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控技术规程宣讲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4736776 上传时间:2024-10-05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控技术规程宣讲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控技术规程宣讲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控技术规程宣讲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控技术规程,宣贯,住宅设计方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徐厚军,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一 总则,为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预防和控制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规范,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会同有关单位制定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控技术规程,DB42/T 6362010,,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于,2010-10-01,起实施。 本规程适用于湖北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控,其它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控可参照本规程执行。“住宅工程”不包括居民自建住宅及改变原使用功能用于居住的临时房屋,“其它工程”指与住宅工程类似的宿舍、招待所等工程。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方法、措施和要求除执行本规程外,还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二 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各方主体在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控中的义务与职责,1,、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并不得随意压缩住宅工程建设的合理工期;在组织实施中应采取相关管理措施,保证本规程的执行。,2,、设计单位在住宅工程设计中,应采取控制质量通病的相应设计措施,并将通病控制的设计措施和技术要求向相关单位进行设计交底。,3,、施工单位应认真编写,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控施工措施,,经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4,、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的设计措施列入审查内容。,5,、住宅工程竣工验收时除执行现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所规定的以外,还应提供防控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相关资料。,6,、住宅工程中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经过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技术鉴定,并应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三 框架填充墙裂缝、外墙渗漏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住宅的地基基础设计应控制变形值,按,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的有关规定进行地基变形计算,除应符合该标准第条的规定外,对于采用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的,住宅工程中心点的计算沉降量不宜大于,150mm,。建筑物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规定设置变形缝或采取有效防止墙体裂缝的措施。,三 框架填充墙裂缝、外墙渗漏防控设计技术措施,2,、墙体门窗洞口顶标高与圈梁、框架梁底标高不同时,若门洞过梁顶标高与结构梁板底标高高差小于过梁梁高时,过梁应与圈梁、框架梁一起现浇,设置的过梁两端伸入墙体内不小于,250mm,,或延伸至与构造柱、框架柱连接,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过梁宽同墙厚。,图,1,过梁整浇示意,门洞过梁顶标高与结构梁板底标高差小于,5cm,时,为便于施工和保证混凝土成型质量,过梁应与结构梁或板一同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与主体结构相同,不得低于,C20,。,三 框架填充墙裂缝、外墙渗漏防控设计技术措施,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各类轻质填充墙应采取下列加强措施:,1,)所有纵横墙体相交部位,长度超过,4m,的墙体中部、无约束墙体的端部应设置构造柱,其截面尺寸应不小于墙厚,200mm,,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纵筋不少于,412,,箍筋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200mm,,构造柱纵向钢筋与主体结构有可靠连接。,2,)墙净高大于,4m,时,每,2m,高设置一道与框架柱、构造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连系梁,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梁纵筋不少于,410,,箍筋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200mm,,其宽度同墙厚;当墙体无洞口时,梁高度应不小于,120mm,,当墙体有洞口且宽度大于,3.0m,时,梁高度应不小于,240mm,,配筋应经计算确定。,三 框架填充墙裂缝、外墙渗漏防控设计技术措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条: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600mm,设,2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三 框架填充墙裂缝、外墙渗漏防控设计技术措施,4,、门窗洞边距框架柱、构造柱边小于,240mm,时,应沿门窗洞高度范围设置现浇混凝土门、窗垛,且门、窗垛应配置构造钢筋与框架柱、构造柱连接。,图,2,门、窗垛构造大样,三 框架填充墙裂缝、外墙渗漏防控设计技术措施,5,、悬挂于梁下的外墙混凝土装饰板,其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同时还应设置足够的抗裂纵筋。,6,、底层墙体应放置在基础梁上。当非承重墙、填充墙下无基础梁时,墙体不得直接支承于回填土上。设计时应在施工图中明确底层墙体基础构造,防止墙体不均匀沉降而产生裂缝。,7,、凸出外墙的挑板、雨篷嵌入墙体处应设置同墙厚的翻边,高度不小于,150mm,。目的是防止挑板及雨棚处因受力产生裂缝导致雨水渗漏,雨棚根部外墙迎水面自雨棚顶面起,600mm,高范围内宜设置防水层。,三 框架填充墙裂缝、外墙渗漏防控设计技术措施,8,、屋面女儿墙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7.5,,女儿墙不宜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筑,墙体顶端应设置厚度不小于,120mm,的现浇混凝土压顶,混凝土压顶纵筋应与构造柱纵筋可靠连接。构造配筋可参考现行中南标图集或按设计图纸施工。,9,、住宅工程的外墙立面应简洁,减少凹凸变化。避免不规则外形墙面转角过多引起粉刷层收缩应力分布不均匀而开裂。,10,、外墙抹灰砂浆中应掺用抗裂及抗渗材料。,三 框架填充墙裂缝、外墙渗漏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1,、墙体与混凝土梁、柱交接处抹灰层应采取防裂措施,应采用耐碱纤维网格布或金属钢丝网加强,加强网布应压入抹灰层内,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0 mm,。外墙装饰涂料宜采用弹性腻子和有防水性能的弹性涂料。,由于不同材料交界面温度变形不一致,本规程要求应在墙体与混凝土梁、柱交接处铺设抗裂网片,抗裂网片优先选用直径,0.9mm,的热镀锌钢丝网,抗裂网与墙基之间不得采用砂浆粘接固定,应采取锚栓固定。外墙涂料应采用专用弹性腻子,并合理设置分格缝(不大于,3m,为宜),严禁采用石灰膏兑胶作为外墙腻子使用。,三 框架填充墙裂缝、外墙渗漏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2,、多孔砖、空心砖、小型砌块墙体表面不得留置水平沟槽。墙体预埋管线宜在竖直方向用切割机开槽布设,严禁硬凿或损坏墙体,固定好后,采用细石混凝土或,1:2.5,水泥砂浆填实,且宜比墙面微凹,10mm,,并粘贴耐碱玻纤维网格布,网格布宽度盖过缝隙边缘不小于,150mm,。,13,、墙体与构造柱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保证构造柱最小截面尺寸,构造柱与主体结构混凝土不应同时浇筑。,三 框架填充墙裂缝、外墙渗漏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4,、脚手架预留孔等孔洞采用细石混凝土分层浇筑封闭,并经监理检查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15,、墙体粉刷层由于结构偏差或装饰需要,抹灰厚度超过,35mm,时应采取加强措施,如增加钢板网用钢钉与墙体相连,采取隔夜分层刮糙等措施,并经设计单位复核,施工时应进行隐蔽验收。,四 楼板裂缝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住宅工程的结构楼板及屋面板不应使用预制板。目前预制板构件生产质量控制不严、合格率低,因此要求城市新建住宅,不得使用预制板,对农村自建住宅不做强制性要求,尽可能不采用预制板。,2,、住宅的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易产生裂缝,应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3,、图纸应注明楼面的施工荷载、使用活荷载和二次装修荷载的限值。当轻质隔墙直接砌在现浇板上时,应按楼板等效荷载计算板的配筋;防止在二次装修、变更用途时因荷载变化,楼板产生裂缝。,四 楼板裂缝防控设计技术措施,4,、现浇板的设计厚度单向板设计厚度不宜小于,L/30 (L,为板跨度,),,双向板设计厚度不宜小于,L/,35,(,L,为板短向跨度),且一般不宜小于,100mm,(厨房、浴厕、阳台板不小于,90mm,);屋面现浇板的设计厚度不应小于,120mm,。,5,、跨度不大于,2m,的多跨连续板均宜设置通长面筋,并在图纸中明确。,6,、在屋面板、架空层楼板等受温度应力较大处应配置抗温度收缩钢筋。,7,、在现浇板的板宽急剧变化处、大开洞削弱处等易引起应力集中处,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并应在板的上表面布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抗温度收缩钢筋,洞口削弱处应每侧配置附加钢筋。相邻楼板面设计标高有高差处,现浇楼板面层钢筋应分离式配置。,四 楼板裂缝防控设计技术措施,8,、现浇梁板内不得在水平方向预埋水管。当预埋其它管线时,应布置在现浇板上、下两层钢筋的中部,并宜与钢筋成斜交布置。沿管线方向在板的上下表面各加设一道直径,4mm,,间距,100mm,,宽,600mm,的钢丝网片予以补强。严禁超过二层管线交错叠放,电线、电缆导管直径大于,20mm,时应采用金属导管。预埋管线最大外径不应超过,1/3,板厚。,预埋管线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三根预埋管线不得叠合交于一点;当三根(或多根)预埋管线组成三角形(或多边形)时,边长不应小于,1500mm,。在多根,(,三根及其以上,),预埋管线的集散处,预埋管线应采用放射形分布,避免紧密平行排列(间距小于,100mm,),以确保预埋管线底部和管线间的混凝土浇筑顺利、振捣密实。多根预埋管线的集散处,应在预埋管线的上下增设加强钢筋网片,增设的加强钢筋网片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100mm,;覆盖范围应超过最外管线,150mm,。,四 楼板裂缝防控设计技术措施,9,、与楼板同时浇筑的外墙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宜大于,300mm,。,10,、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因超长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及其两侧应设置加强钢筋,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封闭方法应在图纸说明中详细说明,后浇带应设置在对结构受力影响较小部位,一般应从梁、板的,1/3,跨部位通过。如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第,8,.1.1,条要求,其宽度尚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11,、夏季施工应避开每天的高温时段,加强覆膜养护,冬季施工应采取覆盖等保温措施。,四 楼板裂缝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2,、水泥宜优先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选用外加剂时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采用减水率高、分散性能好,对混凝土收缩影响较小的外加剂,掺用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掺量应根据试验确定。使用二种以上的外加剂时,应考虑外加剂的相互影响。,13,、应采取可靠措施保证现浇板的厚度和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阳台、雨篷等悬挑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300mm,的钢筋支架或垫块,保证在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不移位。楼板厚度不足或超厚是质量通病,应加强控制措施。,五 楼地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厨卫间和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周边除门洞外,墙下做一道厚度同墙厚,高度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翻边,宜与楼板一同浇筑,建筑完成地面标高应比室内其它房间地面低,15mm,。利用混凝土自身防水性能防止水向厨卫间外渗透,防止墙面发霉起皮。,2,、厨卫间和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材料应上翻不小于,500mm,。下沉式卫生间的防水高度一般应高于室内房间地面,300mm,。设计时应根据用水部位情况分别设置防水高度,按,建筑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ECS196,中厕浴间、厨房防水构造进行设计。,五 楼地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3,、厨卫间门坎处要有专项防水设计节点图,在无特殊说明时,防水层应超过门槛内边缘向外铺出不小于,250mm,;厨卫间墙面应采用水泥砂浆粉刷。防止在门坎处渗水及因毛细现象造成“爬水”而导致渗漏。,4,、厨卫间和有防水要求的房间穿过楼板的管道、地漏留洞应封堵密实,在防水层施工完后应进行蓄水检验,蓄水高度超过地面最高处,20,30mm,, 蓄水时间不少于,48h,。,5,、施工时结构层标高和预留孔洞位置应准确,未经设计同意,严禁事后人工剔凿。,6,、管道穿过楼板,应设置带止水环的金属或塑料套管,套管与立管之间环缝空隙控制在,10,15mm,,并用防水油膏封严。,六 外门窗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设计文件应明确外门窗的选用类型、规格、尺寸、性能要求等设计参数及相关节点构造,并进行设计交底。,由于过去多数设计图上只确定门窗的品种、规格,而未明确外门窗的三项技术性能(抗风压、气密性、水密性)指标,检测后无法判断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且因为设计文件不全或未经结构设计,造成锁点不足或门窗材料结构强度和挠度达不到要求,导致在正常风压下塑性变形、拉裂或损坏等而产生雨水渗漏。因此要求门窗选型时,设计单位一定要明确外门窗的三项技术性能指标。同时按节能计算要求,明确规定其传热系数。设计单位在门窗施工图中,应根据,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要求在施工说明中标明建筑门窗抗风压等级标准及相关要求,并标注选用门窗图集型号、规格,由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单位要求进行门窗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在工程验收时进行审核认可。,六 外门窗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2,、专业厂家自行设计门窗时应向原设计单位提供计算书,经设计复核后方可加工安装:,1,)对尺寸较大的洞口、扇面应进行承载能力计算后选型;,2,)组合门窗拼樘料的尺寸、规格、壁厚(包括塑料门窗的钢衬厚度)应经计算确定,以确保门窗安全使用和建筑功能;,3,)组合门窗拼樘料和玻璃应进行抗风压变形验算。,六 外门窗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3,、铝合金外门窗的主受力型材壁厚:窗不得小于,1.4mm,,门不得小于,2mm,,镀锌钢副框壁厚不应小于,2.5mm,。塑钢门窗型材应选用与其相匹配的热镀锌增强型钢,型钢壁厚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且窗的钢衬厚度不小于,1.5mm,,门的钢衬厚度不小于,2.0mm,。,4,、选用五金配件的型号、规格和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有关规定要求,并与门窗相匹配。平开门窗扇的铰链、螺栓或撑杆等应选用不锈钢或铜等耐腐蚀金属材料。按规定应使用安全玻璃的门窗部位,应在设计文件中标明。,六 外门窗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5,、墙体窗洞口部位窗台标高处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板,两端伸入墙体内不小于,250mm,,或延伸至与构造柱、框架柱连接,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板厚不小于,100mm,,内配纵向钢筋不小于,38,,分布筋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250mm,。,6,、铝合金门窗的开启方向、安装位置、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牢固是保证门窗不渗水的关键环节之一。,1,)门窗安装应横平竖直,与洞口墙体留有一定缝隙,缝隙内不得使用水泥砂浆填塞,应使用弹性材料填嵌饱满,但不得过紧以免形成热桥,填缝两侧用密封胶密闭。,六 外门窗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2,)铝合金门窗框安装应牢固,预埋件的数量、位置、埋设方式与框连接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特殊说明时,应采用热镀锌钢片和膨胀螺钉连接固定,镀锌钢片厚度不小于,1.5mm,,其宽度不得小于,25mm,,固定点从距离转角,150mm,处开始设置,中间间距不大于,500mm,。严禁用长脚膨胀螺栓穿透型材固定门窗框。,3,)空心砖或轻质砌块墙体洞口侧应预埋实心砖或混凝土块,以便固定连接片(钉)。在混凝土墙体上安装门窗时,可采用,4mm,或,5mm,的射钉固定;在砖砌体墙体上安装门窗时,可采用冲击钻打不小于,10mm,的孔,再用塑料膨胀螺栓固定,严禁采用射钉或水泥钉固定;在混凝土小型砌块墙体上安装门窗时,则应采用先预埋铁件,并用细石混凝土嵌填密实。,4,)严禁水泥砂浆直接接触铝合金框料。,六 外门窗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7,、门窗洞口应干净干燥后,施打闭孔弹性发泡剂,发泡剂应连续施打,一次成型,充填饱满。溢出门窗框外的发泡剂应在结膜前塞入缝隙内,防止发泡剂外膜破损。,8,、安装玻璃所使用的橡胶密封条或毛毡密封条,应具有良好的弹性、耐候性和抗剪强度,并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质量标准。不得采用再生橡胶产品。,9,、门窗下框槽口应设置不小于,4mm2mm,平底泄水孔,其间距宜不小于,450mm,。,10,、室外窗台面应外倾排水,外倾高差不小于,30mm,,窗台面饰面层不应高于窗框泄水孔。上窗楣做成鹰嘴形或滴水槽。,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对于体积吸水率大于,2%,的保温材料,不应设计倒置式屋面。倒置式屋面是将保温层设置在防水层上,保温层表面仅设保护层。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会大量吸收水分,不仅严重影响保温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屋面排水,还会加速防水层的老化,一旦渗水,无法维修。,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第条规定“倒置式屋面应采用吸水率小长期浸水不腐烂的保温材料”。,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2,、屋面防水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屋面应采用防水混凝土,高层建筑屋面应设计二道防水层,涂膜厚度不小于,3mm,,并应有一道卷材防水,采用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其厚度不应小于,1.2mm,。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其厚度不应小于,3mm,。,根据,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中条规定,防水等级和构造层次是由设计者依据工程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以及防水层耐用年限来选定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住宅已成为个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屋面渗漏可造成污染而损坏装饰,影响使用功能,缩短建筑物耐用年限,造成财产损失。另外从节能角度考虑,屋面防水层对屋面的保温隔热功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屋面一旦渗漏,将破坏屋面保温隔热性能。基于上述因素考虑,在屋面防水设防设计中,不宜使用保证率较低的单道设防,而适当予以提高,选择二级防水的的设防要求,并在构造要求上,采用“刚柔并举,以柔适变”的防水材料复合使用做法。,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3,、屋面坡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平屋面采用结构找坡不得小于,3%,,材料找坡不得小于,2%,。天沟、沿沟纵向找坡不得小于,1%,。,屋面防水设计原则是“排防结合”。排水是防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为使雨水能迅速排走,减轻防水层负担,减少因屋面积水而渗漏的机会,根据本地区多雨季节降雨强度大的特点,在满足施工条件和符合,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中条规定情况下,尽量放大屋面坡度。,4,、柔性材料防水层的保护层宜采用撒布材料或浅色涂料。柔性材料防水层采用撒布材料或浅色涂料保护层时,不仅能增强防水层的耐老化性能,而且屋面渗漏时易于查找漏点,维修非常方便,宜优先采用。当采用刚性保护层时,应符合细石混凝土防水层的要求。如采用砂浆、素混凝土刚性保护层,保护层开裂渗水使防水层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加速防水层老化。因此,采用刚性保护层时,宜按细石混凝土防水层要求施工。,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5,、采用柔性与刚性防水层复合使用时,应将柔性防水层放在刚性防水层下部,并应在两防水层间设置隔离层。,刚性防水层材料耐老化、耐穿刺性能都比柔性材料高得多,而柔性材料适应基层变形和对复杂基层适应能力强,所以刚性防水层一般应放在最上层,既作为防水层又可兼做保护层。两种防水层间设置隔离层,是为防止刚性层因温差胀缩变形,将下面柔性防水层拉伸挤压而导致的破坏。,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6,、铺设屋面防水卷材的找平层应设分格缝,分格缝纵横间距不宜大于,3m,,缝宽为,20mm,,并嵌填密封材料。找平层当采用水泥砂浆时,采用不低于,1,:,3,水泥砂浆找平,强度不低于,M10,,当采用细石混凝土时,其强度不得小于,C20,。,由于找平层材料收缩和温差的影响,易产生大面积开裂,一旦基层开裂,就容易拉裂防水层,所以,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第条要求在找平层中预先留设分格缝,使变形集中于分格缝中,再在板缝内嵌填柔性密封材料,适应变形的反复作用。另外,根据,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第条,条中要求找平层材料当采用水泥砂浆时体积比为,1:2.5,1:3,,当采用混凝土时强度等级不低于,C20,,其纵横缝的最大间距不宜大于,6m,,这是规范规定的上、下限,实际施工中适当缩小施工缝间距,提高找平层材料的强度,可减少收缩开裂,提高抗裂性。因此砂浆强度不小于,M10,,细石混凝土强度不小于,C20,,纵横缝间距不大于,3m,。,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7,、保温层厚度应经热工计算确定,当屋面保温层采用块状、散状屋面保温材料时,应设置隔汽层,并应在屋面与墙面交接处沿墙面向上连续设置,高出保温层上表面不小于,150mm,。屋面保温层应设置排气系统。排气道应纵横交错、畅通,其间距根据保温层厚度确定,最大不宜超过,3m,。,设置隔汽层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室内水蒸汽通过屋面渗透到保温层内,影响保温层隔热效果,并易使卷材起鼓脱胶,因此要求隔汽层要将保温层严密封闭,完全切断水蒸汽侵入保温层的通道,所以隔汽层应在屋面与墙面交接处沿墙面上连续铺设,并高于保温层上表面不小于,150mm,。,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传统保温层的毛孔是纵横交错,相互连通,容易受施工质量(或掺和水泥材料过多,碾压过于密实等)的影响而隔断,从而影响排汽速度,引起水蒸汽积聚,造成防水层起鼓,破裂,所以对排汽道最大间距加以限制,最大间距不宜超过,3m,,除排汽道间距过大引起防水层起鼓,开裂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排汽道不畅通,排汽口的做法和位置不合理,使多数排汽口破损后成为进水口,保温层含水率加大,造成屋面渗漏。下面几种传统保温排汽道和排汽口设置与构造做法,供参考。设计单位应根据上述原则进行单位工程屋面防水的节点大样设计,施工单位应根据节点大样图进行施工,并结合建筑保温节能设计优先采用整体封闭型保温材料施工保温层,如封闭型发泡材料、挤塑聚苯板、模塑聚苯板等。,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图,3,整体式保温层排汽道构造,1-,结构层;,2-,找平层;,3-,隔汽层;,4-,保温层;,5-,水泥压力板;,6-KP1,多孔砖;,7-,找平层;,8-,防水层,8,7,6,5,4,3,2,1,90,90,40,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图,4,预制块保温层排汽道构造,1-,结构层;,2-,找平层;,3-,隔汽层;,4-,保温层;,5-,水泥压力板;,6-,竖缝(预制保温层,只能上下粘贴,铺平,所有竖缝不得粘贴,便于水汽进入排气道);,7-,找平层;,8-,防水层;,9-,密封胶,6,8,9,5,7,4,3,2,1,90,40,90,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图,5,排汽管构造,1-,结构层;,2,、,5-,找平层;,3-,隔汽层;,4-,保温层;,6-,密封胶;,7-,排气管(管体应采取保护措施);,8-,金属抱箍;,9-,防水层;,10-,附加防水层,4,3,2,1,5,6,7,8,6,10,9,6,250,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8,、刚性防水层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小于,C30,,厚度不小于,50mm,,分格缝间距不应大于,3m,,缝宽不应大于,30mm,,且不小于,12mm,。,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第、,6.1.4,、条规定细石混凝土防水层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厚度不应小于,40mm,,分隔缝间距不宜大于,6m,,而规范的限制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实践证明,当混凝土厚度为,40mm,时,混凝土失水过快,水泥水化不充分,易产生收缩裂缝,因此,根据湖北地区气候环境和现场工程实践,将混凝土强度适当提高,板块厚度适当加大,分隔缝间距缩小,可减少或避免收缩开裂以及板块断裂,提高防水效果。,9,、刚性防水层与山墙、女儿墙及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应留缝做柔性密封处理,并铺设高度、宽度均不小于,250mm,卷材泛水附加层。,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0,、有反梁的屋面结构,应预留管径不小于,75mm,的穿梁过水管,且预留管周围应进行密封处理,并应在设计图上注明反梁过水管管底标高,不允许在梁内形成积水槽。,根据工程实际调查表明,挑檐的反梁过水孔过小,标高不准,造成积水渗漏是目前常见的节点症害,因此要克服这个症害,首先要求留置过水孔的标高应在结构图上标明,且标高按排水坡度找坡后留置,避免因找坡后孔底标高低于挑檐沟底标高而长年积水,另外过水孔的防水处理十分重要,因预埋管道与混凝土之间,常因混凝土收缩出现缝隙造成渗漏,管子周围应进行密封处理。,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1,、屋面女儿墙、高低跨、变形缝和出屋面管道、井(烟)道等节点应设计防渗构造详图。变形缝盖板宜优先采用金属板。天沟或女儿墙应留设溢水孔。伸出屋面井(烟)道周边应同屋面结构一起整浇一道钢筋混凝土防水圈。,根据,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第条规定,屋面工程应根据工程特点、地区自然条件等,进行防水构造设计,重要部位应有详图;屋面防水节点设计至关重要,是能否确保屋面防水工程质量的前提。屋面女儿墙高低跨,变形缝和管道,井(烟)道等节点部位是容易造成渗漏的部位,这是因为屋面变形大多发生在这些部位,加上表面复杂,施工工序多,工艺难度大,工作面狭小等因素,常常造成节点质量问题,所以这些节点部位设计关系到整个防水工程的成败,应成为防水工程设计的关键之一。,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2,、屋面女儿墙应采用厚度不小于,120mm,的钢筋混凝土现浇压顶,女儿墙、压顶粉刷层每隔,2.5m,及易产生变形开裂部位设分格缝,分格缝宽为,10mm,,缝内嵌填密封材料。,砌体女儿墙、压顶因截面宽度比高度小很多,当构件过长时,易产生竖向裂缝,一旦开裂,雨水易沿裂缝渗透至室内,为减少裂缝产生,应按图,6,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钢筋混凝土压顶。,图,6,女儿墙构造柱及钢筋混凝土压顶构造,1-,构造柱尺寸墙厚,180mm,;,2-,墙体;,3-,压顶宽同墙厚,1,3000,3000,120,212,6200,2,3,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3,、出屋面洞口、管道、井(烟)道等在防水层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预埋准确,不得在防水层上打孔、开洞。,14,、穿透屋面现浇板的预埋件应设有止水环。设置在现浇屋面板下的吊挂物的安装方式,应在屋面板预埋铁件,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与预埋件固定。不得事后打凿或安装膨胀螺丝。,15,、穿屋面楼板的管道应设置金属套管,金属套管应在楼板混凝土中部设置止水环,金属套管直径应比管道大,20mm,40mm,,金属套管安装与楼板混凝土应同时施工。金属套管与管道之间的缝隙处理:水泥麻丝环绕管道塞进缝隙直至与楼板底部相平,管道上部留取,10mm,30mm,采用填缝密封胶填塞抹平。,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6,、楼梯间出屋面处应设置门槛,门槛高度高于屋面成型屋面。 以下细部构造大样,供参考。,图,7,穿屋面管道防水构造,1-,结构层;,2,找平层;,3-,隔汽层;,4-,保温层;,5-,防水层;,6-,防水密封材料;,7-,管道;,8-,金属抱箍;,9-,卷材附加层;,10-,找平层;,11-,止水环;,12-,预埋套管(套管与管道间用柔性防水材料封闭),10,9,8,7,6,5,4,3,2,1,11,12,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图,8,穿屋面井(烟)道防水构造,1-,结构层;,2-,找平层;,3-,隔汽层;,4-,保温层;,5-,防水层;,6,、,9-,防水密封材料;,7-,井道;,8-,金属抱箍;,10-,附加防水层;,11-,柔性防水密封材料,8,7,6,5,4,3,2,1,9,10,11,150,250,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7,、以下卷材防水层泛水收头细部构造要求,供参考。,图,9,防水层在砌体女儿墙上的收头,1-,结构层;,2,、,5-,找平层;,3-,隔汽层;,4-,保温层;,6-,防水层;,7-,防水密封材料;,8-,防水卷材;,9-,防腐木条,4050,;,10-,铁钉,10,7,9,8,7,6,5,4,3,2,1,250,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图,10,防水层在混凝土墙上的收头,1-,结构层;,2,、,5-,找平层;,3-,隔汽层;,4,保温层;,6-,防水层;,7-,防水密封材料;,8-,防水卷材;,9-,水泥钉;,10-,金属压条;,11-,金属盖板,7,9,11,10,9,8,7,3,2,1,4,5,6,250,七 屋面渗漏水的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8,、后期安装在屋面上的物件,严禁采用在防水层上打膨胀螺栓的方法固定支架,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支架固定施工时破坏屋面防水层。,八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给排水及暖卫工程所采用的主要材料、设计及制品,应采用绿色、环保产品,,并符合现行技术质量标准,,以保证供水质量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2,、给水管、消防喷淋管如设计在一起,应有独立管道井,并有合适的空间,以便布置。末端排水处应设置排水地漏。,3,、消防立管在底层、最高层,应设计有压力表,以便观察。,4,、喷淋泵出口压力表应设置在阀门后,以便停泵时观察系统压力。,5,、穿越不同的人防分区的管道应设置人防套管;管道穿越地下室等有防水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时应设置防水套管。,九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电源干线应尽量选用铜质封闭式母线,并考虑其足够的电流量;电源干线选用电缆时,应选用阻燃或难燃电缆,应采用预分支电缆,严禁采用穿刺线夹;电线保护管及配件应采取防腐措施或采用不易锈蚀的材质;塑料线管(硬质塑料管、半硬质塑料管)、塑料线槽及配件,应采用氧指数为,27,以上的难燃型制品。一般金属管道采用,KBG,电线管或镀锌钢管。,2,、电气线路应采用符合安全和防火要求的辐射方式配线,导线应采用铜线,每套住宅进户线截面不应小于,10,平方毫米。在同一根管或线槽内有几个回路时,所有绝缘电线和电缆应具有与最高标称电压回路绝缘相同的绝缘等级。,九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控设计技术措施,4,、应采用,TT,、,TN-C-S,或,TN-S,接地方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设洗浴设备的卫生间应做等电位联结;不同用途和不同电压等级用电设备的接地,除另有规定外,宜采用一个总的公用接地装置,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5,、避雷带、接地干线等防雷接地系统应采用不易锈蚀的材质。,6,、住宅的公共部分应设人工照明,除高层住宅的电梯厅和应急照明外,均应采用节能自熄开关。,7,、公共功能的配电线路,包括总配电箱、电表等,不宜布置在住宅套内,应设在公用部位。,九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控设计技术措施,8,、采用电缆桥架敷设电缆时,桥架设计宜充分考虑电缆的数量,并保证电缆在桥架中有足够的排列与散热空间。,9,、电缆在垂直桥架中的固定方式严禁采用电线绑扎和自由悬挂,应采用金属卡具加橡胶护垫。,10,、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应考虑电气竖井的位置,并应设计有足够的电气安装空间及操作维修空间。,11,、桥架设计宜采用梯型桥架,以便电缆固定、散热及防火封堵。,十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防控设计技术措施,1,、当采用烟道排烟时,烟道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排烟效果,烟道的内表面应光滑。烟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风道截面尺寸设计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经计算后选择合适的截面大小;,2,)砖砌风道尺寸过小,除采用边砌边抹灰的方法外,或采用成品排烟风道;,3,)当楼层较高时,宜采用机械排烟。当自然排烟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机械排烟。选择风机时应进行必要的计算。,2,、无外窗的卫生间通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规范要求设置排气通道,楼层较高时在屋顶设置机械排风机;,2,)末端排风装置设置防回流措施。,十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防控设计技术措施,3,、高层住宅无外窗的前室部位正压送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按照规范要求选择合适的风机;,2,)砖砌风道应保证砌筑密实,抹灰光滑,无漏风现象;,3,)电梯前室、合用前室、楼梯前室应保证有良好的密闭性。,4,、建筑通风工程所选用的材料、成品、半成品、配件、设备应具备中文质量合格证明文件。,5,、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宜采用圆形或长、短边之比不大于,4,的矩形截面,其最大长、短边之比不应超过,10,。风管接口的配置,不得缩小其有效截面。,十一 建筑防护的设计技术措施,1,、防护栏杆设计一般要求,1,)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小于,1.05m,, 临空高度在,24m,及以上时, 栏杆高度不小于,1.10m,。栏杆高度应从楼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如底部有宽度不小于,0.22m,, 且高度不大于,0.45m,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计算。屋面女儿墙或栏杆高度应自屋面面层或可踏面起计算;,2,)无室外阳台的外窗窗台距楼面、地面的净高低于,0.90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护栏杆高度应不小于,0.90m,,当窗台高度不大于,0.45m,时, 从窗台面起计算,当窗台高度大于,0.45m,时,从楼地面面层起计算。低窗台、凸窗下部有能上人站立的宽高台面时,贴窗护栏或固定窗的防护高度应从窗台面起计算;,十一 建筑防护的设计技术措施,3,)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应不小于,0.90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0.50m,时,其高度应不小于,1.05m,;,4,)安装在易于受到人体或物体碰撞部位的建筑玻璃,如落地窗、玻璃隔断等,应采取保护措施。对碰撞后可能发生高处人体或玻璃坠落情况的,应采用可靠的护栏;,5,)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栏杆设计应防止儿童攀登;室内楼梯栏杆当楼梯井净宽大于,0.20m,时,也应设计防止儿童穿越。栏杆设计还应采取防“攀滑”措施,栏杆的垂直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0.11m,;,十一 建筑防护的设计技术措施,6,)栏杆设计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栏杆的杆件、扶手之间,栏杆的竖向杆件根部,扶手两端与墙、柱、梁等结构连接应采用可靠的连接形式;,7,)砌体栏杆压顶应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并与主体结构和小立柱可靠连接。压顶高度不应小于,120mm,,宽度不宜小于砌体厚度,压顶纵向钢筋不宜小于,410,。,十一 建筑防护的设计技术措施,2,、公共出入口位于阳台、外廊及开敞楼梯平台的下部时,应采取设置雨罩等防止物体坠落伤人的安全措施。阳台栏杆放置花盆处应采取防坠落措施。,3,、住宅的下列部位使用玻璃时,应采用安全玻璃,设计文件中应标明安全玻璃的品种和规格。,1,)七层及七层以上建筑物外开窗;,2,)面积大于,1.5,的窗玻璃和玻璃底边离最终装修面小于,0.5m,的落地窗;,3,)玻璃幕墙;,4,)天窗、采光顶、吊顶、雨棚;,5,)室内隔断、浴室围护和屏风;,6,)楼梯、阳台、平台、走廊的栏杆和内天井栏杆;,7,)用于承受行人行走的地面板;,8,)易受撞击、冲击而造成人体伤害的其它部位。,十一 建筑防护的设计技术措施,4,、预制埋件或后置埋件的规格型号、制作和安装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受力杆件的预埋件钢板厚度不应小于,4mm,,宽度不应小于,80mm,,锚筋直径不小于,6mm,,每块预埋件不宜少于,4,根锚筋,埋入混凝土的锚筋长度不小于,100mm,,锚筋端部为,180,弯沟。当预埋件安放在砌体上时,应制作成边长不小于,100mm,的混凝土预制块,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将埋件浇筑在混凝土预制块上,随墙体砌块一同砌筑,不得留洞后塞。,2,)主要受力杆件的后置埋件钢板厚度不小于,4mm,,宽度不宜小于,60mm,;立柱埋件不应少于两颗螺栓,并前后布置,其两颗螺栓的连线应垂直相邻立柱间的连线,膨胀螺栓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后置埋件应直接安装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上,已装饰部位应先清除装饰装修材料(含混凝土和水泥砂浆找平层)后才能安装后置埋件。,3,)碳素钢和铸铁等栏杆应进行防腐处理,除锈后应涂刷(喷涂)两度防锈漆和两度及以上的面漆。,十二 新抗震规范关于砌体结构房屋、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1,、明确补充规则性的要求,包括:减少最大横墙间距(减少,24m,),局部尺寸放松时不小于规定的,80%,,纵向墙体开洞面积控制,以及不应布置转角窗等。,2,、对普通砖和多孔砖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进一步调整(,6,度区最多允许建,7,层)。,3,、明确房屋底部向约束砌体过渡的措施:,6,、,7,度时底部,1/3,楼层采用配筋砌体,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4,、增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设置要求: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楼梯间至少,8,个构造柱,使之成为抗震安全岛);,7,层时内纵墙与横墙交接处。,十二 新抗震规范关于砌体结构房屋、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5,、楼梯间顶层采用配筋砌体,,7,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6,、特别提高对底部框架结构的要求:底层的砌体抗震墙仅用于,6,度设防(砌体抗震墙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及框架梁柱,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拆除);严格控制底部框,-,墙和上部砌体结构的侧移刚度比(计及构造柱的影响);上部砌体抗震墙与框架梁对齐;过渡层墙体需形成约束砌体的要求(过渡层墙体在窗台标高设置通长水平钢筋混凝土带);过渡层楼板采用,120,厚现浇板,洞口要加强;底部的框架柱加强(接近框支柱要求);构造柱按同高度砌体房屋适当加强。,7,、不再保留内框架砌体结构。,十三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材料,十三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2,、框架柱截面尺寸,十三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3,、箍筋基本要求,十三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4,、柱箍筋加密区,十三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5,、梁箍筋加密区,十三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6,、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构件中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指最外层钢筋(箍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红色字体为原规范,C25,以上混凝土的要求。,环境类别,板、墙、壳,梁、柱、杆,一,15,(,20,),20,(,25,、,30,),二,a,20,(,25,),25,(,30,),二,b,25,(,30,),35,(,40,),十三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7,、楼梯震害情况,十三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8,、框架结构的震害情况,十三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8,、框架结构的震害情况,十三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9,、常见问题,瘦身钢筋,冷加工钢筋,延性低,不符合抗震要求,不能用在框架梁、柱中。,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桩、剪力墙、框架;,商混问题?添加剂问题?施工质量、养护问题?,施工单位质量意思不强,监理、质量监督监管不到位,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发现问题。,安全隐患,!,用户投诉,!,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