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ch4自然地质作用)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8303254 上传时间:2024-10-2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ch4自然地质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ch4自然地质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工程地质(ch4自然地质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自然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及表面形态,一直都在进行演变和发展,促使地壳演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如地球自转、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能量等。根据内动力地质作用的方式常见有四种类型:,构造运动,(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的动力作用。,地震作用(,地动):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岩浆及火山作用,:地球的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巨大的能量,在地球内部可使原岩熔成高温高压的岩浆,由地下深处侵入地壳上部冷凝成岩,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及熔岩。,变质作用,:原岩受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及火山作用,而使原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质的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或天体引力等能量在地壳表层所进行的各种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太阳辐射、水、气体、生物共同作用。,剥蚀作用,:如风的吹蚀、河流侵蚀、地下水潜蚀、冰川刨蚀等。,搬运作用,:水、风、生物等,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石化作用):,外力作用三部曲:风化剥蚀,搬运,沉积。,首先是使岩石破碎;,然后是把它们从原来的地方搬走;,搬运到另一个地方去沉积下来,,所以,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削高填平”,把高山和高原破坏掉,把它们搬到低洼的地方,使低洼的地方填平,结果是使地表夷面(出现一个夷平面)。,地球表面之所以有高原和盆地的差异,就是因为有内力作用。,大陆板块的碰撞,造成大面积内的地壳增厚和隆升,如西藏高原;,大量的岩浆活动则可以造成一个地区的热隆升。,正断层活动则造成线形的沉陷带,如东非裂谷、山西地堑等。,所以,今天能看到的高山深谷,都是年轻的(有的是还在进行中的)地壳运动的反映,而古老的高原或山脉则已被夷平了。,中国造山运动划分为五幕:即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加里东运动指发生在早古生代的造山运动。在这次造山运动中,主要褶皱隆起的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山脉。,华力西运动指古生代石炭纪至二叠纪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使中国北部阿尔泰山、天山、大兴安岭、阴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等山脉隆起,并伴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印支运动指中生代三叠纪至侏罗纪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使川西、滇西北一带隆起成为山地,如岷山、邛崃山、大雪山、云岭等。,燕山运动指中生代白垩纪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不仅产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贺兰山、雪峰山、横断山脉、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而且形成许多山间断陷盆地,并在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砂页岩层。,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异:青藏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因内陆性不断增强而处于干旱环境;东部成为湿润季风区。,一般认为,喜马拉雅运动分为三幕:,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渐新世初,青藏地区成为陆地,从而转为剥蚀区;,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地壳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第三幕发生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形成现代地貌格局。,我国所有高山、高原现今达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上升的结果。,第一节,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长期裸露在地表的岩体,经受太阳辐射热、大气、水及生物等作用,使岩石结构逐渐破碎、疏松或矿物成份发生次生变化的过程。,1,、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指由于温度的变化、岩体中水的冻结或盐类物质的结晶膨胀使岩体机械破碎的过程为物理风化作用。,温差、冰劈、盐晶,化学风化作用,:指岩体在水、大气等因素的化学作用下,化学成份发生变化,有新的次生矿物生成。,氧化、溶解、水化、水解,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是由于生物对岩石和岩体产生的化学或机械破坏作用。,第三章 自然地质作用,2,、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岩性,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侵入岩抗风化能力较喷出岩弱,岩浆岩中基性岩抗风化能力较中酸性岩弱,沉积岩中碎屑岩类的风化速度取决于胶结物和碎屑物成份,岩石结构,相同矿物组成的岩石,等粒结构的比不等粒结构抗风化能力要强;,细粒结构比粗粒结构抗风化能力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破坏岩体的完整性、增大透水性和风化作用的面积的深入,风化强烈的结构面:断层、裂隙、层面、不整合接触面、岩浆侵入接触面,气候:气温、降水,湿热地区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就强烈,干寒地区含水岩石的冻融交替物理风化作用较强,地形地貌,向阳的山坡比阴坡风化作用要强,陡坡以物理风化为主;缓坡以化学和生物风化为主,两岸阶地比漫滩及河床风化层厚,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其循环条件,风化程度划分,水电规范:,全风化,强风化,中(弱)风化,微风化,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残积土,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分带,名称,颜色光泽,岩体结构的变化及破碎情况,矿物成分的变化情况,全风化,颜色已全改变,光泽消失,结构已完全破坏,呈松散状或可折断或捏碎,仅石英未风化变质,强风化,颜色改变,,仅断口中心保持原色,具原岩结构,但裂隙发育,岩体呈干砌块石状,部分矿物保持原有特征,中风化,表面和裂隙面变色,断口新鲜,结构大部分完好,但风化裂隙发育,裂隙面风化剧烈,沿节理裂隙面出现次生风化矿物,微风化,沿节理面略有变色,结构未变,除构造节理外,少见风化裂隙,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第二节 河流地质作用,一、地表水流的运动方式,层流,:,水质点在流动过程中相对位置保持平行的一种水流。,紊流,:,水质点的流速方向和大小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环流,:,水质点作螺旋形运动。,控制河床形态发展。,涡流,:,水质点绕水平或竖直轴旋转。,二、地表水流的地质作用,1,、暂时性水流的地质作用,雨蚀作用,片流的地质作用,洪流的地质作用,2,、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作用,下切侵蚀(下蚀),向源侵蚀,侧向侵蚀(旁蚀),搬运作用,:拖运、悬运、溶运,沉积作用,:,三、河流地貌,河谷形态,1,、河谷地貌,根据河谷形态特征分类,峡谷,(“,V”,形谷,),宽谷,(“,U”,形谷),根据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分类,纵谷,、,横谷,、,斜谷,2,、河流阶地,由于,地壳运动或气候变化,,,河流下切,,使,原来的河谷,、,河床或河漫滩高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沿谷坡分布,成为,阶地,。,阶地可分为五种类型:,侵蚀阶地,(,a),、,基座阶地,(b),、,堆积阶地,:,上叠阶地,(c),、,内叠阶地,(d),、,嵌入阶地,(e),、,埋藏阶地,(f),南京附近长江河谷阶地示意图,第四节 岩溶及其工程地质问题,岩溶:,原称喀斯特,(,Karst,),是指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区,岩石长期受水的淋漓、冲刷、溶蚀等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形态的地质现象。,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杰,(,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一系列作用过程的现象的总称,,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特学术会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岩溶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嶙峋,奇蜂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石柱。,我国碳酸盐岩类岩石在地表出露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3%,,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湘西、鄂西、滇东、川东等地。尤以广东桂林、云南路南石林、贵州龙宫等岩溶地貌极为发育。,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2,句话、,4,个条件:,可溶的透水岩层;具有侵蚀性的水流。,(,1,),岩石是可溶的,:,可溶性岩石是,Karst,发育的,物质基础,,按成分分成三大类:,碳酸盐岩(真岩溶)、硫酸盐岩、氯化物(假岩溶)。,(,2,),岩层是透水的,(岩层的透水性):,是必要条件,有,2,个意义:,1,),扩大接触面积,,地表地下;,2,),加速水的循环,,溶解饱和。,透水性越好,岩溶越发育,透水性对渗漏通道具有控制作用。,影响透水性的因素:断裂构造和层面的分布。,(,3,),水具有溶解能力,水对岩石的溶解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侵蚀性,CO,2,的含量,:,石灰岩在纯水中的溶解度:,25,时为,14.3mg/l.,石灰岩在天然水中的溶解度:可达几百,mg/l,,,原因,CO,2,参与了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CO,3,2-,+H,+,+HCO,3,-,.,水中,CO,2,的来源,:雨水溶解空气中的,CO,2,;,土壤和地表附近强烈的生物化学作用所形成的,CO,2,;,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含煤地层。,水中,CO,2,含量的动态变化,:流速降低,,CO,2,含量降低;,随着溶解的进行,,CO,2,含量降低。,(,4,),水是流动的,水的流动状态是指水在岩层中的循环和交替情况。,循环条件取决于:,岩层的透水性;地下水的补、排条件。,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二、,分布规律:,从发育条件分析岩溶分布规律。,中国喀斯特的地带性特征:,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 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 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 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三、,发育规律,(,1,),随深度的变化,1,)岩溶化程度:随,H,增加而减弱是一般规律。但不排除深饱水带发育大溶洞。,2,)岩溶基准面:尚待进一步研究,,主要基准面:受区域中最低的河(湖、海)面控制。,暂时或局部基准面:受地区中位置较高的河流、河谷面控制。,3,)地下暗河向源侵蚀,使地下分水岭与地形分水岭不相符合:,(,2),不均匀性,含速度、程度及空间分布,从发育条件分析。,(,3,),阶段性和多代性,是缓慢的地质过程:发生、发展和消亡:,一个岩溶旋回,:,幼年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主要在地表发育 主要向地下发育 溶洞、暗河、顶板坍塌 地表水流发育,出现泛滥平原、孤峰、残丘,少量漏斗、落水洞 大部分地表水转为地下水 地下形态向地表形态转化、地下水部分转化为地表河,多个岩溶旋回,:地壳升降;气候变化;侵蚀基准面下降。,(,4,),成层性,原因:岩溶水排泄基准面的变化,与河流地质作用相应:,河流:下蚀 旁蚀 再下蚀,岩溶水:垂直 水平 垂直,溶洞:垂直管道 水平溶洞,(,5,),地带性,受气候控制,,我国岩溶类型:热带岩溶;亚热带岩溶;温带岩溶。,另有:高寒气候岩溶;干旱区岩溶;海岸岩溶。,水平溶洞与阶地在高度和时代上的可比性:但复杂,应慎重。,四、岩溶工程地质问题,1,、岩溶渗漏问题,研究内容:,是否渗漏;通道及排泄;渗漏形式;防渗处理。,岩溶渗漏的基本条件:,负地形、单薄分水岭;,低于设计水位的岩溶通道;,无可靠隔水层。,岩溶防渗处理:,铺盖法、堵塞法、灌浆法、截水墙法、围井、隔离法,2,、岩溶地基稳定性,地基岩土体强度降低、结构复杂。,3,、岩溶地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和涌水,围岩稳定性、突然涌水,第五节 地震与活动性断裂,地壳每年发生的地震约,500,万次,造成建筑物破坏外,伴随有其它地质灾害,如山崩、滑坡、河道堵塞、喷水冒沙等。,如,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约,24,万人丧生。,80%,的工业建筑和,96%,的民用建筑被破坏,。,(2),地震带的分布,主要受活断层控制,,集中分布于,3,个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太平洋边缘地带呈环状分布,从南美的麦哲伦海峡起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