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50508686 上传时间:2024-11-03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42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七章--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七章--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3-5-5,#,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第七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1,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一、量的基础知识,(一)量的概念,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它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不连续量,也叫分离量,是表示物体(作为集合)所含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也叫相关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学前儿童认识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连续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远近、轻重等。,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一、量的基础知识,2,(二)量的测量,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是把要测定的量与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具体的测量方法有很多,可以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直接测量,指把要测定的量直接与测量单位进行比较而得出结果的方法,如用磅秤称人体的重量。,间接测量,是指已知要测定的量与某一个或若干个其他量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通过直接测量这些量,然后用函数式计算出要测定的量的数值。,对学前儿童来说,只需要学习自然测量,即利用各种自然物(如曲别针、脚步、粉笔等)作量具对物体量进行直接测量。,(二)量的测量,3,二、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特点,(一)从仅能感知明显差异到能感知不明显差异,学前儿童对物体量的感知很早就开始了,,2,3,岁的幼儿已对生活中许多物体量的特征有所感知和体验,,3,岁左右幼儿已能感知和区分量的明显差异,能够在差异明显的变量中辨别区分出最大的、最小的、最长的、最短的。随着年龄的增长,,5,6,岁幼儿逐渐能对差异不太明显的量进行认识和区分,能够根据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高矮、厚薄、粗细等)进行排序。,总之,幼儿对量的感知是从感知差异明显的量开始,逐渐发展到感知差异不明显的量。,二、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特点,4,(二)从绝对到相对,幼儿对量的认识最初是一种绝对化认识,他们常常把所掌握的具体物体量的特征(如大小、长短等)看成是完全绝对的。随着幼儿对量概念的学习,他们从在两个物体间进行选择、比较,逐渐过渡到在三个或更多物体间进行选择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步理解量的相对性。,(二)从绝对到相对,5,(三)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虽然幼儿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关于物体大小或长短的不同经验,且能区分它们,但有时还不能用准确的词汇来表达它们的意义,如,3,4,岁的幼儿常常用“大”、“小”来代替长度等其他变量的准确名称,即把长的、粗的、厚的等都说成“大的”,把短的、细的、薄的等都说成“小的”。,幼儿只有在对量概念有了深入理解和区分后,才能精确表述物体量的特征。,(三)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6,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一、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要求,1,小班, 教幼儿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长短、高矮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 使幼儿能从,5,个以内大小、长短、高矮差别明显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最大的(或最长的、最高的)和最小的(或最短的、最矮的)。, 教幼儿按物体的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行,3,个物体的正排序。,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一、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要求,7,2,中班, 教幼儿区别并说出物体的宽窄、粗细、厚薄、轻重。, 引导幼儿从,6,个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轻重不同的物体中(其中两个相同)找出等量的物体。, 引导幼儿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以内正、逆排序。,3,大班, 教幼儿认识宽窄并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量的守恒。, 教幼儿按次序规则或特定规则进行,10,个物体的正、逆排序,并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物体之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关系。, 引导幼儿理解和运用自然测量方法。,2中班,8,二、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教学前儿童感知和比较量、教学前儿童学习排序、教学前儿童学习量的守恒和教学前儿童学习自然测量。,(一)教学前儿童感知和比较量,教学前儿童感知和比较量具体方法包括寻找物体的量、用多种感官感知量、用语言描述量的比较结果、体验量的相对性,以及运用游戏巩固对量的认识。,二、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9,1,寻找物体的量,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哪些物体长、哪些物体短、哪些物体粗、哪些物体细等,并且用正确的词汇去描述。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在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可以在桌子上或玩具架上事先放好一些大小长短不同的物品,让幼儿用目测或手摸的办法寻找并描述物体的特征,即找出并描述出“什么东西是大的”、“什么东西是小的”、“什么东西是长的”、“什么东西是短的”等。,1寻找物体的量,10,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可以让幼儿在屋子里或自己身上进行寻找,例如,幼儿可能会找出桌子高、椅子矮,胳膊粗、手指细,棉衣厚、衬衣薄等。,运用记忆表象寻找。,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凭记忆进行寻找和描述。例如,幼儿可能说出家里棉被厚、床单薄,街上的马路宽、胡同窄,动物园里长颈鹿高、猴子矮等。, 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可以让幼儿在屋子里或自己身上进行寻找,,11,2,用多种感官感知量,用多种感官感知量,是指让幼儿充分地看、摸、摆弄,通过视觉、运动觉、触摸觉等感官体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方面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视觉观察比较,视觉观察比较的具体方法包括重叠和并放两种。,重叠法主要用来比宽窄。,并放法主要用来比长短、高矮、厚薄等。,2用多种感官感知量,12,(,2,)运动觉感知比较,幼儿认识物体重量时,不能用眼睛观察,而要用手提起或掂量,通过肌肉运动(运动觉)感知并判断物体的重量。,(,3,)各种感官的联合感知比较,幼儿对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是由多种感官的联合活动完成的。通过在各种感觉之间建立联系,可以使幼儿对量的认识更为明确和清晰。,(2)运动觉感知比较,13,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应注意以下问题。, 选择比较的物体时,应根据教学要求突出某种量。而且,物体量的差异程度应随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一般情况下,小班幼儿认识量的差异程度明显的物体;中班和大班可适当减小其差异程度,以提高幼儿感知量的精确性,但应以幼儿能做出区别为限。, 幼儿自己动手进行直接比较时,应提醒幼儿注意物体重叠或并放时应该对齐。,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应注意以下问题。,14,3,用语言描述量的比较结果,幼儿比较量时,教师要鼓励幼儿用相应的词汇(如大、小、粗、细、厚、薄、宽、窄等)描述比较结果。在描述结果时,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要求也不同。,此外,对于中、小班的幼儿,还可要求他们想出两样物体,然后用相应的词汇描述出来。,3用语言描述量的比较结果,15,4,体验量的相对性,对于中、大班幼儿,应引导他们体验量的相对性。具体做法是对,3,个不同量的物体进行比较,例如,拿出,3,根不同长度的铅笔,请幼儿思考、讨论中间的一根是长是短,最终使幼儿逐步理解物体的量不是绝对的,而是比较出来的。,4体验量的相对性,16,5,运用游戏巩固对量的认识,运用游戏可以巩固幼儿对量的认识,但游戏练习要求幼儿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等特征已经有所认识,所以该方法适用于中、大班幼儿。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游戏形式。, 看谁找得快又对。, 说相反词。这种游戏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进行,也可在幼儿和幼儿之间进行。, 摸出符合要求的物品。,5运用游戏巩固对量的认识,17,(二)教学前儿童学习排序,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按某种特征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律排成序列。,1,排序的形式,排序的形式主要包括按次序规则排序和按特定规则排序两种。,(,1,)按次序规则排序,按次序规则排序包括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和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二)教学前儿童学习排序,18,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等排序。如下图所示,把长颈鹿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19, 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如图,7-2,所示,把动物按脚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如图7-2所示,把动物按脚从多到少的,20,(,2,)按特定规则排序,按特定规则排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重复式,如,ABAB,,,ABCABC,,,ABBABB,;, 滋长式,如,ABABBABBB,;, 变异式,如,ABCABDABE,等。,(2)按特定规则排序,21,2,排序的教育方法,(,1,)按次序规则排序的教育方法, 利用玩具学习排序,有些玩具本身就含有顺序的特点,幼儿学习玩这种玩具时,也就学习了排序。这类玩具包括套碗、套桶、套塔、套娃,以及教师自制的一些序列玩具等,如下图所示。,2排序的教育方法,22, 启发幼儿探索并理解物体序列中的可逆、传递和双重的关系,在排序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启发探索法引导幼儿理解序列中的三种关系。,例如,中班幼儿逆排序后,教师问幼儿“现在你排的和刚才排的(从大到小)有什么不一样(即可逆性)”,对大班幼儿提出“黄棍比红棍长,红棍比绿棍长,那黄棍一定比绿棍长吗(即传递性)”,“为什么,10,根排好的小棍,随便抽一根都比前面一根长,比后面一根短呢(即双重性)”。, 启发幼儿探索并理解物体序列中的可逆、传递和双重的关系,23,(,2,)按特定规则排序的教育方法, 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排序,教师可引导幼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排序活动,主要方式如下:,引导识别:,请幼儿观察一组物体的排列规律,说一说物体是怎样排列的。,示范排序:,教师示范某种规律排列,在识别的基础上让幼儿模仿着排列出来。,(2)按特定规则排序的教育方法,24,引导延伸:,给幼儿提供一个范例,让幼儿按照范例的规律接着排列下去,如下图所示。,引导填补:,出示中间有空缺的一组数或物体,如图,7-5,所示,让幼儿从中发现排序规律,并进行填空。这种方式需要幼儿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难度比较大。,引导延伸:给幼儿提供一个范例,让幼儿按照范例的规律接着排列下,25,鼓励创造:,在数学区角放置排序用的木珠、小棍等材料,或者在数学集体活动时,留给幼儿自由排序的时间。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选择、自定规则,排列出各种序列。,鼓励创造:在数学区角放置排序用的木珠、小棍等材料,或者在数学,26, 联系实际生活,让幼儿理解排序规律,教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序时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引导幼儿观察环境中有规律排列的物品入手,这样有助于幼儿理解规律。此外,让幼儿操作时也要创设环境。, 让幼儿获得关于规律排序的多重体验,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让幼儿获得关于规律排序的多重体验:第一种,动作式,如“拍手,拍肩,拍手,拍肩”;第二种,声音式,如“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联系实际生活,让幼儿理解排序规律,27,(三)教学前儿童学习量的守恒,物体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量不因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教学前儿童学习量的守恒的方法包括以下两种:运用量的变式让学前儿童体验量的守恒;通过比较和数数让学前儿童理解量的守恒。,1,运用量的变式让学前儿童体验量的守恒,运用各种量的多种变式,添入干扰因素,使幼儿做到不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而认识到量的不变性,这是幼儿学习量守恒的主要方法。,(三)教学前儿童学习量的守恒,28,(,1,)长度守恒,教师可用绳子、纸板、木棍、火柴棍等,摆出长度的各种变式,让幼儿判断它们是否一样长,如下图所示。,(1)长度守恒,29,(,2,)面积守恒,教师可用几何图形可作出各种面积的变式,如下图所示。,(2)面积守恒,30,(,3,)容积守恒,教师可用装有水或沙子的各种杯子、瓶子或其他容器,作出容量的各种变式,如下图所示。,(3)容积守恒,31,(,4,)体积守恒,教师可用橡皮泥、积木等摆出体积的不同变式,如下图所示。,(4)体积守恒,32,2,通过比较和数数让学前儿童理解量的守恒,物体的量都可以用计量单位来测定,因此各种量的守恒可以用计数单位数量是否相等做判断。例如,对于长度守恒,幼儿可以计数两根绳子各占几个方格来判断它们是否相等,如下图所示。,2通过比较和数数让学前儿童理解量的守恒,33,(四)教学前儿童学习自然测量,学前儿童需要学习的自然测量主要包括利用自然物(如小棍、纸条、瓶子、绳子等)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高矮、粗细、轻重等,或目测大小、步测远近等。,1,自然测量活动的心理准备,幼儿理解和掌握自然测量是比较困难的,通常需要具备以下知识:, 要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数概念来表示物体的量;, 要有长度守恒和距离守恒的观念;, 要能理解计量就是把一个整体单位划分为许多相等的小单位。,(四)教学前儿童学习自然测量,34,2,自然测量活动的教育方法,(,1,)引导幼儿掌握测量方法,测量本身就是一系列的操作,所以要求幼儿掌握相关测量方法和动作要领等,如测量的始端、量具的移动、如何做记号及算出测量结果,以及重复测量加以验证。对这些关键性的技能,教师要演示、讲解、引导,最终使学前儿童掌握测量方法。,2自然测量活动的教育方法,35,(,2,)让幼儿学习记录、交流测量结果,在自然测量时,应给幼儿提供记录单,让他们练习用数字、图画等方式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相互交流。,(,3,)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在幼儿掌握了测量方法后,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工具来测量同一物体,促使幼儿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2)让幼儿学习记录、交流测量结果,36,本章小结,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和教育两部分。,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是把要测定的量与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特点如下: 从仅能感知明显差异到能感知不明显差异; 从绝对到相对; 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方法包括教学前儿童感知和比较量、教学前儿童学习排序、教学前儿童学习量的守恒和教学前儿童学习量的自然测量。,本章小结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和教育两部分。,37,教学前儿童感知和比较量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寻找物体的量; 用多种感官感知量; 用语言描述量的比较结果; 体验量的相对性; 运用游戏巩固对量的认识。,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按某种特征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律排成序列。排序的形式包括按次序规则排序和按特定规则排序。,按次序规则排序的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利用玩具学习排序; 启发幼儿探索并理解物体序列中的可逆、传递和双重的关系。按特定规则排序的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排序; 联系实际生活,让幼儿理解排序规律; 让幼儿获得关于规律排序的多重体验。,教学前儿童感知和比较量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寻找物体的,38,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量不因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包括长度守恒、容积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等。其教育方法为运用量的变式让学前儿童体验量的守恒,以及通过比较和数数让学前儿童理解量的守恒。,自然测量是利用各种自然物(如曲别针、脚步、粉笔等)作量具对物体量进行直接测量。其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引导幼儿掌握测量方法; 让幼儿学习记录、交流测量结果; 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量不因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包括长度守,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