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文化生活复习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4943661 上传时间:2024-10-0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文化生活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育专题:文化生活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育专题:文化生活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文化生活总复习知识结构,第一单元 文化 与 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文化(是什么),1、表现:,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表明文化现象的,普遍性,;,B、文化生活(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表明文化现象的,特殊性和多样性。,C、,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一、文化(是什么),2、概念,(,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的,理解,:,A,,文化活动不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B,,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叫文化。,C,.,文化包括静态的精神产品和动态的精神活动,D,.,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其实质是精神现象,。,E,.,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与愚昧相对立,指积极的人类成果;文化与自然相比较,有积极,也有消极之分。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即为文明。,一、文化(是什么),3、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2),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非与生俱来,(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传承性和多样性。,一、文化(是什么)深化,1、民族文化 P29,2、传统文化P39,3、中华文化P62,4、中华民族精神P72,5、社会主义大众文化P89,6、先进文化P94,二、文化(为什么、怎么办),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A、,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但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二、文化(为什么、怎么办),B、,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a,民主法制建设需要文化,b 文化关系国家安全 (经济安全 政权巩固),二、文化(为什么、怎么办),C、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文化是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 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二、文化(为什么、怎么办),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A、,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B、,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C、,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自觉学习,和,主动感悟),深远持久,(,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D、,优秀文化,塑造人生:,(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2)优秀文化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文化作用(深化),传统文化 P42,文化创新 P49,中华文化 P70 P72 P8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P9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五课 文化创新,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播,(横向发展),一、是什么,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2,),文化遗产,2、,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播,(横向发展),二、为什么,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尊重多样性的意义,(,1,),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2,),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4、文化交流的意义,(,1,)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2,)促进外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3)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播,(横向发展),三、怎么办,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原则,及,要求,:,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传播途径和手段:,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手段:,大众传媒,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纵向发展),一、是什么,1、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艺术、传统思想,2、,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时代性,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地位,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子,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有宫廷、民用、宗教、桥梁、园林、城市建筑等,如北京的菊儿胡同住宅楼,京剧、武术、诗赋、散文、书法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思想,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纵向发展),二、为什么,1、,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的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会制度(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4)教育的独特功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墨池P49页,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纵向发展),三、怎么办,1、,关系:,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要求:,A 正确,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B、,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创新,(发展的实质),一、是什么,1、创新的源泉、动力和目的:,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二、为什么,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决定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实践,决定,反作用,文化创新,源泉,动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创新,(发展的实质),三、怎么办,1、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2、重要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A 正确,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B、,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借鉴与融合,B,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C,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4、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走同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5、必由之路:,教材P50,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一、是什么,1、中华文化的特征,A,源远流长,:,汉字、史学典籍,B,博大精深,: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各民族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C 包容性:,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吸收、借鉴,),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一、是什么,2、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A,核心,:,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B 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3、,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2.必要性,提高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1.重要性,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民族之魂,永不泯灭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永远的精神火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二、为什么,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三、怎么办,1、,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文化的发展应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三、怎么办,1、,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文化的发展应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2、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材P81页,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8课),一、是什么,1、,当代文化生活的,现状特点,:,斑斓色彩、多种选择,2,、当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3、,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4、,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8课),二、为什么,1、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原因:,喜,:,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忧,:,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原因:,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4、,存在落后和腐朽文化的原因,(1)历史原因:,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2)外部原因:资本主义腐朽思想,(3)内部原因:价值取向多元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8课),三、怎么办,1、,针对当前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我们应该怎么办呢?,(1)政府方面:,需要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管理,:,对落后文化,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于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政府应大力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弘扬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有力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建设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8课),1、,针对当前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文化生产单位,:,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提高职业道德。,应守法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应坚持,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发展先进、健康有益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3,),个人:,应当,追求,健康有益的文化,,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8课),2、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如何发展),(1)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2)发展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3)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9课),一、是什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培育,“,四有公民,”,。,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98教材),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9课),二、为什么,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P97教材,),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9课),三、怎么办,1、,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5)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9课),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P教材101,),和,文化事业,(,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怎样,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3、,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4、,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10课),一、是什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整体。,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2、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3)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3、,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核心、原则、重点、基本要求、着力点。,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10课),二、为什么,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3)思想道德具有,时代性,;是培育四有公民的必然要求。,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10课),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3、出现道德冲突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个人道德修养层次的不同,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10课),三、怎么办,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国家:,(,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2)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4)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