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252562733 上传时间:2024-11-1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高考趋势】,20012005年高考知识点一览表,朝代,选择题,主观题,先秦,冶铁;铁器牛耕;孙叔敖修建的水利工程;吴王夫差开凿的古代运河,郑国渠与秦国的发展,秦汉,冶铁;犁耕;赋税;灵渠;豪强地主,祁连山地区经济的演变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魏晋,江南经济的发展,六朝经济发展的特点;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隋唐,外贸港口;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租庸调制;筒车,广州,宋元,经济中心南移;王安石变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地丁银;摊丁入亩,玉米、甘薯的引进和推广;明代的拜金、重商等现象;闭关锁国,【高考趋势】,考点扫描,年份,试卷类型,题型,考点,2001,上海卷,简释题,古代赋税制度,2001,全国卷,选择题,清“摊丁入亩”,2001,全国卷,问答题,古代社会生活的变化,2002,上海卷,问答题,古代水利工程,2003,江苏卷,材料题,明商品经济发展,2003,上海卷,选择题,犁耕法,2005,江苏卷,选择题,六朝经济,2005,江苏卷,选择题,江南经济,2005,上海卷,选择题,唐饮茶之风,2005,上海卷,选择题,清赋税制度,【应试对策】,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对经济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理清基本线索,概括其发展特点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重视典型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重视商品经济等特殊经济现象;重视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现象等其他社会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以下几大要点:,1,、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等方面考虑,包括:农民起义后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统治阶级改革、政治稳定国家统一、民族间、南北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前代基础、科学技术发展等。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源,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安定的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2,、古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南方经济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发展;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明清时期引进新作物品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经济开始走向衰落。,【应试对策】,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属于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济结构的核心是农业。因此,强调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技术的外传、农作物的种植、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等。手工业强调冶铁技术的发展和冶铁中心的演变,纺织业、制瓷业等。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补充,关注资本主义萌芽。,4,、封建经济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石。赋税制度变化趋势是:征税标准由人头为主到土地、财产为主,征收实物地租变为征收货币地租,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当时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5,、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自西向东;内容包括经济中心转移,生产技术和工具的传播。考虑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表现以及从中应该得到的启示。关注其中的生态环境的变化,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知识结构】,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历代经济发展原因一览表:,时间,原因,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兴修水利,以预防水旱灾害。,秦,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统一度量衡、货币;修灵渠,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魏晋,统治者重视农业,在淮河流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马钧发明了灌 溉工具翻东。大批北方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北朝民族融合的趋势。,隋,统一全国后,社会秩序安定,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江经济交流、调整政策,迁都洛阳,促进商业繁荣。,唐,农民战争推动,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改进生产工具,大面积兴修水利加强对边疆各族的管理和联系,对外交通发达,对外贸易往来频繁。,明,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引进品种、推广植棉。,清,奖励垦荒,更名田、摊丁人亩。,【知识结构】,2、共同原因(在分析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时,要注意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并且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知识结构】,1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二、经济发展的概况,(分时期从农业、手工业、商贸三方面),(一)农业的发展,2水利工程的兴修,3.土地利用方式,4著名农书,5、农作物,【知识结构】,(二)江南农业的发展,(1)魏晋开发,表现:开发范围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充实江南劳力,带来先进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2)隋唐开始南移,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现象很多;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3)宋元南宋: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4)明清: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二、经济发展的概况,(分时期从农业、手工业、商贸三方面),【知识结构】,(三)手工业的发展,1、冶铸业,2陶瓷业,3.纺织业,4制漆业,5造船业,6、造纸业与印刷,二、经济发展的概况,(分时期从农业、手工业、商贸三方面),【知识结构】,二、经济发展的概况,(分时期从农业、手工业、商贸三方面),(四)商业和城市、交通的发展,1.,商业的发展,2.货币的发展,3交通的发展,4.城市的发展,【知识结构】,三、经济发展的特征,(按朝代列表),朝代,特征,先秦,走在世界前列,春秋战国,封建经济产生并开始发展,秦汉,封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开始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唐,封建经济鼎盛,江南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五代十国,南方经济赶上、超过北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经济衰落,【知识结构】,四、经济发展的思想“农本思想”或“重农抑商”,1,、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农业是国富的标志;,有利于安定民生,巩固统治;,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2,、历程:始于商鞅,定制于秦汉,延续至明清。,3,、基础:农本思想的基础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是中国特有的农业自然条件决定的。,4,、冲击:明清之际封建制度衰落,外国影响日渐扩大,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5、实质上是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目的上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6、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为主要方面,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贫穷落后,也就失去了初期的积极作用。,历史表明,农工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知识结构】,五、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一)土地制度,生产关系,土地所有制,1,、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存在,西周发展,春秋瓦解),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形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2,、封建社会:,地主土地制,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国有土地制:,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开始实行,沿用到唐朝中期。,更名田:清朝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自耕农土地制:虽不占主要地位,却是一片汪洋大海。春秋时期始,一部分奴隶平民及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己垦荒,成为自耕农。同地主土地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3,、土地兼并: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知识结构】,五、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1,、内容,丁,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兵役、徭役,(二)赋税制度,阶级关系,产品分配,【知识结构】,五、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二)赋税制度,阶级关系,产品分配,2,、演变,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开始实行。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编户齐民:,又是户籍制度,,西汉实行。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负担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是中国古代史上较早将农民对封建国家负担十分明确规定下来的经济制度。,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兵役。,租庸调制:隋、唐前期实行。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主要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折成银两,按田亩的多少收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第一次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统一收税的制度。,地丁银制:清朝雍正帝时开始实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知识结构】,五、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二)赋税制度,阶级关系,产品分配,3,、趋势,征税标准:人丁,田亩,两税法,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税对象: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一条鞭法,征税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两税法,税种:繁多,少,一条鞭法,必须服役,代役,庸,商品税逐渐加重,【知识结构】,六、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规律,(一)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1、过程,商周时期:经济重心在河南、陕西一带;,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魏晋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元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快,尤其是在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一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知识结构】,六、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规律,(一)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2、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开发较早的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黄河水患日益严重,而开发较晚的南方自然灾害相对较少,自然条件较优越。,【知识结构】,六、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规律,(一)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3、特征,第一,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第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4,、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