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课件

上传人:2127513****773577... 文档编号:252442446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PPTX 页数:22 大小:17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近几年高考比较重视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考察。结合近三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特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等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应予以关注。,2,近几年高考比较重视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考察。结合近三年高考全,知识链接,&,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历代思想家继承孔子、孟子等人的民本思想,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二)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知识链接&3,(三)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孔子主张”见贤思齐”,孟子主张“尊贤”,墨子主张“尚贤”,他们的思想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四)主张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将和的思想上升到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视其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4,(三)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孔子主张”见贤思齐”,孟子主张,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一)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二)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器,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三)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5,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5,(四)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五)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连续性。,(六)整体性。,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包容各家各派的学说,形成以儒为核心,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整体文化结构。中国艺术虽有不同门类,但并非界限分明,而是相互融合成为整体。书画同源,诗画表里,乐画一体。,6,(四)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世界意义,(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7,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世界意义7,(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1.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进程产生影响,(1)汉字的外传。,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的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制度文明的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制度文明的外传,推动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8,(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8,(3)儒家文化的外传。,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后来,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对欧洲的启蒙思想产生影响。,9,(3)儒家文化的外传。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4),科学技术的外传。,造纸术,在8世纪传人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以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骑士阶层的衰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的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开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0,(4)科学技术的外传。造纸术在8世纪传人中亚、西亚及欧洲,2.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提供启示,“尚中贵和”理念为处理当今世界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有益资源;“天人合一”观念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思想资源;“和而不同”的观念可以作为当代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准则;等等。,11,2.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提供启示11,视角,1,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变迁,南宋叶适认为“利”是“义”的物质内容,“抑利的结果将使“义“本身成为空洞的概念,即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叶适的主张,A.强调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B.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宜扬了理学家存天理的观念,D.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D,12,视角1 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变迁D12,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介绍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的相关知识;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B.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A,13,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视角2,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颖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以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敦明庠序”等,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持续强化,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标准,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B,14,视角2 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B14,视角3,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观,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强调“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这反映了古代儒家学者,A.注重实际的实用理性,B.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C.力倡纯学术理论研究,D.治学严谨,反对故步自封,A,15,视角3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观A15,春秋时期敬姜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A.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B.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C.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B,16,春秋时期敬姜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董仲舒认为,在宇宙中,没有人是不行的,人的力量在这个宇宙系统中有极大的作用。因为天“只给予事物以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必仍待人的努力”。这反映出,董仲舒的思想,A.充满人的主动精神,B.否定君主的绝对权威,C.成为汉代正统思想,D.意在削弱上天的作用,A,17,董仲舒认为,在宇宙中,没有人是不行的,人的力量在这个宇宙系统,视角4,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儒家认为:“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这样“仁民爱物”才可以实现“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后期儒家更是直接以“仁”来关心自然、贯通自然。这反映了儒家,A.具有神秘色彩,B.注重伦理道德教育,C.提倡民本主义,D.主张和谐的世界观,D,18,视角4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D18,明朝地方日历中曾记载: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大、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如果第一天睛,鸡就会生长发育良好,如果是阴天,则会有病灾。以此类推,第七、八两天的天气决定了这一年人和庄稼的好坏。材料反映了,A.传统农学与天文学结合,B.传统历法蕴含人文主义,C.天文学发展陷入了停滞,D.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D,19,明朝地方日历中曾记载: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大、猪、羊、牛,视角5,中华传统文化与审美情操,有学者指出,宋诗平易而富有理趣,宋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宋词婉约而阴柔,书法行楷流行而尚意,绘画由外向内一路演变,宋瓷气韵与意境简雅而素洁。宋代审美风尚体现了,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个体意识的初步觉醒,C.程朱理学的理性之美,D.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C,20,视角5 中华传统文化与审美情操C20,视角6,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伏尔秦在其风俗论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其认为“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这反映出,A.中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兴起,C.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欧洲社会发展,D.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C,21,视角6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C21,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知识界,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们,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对宗教进行批判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致的时候,他们赞美中国的道德政治,中国成为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从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措模。,22,拓展延伸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