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课件

上传人:7**** 文档编号:245413491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基础理论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基础理论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朴素唯物观,一元论,精气学说 气是世界的原动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聚而成精,散而成气,就像水和水蒸气的关系,简单讲精气就好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生产力,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主生长、发育、生殖,后天之精以充养,故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食物,主营养全身,胃受盛,脾运化,先天之精以温煦、推动,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精气学说对养生、保健、优生优育指导疾病康复愈后具有重要意义。,二元论,阴阳学说 世界任何事物都可分为阴和阳两方面。,阳的属性-明亮、活动、兴奋、向上、温热、向外、扩散、开放。,阴的属性-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用于疾病防治养生根本,即善于调理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变化相适应。春夏养阳,即多参加户外运动,使阳气得以舒伸;秋冬养阴,即多进滋补之品,使阴血得以充实。冬病夏治,如夏季穴位埋线(选肺俞、定喘等穴)防治哮喘,就是激发、振奋阳气,增强免疫力的有效措施。饮食保健应遵循“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原则,夏主热,忌辛辣、煎炒多食清凉之品,如苦丁茶、金银花茶、绿豆粥等;秋主燥,忌食干燥之品,多食润滑,富含水分之水果,银耳莲子粥等;冬主寒,忌冷食冷饮,可多食羊肉、狗肉等温补之品。确定治疗治疗原则,“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下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中医防病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调理阴阳,以平为期”,即维持人体本身和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动态平衡。归纳药物“四气五味”阴阳属性,寒凉为阴,温热为阳,辛、甘、淡为阳,酸、苦、咸属阴。,多元论五行学说,世界是物质的,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一切事物由五种基本物质“相杂和想和”而化生。行通恒,永久不变的意思。,五行的特征,木树木枝条具有向上、向外生长,柔和能屈能直的特性,引申为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火温热、上升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土万物土中生,引申为有生化、承载、收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金质地沉重,常用于杀戮,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水潮湿、滋润、下行,引申为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五行事物归类表,自,然,界,人,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咸,黑,藏,寒,北,东,水,肾,膀胱,耳,骨,恐,五行相互关系,相生滋生、助长、促进。生我者母、我生者为子,相生顺序为:木-火-土-金-水。,相克克制、抑制、制约。“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为“所胜”,相克顺序为:木-土-水-火-金。,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以达到协调平衡,但平衡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五行中某一行“大过”或“不及”,将会出现异常克制现象。,相乘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相侮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疏通气血,调畅情志,属木;心温通血脉,保持体温,属火;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属土;肺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属金;肾藏精,主水,属水。五脏相生顺序为:肝-心-脾-肺-肾,相克顺序为:肝-脾-肾-心-肺。相邻两脏影响最为密切。,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母病及子,如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阳上亢的“水不涵木”证;子病及母,如心火旺盛,累及至肝,引动肝火,形成心肝火旺之证;肝旺,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出现胸胁苦满,腕腹胀痛、泛酸、泄泻等,称为肝气乘脾;暴怒致肝火亢盛,肺金无力克制肝木,反遭肝火反向克制,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咯血,称为“肝火犯肺”。发病与季节,春季多发肝病、夏季多发心病、长夏多发脾病、秋多发肺病、冬多发肾病。,用于疾病诊断指导四诊、推断病情。,用于疾病治疗指导脏腑用药,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补肝,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黄连味苦入心经以泻火,白术色黄味甘以补脾,玄参、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控制疾病转变,可纳入中医“治未病”范畴,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抑强扶弱”。指导治法,如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抑木扶土法,培土治水法,佐金平木法等。,(2)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体,以心为主宰,由脏、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的整体,有条不紊地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也就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是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社会和人体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这一点来说,中医学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体系。,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领域。,(3)朴素的辩证法辩证论治,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将四诊(包括现代诊查手段)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病因、病性、病位和正邪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同病异治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采用相同治法。如脱肛和子宫下垂,都属于中气下陷,都采用益气提升的治法,补中益气丸主之。,因人、因时、因地制宜。,(4)中医学的功能与属性观,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属于功能、属性概念而非解剖概念。,以上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根本,是中医学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源泉,中医学并不神秘,更不玄乎,而是客观存在的科学,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医学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既要对中医充满信心,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医,同时也不能迷信中医,夸大中医的效果。,(二)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1)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既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为脏腑经络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气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无形,来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气的生成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气,为生气之源,与肺、脾、肾关系密切。,气的运动简称气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肝主疏泄,与肝最为密切。“气机调畅”是对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的描述。气的运动失去平衡时,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出现异常,即“气机失调”;运动受阻,运动不利称“气机不畅”;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淤滞不通,称“气滞”;上升运动太过,称“气逆”;下降运动不及,称“不降”;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气陷”;外出运动太过,称“气脱”;出入的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气结”、“气郁”,甚则称为“气闭”。,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血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称为“血府”。,血的生成、循行与脏腑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肝藏血,调节血量;肾藏精,精与血可以互化,即“精血同源”与脾、心、肝、肾关系密切。,津液人体 正常水液的总称,在机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体液都属于津液范畴。,津液生成饮食水谷,津液输布脾气散精,肺主行水,肾主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津液功能滋润和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运载全身之气。,气血津液关系可依据阴阳学说进行分析,气为阳,血与津液为阴,气能生血(津)、气能行血(津)、气能摄血(津)、血能生气、血能载气。“津血同源”“血汗同源”。,(2)脏象学说,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 和病理现象,即有诸于内,而行诸外。,中医学以五脏为主,依据功能、属性相关以及经络联系分为五大系统:,心系统心、小肠、舌、脉、面,在液为汗,主血脉、主神志。,肾系统肾、膀胱、耳(二阴)、骨、发,在液为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先天之本。,脾系统脾、胃、口、肌肉(四肢)、唇,在液为涎,主运化、主升清降浊,主统血,后天之本。,肺系统,肺、大肠、鼻、皮、毛,在液为涕,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肝系统肝、胆、目、筋、爪,在液为泪,主藏血、主疏泄。,脏腑之间关系可依据五行学说相生、相克原理进行分析。,(3)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指导中医临床各科均有重要意义。,十二经脉循行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行于手臂内侧,大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行于手臂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太阳行于背部,少阳行于胁助,阳明行于腹部外侧,在下肢,足三阳行于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行于下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居中,少阴在后。,督脉行于脊背正中,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为“阴脉之海”,(三)中医对疾病的认识,(,1)病因学说研究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辨证求因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因,果(证)、果,因。,病因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其他病因,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正常气候称“六气”,反常称“六淫”。但气候基本正常,对患病机体也将六气称为六淫。,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可见头痛鼻塞,咽痒。,善行而数变,如荨麻疹发无定处,此起彼伏,小儿风水,短时间一身悉肿。,主动,风具有使物体动摇的特性,眩晕、抽搐等均属风。,百病之长,寒、暑、湿、燥、火多依附风邪而侵犯人体致病。,寒阴邪、易伤阳气,袭表见恶寒:直中太阴,损伤脾阳,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性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寒客太阳经,一身尽痛;寒痹关节疼痛剧烈,又称“痛痹”;侵犯中焦、下焦,见脘腹冷痛,甚或绞痛,遇寒加重,得热减轻,民间有拔罐治疗。,性收引,即热胀冷缩,侵犯肌表,见恶寒发热无汗;侵犯经络关节,见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急作痛。,暑阳邪,其性炎热,火邪更盛,侵犯人体,见高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性升散,最易伤染耗气,可见多汗;汗出过多,导致气随津泄,气随津脱,可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多挟湿,除发热,烦渴等症外,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吐,大便溏而不爽。,湿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阻胸膈则胸闷;湿困脾胃,则脘痞腹胀,大便不爽;湿停下焦,则小便短涩;同行相恶,脾胃湿,湿邪侵犯,常先困脾,水湿停聚,发为泄泻,小便短少,甚则水肿。,性重浊即沉重、秽浊之意、湿邪袭表,见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昏沉重;湿滞经络关节,见关节疼痛重着,称为“着痹”,湿邪为病,在上则面垢、苔腻,在下则小便混浊不清,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在肌表见湿疹。,性粘滞,即粘腻、停滞之意。一为症状粘滞性,如湿滞大肠,则大便粘腻不爽;湿滞膀胱,则小便涩滞不畅,及舌苔粘腻。二为病程缠绵性,如湿疹、湿痹及风湿型感冒均因其湿而病程较长。,性趋下,易袭阴位,“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水湿所致浮肿,多见下肢;泄泻、痢疾、妇女带下及下肢溃疡,多由湿邪下注所致。,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胜则干”,如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则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于结等。,易伤肺,肺为娇脏,同性相恶,喜润恶燥,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而入。最易伤肺,见干咳少疾或痰粘难咯、胸痛、痰中带血、大便干结。,火温为热之惭,火为热之极,为阳邪,易伤津耗气,表现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等热象,兼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