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二),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二),1,1,、掌握虚词“,而、则、乃、若、且、虽、然、乎、焉,”的意义与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目标,1、掌握虚词“而、则、乃、若、且、虽、然、乎、焉”的意义与用,2,七、复习“而,”,(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七、复习“而”(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3,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水落,而,石出,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如:,4,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5,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敏,而,好学。,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6,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朝,而,往,暮,而,归,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吾恂恂,而,起,视其缶,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7,(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义,一般不译。如:,既,而,儿醒,大啼(,口技,),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义,一般,8,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环,而,攻之,而,不胜,2.,久,而,乃和,3.,一鼓作气,再,而,衰,4.,起坐,而,喧哗者,5.,佣者笑,而,应曰,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9,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环,而,攻之,而,不胜(第一个“而”表示承接,第二个“而”表示转折),2.,久,而,乃和(表修饰),3.,一鼓作气,再,而,衰(表承接),4.,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5.,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0,八、复习“则”,(,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八则,)。,八、复习“则”(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1,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12,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至,则,无可用(,黔之驴,),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13,(,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14,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非死,则,徙尔(副词,就是),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连词,那么),3.,欲速,则,不达(连词,但是),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如果),典型例题,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15,(,一,)“,乃”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九、复习“乃”,(一)“乃”用作副词。九、复习“乃”,16,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17,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久而,乃,和,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18,(二)“乃”用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二)“乃”用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19,(三)“乃”用于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三)“乃”用于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20,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2.,乃,大惊,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4.,乃,重修岳阳楼,5.,陈涉,乃,立为王,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21,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副词,才),2.,乃,大惊(副词,竟然),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副词,才),4.,乃,重修岳阳楼(副词,于是),5.,陈涉,乃,立为王(副词,于是,就),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22,1.“,若”用作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若,毒之乎?(你),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捕蛇者说,。,十、复习“若”,1.“若”用作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23,2.“,若”有时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2.“若”有时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如,24,3.,复音虚词 “若夫、至若”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意思近似“像那”“至于”“又如”。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3.复音虚词 “若夫、至若”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25,4.“,若”有时用作动词,译为“如同”、“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4.“若”有时用作动词,译为“如同”、“像”。如:,26,5.“,若”有时相当于“如”、“比得上”,如:,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5.“若”有时相当于“如”、“比得上”,如:,27,(一)“且”用作连词。主要有三种情况:,1.,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而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让步关系,译为“尚且”,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十一、复习“且”,(一)“且”用作连词。主要有三种情况:十一、复习“且”,28,(二)“且”用作副词,主要有两种情况:,1.,译为“将要”“将近”,如:,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2.,译为“姑且、暂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二)“且”用作副词,主要有两种情况:,29,“虽”用作连词,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十二、复习“虽”,“虽”用作连词,主要有两种用法:十二、复习“虽”,30,2.“,虽”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虽”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31,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十三、复习“然”,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32,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33,3.“,然”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颓,然,乎其间者,满目萧,然,3.“然”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如:,34,4.“,然”还可译为“对的”“正确的”。如:,吴广以为,然,不以为,然,4.“然”还可译为“对的”“正确的”。如:,35,1.“,乎”用作语气助词。可表示各种语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示疑问语气),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表示感叹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示反问语气),死国可,乎,(表示商量语气),十四、复习“乎”,1.“乎”用作语气助词。可表示各种语气。如:十四、,36,2.“,乎”还可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如:,颓然,乎,其间者,悠悠,乎,与灏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2.“乎”还可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如,37,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对”“对于”。如:,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对,38,1.,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割鸡,焉,用牛刀(,论语,),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十五、复习“焉”,1.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十五、复,39,2.“,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疑问语气,),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肯定语气,),愚公移山,2.“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40,3.“,焉”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它,代这篇文章),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代蛇),3.“焉”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如:,41,4.“,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4.“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4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