后传,,唤出英雄进行抗金保宋的战斗,以寄托清初遗民的心迹,也给小说增添了抒情性质。一是顺着,金瓶梅,世情之路,在醒世的旗号下展示最世俗的人生图画,如,醒世姻缘传,;而,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则是沿着这一方向继续拓展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从而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高峰。,p 4 (五)小说。短篇小说:晚明异常活,p,5,吴伟业圆圆曲,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体,这首圆圆曲被认为是其最优秀的代表作。其主要是作为一首爱情诗来写的,诗中对于吴三桂措辞隐约闪烁,似乎带有婉曲的嘲讽,却又带有颇多的同情。,“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这些诗句写出了吴三桂的悲剧性处境:他不能忍受所爱之人被人强占的耻辱,作出与李自成为敌的决定,而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包括父亲在内的全家的毁灭。在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也不可能对吴三桂作全面的评价,但他确实指出,人处在历史造成的困 境中时,无法作出两全的选择,他不能不承担悲剧的命运。这里面包含了诗人自身的人生体验。也正因此,这首,圆圆曲,写得烟水迷离,百感交加,极富于艺术魅力。,p 5,p,6,圆圆曲以陈圆圆与吴三桂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为线索,展现出一幅明清之际的广阔社会画卷。全诗规模宏大,人物身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织融会,既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又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诗人运用多种结构手法,追叙、插叙、夹叙等交互为用,使情节曲折多变,富有传奇色彩。其他如心理刻画、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叙事中的议论穿插等,无不恰到好处。而蕴涵于全诗的历史沧桑感,透露出浓厚主观情思,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p 6 圆圆曲以陈圆圆与吴三桂之间悲欢离,p,7,纳兰性德,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p 7,p,8,“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国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此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p 8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p,9,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这篇文章通过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关系,着重表现了左光斗公而忘私,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作者善于提炼典型的场面和细节,叙事简练集中,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p 9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p,10,汪中,哀盐船文,此文是汪中作品中的传世名篇,也是古代骈文中的绝作。,1770,年十二月,扬州仪征县江面上盐船失火,毁船百余艘,死伤上千人,当时正在扬州探亲的作者亲眼目睹了这幕人间惨剧,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哀悼性骈文。文中真实地再现了这场灾难的悲惨情状,对无辜罹难者深表悲哀和怜悯,进而对冥冥之中的莫测命运表达了一种惶惑和恐惧之情。当时著名学者杭世骏为此文作序,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p 10 汪中哀盐船文,p,11,此文的艺术特点:,(,1,)叙事生动,描写细致。文章描述失火情状,一面以时间先后为主轴,统率整个事件的描写次序;一面又从失火时的环境、氛围、船民垂死挣扎及死后形骸枯焦的各种凄惨景象展开,多方面地再现出当时火焰冲天、烟雾迷漫、群声嘶号、焦尸浮江的惨况;描绘逼真,设喻贴切,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2,)情感流走,控纵自如。此文通篇流贯着哀矜痛苦的悲悯之情,这与作者能熟练运用骈文的艺术技巧密不可分。首先是承继了六朝骈文长于抒情、善于夸饰的特点,讲究对偶和用韵恰恰增强了文章的咏唱情味和声调之美,更显凄楚动人;其次是把用典、藻采化解在对场面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p 11 此文的艺术特点:,p,12,(,3,)运笔圆活,富于辞采。此文既有全景的鸟瞰,又有局部的刻划;描写之中情感洋溢,叙事之末归于议论,笔法灵活,气脉贯通,一洗传统骈文板重、粘滞之弊。此文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骈文句式整齐、音律和谐的优点,又骈散兼行,挥洒自如,似信笔写成,故语言典雅而不失其自然,工整而不失其生动。,p 12,p,13,蒲松龄婴宁,聊斋志异中许多作品,表现了人民群众关于爱情、婚姻、友谊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这类作品往往以女性为主人公,婴宁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先着重描写一些表面现象和假象,引起读者的思考,最后才显露出人物的全貌和本质,从而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这篇小说写青年书生王子服节日出游的时候,在郊外遇到一美丽女子婴宁,她手中拿着一枝梅花,笑容可掬。后来王子服到西南山中找到了婴宁的家,发现婴宁总是离不开花,而且特别爱笑,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忍不住要笑。婴宁的老母亲秦氏向王子服介绍说,婴宁已十六岁,还象小孩子一样呆痴。王子服在花园中单独见到婴宁的时候,从袖中取出很久以前婴宁丢在路边的花,向婴宁表示爱慕之情,可是婴宁好象领会不出王子服的意思,竟然对王子服说:你拿着的那枝梅花已经干枯了,还留着它干什么?又说:你如果要花,那太容易了,花园中花多得很,等你走的时候,让老仆人背上一大捆给你送去。后来婴宁被接到王子服家,王子服的母亲询问婴宁家庭的情况,婴宁知道得很少。王子服的表兄来到西南山中,发现那里并没有什么村子,只是一片山野和荒坟,回来就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王子服的母亲。婴宁也知道了这个情况,可是她既不吃惊,也不悲伤,照旧嘻嘻哈哈地笑个没完,别人也弄不清她到底是怎么回事。总而言之,婴宁给人的印象是憨和痴,也就是非常天真烂漫,非常单纯,除了爱花和爱笑以外,对人情世事茫然无知。因此,王子服的母亲曾经怀疑她是鬼,后来看她这样天真,也就打消了这种怀疑。,p 13,p,14,婴宁和王子服结婚以后,二人感情很好,婴宁还经常以她的笑声为婆母解除烦恼。西边的邻居有个男子对婴宁怀好意,婴宁轻而易举地用恶作剧的手段给了那个人很重的惩罚。这个情节很重要,说明婴宁实际上并不傻。有一天晚上,婴宁流着眼泪,对王子服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她是一个狐狸的女儿,父亲死后母亲改嫁,她成为一个孤苦无依的婴儿,靠荒野中的鬼魂秦氏抚养长大。以前婴宁不敢说出事情的真相,唯恐王子服一家会害怕她和抛弃她,现在她发现丈夫和婆母都非常爱她和信任她,婴宁才坦率地说明了一切,要求王子服把秦氏迁葬到祖坟之中,让秦氏和自己家的人在阴间团聚。,读者看完这一段才恍然大悟,知道婴宁是一个非常不幸和可怜的女子。读者这时再回顾婴宁以前的种种表现,才知道她聪明绝顶,考虑问题非常细致周密。当初她把一枝梅花丢在地上,看起来好象无意,实际上是有意的,表明她已经爱上了王子服这个漂亮的年轻人。等到婴宁获得幸福以后,仍然念念不忘报答秦氏老人,又表明她很重情义。,p 14 婴宁和王子服结婚以后,二人感,p,15,关于婴宁的憨和痴,可以作以下几种解释:第一,婴宁确实象一块白玉那样纯洁无瑕,她的性格自然有天真烂漫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爱花和爱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