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课件,1,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课件,2,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课件,3,四季的划分(北温带的习惯画法),春季,夏季,秋季,冬季,3,、4、5月,6,、7、8月,9,、10、11月,12,、1、2月,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四季的划分(北温带的习惯画法)3、4、5月 6、7、8月 9,4,练一练:,1、当我们开始愉快的暑假时,澳大利亚正处于一年中的,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冬季,2、我国大部分地区分布在五带中的,A 热带 B 南温带 C 北寒带 D 北温带,3、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地区是,A 热带 B 北温带 C 南温带 D 北寒带,练一练:1、当我们开始愉快的暑假时,澳大利亚正处于一年中的,5,思 考 探 究,一年之中,当地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不一样高,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升得比较低?,夏季升得高一些.冬季升得比较低,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长,什么季节长一些?什么季节比较短?,夏季白昼时间长一些.冬季白昼时间短一 些,思 考 探 究一年之中,当地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6,光照图的类型及判读,光照图的类型及判读,7,侧视图,侧视图,8,极地俯视图,极地俯视图,9,圆柱投影图,圆柱投影图,10,通过太阳光照图判读,可以:,(1)确定所属的半球,(2)确定晨线和昏线,(3)确定日期,(4)确定地方时,(5)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6)确定昼夜长短,(7)确定日出日落时刻,(8)确定正午太阳高度,(9)确定日期范围,通过太阳光照图判读,可以:,11,(1)确定所属的半球,俯视图中,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确定南北半球:,逆时针-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1)确定所属的半球俯视图中,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确,1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过渡到昼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为昏线。,(2),确定晨线和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过渡到昼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过渡到夜的,13,(3)确定日期,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极夜的范围确定。,晨昏线过两个极点(或说晨昏线和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晨昏线和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或南极圈内为极夜),为6月22日。,晨昏线和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或南极圈内为极昼),为12月22日。,(3)确定日期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极夜的范围确定。,14,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课件,15,(4)确定地方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与直射经线正对的经线地方时为24时(0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经度每差1,地方时差4分钟,(4)确定地方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16,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课件,17,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课件,18,(5)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据日期判定直射点的纬度,冬至日:2326S,夏至日:2326N,春秋分日:0,地方时12点的经线(昼半线)的经度即为直射点经度。,(,可由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向东度量90得到。,),(5)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据日期判定直射点的纬度,19,(6),确定昼夜长短,昼长=昼弧所跨经度15,夜长=夜弧所跨经度15,(6)确定昼夜长短昼长=昼弧所跨经度15,20,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课件,21,(7)确定日出日落时刻,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7)确定日出日落时刻日出时刻=12昼长2,22,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课件,23,读右下图:,(1)此图所示的日期是,月,日。,(2)图中A点的时刻为,时,B点的时刻是,时,D点的日出时间为,时,这一天C点的昼长是,时,日出时间为,.,A,B,C,D,读右下图:ABCD,24,(8)确定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两地纬度差,(8)确定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5,例7、图中A、B、C三点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例7、图中A、B、C三点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26,(9)确定日期范围,180和0点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0点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 线以东为昨日,以西为今日,当180 线为0点时,全球日期相同。,(9)确定日期范围180和0点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27,例8、读图,回答:,(3)此时与北京同一日期的地区共跨了,21,个时区。,(4)此时以,180,和,135,W,的经线将地球分为两天。,0,例8、读图,回答:0,28,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课件,2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