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神奇的汉字,鼠,马,虎,兔,龙,鸡,猴,象,鱼,鸟,龟,虫,(每题,2分),涉,(此题,3分),启示:,字之初,本为画,神话传说,仓颉造字,相传古时候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记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命仓颉造字,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从此中国有了文字步入文明社会。,猜一猜,它们各自是什么字,(每字,1分),第一排分别是:,第二排分别是:,第三排分别是:,第四排分别是:,第五排分别是:,第六排分别是:,舟,车,册,又,其,,月,水,刀,门,凤,鱼,鹿,羊,牛,犬,豕,下,亦,龙,贝,翼,射,立,女,妇,乳,毓,书,比,莫,明,汉字的演变示例,比如我们现在用的“日”字,最初就是根据太阳的形状,写作“”,以后慢慢地发展,才写作今天的“日”。,形体演变,甲骨文(商),金文(商和春秋战国),小篆(秦代和西汉前期),隶书(战国末和汉,),草书(汉),行书(汉末),楷书(汉魏南北朝),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考一考:辨析下列字体,并说明其特征(每小题分),特点,甲骨文,字体形象度高,笔画简单质朴,书写灵活多变。,特点,金文,线条圆润凝练,排列整齐,古朴厚重,特点,:,小篆,体式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颀长,呈现端庄美丽的风格,特点,隶书,用平直方正的笔画取代了圆润曲折的线条,楷书,特点,平直化,方块化,字体端正,书写方便,汉字字形演变的规律(,3分),说一说,由繁到简,不断趋向平直、方正和线条化,构造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汉字的造字方法,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描摹事物的形状),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休、采是也。,(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象形字或指事字合成,一个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类属的部件组成的新字),许慎,说文解字,判断下列字分别属于哪一种造字,方法,?(4分),休亦明闱涉森睛型,裹阕,(会意,指事,其余为,形声),请仿造示例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要求紧扣字形,有积极意义,表述简练,每小题,2分),想:勤耕心上田,思想才有收获,问:只要开口问,学问就有门,:,研,:,诱,:,劣:,只要肯钻研,顽石也开窍,秀美的语言往往是诱惑人心的,缺少能力的人,其表现就可能比别人差,解说(,5分):,文化味:”京”字形状既象征北京,又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肖行印作为标志主题图案,不仅代表中国传统源远流长,而且代表北京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喜庆味:红色是中国代表性颜色还代表喜庆。,运动味:“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代表“冲刺极限”,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考点演练:,导学案1-7题(每题3分),错题总结,:,A.误用声旁相同的别字,B.误用和混淆同音词,C.不了解成语或典故的意义和用法,策略点击,1.抓住“义”,据义别形。如:“墨守成规”不能写作“默”,因其出自墨子守城的故事;“再接再厉”,本是指两鸡相斗,嘴啄秃了,就在石头上磨,磨尖了再去啄。古文”砺“有磨刀石之义。,2.抓住”形“,据义取字。抓住形旁加以辨析,提高字形的分辨能力。如:”燥躁澡”,前者有火”就有“干燥、燥热之义,“躁“有”足就有“躁动、暴躁、急躁”之义,”澡”有“水”就有“洗澡、澡盆之义。,3.利用词语前后的对应关系来掌握。有许多成语相应位置上的语素意义相同、相关或者相反。如;”名门望族”“貌合神离”、“惹是生非”、“奴颜婢膝”、“一张一弛.,报刊扫描(每题,1分)答案:,蛩音跫音,恋战恋栈,脉膊脉搏,贡奉供奉,一揽一览,避邪辟邪,图劳徒劳,致胜制胜,高踞高居,搔痒瘙痒。,1,炒饭,2、充气 3、零售 4、严厉,5、启事 6、安装 7、菠萝 8番茄9、停车 10、制冷先锋,11刻不容缓 12、其乐无穷13、别来无恙 14、一鸣惊人15、默默无闻 16、随心所欲17、终身无憾 18、百依百顺19、稍胜一筹 20、好色之徒,广告审查答案,汉字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它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在秦始皇的烽烟滚滚中,汉字没有被毁灭,在西方列强的奴化政策下,汉字没有埋没,汉字以它的方正之气傲立于华夏大地。,作业布置:,汉字与我,(写一篇周记,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或者相关趣闻),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王献之,欧阳询,化度寺碑,颜真卿,多宝塔碑,张旭,康有为行书联,毛泽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