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252356136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脾脏的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下方。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 小约为125 75 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约为150克。,脾脏的常见疾病,游走脾并脾扭转,脾脏破裂,脾血管瘤,脾结节病,脾梗死,脾脓肿脾淋巴瘤,脾淋巴管瘤,脾转移瘤,游走脾,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的其他部位者,称为脾脱垂或异位脾;脾脏既有脱垂又能复位,呈活动或游走状者,称为游走脾(floating spleen)。此症甚为少见,女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为多见。中年以上经产妇产后发病率较高,有文献报道女性发病率可高于男性13 倍,儿童期也有发生。,患者女,12岁。左上腹痛半年余,现感觉下腹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无放射痛及畏寒、发热。体检:腹部未见肠型、蠕动波;下腹部可扪及质韧、光滑肿物,边界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 21.61012L。,CT表现:下腹及盆腔内可见一无明显强化的肿块,其上极向上可见直径约2厘米漩涡状结构影,内可见一管径较细有血管影,至肿块上方约4CM处中断。正常脾区未见脾影,可见肠管。门静脉期肝右叶可见片状低密度影。,手术所见:脾位于下中腹部及盆腔内,瘀血肿大呈暗紫色,脾蒂顺时针旋转720。脾动脉无搏动,行脾切除术。镜下见脾窦高度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片状坏死。,综合诊断:游走脾伴脾扭转,图1 盆腔内无明显强化的肿块,图2 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示下腹及盆腔类似脾形态的肿块,图3 白箭示漩涡状结构,黑箭示血管状影,图4 肝脏灌注异常,肝右叶见大片状低密度影,临床上游走脾合并脾扭转罕见,多见于2040岁女性,曾有年龄最小者为2天的报道。脾扭转的临床症状依脾蒂扭转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轻度扭转表现为与脾充m有关的慢性腹痛。,中度扭转表现为间断旋转引起的间断性腹痛。,重度扭转表现为急性扭转导致的脾梗死和脾肿大、累及邻近器官所致的急性腹痛。,本例患者表现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游走脾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CT不仅可以显示游走的脾,还可了解扭转后脾的血运情况,是术前诊断较理想的方法。本例CT表现脾位于下腹及盆腔,未按正常睥强化模式强化,提示脾缺血;,上方可见漩涡状结构,为扭转的脾蒂,文献中亦有报道,可能是实质脏器扭转的特异表现。另外,本例门静脉期肝有叶出现片状低密度灌注异常区。肝灌注异常反映了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见于多种疾病。本例在排除肝脏自身病变和肠系膜上静脉异常后,应考虑脾静脉血来源不足,这对脾蒂急性扭转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脾破裂,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它被与其包膜相连的诸韧带固定在左上腹的后方,尽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护,但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血。,患者,男性,44岁,上腹外伤,疼痛伴呕吐2小时之主诉来诊,经地测量:,肝周低密区CT值为36HU,脾下极前下缘片状影CT值为58HU,同层面脾脏CT值为45HU,肝脏周围积液征象,脾脏形态不规则,脾周可见略高密度影。,结果:,手术记录如下:,(剖腹探查)取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见腹盆腔有较多的积血和血凝块,脾脏表面凹凸不平,肝、脾周有积血。收除腹盆腔积血约1000ML。仔细探查于脾上极脏面可见一深约2cm,长约4cm裂口,时有出血。,最后诊断:外伤性脾破裂。,男,59岁,肝炎后肝硬化6年余,左季肋部外伤10天,腹痛腹胀1天,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波浪状,肝裂宽,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体积稍大,壁厚;脾在约八个肋单元,于脾脏下极可见多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呈相对呈低密度,肝脾外缘可见弧形液性暗区,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诊断:符合脾破裂。脾脏可见大片积出血灶,周边小的灶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出血灶周围脾脏组织大致正常。,【鉴别诊断】,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梗塞;,脾感染性病变,脾脏是腹腔内最易受外伤而发生破裂的器官,其损伤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最为常见,常合并脾包膜下出血、腹腔内积血或腹腔内脏器的损伤等。临床上可有外伤史、左上腹疼痛、失血性休克等表现。,CT多表现为脾实质单发或多发不规则不均质高密度或低密度影,边界不清;脾包膜下出血常表现为脾周“新月状”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腹腔内积血常表现为肝、脾与腹壁间带状影或血液充填于肝肾隐窝、结肠旁沟内;增强后正常脾脏明显强化,而破裂脾组织、血肿及包膜下血肿不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外伤后脾脏内高密度出血灶,一般可明确诊断。脾脏有些类圆形低密度出血灶有时与脾脏占位性病变不易区分,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脾血管瘤增强后有延迟强化,同肝血管瘤强化特点;,脾淋巴瘤一般多发,且增强后有轻度不规则强化可鉴别。,脾梗塞一般呈片状楔形低密度灶,无外伤病史有利于鉴别。,脾血管瘤,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史长达数年以上。,1.CT平扫:,1)脾内见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2)较大血管瘤时,脾脏体积可增大,瘤体中央可有瘢痕形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当内部有新鲜出血时,可见高密度区。,3)病灶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可见有斑点状、星芒状钙化灶。,2.增强扫描:,1)肿瘤边缘多呈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扩大并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与肝血管瘤呈类似改变.,2)当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存在时,中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平扫示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有出血坏死时,密度密度可不均匀。增强后肿瘤边缘先出现斑点状强化,增强区渐向中心扩展。3-4分钟后,全部增强,呈等密度状态。,脾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常侵犯肺、双侧肺门淋巴结,临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其次是皮肤和眼的病变,浅表淋巴结、肝、脾、肾、骨髓、神经系统、心脏等几乎全身每个器官均可受累。,结节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儿童及老年人亦可罹患。据统计,2040岁患者占总人数的55.4%,19岁以下占12.9%,60岁以上占8.3%。我国平均发病年龄为38.5岁,3049岁占55.6%。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女略多于男(女男为32)。,45岁女性,左上腹痛。,【影像所见】,平扫肝脾密度尚均匀,未见明显低密度结节。增强后脾见弥漫性分布3cm以下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部分形态欠光整,后腹膜见等密度结节影,边缘光滑,无融合。肺部CT示两侧肺门对称淋巴结肿大,纵隔淋巴结光整无融合。肺内也见多个小结节。,脾梗死,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是脾内的动脉分支梗塞,形成脾脏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脾梗死后,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因瘢痕收缩,脾边缘出现局限性凹陷,较大梗死病灶中央产生液化形成囊腔。,1.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上腹疼痛、发热等。,2.X线平片:可见左侧膈顶抬高和胸腔积液。,3.MRI检查:对脾梗死较敏感,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强化。,4.B型超声:脾实质内楔形低回声区,尖端指向脾门。,【CT表现】,1.急性期:,1)CT平扫:见脾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常指向脾门,边界清楚或模糊。,2)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时更加清楚。,2.慢性期:,1)CT平扫:梗死区密度逐渐增高,脾脏因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收缩而致边缘局部内陷。,2)增强扫描:瘢痕组织呈轻微强化的低密度区。,脾梗死。,CT,平扫(上图)示脾内多发低密度区,边界模糊。增强扫描示病灶边界变清,为多发的楔形低密度灶,无强化表现。,脾脓肿,脾脓肿(spleen abscess)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感染性病变。发病率在0.14%0.7%之间,死亡率较高。脾脓肿是败血症脓栓的结果,致病原因分为:,全身感染或脾周感染。,脾外伤后继发感染或脾囊肿继发感染。,免疫机制低下的患者,如HIV阳性。,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后继发脾脓肿等。,【诊断要点】,1.症状:,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多为弛张热。,2)腹痛:脾区持续性钝痛、胀痛。,3)其他: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瘦。,2.体征:脾大,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10109/L,中性0.7。,【CT表现】,1.CT平扫:,1)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稍低且均匀。,2)发生液化坏死后,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CT值大多在20HU左右,边界不清。,3)少数脓肿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现。,2.增强扫描:见脓肿壁明显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当脓肿为多发而又较小时,则常表现为增强后脾内斑点状或粟粒状低密度灶。,女 54岁,高热,腹痛.,脾淋巴瘤(lymphoma of the spleen),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脾淋巴瘤及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两种,后者多见。,病理学上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这两种淋巴瘤均可累及脾脏。CT检查难以区分组织结构。,诊断要点】,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道症状等。,2.全身淋巴瘤: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CT表现】,1.原发性脾淋巴瘤:,1)CT平扫:脾肿大,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性低密度灶,边界不清。,2)增强扫描:低密度病灶呈不规则轻微强化,边界清晰。,2.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1)脾肿大,弥漫性脾浸润,呈小结节状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结节大小在1cm以下。,2)增强扫描脾实质低密度轻度强化结节。,肝脏多同时受累。,脾淋巴管瘤,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是一种少见良性淋巴管畸形。多为中青年患者。病理学分为三种类型:,毛细血管性淋巴管瘤;,海绵性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以囊性淋巴管瘤多见,病变累及多个脏器时称淋巴管瘤病。,【CT表现】,1.CT平扫:脾脏增大,脾实质内见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病灶内见粗大分隔。,2.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分隔有轻度强化,中央无明显强化,囊壁显示清晰。,3.鉴别诊断:脾淋巴管瘤的CT表现类似囊肿,其CT值比囊肿要高,且有粗间隔,增强扫描见边缘和间隔强化,并见囊壁显示,而脾囊肿密度均匀,增强无囊壁显示。,脾转移瘤,脾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 of the spleen)占全身转移瘤的2%4%,多见于中老年,主要由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经血行转移至脾;周围脏器恶性肿瘤(如胃癌、胰腺癌等)直接侵入脾;淋巴管转移较少见。人体免疫机制与脾脏关系密切,发现脾转移的病例则说明免疫机制受损.,【诊断要点】,1.大多数病例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常伴有消瘦、乏力、发热等。,2.左上腹疼痛,体检可发现脾增大。,3.晚期可有腹水,恶病质等。,【CT表现】,1.CT平扫:脾脏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病灶,边界大多清楚,当病灶相互融合时,边界欠清楚,较大病灶中心可发生坏死液化。,2.增强扫描:见病灶呈不同程度的强化,边界清晰。部分病例可见腹膜和肝脏转移灶。,病例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