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从大数据看心理健康,健康不容小觑,心灵难承重负。呵护美好生活,照亮未来之路。,2019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聚焦“心理健康”,从学术视角研究和分析20172018年我国国民及各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少数人群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教育孩子、人际交往哪些心理服务最被需要?哪些职业人群的心理状态,值得关注?如何判断是否产生心理问题?,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4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严重”,74%的受访者认为“获得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国民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这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绝大部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不少人群存在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数据呈现的增长趋势也需要格外关注。,蓝皮书指出,心理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素养影响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我国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依群体而异。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需求极大,超七成民众认为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针对具体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显示:,国民需求率最高的是“自我调节”知识,有53.0%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后面依次是“教育孩子”(46.3%)、“人际交往”(44.3%)、“心理疾病防治”(34.1%)、“职业指导”(33.9%)和“婚姻”(28.9%)。,受到情绪和压力的困扰,心理健康正在影响着3000多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不时出现的心理疾病患者行凶事件,也能看到精神障碍带来社会认知功能缺失,大幅提高着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概率。,心理健康无疑是健康的重要组成。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心理健康的“堤坝”一旦失守,对个人成长、对国家社会都不是一件好事。,意志消沉、终日长吁短叹的“恶劣心境”,紧张和焦虑情绪带来的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这些恶性循环极大影响着身心健康,心结打不开、包袱卸不下,也会成为人生旅途的“暗礁”。,认知的困难,即便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度已经提高较多,但现实中有的羞于谈自己的精神或者心理问题,有的对精神疾病危害一知半解,有的还固守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这些助长了讳疾忌医的态度。,1,危害不容小觑,现实不容乐观,,呵护公众的心理健康,也存在着诸多困难。,现实的困难,早在2012年我国就以立法形式对发展精神卫生事业提出了要求,心理健康也写入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前来看心理健康服务依然面临着供给不充足、不平衡的短板,一些顶级医院的心理健康门诊一号难求,而绝大多数则“门庭冷落”,这种局面让一些人的心理问题难以及时疏导和治疗。,2,这些职业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心病需要心药医。对症下药的古老名言,告诫我们呵护心理健康还必须抓住不同人群、开出解忧药方。,此次蓝皮书针对公务员、教师、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农民工等不同群体的心理状况,有着清晰的刻画。比方说公务员,全面深化改革和脱贫攻坚等任务繁重,加班加点、连续作战是家常便饭,35.2%公务员处于中高等焦虑状态。再比如医生,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害怕出错的焦虑心态,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应该说没有哪一个职业是轻松的,环境不同,解决办法也需要因行业制宜。但无论如何,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人文关怀、更科学的激励机制,或许是呵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快速迭代的信息网络社会,被风险和压力重重包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也仿佛按下了“快进键”。这个过程中,身心压力在所难免,一旦调试不当,往往容易陷入心理问题漩涡。,从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快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尽快补齐供给短板,应该是破解现实难题的重要思路。近年来,一些高校设立“朋辈小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把脉问诊,青岛等地通过技术创新、服务购买等提高专业化水准,不少医院也主动创新让心理健康服务活起来、更加接地气,从学校、社区、企业到医院形成合力,成为努力方向。,0-4,,没有忧郁症;,5-10,,偶尔有忧郁情绪;,11-20,,有轻度忧郁症;,21-30,,有中度忧郁症;,31-45,,有严重忧郁症并需要立即治疗。,【提示】,仅供自评测试,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有必要请及时咨询医生,评分标准,心理健康蓝皮书编撰团队呼吁全社会充分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呼吁媒体加强报道,凝聚更多力量支持我国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为提升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养发挥更大作用。,Thanks.,健康不容小觑,心灵难承重负。呵护美好生活,照亮未来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