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上传人:ch****o 文档编号:245235657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节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此称为辐射原则;(扩大影响),同一神经元的细胞体与树突可接受许多不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此称为聚合原则;(整合),一、中枢兴奋的特征,单向传布,反射时和中枢延搁,总和,扩散与集中,兴奋节律的改变,后放,易化作用与抑制作用,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单向传布,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传递,而不能逆向传布。,但是近来来的研究指出,突触后的靶细胞也能释放一些物质分子(如一氧化氮、多肽等)逆向传递到突触前末梢,改变突触前神经元的递质释放过程。因此,从突触前后的信息沟通角度来看,是双向的。,反射时和中枢延搁,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反应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射时,(reflex time),。,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中,必须经历化学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再通过整合作用,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故延搁时间较长,称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总和,突触前末梢传来多个冲动,或多个突触前末梢同时传来一排冲动,突触后神经元可将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总和起来,达到阈电位水平时,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前者为时间总和,后者为空间总和,扩散和集中,不同部位传入冲动,集中传到中枢某一部位,为中枢兴奋的集中。结构基础是聚合式突触联系。,例如:饲喂时,嗅、视觉、听觉传入冲动,共同引起唾液分泌。,从机体某一部位传入中枢的冲动,常不限于中枢的某一局部,而往往可引起中枢其他部位发生兴奋,称为中枢兴奋的扩散。结构基础,辐射式突触联系。,例如:皮肤受到刺激后,引起骨骼肌防御性收缩反应,还出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排泄系统等活动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脊髓背根传入冲动,腹根传出的神经冲动频率不同。传出频率除了取决于传入冲动的节律外,还取决于中间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后放,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发放冲动,使反射能延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后放。,原因:中枢内神经元存在环式联系;效应器反应时,效应器内感受器受到刺激,其冲动又由传入神经到中枢,使原先的反射活动得以维持。,易化与抑制作用,神经元的兴奋性受到影响而升高,阈值降低,兴奋传递易于进行,称为中枢兴奋的易化作用。反之为抑制作用。,例如:延髓网状结构外侧的某些神经元,对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有较强的易化作用。大脑皮质的某些神经元对皮下的中枢神经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缺氧造成合成递质减少。,血中,PH,,提高膜对递质的敏感性,诱发惊厥出现碱中毒。,PH,,导致昏迷出现酸中毒。,药物:士的宁,降低后膜对抑制性递质的敏感性,脊髓内明显,用作脊髓兴奋剂。巴比妥,降低后膜对兴奋性递质的敏感性或提高其对抑制性递质的敏感性,脑干的网状结构内,用作镇静剂或麻醉剂。,二、中枢抑制,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个基本神经活动,表现为中枢兴奋性降低,电活动呈超极化状态,是与兴奋过程相对立的主动神经活动。,特征:需刺激引起,有扩散和集中、总和和后放等。,利于运动的协调:吞咽时呼吸暂停,伸屈肌。,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这种抑制叫突触后抑制。,所有的突触后抑制是由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所引起的。,根据神经元联系方式不同: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类。,1.1,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一条感觉传入纤维的冲动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其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例如伸屈肌,1.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传出冲动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兴奋返回来作用于原先发放冲动的神经元。基础是:神经元之间的环式联系。,脊髓内的润绍细胞,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可释放甘氨酸。其作用可被士的宁和破伤风毒素破坏,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抑制性神经末梢终止在兴奋性轴突的突触前末梢上,形成了轴轴突触,兴奋性冲动在到达突触前就受到抑制性末梢的影响,这种抑制叫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原理:抑制性末梢引起传入兴奋性末梢去极化,使其静息电位减小,冲动的振幅降低,减少兴奋性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的数量;研究发现,冲动到来时,减少钙离子进入兴奋性末梢,因而减少兴奋性递质的释放。所以突触前膜的去极化程度越大,则突触后膜上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越小。,现已证明,突触前抑制多见于脊髓背角的感觉传入途径,使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发生去极化,递质为,氨基丁酸,使得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增大。,意义:机体同时受到不同的刺激,通过它可抑制掉次要的神经元活动,大脑皮质、脑干、小脑等发出的后行纤维通过脑干和脊髓,可分出侧支对感觉传入冲动发生突触前抑制,这就是高级中枢控制感觉信息的传入,产生清晰感觉和注意力集中的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