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第4章-聚合方法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251073551 上传时间:2024-11-0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分子第4章-聚合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分子第4章-聚合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分子第4章-聚合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按单体的物理状态分类:,在常压下,大部分单体在聚合反应温度下是液体,但气态或固态单体也能进行聚合反应,因此,从单体在聚合过程中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气相聚合、液相聚合、固相聚合。,3.按单体在介质中的分散状态分类:,1)本体聚合,,2)溶液聚合,,3)悬浮聚合,,4)乳液聚合。,(均相聚合),(非均相聚合),1,4.2 本体聚合,4.2.1 本体聚合特征,概 念:,在引发剂、热、光或高能射线辐照的作用下,只有单体存在的聚合反应称为本体聚合。,在实际生产中,除了单体和引发剂外,还加入其它助剂,如色料、增塑剂、分子量调节剂等,助剂的加入量都很小。,2,2.优 点:,1)本体聚合的产物纯度高,特别适用于生产板材和型材等透明制品。,2)本体聚合反应产物可直接成型加工或挤出造粒,无需产物与介质的分离和介质的回收等后续处理工艺操作,因此,所使用的设备简单。,3)本体聚合所用仪器简单,特别适用于实验室研究,如,动力学研究等(试管,膨胀计等),3.缺 点:,聚合热较难排除,聚合反应可能会失去控制。,本体聚合的关键问题是聚合反应热的及时排除。,3,4.本体聚合实施方法,为了克服本体聚合存在的缺点,在实施本体聚合过程中经常采用两段聚合方法。,第一阶段:,保持比较低的转化率(10%40%),这阶段体系的粘度不大,散热不很困难,因此可在反应釜中进行。,第二阶段,:,进行薄层(如板状)聚合,以较慢的速率进行聚合。,4,4.2.2 本体聚合工业应用举例,5,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有机玻璃板的制备为例具体介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透光率为92%,光学性能比无机玻璃还要好,素有有机玻璃之称,多用作航空玻璃。,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制备有机玻璃板的过程中,存在散热困难,体积收缩,易产生气泡等问题,因此,分为预聚合、聚合和高温后处理三个阶段。,1)预聚合:,将MMA、BPO放在普通的搅拌器中聚合至转化率1020%,成为粘稠液体;然后用冰水冷却,使聚合反应停止,备用。,在预聚合阶段粘度不高,凝胶效应不严重,可在普通搅拌釜中进行聚合,散热基本不成问题。,6,2)聚合,聚合阶段预聚物灌入板模中,移入空气浴或水浴中缓慢升温至4050,0,C,聚合数天,使转化率达到90%。,低温缓慢聚合的目的在于使聚合反应放热与散热速度相适应,3)高温后处理,转化率高达90%以后,进一步升温至PMMA玻璃化温度(100120)以上,进行高温热处理,使残余单体充分聚合。,高温处理后,经冷却、脱模、修边即成为有机玻璃成品。,7,4.3 溶液聚合,1.溶液聚合特征,1)概念:把单体和引发剂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进行聚合。,2)优点:,粘度比较低,物料的混合和传热都比较容易;,凝胶效应不易出现,反应温度容易控制,可以避免局部过热现象的发生。,由于单体浓度低,反应速率比较慢,设备生产能力和利用率较低;,易向溶剂发生链转移反应,聚合分子量较低;,溶剂分离和回收费用高,除尽聚合物中残留的溶剂困难。,3)缺点:,溶剂起稀释剂作用,8,2.工业应用举例,因此,工业上溶液聚合多用于聚合物以溶液形式直接应用的场合,如,涂料、黏合剂、合成纤维纺丝或继续化学反应等。,9,3.选择溶液聚合体系溶剂时应注意的问题:,1)溶剂的链转移反应常数小,以免链转移反应,使 聚合物分子量降低。,2)溶剂对引发剂不产生诱导分解作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3)要选用聚合物的良溶剂,使聚合方法在均相体,系中进行,避免凝胶效应。,10,4.4 悬浮聚合,1.悬浮聚合的特征,1)概念:,单体以小液珠悬浮在水中进行的聚合反应称为悬浮聚合,也叫珠状聚合。,悬浮聚合体系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单体;引发剂;水;悬浮剂,关键:单体不溶于水,非均相体系。,11,引发剂溶解于单体中,在搅拌和悬浮剂的作用下,分散成小液珠(反应场所)悬浮于水中(单体不溶解于水);聚合反应在小液珠中进行;,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单体小液珠逐渐变成了聚合物固体小粒子(聚合物)。,如果聚合物溶于单体,在小液珠中进行的是均相聚合,产物是珠状的小粒子;如果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则为沉淀聚合,得到的产物是粉状固体。,2)悬浮聚合过程的描述:,12,例如,,PS,溶于苯乙烯,在小液珠中进行的是均相聚合,,得到珠状产品;,PVC,不溶于氯乙烯,是沉淀聚合,得到粉状固体。,悬浮聚合与本体聚合机理相似(相同),聚合场所在小液珠中,仍为体聚合环境。,搅拌器;,四氟密封塞;,温度计,(0-100,o,C),温度计套管;,加料管;,三口烧瓶,(250m1),实验室,PS,悬浮聚合装置图,13,2.液珠的分散和稳定,悬浮聚合的关键问题,:,是悬浮粒子的形成与控制,单体液珠分散体系(悬浮液)的稳定性。,悬浮聚合的单体液珠分散体系是不稳定的:悬浮聚合所用的单体是非水溶性的。,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乙烯等,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万或千分之几);比水轻,,分层,。,要使非水溶性的单体以小液珠状分散在水中,就必须借助外力的作用,搅拌产生的剪切力。,14,剪切力,当剪切力与界面张力作用相当时,达到动态平衡:液珠稳定在某一平均粒径下,达到一定的分布状态。,要使单体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仅靠搅拌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加入悬浮剂。,在悬浮聚合过程中搅拌和悬浮剂的加入缺一不可。,15,3.悬浮剂及其作用,悬浮剂分为两大类:水溶性有机高分子和无机粉末。,1)水溶性有机高分子:,合成高分子,: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等。,天然高分子:,甲基纤维素、明胶、淀粉、海藻酸钠等。,这些物质都有亲水基团,是水溶性的,并使水溶液粘度增加;而另一端有亲油基团,可在单体小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2)无机粉末:,碳酸镁、碳酸钙、碳酸钡、滑石粉、高岭土、白垩等。,16,亲油端,亲水基团,机械阻离,形成保护膜,;,降低表面张力,使液珠更小,更稳定。,3)悬浮剂作用,这些无机粉末能被吸附在液珠表面,降低其表面张力,并起机械隔离作用。,溶于水,增大粘度,减少液珠碰撞机会;,17,4)影响分散的其它因素,除搅拌和悬浮剂两个主要因素外,对液珠大小和形态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水与单体的比例、聚合反应温度、单体和引发剂种类和用量等。,一般来讲,搅拌转速越高,剪切力越大,形成的单体液珠越小;,水越多,液珠越细,水少则珠粒变粗、结块。,通常水与单体的重量比为1:1到 6:1之间。,18,1)优点:,以水为介质,比热高,体系粘度低,散热和温度控制比本体聚合和溶液聚合容易;,产物分子量比溶液聚合高,产物分子量分布稳定(链转移机会少);,产物中杂质比乳液聚合的产物低;,后处理工序比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简单,生产成本低。,2)缺点:,产物中残留有少量的悬浮剂,必须除尽后才能用于生产透明性和电绝缘性要求高的产品。,5.悬浮聚合优缺点,19,6.悬浮聚合工业应用举例,氯乙烯的悬浮聚合工艺:,聚氯乙烯的工业聚合方法有悬浮聚合、本体聚合和乳液聚合,其中悬浮聚合占80%左右(具体过程自学)。,结合苯乙烯的悬浮聚合实验课程,了解悬浮聚合的实施方法,并通过实验的完成进一步加深理解。,综合起来看,悬浮聚合兼有本体聚合和溶液聚合的优点,因此,悬浮聚合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20,4.5 乳 液 聚 合,乳液聚合的特征,1,),概念:,单体被乳化剂以乳液状态分散在水介质中的聚合反应称为乳液聚合。,2,)乳液聚合反应体系的主要组成:,a.,单体、,b.,水,,c.,引发剂,,d.,乳化剂。,3,)乳液聚合与悬浮聚合的差别是:,a.,乳液聚合中,聚合物粒子的粒径小,只有,10,m,;,而悬浮聚合的粒径为,50,200,m(0.5,2mm),。,b.,乳液聚合中用,水溶性,引发剂;而悬浮聚合中则用,油溶性,引发剂。,21,2.乳液聚合具有与悬浮聚合的不同聚合机理,对于本体、溶液和悬浮聚合,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物分子量之间存在着倒数关系,提高分子量的措施往往导致聚合速率降低。如,通过降低引发剂浓度来实现,同时也使聚合反应速率降低。,温度,v,R,p,I,v,R,p,22,而乳液聚合却不同,它提供了一个提高聚合物分子量而不降低聚合速率的独特方法。,这说明乳液聚合存在着另一种机理。在不改变聚合速率的前提下,可提高聚合物分子量。,乳液聚合速率表达式:,N为体系乳胶粒浓度(个/cm,3,),,23,分析乳液聚合机理,(1),乳化剂,乳化剂:就是具有降低水表面张力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它分子的一端是亲水性极性基团,另一端是疏水性非极性基团。,乳 液:乳化剂能使与水互不相溶的油(单体)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而不分层,这种分散液称为乳液,分散过程称为乳化。,乳液聚合反应体系的主要组成:,a.单体、b.水、c.引发剂、d.,乳化剂,24,(2),乳化剂的作用,a.降低表面张力,使单体容易分散成小液滴;,b.在单体液滴表面形成保护层,阻止凝聚,,形成稳定的乳液;,c.胶束的增溶作用。,(3),胶束,胶束是数十或数百个乳化剂分子组成的聚集体。,胶束对油性单体具有增溶作用。(如图所示),25,a.当乳化剂浓度很低时,乳化剂以分子状态溶解于水中,在表面处,亲水基伸向水层,疏水基伸向空气中。,b.当乳化剂达到一定浓度时,乳化剂分子开始形成胶束,该浓度简称为CMC临界胶束浓度,即,形成一定形状的胶束所需表面活性物质的最低浓度。,c.,在胶束中,乳化剂分子的亲水基伸向水层,疏水基伸向内部,可形成对油性单体的包容空间,因此,对于油性单体具有增溶作用。,对于油性单体具有增溶作用,26,(4)单体和乳化剂的三种存在状态和,聚合场所,1)大部分单体分散成液滴,表面吸附着乳化剂,形成稳定的乳液。,2)大部分乳化剂 形成胶束,胶束内增溶有一定量的单体。,3)极少量单体和少量乳化剂 以分子状态溶解于水中。,4)引发剂在哪?,3),2),1),注意:引发剂(为水溶性的),都溶解于水中!,27,2)单体液滴:,无引发剂,3)胶束内:,单体与,自由基,相遇,(5)聚合场所,1)水相:引发剂,溶解其中,分解,产生自由基;,单体浓度极低。,1)水相:不是聚合的主要场所。,2)单体液滴内:不是聚合的主要场所.,3)胶束:聚合反应的场所油性单体和水溶性引发剂相遇的场所。,28,数 量:,胶束数约为10,18,个/cm,3,,单体液滴数只有10,12,个/cm,3,,胶束数约为单体液滴数的一百万倍。,直 径:,胶束直径约5nm,单体液滴直径约为10,3,nm,胶束的比表面积比单体液滴大得多。,胶束能够迅速捕捉自由基;引发剂在水相分解产生的自由基后,迅速扩散入胶束,使胶束成为油性单体和水溶性引发剂相遇的场所 胶束是聚合反应发生的场所。,为什么胶束是聚合反应的场所?,单体液滴与胶束比较:,成核作用,:胶束进行聚合后形成聚合物乳胶粒,这种生成聚合物乳胶粒的过程称为成核作用。,29,3.,乳液,聚合过程,根据乳胶粒的数目和单体液滴是否存在,可以把乳液聚合分为三个阶段:,第 I 阶段乳胶粒生成期,成核期:,从开始引发直到胶束消失为止,整个阶段聚合速率递增.,第 II 阶段恒速阶段:,自胶束消失开始,到单体液滴消失为止.,第 III 阶段降速期。,聚合速率,30,第 I 阶段(成核阶段)特征:1)体系中含有,单体液滴,、,胶束、乳胶粒,三种粒子。2)乳胶粒数不断增加,到数量恒定。3)单体液滴数不变,但体积不断缩小。4)聚合速率在这个阶段不断增加。,第 I 阶段乳胶粒生成期,成核期:,水相中产生的自由基扩散进入胶束内,进行引发、增长,不断形成乳胶粒;水相中单体也被引发聚合,吸附乳化剂分子形成乳胶粒。乳胶粒数量、体积不断增大。,胶束开始消失,随着聚合的进行,乳胶粒体积不断增大。为保持稳定,必须从溶液中吸附更多的乳化剂分子,当水相中乳化剂浓度低于,CMC,值时,未成核的胶束变得不稳定,将重新溶解分散于水中,最后未成核胶束消失。从此,不再形成新的乳胶粒,乳胶粒数将固定下来。典型的乳液聚合中,最后乳胶粒数,N,约为,10,13,15,个,cm,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