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5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上传人:ruif****inai 文档编号:252563555 上传时间:2024-11-1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第5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必修1第5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必修1第5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菜 单,真题模拟演练,课时知能训练,基础回扣自查,考点典例突破,高考新课标大一轮总复习配人教版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岩石、生物、,等。,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各要素形成相互,、相互,和相互,的整体。,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水,土壤,水循环,生物循环,渗透,制约,联系,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水土壤水循环生物循环渗透,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的演化。,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统一,各个要素,协调,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统一各个要素协调,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正是由于四大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3,三种物质和能量交换模式的比较,3三种物质和能量交换模式的比较,必修1第5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2010,苏州模拟,),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2)题。,(1)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A2个B3个,C4个D5个,(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教师用书独具,),【信息提取】,图示为黄果树瀑布,断层、软硬不同的岩层、流水是形成瀑布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题,图示体现的地球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四大圈层。第,(2),题,图中体现了各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迁移的能量转化,如水对岩石的侵蚀、搬运等。,【参考答案】,(1)C(2)B,(2010苏州模拟)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2),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2)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解析】,第(1)题,A项中地貌、岩石亦属于地理环境要素,C项中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D项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整体性,而不是形成了地域差异。第(2)题,B项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提供叶绿素,C项是保持相对不变而不是固定不变,D项平衡功能是相对的、动态平衡,不是静止的平衡。,【答案】,(1)B(2)A,【解析】第(1)题,A项中地貌、岩石亦属于地理环境要素,C,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必修1第5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图,”,,,回答问题。,(1)陆地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2)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_要素决定的。,(3)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地貌的影响。,(4)举例说明气候要素与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图”,回答问题。(1)陆地环境主,【解析】,答题时注意从图中所提示的各要素内容,联系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实际进行分析。陆地环境主要有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每一要素都是陆地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某一要素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植被破坏造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参考答案】,(1)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气候,(3)我国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植被茂盛,但由于人为的砍伐和垦殖,植被多遭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造成了目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4)气候要素会使岩石产生风化,如温度变化造成岩石的崩解破碎;地质作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可能在大气中停留一段时间,由此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解析】答题时注意从图中所提示的各要素内容,联系西北地区、,2,读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1)(2)题。,(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2读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1)(2)题。(1)引起图中,【解析】,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解如下:,当地为平地、森林植被;,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B(2)A,【解析】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解如下:当地为平地、森林植,(2009,天津高考,),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稳定性 D脆弱性,(2009天津高考)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解析】,第1题,阅读湖泊消亡过程图,不难排除A、B、C选项,其中B项是湖泊消亡的结果而非成因。第2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1.D,2.A,【解析】第1题,阅读湖泊消亡过程图,不难排除A、B、C选项,3,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古罗布泊湖岸线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3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古罗布泊湖岸线,【解析】,第(1)题,湖泊的湖岸线大体可以看作等高线,由于该湖的面积不断减小,越靠近湖泊中心湖岸线海拔越低,从而可以判断出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比较不同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可知,新三角洲不断地向湖心移动,这虽然只是沉积现象的一种表现,但是它与当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入湖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气候、径流量等因素变化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第(3)题,在开发湖泊时,要能够综合考虑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在干旱区,要注重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因水资源短缺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解析】第(1)题,湖泊的湖岸线大体可以看作等高线,由于该,【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必修1第5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本小节结束,请按ESC键返回,本小节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