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的宏伟规划课件

上传人:4**** 文档编号:250914569 上传时间:2024-11-04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9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五年的宏伟规划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未来五年的宏伟规划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未来五年的宏伟规划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未来五年的宏伟规划,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读后,一、“十一五”期间的辉煌成就与“十二五”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二、十七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二五”发展理念,,三、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对策,。,形势与政策,未来五年的宏伟规划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1,一、“十一五”期间的辉煌成就与“十二五”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一)“十一五”期间的巨大成就,(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一) “十一五”期间的辉煌成就,1、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2、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3、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4、科技引领经济的能力在逐步提升,5、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大与国际地位的明显增强,一、“十一五”期间的辉煌成就与“十二五”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一,2,一、(一) 1、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1)人均收入,2006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年均增速比“十五”时期加快0.6个百分点;,在“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持续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3587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年均增速比“十五”时期加快3个百分点,1,;,1, 2010-10-18 11:21来源: 人民日报,一、(一) 1、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人均收入,3,(2)生活指数,1、,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2、,汽车拥有量:,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3、,手机:,手机几乎成为各个阶层居民的生活必备品,移动电话用户2006年末为4.6106亿户,到2010年上半年已突破了8亿户;,(2)生活指数,4,(3)就业,随着经济总量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我国的就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十一五”前4年,就业规模从7.64亿人增加到7.7995亿人;,(4)医保,“十一五”期间,酝酿多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超过4亿、新农合8.3亿,覆盖面超过12亿;,(5),住房,尽管许多城市居民饱受高房价的困扰,但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在扩大、市民居住环境在改变;,(6),环境,尽管离环境友好型社会差距还甚远,但5年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有效进展,退耕还林工程等取得巨大的综合效益,为我们争取了越来越好的水环境和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3)就业 (5)住房,5,一、(一) 2、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1)节能减排,“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消耗了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却只创造了占世界5%左右的GDP,单位GDP能耗在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目前,“十一五”减排目标已基本实现;截至2009年底,大部分地区的节能目标也已完成80%以上;,(2)节能减排投入,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央投资前4年已达1285亿元,今年的投入预计将达833亿元。2006年以来,我国累计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460万吨,累计新增燃煤脱硫机组总装机容量4.11亿千瓦;,一、(一) 2、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 (1)节能减排 “十一,6,(3)淘汰落后产能,2006年以来累计淘汰小火电装机容量6006万千瓦,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分别为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4)法律建设,5年来,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相继出台,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完成,规划环评条例问世,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贸易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也正在为转变发展方式保驾护航。,(3)淘汰落后产能,7,一、(一) 3、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西部大开发,承继了“十五”发展好势头,西部大开发加速向前推进。5年中,近70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工,投资额1万余亿,项目覆盖交通、能源、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加上“十五”,西部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黄金”10年;,(2)东北地区振兴,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3)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明确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和进度;,一、(一) 3、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西部大开发 承继了,8,(4)区域整体规划,2009年以来,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珠三角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成渝经济带、武汉周边经济带、长株潭经济区、辽沈东北亚经济区、关中地区经济带、胶东济南经济辐射区、郑州洛阳陇海铁路经济带、乌鲁木齐周边经济带、南宁南亚经济带,)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5)区域经济硕果累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4)区域整体规划 2009年以来,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9,一、(一) 4、科技引领经济的能力在逐步提升,“十一五”期间,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相继成功,国产新支线飞机首次翱翔蓝天,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等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上月我国“天河1号”荣膺世界运行速度最快计算机榜首;近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再传捷报:我国主导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有望在下个月被国际电信联盟最终确定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国际标准。,一、(一) 4、科技引领经济的能力在逐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10,一、(一) 5、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大与国际地位的明显增强,(1)GDP总量,2006年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2008年突破30万亿,2009年达到34万亿,今年上半年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2位;人均GDP已经超过3700美元,预计2010年将超过4000美元,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四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2009年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7%,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2)外贸进出口,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3)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前列。预计2010年的财政收入将超过8万亿人民币,五年年均增长21.3%,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2.5个百分点;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率先实现了总体回升向好。,(4)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强引擎,中国动力不仅驱动着中国经济,更传递到世界经济中。联合国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惊人的50%。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当之无愧地成为2009年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强引擎。,一、(一) 5、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大与国际地位的明显增强 (1,11,一、(二)“十二五”面临的风险与挑战,2、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来自于,国际上的严峻挑战,。这集中体现在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对我国的围堵:,经济上的“围堵”,包括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与“量化宽松政策”以及由此导致的国际热钱向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涌入;,政治上的围堵,包括所谓的人权问题和试图在国际上孤立我国的倾向;,军事上的围堵,体现在花样翻新的“中国威胁论”:国防开支不透明、军队现代化建设信息不公开;半月形包围圈的形成、台、韩、日以及培植东南亚各国的反华势力、利用“天安舰事件”与韩日军演威慑我国、钓鱼岛问题上公开支持日本、试图把南沙西沙问题“多边化”和“国际化”,意在不惜把我国拉入战争状态,阻遏我国的强劲发展势头。,1、国内的问题仍需高度重视,一、(二)“十二五”面临的风险与挑战2、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12,一、(二)“十二五”面临的风险与挑战,3、“十二五”规划建议是审时度势的正确抉择,国内的问题和矛盾可以通过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来解决,但国际挑战则需要我国审时度势,从国家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核心利益等方面做出冷静的判断和正确的抉择。系统规划和提出“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在科学发展观视域内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这种正确抉择的体现。,一、(二)“十二五”面临的风险与挑战3、“十二五”规划建议是,13,二、十七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二五”发展理念,系统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是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和主要成就。公报系统地确立了“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发展观念、发展主线和发展目标。,(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重”,(二)“十二五”规划期的发展主线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彻“五个坚持”,(四)“十二五”规划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二、十七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二五”发展理念系统提出经济社会发,14,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重”,公报在阐述了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后,提出了 “,四个更加注重,”的发展观念。这就是:“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15,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重”,1、“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是党的宗旨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因此,“以人为本”关系到“为什么人而发展”的问题,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的。,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16,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重”,2、“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器物层面、经济领域和城乡综合发展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的素质与精神层面、体现在政治、文化与公民社会领域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共同发展。因此,“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实际上也就是要更加注重改革开放30多年来那些落后地区、薄弱环节和人的素质全面提升方面的发展;,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17,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重”,2、“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协调发展”,是从我国社会系统的整体统一性、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公民社会领域各“子系统”的各自统一性与相互统一性来立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及其生产经营行为的多元化,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也要求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但必须要协调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不能出现各子系统的畸轻畸重如贫富过于悬殊等状态;,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18,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重”,2、“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未来需求着眼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律层面,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以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社会层面,即经济发展中利益分配格局的可承受性问题。前者是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问题,后者是社会稳定与避免“拉美现象”出现的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19,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重”,3、“更加注重统筹兼顾”,(1)依据,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一方法来自于老一辈革命家提出的“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20,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重”,3、“更加注重统筹兼顾”,(2),形成过程,2003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时没有提到“统筹兼顾”,2004年1月胡锦涛提出“五个统筹”的思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同年6月胡锦涛在中科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按“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从此,“统筹兼顾”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就成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方法。,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21,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重”,4、“更加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有深厚的“民本”思想,党自建立以来就一再强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把“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作为实现党的领导的两个必备条件之一。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要使人民群众得到改革开放的“实惠”,以最大可能地减少改革阻力。这是30多年来我国改革能够一帆风顺的基本保证和主要原因。在我国新世纪以来取消农业税、采取各项惠农政策、实行“低保”和对贫困地区加大财政倾斜方面取得诸多成就的基础上,公报提出“更加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未来五年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上的一个亮点,也将是缓解贫富过于悬殊矛盾的有效对策。,“四个更加”的宗旨,,就是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社会主义要求。,二、(一)“十二五”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念:“四个更加注,22,二、(二)“十二五”规划期的发展主线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公报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必须要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对策和途径,力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可以说,保障就业要发展、消除贫困要发展、缩小差距要发展,处理挑战和威胁也要发展,但发展不能是不顾资源和环境的粗放式发展,这就需要将发展的主线定位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二、(二)“十二五”规划期的发展主线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3,二、(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彻“五个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为此,公报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途径: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发展观念不仅反映出单纯的GDP增长不再是我国发展的目标,而且也表明十七大提出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扩大到了“社会发展领域”,。,二、(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彻“五个坚持” 加快转变,24,二、 (四)“十二五”规划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公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二、 (四)“十二五”规划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公报综合考,25,三、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对策,按照“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观念,公报系统地阐述了“十二五”期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战略对策。,(一)经济发展战略对策,(二)社会发展战略对策,(三)文化发展战略对策,(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三、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对策按照“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26,三、(一)经济发展战略对策,公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六个方面确立起了相应的战略对策。,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6、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三、(一)经济发展战略对策公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27,三、(一)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我国1990-2008年间,投资,年均增速22.1%,比居民年均消费增速高出13.8个百分点。在此期间,投资率(投资占GDP的比重)上升,消费率下降,由48.8%下降到35.3%。反映出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不够协调。其中主要的问题是消费在其中的作用较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就需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三、(一)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28,三、(一)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的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其次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三、(一)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9,三、(一)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包括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征地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以及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第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第六是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三、(一)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0,三、(一)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1)我国现代产业的形成过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产业政策上作出的必然选择。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整体落后不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即为中国时起,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开始逐渐形成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制造”曾经行销全球,近几年来,中央一再提出,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这显然就需要把“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放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心位置上来思考和运作。,三、(一)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我,31,三、(一)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为此,我们就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依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就需要在“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发展海洋经济”等六方面采取相应的战略对策。,三、(一)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2)发,32,三、(一)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1)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区域发展格局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就开始有主体功能区的认识,但不够清晰。开始清晰起来是“十一五”期间。“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三、(一)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1)主,33,三、(一)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2)“十二五”期间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十二五”规划建议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问题上进一步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建议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和加强城镇化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三、(一)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2)“,34,三、(一)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做出了总体部署。公报与建议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强调了相关的对策。这些对策主要涉及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应对,对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对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对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三、(一)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35,三、(一)6、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07年十七大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2010年6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报在此基础上规划了我国“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构想,: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三、(一)6、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006年,36,三、(二)社会发展战略对策,社会发展涉及到就业、分配、保障、医疗、人口和稳定诸多方面。公报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立为社会发展战略对策的指导思想,并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具体对策包括:,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三、(二)社会发展战略对策社会发展涉及到就业、分配、保障、医,37,三、(二)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总体构想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主要措施,:,一,是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二,是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三,是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四,是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三、(二)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总体构想是:实施更加,38,三、(二)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总体原则,: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主要措施,:,一,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四,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是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六,是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二)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总体原则:坚持和完善按劳,39,三、(二)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设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对策,:,一,是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二,是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三,是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四,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五,是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六,是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七,是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八,是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九,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十,是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三、(二)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体设想:坚持,40,三、(二)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1)原则,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三、(二)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1)原则 按照保基,41,三、(二)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2)措施,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三,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四,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五,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六,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七,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八,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三、(二)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2)措施 一加强公,42,三、(二)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一是要,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二是要,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三是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四是要,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三、(二)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43,三、(二)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1)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三、(二)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1)健全社,44,三、(二)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2)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三、(二)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2)形成完,45,三、(二)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3)加强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4)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二)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3)加强社,46,三、,(三)文化发展战略对策,1、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公报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三、(三)文化发展战略对策1、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 公报提,47,三、,(三)文化发展战略对策,2、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具体提出了3点意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中以第一条建议最为重要。其主要内容涉及到七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二是,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三、(三)文化发展战略对策2、文化发展的对策 建议在此基,48,三、,(三)文化发展战略对策,2、文化发展的对策,三是,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四是,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五是,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六是,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七是,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三、(三)文化发展战略对策2、文化发展的对策,49,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公报在政治发展战略对策上着重强调了下述5点:,1、积极推进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全面改革,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公报在政治发展战略对策上着重强,50,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2、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2、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51,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指导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措施】(1)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2)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3)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和壮,52,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4、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1)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3)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4)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维护共同利益。(5)深入开展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企业正当权益。(6)加强公共外交,广泛开展民间友好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4、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1),53,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教育的必要性,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54,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教育,首先,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55,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教育,其次,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牢记,“五个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工作中的“四性”素质,(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56,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教育,再次,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三、(四)政治发展战略对策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