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孟子两章,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于孔子并称为“,孔孟,”。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2,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共7篇,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3,注意几个字的读音:,夫()粟()畔()畎(),傅,说()鬲(),法家,拂,士,(),f,s,pn,g,4,1、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2、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5,两篇短文的中心论点:,第一篇:,第二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不胜,胜,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7,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败,胜,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8,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排比,类比论证,9,第一段,六个人,共同的特点,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排比举例,推断,归纳,结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10,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死于安乐,事实,正面,论人,反面,论国家,天将大任,(思想),(生活),(行为),例举舜、傅说等六人事例,道理,人恒过,改,作,喻,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类比,对比,11,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两篇短文都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处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12,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一则:,第二则:,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3,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多用排比句式,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14,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5、,人和,6、,域,民,7、,固,国,8、,威,天下,9、,寡助,之,至,10、,亲戚畔,之,11、,亲戚,畔,之,代词,这(就是),护城河,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委:放弃 去:离开,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巩固,威慑,到,通“叛”,背叛,他,指寡助之君,15,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亲戚畔,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何陋,之,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动词:到、去,宾语前置标志,无义,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它,指代驴子,1,2,3,4,5,6,久,之,,目似瞑,语气助词,无义,一词多义,16,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17,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C,D,18,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C,B,19,作业:1、熟记注解(明天小测),2、背诵课文,3、完成掌握语文P8485 19题,20,(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小结,(1),用双重否定句排比,排比有力;(2)用层递排比,更具气势。体现了孟子政论文的特点:气势磅礴,有很强说服力。,论证语言,21,22,23,24,25,26,27,28,2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