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古诗词曲及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8课时-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三)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52362928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63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古诗词曲及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8课时-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古诗词曲及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8课时-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古诗词曲及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8课时-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第,18,课时,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三,),古诗文梳理,作品梳理,1,第,54,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第,55,首,送友人,第,56,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第,57,首,卜算子,咏梅,第,54,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文学,常识,常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写作,背景,常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早晨,我进入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山林。,内容理解: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丛林,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炼字:“入”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照”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了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木中。,内容理解:写通向后禅院的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幽静迷人的景色。后禅院花木繁茂,清香扑鼻,含蓄地表现了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内容理解: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活泼的小鸟自由自在地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走到禅房前清澈见底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炼字:“空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明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表明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各种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内容理解:所有声响都寂灭了,万籁俱寂,只剩钟磬之音。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境界的奇妙佛音,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洪亮,深邃而超脱。,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各种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情感: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重点注释,】,禅房:僧人住的房舍。,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万籁:指各种声响。,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作品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景致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风景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艺术特色,】,以动衬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回荡的钟磬音映衬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抒发了诗人淡泊的情怀,。,【,理解探究,】,1.,“曲径通幽处”,一句,有注本把“曲”写作“竹”。请分析这两个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答: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表现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2.,颈联,中的“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空”字不仅生动地表现出了禅院环境的清幽、自由,而且写出了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的情形,。,3.,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这里运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这与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第,55,首,送友人,唐,李白,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城东潺潺而过。,内容理解:首联交代告别地点。诗人送友人到了城外,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流过。,情感: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我们在此地相互道别,你就要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远行到万里之外了。,内容理解: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漂泊生涯。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夕阳徐徐而下,似乎有所留恋。,内容理解:分别时的辽阔背景:天边一抹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浮云”比喻友人就像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漂泊到何处呢?,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夕阳徐徐而下,似乎有所留恋。,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写照。,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留恋。,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们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离别声声嘶鸣。,内容理解:“挥手”,是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尾联借马鸣之声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们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离别声声嘶鸣。,炼字: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别出心裁。,【,重点注释,】,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落日:比喻难舍之情。,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萧萧:马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作品主旨,】,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艺术特色,】,1.,对偶。“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别开生面,“青”“白”相间,色彩明丽。,2.,比喻。“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友人比作蓬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理解探究,】,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答:首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横”字勾勒出了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了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以“落日”比喻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3.,请,赏析“萧萧班马鸣”中“萧萧”一词的妙处。,答:以马的“萧萧”嘶鸣声反衬离别之时友人间千言万语无从诉说的情景,只能频频挥手,无声胜有声,更好地表达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文学,常识,以“卜算子”为词牌的词,形式以五言为主,间或七言,句式富有变化,。,第,56,首,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居住四年多。这首词即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弯弯的月儿悬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中的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内容理解:上片写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夜深人静,词人走出庭院,抬头望月,非常孤寂。月儿似乎知趣,有意挂在枝丫间。周围宁静幽寂,月下徘徊的自己就像是一只孤单的大雁。,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内容理解: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寻觅,但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情感: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现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高洁志趣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重点注释,】,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幽人:幽居之人。,省:知晓。,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作品主旨,】,这首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抒怀,写出了词人对人生的反省和对理想的坚守,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艺术特色,】,1.,托物写怀。通过描写孤独缥缈的“孤鸿”惊起回头、心有幽恨和选求栖处,抒发了词人被贬谪黄州的孤寂处境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2.,拟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本是词人的写照,在这里,词人又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孤鸿”的姿态和心理活动,使“孤鸿”和词人融为一体,彰显了高超的写作艺术,。,【,理解探究,】,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答:写出了词人孤独凄清的心境。,2.,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答:“幽人”即幽居之人,指词人自己,。,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简要赏析。,答:这两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厌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现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志趣以及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第,57,首,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内容理解:梅花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的“断桥”,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已是黄昏独自愁”,梅花身处荒僻之地,无人栽培,无人关心,在黄昏时分独自忧愁。,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黄昏已至,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除了心灵上的痛苦之外,还有肢体上的折磨。“更着风和雨”,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梅花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了。,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谢后被碾成泥巴、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内容理解:下片写梅花的精神品格。梅花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躲得远远的,不与百花争春色,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教材原文,译文,句子赏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谢后被碾成泥巴、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