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4节 免疫调节,第4节 免疫调节,1,问题探讨,问题探讨,2,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2不能。,3会。,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4,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第一道防线,5,HIV浓度与T细胞数量的变化,HIV浓度与T细胞数量的变化,6,资料分析1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2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3约9年。,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料分析1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7,抗体和抗原,抗毒素: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凝集素: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中.,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抗体和抗原,8,.,.,淋巴 因子,.淋巴 因子,9,细胞免疫示意图,细胞免疫示意图,10,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在病毒感染中,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如白,11,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A,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12,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C,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C,13,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D,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14,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15,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丧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升高。,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学的应用,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16,资料分析2,1移植的器官对于被移植者来说是异物,免疫系统具有排异反应,但是,当时没有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任何措施。,2.必须控制适当的剂量,恰到好处才有望使移植的器官能够较长时间发挥作用。,3不能。例如,解决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需要有更多的人自愿捐献器官。,资料分析2,1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