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第六章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4571979 上传时间:2024-10-0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概论第六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翻译概论第六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翻译概论第六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6.3,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在上文中,我们就社会,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作了探讨。,这些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但总的来说,我们归之于,外部,因素。,在影响翻译的所有因素中,最活活跃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翻译的,主体,因素。,6.3.1,翻译动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德国两位翻译理论学家,弗美尔,和,赖斯,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他们提出的,目的论,,强调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目的论认为,一项具体翻译任务的目的决定了翻译一个文本需要直译还是意译,决定了具体的翻译策略。在强调译者的目标在翻译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提出了另一个原则,连贯原则。,目的论所强调的,连贯原则,,即语篇内部的连贯,就是指译作所体现的意愿与目标读者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意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具备这样条件的翻译,就可以被视作成功的翻译。,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选择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梁启超,的翻译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变法通义,中,梁启超详论翻译,把译书提高到“强国第一义”的地位。他明确指出,:”,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列;三曰,养能译之才。”他把“择,当译之本,”列为三义之首义,可以说是抓住了译事之根本。,选择什么样的书来翻译,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便是翻译的,目的,。,梁启超把翻译当做强国之道,目的在于推行维新变法。在他的倡导之下,一批批外国社会科学著作先后被介绍到中国。推行维新变法,改造旧中国的明确目的是其“择当译之本”的出发点。,梁启超虽大力倡导翻译社科著作,维新救国并没有因此实现,于是他转而对,小说,的作用抱有幻想,希望借助小说“支配人道”的不可思议之力,来达到改良社会与政治,实现社会革命的目的。,在梁启超看来,中国传统小说,一无可取,,“地位低微,著者多为市井俗夫,内容方面只知诲盗诲淫,更是吾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相对而言,西洋小说却是文学的,正宗,,著者皆为硕儒道人,写的都是政治议论,与政体民志息息相关,对国家政界极有裨益。,翻译活动中,翻译,动机和目的,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选择。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译者对于,社会现实需求,有着不同的认识,出于不同的动机,对作品的选择就不同。,在历史动荡或社会大变革时期,翻译家往往出于,政治的动机,,把翻译当做实现其政治理想或抱负的手段。因此,他们在选择作品时,特别注重其,思想性,。如,梁启超,胡适,鲁迅,等人的选择,都证明了这一点。,在社会环境稳定的时期,翻译家则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作品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艺术性,。,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和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两部巨著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便是一个充分的例子。,萧乾,和,文洁,夫妇认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对,20,世纪小说创作曾去过并仍在起着巨大作用。他们不顾年事已高,也不怕翻译中可能遇见的重重困难而选择翻译这部巨著,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部作品有多方面的价值,“对我国小说的创作有,可借鉴的地方,”,但有必要指出一点,就译者个人的翻译动机而言,他想达到的翻译目的及对作品的选择,有可能与翻译的其他因素,如,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发生,冲突,,其结果可能会造成“,语内连贯,”的缺失,从而影响译本的传播与接受。,日本文学史上有这样的一个例子:,1939,年,日本大举侵华,而在其后方,大批从军者的家庭正在遭受死亡的威胁。此时,译者和出版社洞察了国民的心态,适时翻译出版了以,死亡,为题的法国作家,布尔热,的小说,这部经过,大量改写,的译作竟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成了,畅销小说,。,然而后来,又有译者本着,还原原著本来面目,的目的,重新翻译了这部小说,结果因为日本民众接受这一题材的社会历史环境早已发生了改变,这部更加忠实的译作,问津者却,寥寥无几,了。,可以说译者对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体察以及由此产生的翻译动机,对整个翻译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作能否获得广泛的传播。,然而,在当今社会,一些消极的因素影响着翻译界,像在战争年代或者社会大变革年代的那种以翻译,求知救国,的强大动机如今已经少有张扬,而“,追名逐利,”的翻译动机却在严重地败坏着翻译界的风气,其严重地后果便是翻译质量的下降,甚至出现明目张胆的,抄袭,与,剽窃,行为。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予以充分关注。,6.3.2,翻译观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所谓,翻译观念,,即是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它直接体现了译者对翻译活动的,理解,,也制约着译者的,价值取向,及翻译,方法,。,作为一个译者,如何理解翻译活动,对翻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他对翻译的理解与认识,不是,静止不变的,会因时代或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一个人的翻译观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老先生的名片上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西厢记,、,红与黑,、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泰斗级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许渊冲说过: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提出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他正是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并且在,其,著作中,对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成语,中西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翻译,优化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face,.,春蚕到死丝方尽,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spring silkworm died after is ended fibre production.,the silkworm cease not to spin her thread before she is dead.,6.4,翻译关系与翻译能力,语言关系,:是指甲语言与乙语言或其他语言之间所构成的关系。在以往的语言研究中,常见的谱系关系,语系关系和语系直说,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之间的关系的,模式研究,,是将语言之间的关系比作和家族关系相似的谱系关系的一种确定模式。,哈特曼,与,斯托克,合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在语系模式中,一个“语群”即一组彼此有关系的语言,叫做“,语系,”。,这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德国语言学家,施莱赫尔,的谱系树。即将一个语群的语言间的关系比作树枝。,联系:在具体的翻译活动特别是在语际翻译中,涉及的两种语言即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必然存在亲与疏,远与近的关系。,区别:不同的的语言对现实的构建和对人类经验的,切分,所反映出的不同语言结构关系。,翻译能力:,一是指具体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之间所构成的关系给翻译提供的,可能性,。,二是指译者在语言关系所提供的可能的翻译空间内,凭借自己对所涉及的两门语言的驾驭能力,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所具备的一种,才能,。,6.4.1,语言翻译能力对翻译活动的制约,从,理论上,将,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即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也都具有,同等,的,翻译,能力。,奈达,曾经指出,翻译中有些基本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原语和译语抱有错误的观点。,为了修正传统的观点,他提出了几条重要的原则:一是语言各有所长。二是各种语言具有同等的表达力。三是翻译必须尊重语言各自的特征。,但“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也都具有同等的翻译能力”这一观点,可能会遭遇来自两个方面的质疑,首先是来自,实践方面,。在,14-17,世纪,法国翻译家,尼克拉,.,奥莱斯姆,就认为法语不如拉丁语完善,丰富,因此在翻译拉丁语时就存在局限。,对这一派观点予以彻底批判的,是,16,世纪的翻译家,杜贝莱,。他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的智性,而语言的差异则产生于人的“随意性”。,两者的共同点:都承认,与希腊语和拉丁语相比,,14,或者,16,世纪的法语都存在,不足,。,这种不足,即,奈达,所说的“缺陷”,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是通过翻译,即两者不同语言的特殊接触与碰撞中揭示出来的。,承认其存在,并不意味着放弃翻译的努力。相反地,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客观的差异,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并采取积极的手段去弥补译语的不足与缺陷。,马丁路德,翻译希伯来语,圣经,的过程中,以“土生土长”的地方性语言为出发点,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提炼,使其成为规范语言。,用大众的德语翻译,圣经,,不仅使其成为德国宗教改革的基石,更是扫清了中世纪德意志语言的积秽,成为其后几百年书面德语的典范。,第二个方面,来自新洪堡学派的理论观点。在新洪堡学派看来,语言结构与宇宙的结构及人类思维的普遍结构,不是,一种直接对等的关系。,从新洪堡学派代表人物,,特里尔,叶姆斯列夫,和,沃尔夫,等的观点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不同语言对现实的切分有差异,因此的那个我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述同一现实是,结果是我们表达的实际上不是一个完全同一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看来,从一门语言到另一门语言的翻译,在理论上就,不可能,。,二是,:,不同的语言往往以不同的语言结构表述同一自然现实,同时不同的语言也往往以不同的结构来切分人类的客观经验。问题在于,表述同一自然现实和切分人类的客观经验的不同语言结构,是否能够对译,?,新洪堡学派的语言哲学观对于翻译理论,看似是,摧毁了,翻译的可能性。但同时,却在一定意义上又给翻译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们可以进一步关注不同语言的结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不同语言的传情达意规律的深刻差异,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去发现考察与语言本质密切相关的翻译障碍以及世界映像与文明差异给翻译造成的种种困难。,6.4.2,寻找克服语言障碍的途径,正是基于对各语言不同翻译能力的深刻认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人开始特别关注,不同语言之间,呈现的各种关系,并通过对比的方法揭示它们之间深刻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从而为翻译者认识与克服这些障碍提供方便。,语言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历史的长短,谱系的亲疏,文字的形式和语言的结构等等,给翻译提供的可能性是有区别的,而各种语言表述,现实切分,人类经验的结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也是多方面的。,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许多翻译家充分意识到了语言之间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翻译中特别注意不同语言的结构特点和差异,有针对地去克服障碍。,翻译家,傅雷,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不同,思想方式,实质上与语言表达方式密切相关,加之中国白话文历史又浅,句法词汇也存在缺陷,他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原则,并且强调译者的素质。,许多翻译家的通常做法,则是从具体的语言结构与特点出发,通过对比揭示差异,并有针对性地探求,具体的转换手段,。,第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