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化论著研读之比较评价,以,论语,“孝道思想”为例,浙江省舟山中学 邹碧艳,2017,年,3,月,16,日,文化论著研读之比较评价 以论语“孝道,孔门孝子,子路、曾参、闵子骞,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孔门孝子 子路、曾参、闵子骞,一、找一找,论语,中涉及“孝”章句,一、找一找论语中涉及“孝”章句,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课内汇总,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课外参考,1,、,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2,、,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课外参考1、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二、提炼,论语,中孝道思想,1,、孝是,仁之本,,是儒家伦理思想核心。,2,、孝是,在,“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3,、孝要建立在,“敬”,基础上,真心实意。,4,、孝要,合于礼,,不违礼,以礼节之。,二、提炼论语中孝道思想1、孝是仁之本,是儒家伦理思想核心,三、以“孝道”为主题的论语题探究,三、以“孝道”为主题的论语题探究,探究题,1,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1,、,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注释】几,j,,轻微,婉转。违 触忤,冒犯,。,孔子在回答学生提问“何谓孝”时,分别用到了“,无违”,与,“几谏”,两个词语,这是否矛盾?结合材料分析。,探究题1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中孔子说的,“无违”,是指行孝不违礼,合乎礼,强调了孝要受到礼的约束。,“几谏”,是指孔子教导学生在对待父母错误时应采取的做法,要委婉劝谏,如没被听从,仍要恭敬,不怨恨。,2,、这说明孔子所说的,“孝”不是愚孝,不是,对父母毫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当父母有不合乎礼的言行时,,予以委婉耐心劝谏,这是子女合乎礼维护礼的表现。,3,、孔子的这种观点,是,对当时“孝”观念的充实与完善,也是家庭民主思想的萌芽,。直到今天对我们现代孝道的建立和丰富仍有,启发意义,。,1、材料中孔子说的“无违”是指行孝不违礼,合乎礼,强,探究题,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二,),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请,对孔子和孟子的孝道进行简要评析,。,探究题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相同点:,孔孟的孝道观都把,孝悌视为仁爱之根本,,孝悌合一,在亲亲的基础上,能推己及人。,2,、不同点:,孔子的孝道,以家庭伦理为主,。孟子的孝道观是对孔子孝悌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把孝悌作为实现王道的有力措施,,上升到,政治伦理,,使儒家孝道进一步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3,、,评价:,孔孟孝道以孝悌为起点,由亲亲之爱延伸到“泛爱众”,,渗透到政治、经济、教育、法律各个领域,,血缘关系社会化,确实,对整个社会生活方式起着统整调节与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但要,防止孝道的泛化、政治化,甚至神秘化,产生消极影响,。,1、相同点:孔孟的孝道观都把孝悌视为仁爱之根本,孝悌合,探究题,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2,、,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3,、中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新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要求子女“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对照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新二十四孝”的看法。,探究题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符合孔子的孝道观。,2,、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同时孝敬在实践中要,注意细节和方法,。,3,、“新二十四孝”的提出,是,希望当代子女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同时,“新二十四孝”,提供了符合时代的新的具体行动指南,,让孝心落实到可操作的言行细节中去,很有实际指导意义。,1、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四、对“论语探究题”归纳总结,如何“探究儒家文化”,至少有三个层面:,第一层,论语(儒家、孔子)的真实思想是什么?,第二层,历代学者对论语做出了什么样的解读?基于何种立场做出这样的解读?,第三层,通过学习,,,当下的“我”对论语有什么看法?,四、对“论语探究题”归纳总结 如何“探究儒家,探究题 把握三个纬度,一、对儒家观点的,阐释,(理解),二、对儒家观点的,评价,(评价),三、对儒家观点的,迁移,(延伸),探究题 把握三个纬度一、对儒家观点的阐释(理解),文化论著研读之比较评价题型,文化论著研读之比较评价题型,1,、对于同一个现象或概念,同一个人有看似“矛盾”的观点,你如何评价?,二、(2013年浙江考试说明参考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24.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1、对于同一个现象或概念,同一个人有看似“矛盾”的观点,你如,参考答案:,1,、,不矛盾。,2,、,“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3,、,“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参考答案:,2,、对于同一个现象或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张,你如何评价?,(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一、,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二、,义,利也。(墨子,.,经说上),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2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3,分),2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3,分),2、对于同一个现象或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张,你如何评价?,参考答案,21.(3,分,),1,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2,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人利民。,22.(3,分,),表明看法给,1,分,说明理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儒家之义强调,君臣之义和孝悌之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通过做官实行君臣之义,通过教育实现孝悌之义,,这种义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护社会秩序和谐安定,使人们关系更和谐,。,示例,2,:,儒家之义是,儒家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要求的体现,,这种“义”与“礼”一起构成了中国人基本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对实现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参考答案21.(3分),3,、对于同一个人的观点,不同时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你如何评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1),(2),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3、对于同一个人的观点,不同时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你如何评价,参考答案:,23,(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4,1,、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2,、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参考答案:23(1)贵人贱马,探究题 把握三个纬度,一、对儒家观点的,阐释,(理解),二、对儒家观点的,评价,(评价),三、对儒家观点的,迁移,(延伸),探究题 把握三个纬度一、对儒家观点的阐释(理解),变者如斯 不舍其本,变者如斯 不舍其本,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卷,(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一,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二,义,利也。(墨子,.,经说上),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2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3,分),2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3,分),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卷(三),1,、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常道德规范,是礼法,可以维持社会的纲常秩序。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人利民。,2,、孔子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家之义与儒家对立,认为义就是利。但是墨子所说的利不是 个人的私利,而是可以利人、利天下、安社稷的大利。,1、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常道德规范,是礼法,2017,浙江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之题型示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注,】,不处:不享有。,一介:一点点小东西。,(,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