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完美版【部编版】初中语文1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51992707 上传时间:2024-11-1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完美版【部编版】初中语文1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完美版【部编版】初中语文1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完美版【部编版】初中语文1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七年级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登幽州台歌,已亥杂诗(其五),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时空背景,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都,今大兴县。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作者介绍,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作者介绍,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2.,明确,诗的节奏,。,3.,比赛朗读,再齐读。,4.,根据作者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明确:,作者看不到明君而产生的伤心难过的心情。,划分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诗中,“古人”“来者”分别指什么人,?,明确:“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来者”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王。,2.,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情怀?,明确:,诗人俯仰古今,写自己没能遇见贤君明主,,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品读诗歌,赏析作品,3.,由“,天地之悠悠,”和“,独,”你,品味出了什么,?,明确:,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慨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而一个“独”字想到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情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何去何从的茫然感。,4.,诗的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明确:,读出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愁苦情怀。,5.,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研读诗歌,分析写作特色,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空间辽阔,;,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短短四句,,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望 岳,杜甫,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代表作品:,“,三吏,”“,三别,”,。,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 岳,唐 杜甫,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2.,明确,诗的节奏,。,3.,比赛朗读,再齐读。,4.,思考:你感觉作者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作者当时的想法是什么,?,特点:高大、秀丽。,想法:想登上泰山。,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其中“夫”字怎么理解?这句话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明确:,“夫”是虚词,与“岱宗如何”相比,那种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这是作者远望所见,作者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的高大和历史悠久。,品读诗歌,赏析作品,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写近望之景,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好,请你找出来并分析好在哪里。,明确:,“钟、割”二字,,“钟”:聚集,宠爱、钟爱,,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割”:明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明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是想象中的细望,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明确:描绘了山中层云缭绕、飞鸟归林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4.,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明确:诗人是一个,具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人,。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望岳,通过描写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主 旨,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细望,,最后是,俯望,。,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皆精妙奇绝。,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首句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第二句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三四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五六句 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最后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研读诗歌,分析写作特色,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望岳,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望岳,对比阅读,三首诗中以窥见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其中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杜甫有三首望岳,旨趣、风格不同,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心态,咏泰山,望岳,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望岳,一种,报国无门,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全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望岳,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对比阅读,登飞来峰,王安石,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说服力,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写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2.,明确,诗的节奏,。,3.,比赛朗读,再齐读。,4.,思考:作者登上飞来峰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划分节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千寻塔,”“,见日升,”分别写出了什么内容?,明确:,“千寻”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立足之高。“见日升”是虚写在高塔上能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品读诗歌,赏析作品,2.,“,浮云,”、“,最高层,”,如何理解,?诗的后两句后来衍生的意义是什么?,明确,:,“,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在古代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最高层”表面上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层。,后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意思是站得高就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品读诗歌,赏析作品,研读诗歌,分析写作特色,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第一句,“,千寻,”,夸语,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虚写旭日东升,,表现了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