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版讲座课件

上传人:1ta3****9ta1 文档编号:244093474 上传时间:2024-10-02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版讲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版讲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版讲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Company Logo,LOGO,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Company Logo,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Company Logo,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Company Logo,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Company Logo,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Company Logo,LOGO,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Company Logo,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Company Logo,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JGJ79-20,1,2,简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Company Logo,目录,一、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9的基本内容及有关规定与要求,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换填垫层,5,预压地基,6,压实、夯实、挤密地基,7,复合地基,8,注浆加固,9,微型柱加固,10 检验与检测,Company Logo,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1、,增加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的规定;,2、,增加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使用的地基处理工程验收检验的综合安全系数的检验要求;,3、,增加地基处理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场地环境类别符合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的要求;,4、,增加处理后的地基整体稳定分析方法;,Company Logo,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5、,增加加筋垫层下卧层验算设计方法的说明;,6、,增加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处理的设计、施工要求;,7、,增加高夯击的设计参数;,8、,增加复合地基承载力考虑基础深度修正的有粘结强度增强体桩身强度验算方法;,Company Logo,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9、,增加建筑工程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的施工设备能力的要求;,10、,增加多桩形复合地基设计施工要求;,11、,增加注浆加固内容;,12、,增加微型桩加固内容;,13、,增加检验与监测内容;,Company Logo,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14、,增加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载荷试验要点;,15、,增加处理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要点;,16、,调整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表达式;,17、增加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经验系数;,18、调整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要点。,3.0.5,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地基处理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 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2 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3 对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3.0.6,复合地基设计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应同时满足轴心荷载作用和偏心荷载作用的要求。,3 基本规定,3.0.9,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使用的地基处理工程验收检验时,处理地基的综合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0。,3.0.10,地基处理所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场地环境类别符合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的要求。,3.0.7,处理后的地基整体稳定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法,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30。散体加固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加固体材料的密实度通过实验确定;胶结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桩体断裂后滑动面材料的摩擦性能确定。,3 基本规定,4 换填垫层,4.2 设计,4.2.1,各种垫层材料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7,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所选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品种与性能及填料,应根据工程特性和地基土条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的要求,通过设计计算并进行现场试验后确定。作为加筋的土工合成材料应采用抗拉强度较高、耐久性好、抗腐蚀的土工带、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垫或土工织物等土工合成材料。垫层填料宜用碎石、角砾、砾砂、粗砂、中砂等材料,且不宜含有氯化钙、碳酸钙、硫化物等化学物质。当工程要求垫层具有排水功能时,垫层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在软土地基上使用加筋垫层时,应保证建筑稳定并满足允许变形的要求。,4 换填垫层,4.2 设计,4.2.9,加筋垫层的加筋体应设置在垫层的合适部位。对土工筋带加筋,一层加筋时,可设置在垫层的中部;多层加筋时,首层筋材距垫层顶面的距离宜取(0.30.5)倍的垫层厚度,且不应小于200mm;加筋线密度宜为0.150.35,无经验时,单层加筋取大值,多层加筋取小值。垫层的边缘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保证筋材作用的发挥。,5 预压地基,5.2 设计,5.2.27,当设计地基预压荷载大于80kpa,仅进行真空预压处理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在真空预压抽真空的同时再施加定量的堆载,进行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处理。,5.2.28,堆载体的坡肩线宜与真空预压边线一致。,5.2.29,对于一般软黏土,当膜下真空度稳定地达到650mmHg后,抽真空10天左右可进行上部堆载施工,即边抽真空,边施加堆载。对于高含水量的淤泥类土,当膜下真空度稳定地达到650mmHg后,一般抽真空20d30d后可进行堆载施工。,5 预压地基,5.2 设计,5.2.30,当堆载较大时,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应提出堆载分级施加要求,分级数应根据地基土稳定计算确定。分级加载时,应待前期预压荷载下地基土的强度增长满足下一级荷载下地基土的稳定性要求时方可施加堆载,5.2.31,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地基固结度和强度增长的计算可按5.2.7条、5.2.8条、5.2.11条计算。,5.2.32,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以真空预压为主时,最终竖向变形可按第5.2.12条计算,其中应按当地经验确定,如无经验时,可取1.01.3。,6 压实、夯实、挤密地基,6.2 夯实地基,6.2.3,强夯处理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2,夯点的夯实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实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实量宜符合表6.2.3-2的要求, 当单击时,应通过实验确定;,表 6.2.3-2 强夯法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6 压实、夯实、挤密地基,6.2 夯实地基,2)夯实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不应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3,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4)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7 复合地基,7.1 一般规定,7.1.1,复合地基设计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定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7.1.2,对散体材料复合地基增强体应进行密实度检验;对有黏结强度复合地基增强体应进行强度及桩身完整性检验。,7.1.3,复合地基承载力的验收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对有黏结强度的复合地基增强体尚应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7.1.4,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的桩位施工偏差对基础的边桩沿轴线方向不得大于1/4桩径,条形基础的边桩沿垂直轴线方向不得大于1/6桩径,其他情况桩位施工偏差不得大于1/2桩径;桩身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7 复合地基,7.1 一般规定,7.1.5,复合地基承载力应通过复合地基静载荷实验或采用增强体静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式估算承载力:,1,对散体材料增强体复合地基:,式中: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或按地区经验确定;,n -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应按试验确定或按地区经验确定;,m -复合地基置换率;,7 复合地基,7.1 一般规定,式中: -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试验或地区经验取值,无经验时可取0.7,0.9,;,m -面积置换率;,-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桩的截面积;,-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或按地区经验确定;,-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除灵敏度较高的土外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对有黏结强度增强体复合地基:,7 复合地基,7.1 一般规定,7.1.6,增强体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式(7.1.6)估算:,式中: -桩的周长(m);,-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应按地区经验确定;,-桩周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或地区经验确定;,-桩端端阻力特征值(kpa),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有关规定确定,对水泥土桩,可取桩端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7 复合地基,7.1 一般规定,7.1.7,有黏结强度复合地基增强体桩身强度应满足式(7.1.7-1)的要求,当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进行基础埋深的深度修正时增强体桩身强度还应满足式(7.1.7-2)的要求:,式中: -桩体试块(边长150mm)标准养护28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对水泥土应满足7.3.3条的规定;,-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d -埋置深度(m);,-复合地基桩荷载分担比,可按试验确定或按(7.1.5-2)式计算确定;,-一根桩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 )。,7 复合地基,7.1 一般规定,7.1.8,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必须大于复合地基土层的深度,在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软弱土层时,应继续计算。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Mpa)。,-天然地基的压缩模量(Mpa)。,7 复合地基,7.1 一般规定,7.1.9,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经验系数 应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统计确定,无经验资料时可采用表7.1.9的数值。,表7.1.9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经验系数,注: 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7 复合地基,7.7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7.7.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自重固结完成的素填土地基。对淤泥和淤泥质土应按地区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混凝土灌注桩、预制桩复合地基可参照本节内容适用。,7.7.2,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应选择承载力和压缩模量相对较高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2,桩径:长螺旋钻中心压灌、干成孔和振动沉管成桩取350mm,600mm;泥浆护壁钻孔灌注素混凝土成桩宜取600mm,800mm;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宜取300mm,600mm;,3,桩距应根据基础形式、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土性、施工工艺确定:,1)箱基、筏基和独立基础,桩距宜取(35)倍桩径;,2)墙下条基单排布桩宜取(36)倍桩径;,3)桩长范围内有饱和粉土、粉细砂、淤泥、淤泥质土层,采用长螺旋钻中心压灌成桩施工中可能发生窜孔时宜采用大桩径。,4)桩顶和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厚度宜取(0.40.6)倍桩径。褥垫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和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5)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7.1.5条规定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式(7.1.5-2)估算;按(7.1.6)式估算单桩承载力时,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 可取1.O;桩身强度应满足第7.1.7条的规定;,7 复合地基,7.7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6,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只可在基础范围内布桩,应根据建筑物荷载分布、基础形式、地基土形状,合理确定布桩参数:,1)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核心简部位布桩,宜减小桩距、增加桩长或加大桩径;,2)对设有沉降缝或抗震缝的建筑物,宜在沉降缝或抗震缝部位,采用减小桩距、增加桩长或加大桩径布桩,以防止建筑物发生较大相向变形;,3)对相邻柱荷载水平相差较大的独立基础,应按变形控制进行复合地基设计;,4)筏板厚度与跨距之比小于1/6的筏板基础、梁的高跨比大于1/6以及板的厚跨比(筏板厚度与梁的中心距之比)小于1/6的梁板式基础,均不宜采用均匀布桩,应主要在柱(平板式筏基)和梁(梁板式筏基)每边外扩2.5倍板厚的面积范围布桩;,7 复合地基,7.7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5)荷载水平不高的墙下条形基础,可采用墙下单排布桩;,7,地基处理后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第7.1.8条、7.1.9条的规定。,7 复合地基,7.7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7.7.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7,桩位偏差:对满堂基础,不应大于0.4倍桩径;对条形基础,不应大于0.25倍桩径;对单排布桩桩位偏差不应大于60mm;,8,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成桩和锤击、静压预制桩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94的有关规定执行。对预应力管桩桩顶可设置桩帽或采用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灌芯。,7 复合地基,7.7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7.7.4,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质量检验主要应检查施工记录、混合料塌落度、桩数、桩位偏差、褥垫层厚度、夯填度和桩体试块抗压强度等;,2,竣工验收时,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3,承载力检验宜在施工结束28d后进行,其桩身强度应满足试验荷载条件;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且每个单体工程的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点;,4,应抽取不少于总桩数的10%的桩进行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桩身完整性。,7 复合地基,7.9 多桩型复合地基,7.9.1,多桩型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不同深度具有持力层的正常固结土,或浅层存在欠固结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以及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较高的地基处理。,7.9.2,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1,桩型及施工工艺的确定应考虑土层情况、承载力与变形控制要求、经济性、环境要求等综合因素;,2,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贡献较大或用于控制复合土层变形的长桩,应选择相对较好的持力层并应穿过软弱下卧层;对处理欠固结土的增强体,其长度应穿越欠固结土层;对消除湿陷性土的增强体,其长度宜穿过湿陷性土层;对处理液化土的增强体,其长度宜穿过液化土层;,3,如浅部存有较好持力层的正常固结土,可采用刚性长桩与刚性短桩、刚性长桩与柔性短桩的组合方案;,4,对浅部存在软土或欠固结土,宜先采用预压、压实、夯实、挤密方法或柔性桩复合地基等处理浅层地基,而后采用刚性或柔性长桩进行处理的方案;,5,对湿陷性黄土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的规定,选择压实、夯实或土桩、灰土桩等处理湿陷性,再采用刚性长桩进行处理的方案;,6,对可液化地基,可采用碎石桩等方法处理液化土层,再采用有黏结强度桩进行处理的方案;,7,对膨胀土地基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方案时,宜采用灰土桩等处理其膨胀性,长桩宜穿越膨胀土层到达大气影响急剧层以下稳定土层,且不应采用桩身透水性较强的桩。,7 复合地基,7.9 多桩型复合地基,7 复合地基,7.9 多桩型复合地基,7.9.3,多桩型复合地基单桩承载力应由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可按第7.1.6条规定估算;对施工扰动敏感的土层,应考虑后施工桩对已施工桩的单桩承载力的折减。,7.9.4,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布桩宜采用正方形或三角形间隔布置,刚性桩可仅在基础范围内布置,其他增强体桩位布置应满足液化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对不同性质土处理范围的要求。,7.9.5,多桩型复合地基垫层设置,对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宜选择砂石垫层,垫层厚度宜取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贡献较大增强体直径的1/2;对刚性桩与其他材料增强体组合的复合地基,宜取刚性桩直径的1/2;对未要求全部消除湿陷性的黄土或膨胀土地基,宜采用灰土垫层,其厚度宜为300mm。,7 复合地基,7.9 多桩型复合地基,7.9.6,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采用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采用以下方式估算:,1,由具有黏结强度的A桩、B桩组合形成的多桩型复合地基(含长短桩复合地基、等长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式中: -分别为A桩、B桩的面积置换率。,-分别为A桩、B桩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应由单桩复合地基试验按等变形准则或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有地区经验时也可按地区经验确定。,-分别为A桩、B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7 复合地基,7.9 多桩型复合地基,式中: -分别为A桩、B桩的截面面积(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无经验时可取0.91.0;,-处理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1,由具有黏结强度的A桩与散体材料B桩组合形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式中: -仅由B桩加固处理形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n -仅由B桩加固处理形成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仅由B桩加固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7 复合地基,7.9 多桩型复合地基,7.9.9,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必须大于复合土层的厚度,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中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有关规定。,7.9.11,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竣工验收时,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 验,检验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2,多桩复合地基荷载板静载荷试验的数量对每一单体工程不得少于三点;,3,增强体施工质量检验对每一桩型的检验数量不应少于其桩数的2%,对具有黏结强度的增强体 的完整性检验数量不应少于其桩数的10%。,8 注浆加固,8.1 一般规定,8.1.1,注浆加固适用于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根据加固目的可分别选用水泥浆液、硅化浆液、碱液等固化剂。,8.1.2,注浆加固设计前应进行室内浆液配比试验和现场注浆试验,确定设计参数,检验施工方法和设备。有地区经验时可参考类似工程经验确定设计参数。,8.1.3,注浆加固应保证加固地基在平面和深度连成一体,满足土体渗透性、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的设计要求。,8.1.4,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较高时,注浆加固法宜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联合使用。,8.1.5,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以及地下工程施工超前预加固采用注浆加固时,可按本节规定进行。,8 注浆加固,8.2 设计,8.2.1,水泥为主剂的浆液注浆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软弱地基土处理,可选用以水泥为主剂的浆液,也可选用水泥和水玻璃的双液型混合浆液,在有地下水流动的情况下,不应采用单液水泥浆液;,2,注浆孔间距宜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宜取1.0m,2.0m。,4,注浆量和注浆有效范围应通过现场注浆试验确定,在黏性土地基中,注浆注入率宜为15%,20%;注浆点上的覆盖土厚度应大于2m;,5,对劈裂注浆的注浆压力,在砂土中,宜选用0.2Mpa,0.5Mpa;在黏性土中,宜选用0.2Mpa,0.3Mpa。对压密注浆,当采用水泥砂浆浆液时,塌落度宜为25mm,75mm,注浆压力为1.0Mpa,7.0Mpa。当塌落度较小时,注浆压力可取上限值。当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时,注浆压力不应大于1.0Mpa;,8 注浆加固,8.2 设计,8.2.2,硅化浆液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砂土、黏性土宜采用压力双液硅化注浆;渗透系数k为(0.1,0.2)m/d的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可采用无压或压力单液硅化注浆;自重湿陷性黄土宜采用无压单液硅化注浆;,2 防渗注浆加固用的水玻璃模数不宜小于2.2。用于地基加固的水玻璃模数宜为2.5,2.3;不溶于水的杂质含量不应超过2%;,5 注浆孔的各派间距可取加固半径的1.5倍;注浆孔的间距可取加固半径的(1.5,1.7)倍;注浆孔超出基础底面宽度不得少于0.5m;分层注浆时,加固层的厚度可按注浆管带孔部分的长度上下各0.25倍加固半径计算;,8 注浆加固,8.2 设计,8,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灌注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灌注孔的间距:压力灌注宜为0.8m,1.2m;溶液自渗宜为0.4m,0.6m;,2)加固拟建的设备基础和建(构)筑物的地基,应在基础底面下按等边三角形满堂布置,超出基础底面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得小于1m;,3)加固既有建(构)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应沿基础侧向布置,每侧不宜少于2排;,4)当基础底面宽度大于3m时,除应在基础每侧布置2排灌注孔外,必要时,可在基础两侧布置斜向基础底面中心以下的灌注孔,以加固基础底面下的土层。,8 注浆加固,8.2 设计,8.2.3,碱液注浆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碱液注浆加固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0.10,2.0)m/d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时应通过实验确定其适应性;,3 碱液加固地基的深度应根据场地的湿陷性类型、地基湿陷等级和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并结合建筑物类别与湿陷事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加固深度宜为2m,5m;,1)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可为基础宽度的(1.5,2.0)倍;,2)对级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可为地基宽度的(2.0,3.0)倍。,8 注浆加固,8.2 设计,4,碱液加固土层厚度,可按下式估算:,h = L +r,式中:L-灌注孔长度,从注液管底部到灌注孔底部的距离(m);,r-有效加固半径(m)。,6 当采用碱液加固既有建(构)筑物的地基时,灌注孔的平面布置,可沿条形基础两侧或单独基础周边各布置一排。当地基湿陷较严重时,孔距可取0.7m,0.9m,当地基湿陷较轻时,孔距可适当加大至1.2m,2.5m;,9 微型桩加固,9.1 一般规定,9.1.2,微型桩加固后的地基,当桩与承台整体连接时,可按桩基础设计;桩与基础不连接时可按复合地基设计。按桩基设计时,桩顶与基础的连接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按复合地基设计时,应符合本规范第7章复合地基的有关规定,其中褥垫层厚度宜取100mm150mm。,9.1.4,根据环境的腐蚀性、微型桩的类型、荷载类型(受拉或受压)、钢材的品种及设计使用年限,微型桩中钢构件或钢筋的防腐构造应符合耐久性设计的要求。钢构件或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对水泥砂浆保护层不应小于25m、砂浆保护层不应小于35m、混凝土保护层不应小于50m;不满足时可采用增加材料腐蚀厚度的设计方法。,9 微型桩加固,9.2 树根桩法,9.2.1,树根桩法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树根桩法的直径宜为150mm300mm,桩长不宜超过30m,新建建筑工程桩的布置宜采用直桩型,必要时也可采用斜桩网状布置;,2 树根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也可按7.1.6式估算。当采用水泥砂浆二次注浆工艺措施时,桩侧阻力可以乘以1.21.4的系数;,3 桩身材料强度不应小于C25,灌注材料可采用水泥浆、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或其他灌浆料,也可用碎石或细石充填再灌注水泥浆、水泥砂浆;,4 树根桩主筋不应少于三根,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宜通长配置;,9 微型桩加固,9.2 树根桩法,5 对因土体高渗透性和地下空洞(自然或者人工形成的)可能导致的胶凝材料流失,和各种原因形成的桩孔的不稳定,及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桩孔的变形和移位,造成微型桩的失稳和扭曲等问题,应采取土层加固等技术措施。,9 微型桩加固,9.3 预制桩法,9,.3.,1,预制桩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砂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9,.3.,2,预制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应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式估算。,9 微型桩加固,9.4 注浆钢管桩法,9,.4.,1,注浆钢管桩法是在已施工的钢管桩周进行注浆加固地基的方法,适用于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砂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和需要提高钢管桩桩侧阻力的地基加固工程。,9,.4.,2,注浆钢管桩单桩承载力的设计计算,可按现行国家及行业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执行,当采用二次注浆工艺时,桩侧阻力可乘以大于1.3的系数。,10 检验与检测,10.1 检验,10.1.1,地基处理工程的验收检验应在分析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地基基础设计及地基处理设计资料,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等后,根据地基处理的目的,制定检验方案,选择检验方法。当采用一种检验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时,应采用其它检验方法进行验证。,10.1.2,处理地基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评价,处理范围、处理深度的地基均匀性评价,以及复合地基增强体的成桩质量和承载力评价。,10.1.3,检验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可靠性确定,满足处理地基的评价要求。在满足本规范各种处理地基的检验数量,检验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措施。对重要的部位,必要时应增加检验数量。,10.1.4,验收检验的抽检位置应按下列要求综合确定:,1 抽检点宜随机、均匀和有代表性分布;,2 设计认为重要部位;,3 局部岩土特性复杂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部位;,4 设计认为重要部位;,10 检验与检测,10.1 检验,10 检验与检测,10.1 检验,10.1.5,工程验收承载力检验时,静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承裁力特征值的2倍。,10.1.6,换填垫层和压实地基的静载荷试验的压板面积不宜小于1.0 ;强夯地基或者强夯置换地基静裁荷试验的压板面积不宜小于2.O 。,10 检验与检测,10.2 检测,10.2.1,地基处理工程应进行全过程的监测。施工中,应有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监测工作,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并按照规定的施工工艺对工序进行质量评定。,10.2.2,堆载预压工程,在加载过程中应进行竖向变形量、水平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真空预压应进行膜下真空度、地下水位、地面沉降、深层竖向变形、孔隙水压力等监测。真空预压加固区周边有建筑物时,还应进行深层侧向位移和地表边桩位移监测。,10.2.3,强夯施工应进行夯击次数、夯沆置、隆起置、孔隙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强夯置换施工尚应进行置换深度的监测。,10 检验与检测,10.2 检测,10.2.4,对夯实、挤密、旋喷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柱锤冲扩桩、注浆等方法施工可能对周边环境及建筑物产生不良影响时;应对施工过程的振动、孔隙水压力、嗓音,地下管线、建筑物变形进行监测。,10.2.5,大面积填方、填海等地基处理工程,应对地面沉降进行长期监测,直到沉降达到稳定标准;施工过程中还应对土体位移、孔隙水压力等进行监测。,10.2.6,地基处理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有影响时,应进行邻近建(构)筑物竖向及水平位移监测、邻近地下管线监测以及邻近地面沉降监测。,10 检验与检测,10.2 检测,10.2.7,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达到设计规定的稳定标准为止。,比萨斜塔,(Leaning Tower of Pisa),意大利比萨斜塔自1173年9月8日动工,至1178年建至第4层中部,,,高度29m 时,因塔明显倾斜而停工。94年后,1272年复工,经6年时间建完第7层,高48m ,再次停工中断82年。1360年再次复工,至1370年竣工,前后历经近200年。,该塔共8层,高55m ,全塔总荷重145MN,相应的地基平均压力约为50kPa。地基持力层为粉砂,下面为粉土和黏土层。,由于地基的不均匀下沉,塔向南倾斜,南北两端沉降差 1.8m ,塔顶离中心线已达5.27 m ,倾斜5.5度,成为危险建筑,。,Company Logo,苏州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为七级八角形砖塔,塔底直径1366m ,塔身高47.5m,塔重63000 kN。1978年,塔顶位移2.3m,塔的重心偏离基础轴线0.924m。,1978年6月开始对,地基,加固,1983年5月完成,地基沉降趋于稳定。,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Transcona Grain Elevator,),加拿大Transcona谷仓,,,南北长59.44m,东西宽23.47m ,高31.00m。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厚61cm,埋深3.66m 。谷仓1911年动工,1913年秋完成。谷仓自重20000 t,相当于装满谷物后总重的42.5%。1913年9月装谷物,,,至31822,时,发现,谷仓1小时内沉降达30.5cm,并向西倾斜,,,24小时后倾倒,西侧下陷7.32m,东侧抬高1.52m,倾斜27度,。,地基虽破坏,但钢筋混凝土筒仓却安然无恙,后用388个50t千斤顶纠正后继续使用,但位置较原先下降4m 。,事故的原因是:设计时未对谷仓地基承载力进行调查研究,而采用了邻近建筑地基352kPa的承载力,事后1952年的勘察试验与计算表明,,,基础下埋藏有厚达16m的软黏土层,,,该地基的实际承载力为193.8276.6kPa,远小于谷仓地基破坏时329.4kPa的地基压力,地基因超载而发生强度破坏。,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Transcona Grain Elevator,),美国北达科他州的,Fargo,装运谷仓(,10,个筒仓),1955年因地基破坏而倒塌。,加拿大某容量为 2500t 的饲料筒仓,建于黏土地基上。在首次使用时,填料太快,由于地基土层尚未充分固结,地基发生破坏。,墨西哥城某建筑,可清晰地看见其发生的沉降及不均匀沉降。该地基土,层位深厚的,湖相沉积层,天然含水量高达650,液限500,,,塑性指数350,,,孔隙比15,具有极高的,压缩性。,砂土液化造成建筑物严重倾斜或倾倒,砂土液化造成桥梁地基及结构破坏,残积土下滑,大连山体滑坡,地震导致地基液化,渗流破坏,地基整体下沉,高速公路塌陷,地基稳定性破坏,软土地基处理现场监测,真空管网铺设,真空系统第一层土工布铺设,土工布铺设,土工布缝接,真空系统双层密封土工膜的铺设,真空系统土工膜的密封,出膜连接,出膜管与真空泵连接,出膜连接与真空系统安装,试抽真空,夯 锤 起 吊,夯 锤 下,落,挤密桩地基处理现场,静载荷试验(堆载方式),桩基及地基静载荷试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千斤顶及百分表,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