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第五节 冰雪覆盖与气候,气候统计的基本时段(世界气象组织 ):,30,年,气候:,一地多年的大气平均统计状况。,温度、降水、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气候系统:,能够决定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气候系统,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生物圈,首先是概念的不同,天气,:一个地区大气中的风雨雷电、冷热阴晴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短时间的综合状况。,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其次是时间尺度的不同,稳定性的不同,气候与天气的区别与联系,气候系统的组成与属性,组 成,陆地表面,大 气,海 洋,冰雪圈,生物圈,属性,热力属性,动力属性,水分属性,静力属性,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第五节 冰雪覆盖与气候,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太阳辐射是大气、陆地、海洋增温的主要能源,又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所以,太阳辐射也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在地球表面,之所以存在不同的气候类型,首先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造成的,同样,对于同一气候区,气候有季节的交替,也是太阳辐射随时间有变化的缘故。,一、天文辐射的分布,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是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的,又称天文辐射。由天文辐射所决定的地球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它反映了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天文辐射时空分布特点,(,1,)天文辐射能量的分布是完全因纬度而异的,(,2,)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的最大值在,20,25,的纬度带上,由此向两极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地。,(,3,)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4,)天文辐射的南北差异不仅随冬、夏半年而有不同,而且在同一时间内随纬度亦有不同。,(,5,)夏半年与冬半年天文辐射的差值是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加大的。,(,6,)在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在极夜期间,天文辐射为零。,二、天文气候带,1,、赤道带,2,、热 带,3,、副热带,4,、温 带,5,、副寒带,6,、寒 带,7,、极地带,南北纬,10,度之间,南北半球,10-25,度之间,南北半球,25-35,度之间,南北半球,35-55,度之间,南北半球,55-60,度之间,南北半球,60-75,度之间,南北半球,75-90,度之间,结 论,天文气候带基本上反映了世界气候分布的轮廓。但是,由于同一纬度带内地表性质千差万别,地表之上的大气的透明度、云层、云量均不相同,这就导致了地球大气的温度分布并不像天文气候带那样完全与纬度相吻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天文气候带基本上勾画出了世界气候分布的轮廓,。,辐射差额的分布对中国气候分布的影响, R,北方地区 春季秋季,南方地区 秋季春季,T,北方地区 春温秋温,南方地区 秋温春温,年总辐射差额最大的地区为海南岛,最小的地区为川黔地区, R,夏季最大,冬季最小,T,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R,年较差随纬度增加而增大,T,年较差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R,北方地区 春秋季变化快,南方地区 春秋季变化慢,T,北方地区 春秋季升降快,南方地区 春秋季升降慢, R,夏季南北差异小,冬季南北差异大,T,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 R 39N,以南全年各月均为正值,,39N,以北冬季出现负值,T,愈往北方,冬季愈长,温度愈低,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第五节 冰雪覆盖与气候,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不仅决定于当地的太阳辐射和下垫面的性质,还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而接受外界地区特性的影响。这是因为环流可促进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交换,促进不同性质气团发生移动,并通过气团的活动影响气候的形成。从而在不同纬度的不同环流系统影响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一、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一)赤道与极地间的热量输送,由前所述地球约在南北纬,35,间,地,-,气系统的辐射热量有盈余,在高纬则相反。但根据多年观测的温度记录,却未见热带逐年增热,也未见极地逐年变冷,这必然存在着热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传输,这种传输是由大气环流和洋流来进行的。其中,大气环流起了,80%,的作用,洋流的作用为,20%,(最新资料:大气环流,67%,,洋流,33%,)。,1,、平均经圈环流,通过三圈环流实现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交换。,2,、大型涡旋输送,大型涡旋指的是移动性气旋、反气旋、槽和脊等,北半球,D,北半球,G,结 论,由于环流经向输送热量的结果,低纬度降低了,2,13,,中高纬度却升高了,6,23,。据最新资料,赤道实测温度比辐射差额温度降低了,14,,而极地则提高了,25,,因此大气环流和洋流在缓和赤道与极地间南北温差上,确实起了巨大的作用。,3,、海陆间的热量传输,大气环流和洋流对海陆间的热量传输有明显作用。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在中高纬度盛行西风,大陆西岸是迎风海岸,又有暖洋流经过,故环流由海洋向大陆输送的热量甚多,提高了大陆西岸的气温。在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这时大陆上热气团在大陆气流作用下向海洋输送热量。,这种海陆间的热量交换是造成同一纬度带上,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气温有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二、环流与水分循环,三、环流因子对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由于环流因子的作用,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凡是迎风岸,降水多,温度变化和缓;背风岸,降水少。,1,、北半球冬季,大陆东岸,迎风岸,降水 多,气温较高。,20,度以南:,大陆西岸,背风岸,降水少,气温较低。,海,洋,陆,地,海,洋,2060,度之间:,大陆西岸,迎风岸,暖洋流,降水多,气温温和。,大陆东岸,离岸风,风由寒冷大陆吹来,且为冷洋流沿岸,降水少,气温低。,2,、北半球夏季,陆,地,海,洋,海,洋,35,60,35,度以北:,大陆西岸,迎风坡,降水多,气温和缓,大陆东岸,因季风影响,吹向岸风,降水多,气温也高,35,度以南:,大陆西岸,背风坡,降水少,气温高。,大陆东岸,迎风坡,降水多,气温也高。,四、洋流对气候的影响,1,、对气温的影响,调节了高低纬度间的温差;,破坏了气温的温度地带性分布。,2,、对降水和雾的影响,暖洋流沿岸多降水;冷洋流沿岸多雾。,成因,潮流:,潮汐作用引起,风生洋流(风洋流、吹流、漂流):,风吹海面引起,密度流:,密度分布不均引起,补偿流,东亚近海的洋流:,黑潮暖流、亲潮寒流,洋流,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热力特性,27,全球洋流环流系统,五、环流变异与气候,环流因子在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环流形势在某些年份出现异常变化时,就会直接影响某些时期内的天气和气候,出现异常。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就是一个显著的实例。,厄尔尼诺,一词源出于西班牙文,“,El Nino,”,,原意是,“,圣婴,”,。最初用来表示在有的年份圣诞节前后,沿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太平洋海岸出现的一支暖洋流,后来科学上用此词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1,、正常年份:盛行东风,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东低(西比东高出,40,厘米),2,、东风加强时:西太平洋海面抬高,10,厘米,东太平洋下降,5,厘米,东太平洋次层冷水上翻,鱼类饵料增多,鸟类增多,雨量偏少气候干旱。,3,、东风减弱年份:东太平洋海水上翻现象消失,西太平洋海水回流向东,海温上升变为暖流,鱼类、鸟类饥饿而死,干旱气候变多雨气候。,现 象 分 析,海气相互作用和洋流,海气相互作用,沃克(,Walker,)环流,赤道太平洋,西,东,暖,冷,偏东风,偏西风,上升,下沉,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南美西海岸的,厄瓜多尔和秘鲁附近,太平洋沿岸的寒流水温异常升高,并扩展到赤道东太平洋,向西延伸到,日界附近,的现象。,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22,30,A,B,27,30,C,D,22,27,E,F,赤 道,信风,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层,上升流,秘鲁,寒流,水温高,气压低,气流上升,水温低,气压高,气流下沉,赤 道 暖 流,温度距平值大,为正值,温度升高,A,B,温度距平值小甚至为负值温度降低,结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差异减小,,沃克环流减弱,。,温度,距平值,二、厄尔尼诺现象,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转为西风,赤道逆流增强,温暖海水覆盖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面,上升流消失,南美洲西岸寒流被暖流取代,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水温东岸升高,西岸降低,东西温差缩小,沃克环流减弱,厄 尔 尼 诺,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现象。,ENSO,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方涛动的合称。,南方涛动指数(,SOI,),通常用,南太平洋的塔希堤岛和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岛的海平面气压差,来表示南方涛动的振动和位相指数(,SOI,)。,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证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亦有一定的影响。据研究当厄尔尼诺出现时,将促使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并在有的年份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有偏少的趋势。,遥相关分析,三、拉尼娜现象,1,、含义:,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尼诺现象之后。,2,、影响:,(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西部:洪灾 东部:旱灾,拉尼娜,(,La Nia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拉尼娜,(,La Nia ),的形成,赤道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中、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第五节 冰雪覆盖与气候,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下垫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又是低层空气运动的边界面,它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就下垫面差异的规模及其对气候形成的作用来说,海陆间的差别是最基本的,并主要影响气温大气水分和环流。,一、海陆分布与气温,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辐射能的内部转换、热容量的大小以及地,气、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形式都有显著差异。这就使得同纬度、同季节海陆气温的分布状况就不同,从而使地球表面等温线的分布并不像天文辐射那样与纬线平行。,也就是说海陆分布破坏了温度的温度地带性分布,。,海陆的热力差异,使得同纬度内出现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一般说来,在海面上、海岛上和经常吹海风的大陆海岸地带,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在大陆内部、海洋气流影响所不及的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一)对蒸发和空气湿度的影响,海洋为“水汽源”,陆地为“水汽汇”,,海洋的蒸发量比陆地要大的多;其湿度比陆地也要大。,(二)对雾的影响,1,、海上雾日多于陆地;,2,、海上多平流雾,陆地多辐射雾;,3,、陆地雾多出现于冬季,海雾全年均有,又以春雾为多。,(三)对降水的影响,海陆分布对降水量的影响比较复杂,海洋表面空气中水汽含量虽多,但要造成降水还必须有足够的抬升作用,使湿空气上升凝云致雨,所以海洋上不一定处处多雨,如副高控制下的冷洋面上就是海洋上的“干旱”气候区。从降水的成因来讲,可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气旋雨(包括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数种。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这几种降水出现的时间和降水量有显著的差异。,1.,对流雨:形成对流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空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在大陆上夏季午后空气层结最易达到不稳定,在水汽充足和其它条件适宜时,就会产生对流雨。海洋表面在夏季午间水温往往比海面气温低,空气层结很稳定,尤其是冷洋流表面逆温现象很显著,只利于雾的形成,不会产生对流雨,只有在暖洋流表面,在冬季夜间,水温比气温高,当天空有低云时,夜间云的上部空气辐射散热变冷,云下空气有效辐射不强,下层又与暖水面接触,因此下层气温较高,气温直减率大,才有利于对流雨的形成,或者在冬季大陆冷气团移到暖洋流表面,气团下层增暖,也会产生对流雨,但总的来讲,海洋上的对流雨比大陆上为少,出现时间多在冬季夜间和清晨。,2.,地形雨,地形雨只会在大陆上出现,在盛行海洋气流的迎风坡上最易形成。最著名的例子是印度的乞拉朋齐,它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年平均雨量为,11429mm,,是世界上少有的多雨地区。,3.,锋面雨和气旋雨:,海洋上的降水绝大多数是锋面雨和气旋雨,。在副热带高压盛行的洋面上,空气中多下沉气流,空气层结又很稳定,所以年雨量很少,年平均值在,300mm,以下,在海岸的冷洋流地带年雨量甚至在,100mm,以下,是海洋上的,“,干旱,”,气候区。可是,在纬度,40,60,的海洋表面,年降水量却在,1000mm,以上,这是,锋面和温带气旋经常在这里经过,所产生的降水,海面平滑,气旋中的旋转气流不易遭到破坏,水汽又甚充足,在冬季锋面气旋发达,所以海上气旋雨冬季特别丰富,在热带暖洋流表面热带气旋盛行,是海洋上另一多雨地带。,在,温带大陆西岸,气旋活动频繁,,尤其是在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锋面气旋最强,所以,气旋雨也很多,。愈向内陆,海洋气团变性愈甚,空气愈来愈干燥,降水量就逐渐减少,到了大陆中心就形成干旱沙漠气候。,北半球,大陆面积大,特别是亚欧大陆东西延伸范围很广,,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气团影响,,所以,出现大片干旱、半干旱气候,;在南半球由于大陆面积较小,内陆干旱区域也相应地比北半球小。,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由于海陆分布引起气温差异而造成的周期性风系有以一日为周期的海陆风和以一年为周期的季风。,(一)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二)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所谓有显著改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移至少有,120,,,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频率超过,40,,至少在,1,月或,7,月中有,1,个月的盛行风的平均合成风速超过,3m/s,。这种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随着风向的转变,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也跟着发生变化。,1,、概念,2,、季风分类,根据季风成因,分两类:一类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而产生的;另一类则主要是由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就第一类而言,多发生在海陆相接的地方,如亚洲东部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这种季风最典型,称之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第二种季风而言,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行星风带的分布很有规律,其位置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因此,在两个行星风带相接的地方,变会发生显著的风的季节变化。从分布上多见于赤道和热带,所以称之为赤道季风或热带季风。,注意:上述季风是从形成的主要因素来考虑的。,季风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的是由于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变化,其它如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和广大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亦有关系,而这几者又是互相联系着的。在夏季大陆上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气压比海洋上低,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所以气流分布是从海洋流向大陆的,形成夏季风,冬季则相反,因此气流分布是由大陆流向海洋,形成冬季风 。,3,、形成,亚洲区域的季风,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两类。二者的自然界限为喜马拉雅山及其以东与之相连的横断山脉。,1,、东亚季风,成因:,范围:,形成过程:,特点:,天气:,巨大的海陆对比,冬季风强,夏季风弱,冬季寒冷干燥少降水,夏季高温湿润多降水。,2,、南亚季风,成 因,形成过程:,特 点:夏季风强,冬季风弱,天 气:,四、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气候性质,气 温,降 水,其 它,日较差,年较差,最热月,最冷月,春秋温差,性质,降水量,变率,季节分配,湿度,云量,雾日,海洋性,小,小,8,月,2,月,负值,气旋锋面雨,大,小,均匀冬雨稍多,大,多,多,大陆性,大,大,7,月,1,月,正值,对流地形雨,小,大,集中夏季,小,少,少,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第五节 冰雪覆盖与气候,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由于高度、坡度、坡向的不同,影响辐射能的收支,进而影响地温和气温;,二、地形对风的机械作用,迫使气流上升或下降,影响云、雾、降水的分布;,三、高耸庞大的地形,往往是气流运行的障碍,因而一山之隔,气候悬殊。从而形成气候的分界线。,一、地形与气温,(一)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1,、机械阻挡作用:青藏高原阻挡寒潮,使冬季西风气流南北分流绕行高原。,2,、热力作用:青藏高原地面气温与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冬低夏高。,华北暖温带气候,秦岭山脉,华中亚热带气候,南岭山脉,华南热带气候,地形,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地形本身所形成的独特的气候;,气候分界线:,一、地形与气温,(二)中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1,、坡向不同,日照不同,气温不同;如我国山地普遍南坡温度更高。,2,、地表形态不同,气温表现不同。就气温日变化而言,山顶,陡岸,谷地。,3,、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二、地形与地方性风,(一)青藏高原季风,1,、冬季冷高压,夏季热低压,增大了我国季风厚度。,2,、高原大气冬季辐散,夏季辐合,破坏行星气压带。,(二)山(夜)谷(昼)风,(三)焚风(背风坡热干),(四)峡谷风(空气由开阔地进入峡谷口),三、地形与降水,(一)地形与降水形成,1,、迎风坡可促进降水形成。,2,、干燥气流、气流与山脉平行、空气层结稳定,则迎风坡亦难形成降水,(二)地形与降水分布,1,、无青藏高原,则印度季风减弱。,2,、迎风雨坡:随高度增加,降水增加,至最大,后减小。“最大降水高度,H,”。,3,、背风坡:雨影区。,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第五节 冰雪覆盖与气候,68,冰雪圈是气候系统组成之一,它包括季节性雪被、高山冰川、大陆冰盖、永冻土和海冰等。由于它们的物理性质与无冰雪覆盖的陆地和海洋不同,形成一种特殊性质的下垫面。,它们不仅影响其所在地的气候,而且还能对另一洲,另一半球的大气环流、气温和降水产生显著的影响,并能影响全球海平面的高低。,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冰雪覆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69,世界冰雪覆盖概况,雪线(,snow line,)指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为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时的高度。其高度因纬度而异。,70,冰雪覆盖与气温,1,、冰雪表面的辐射性质,冰雪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甚大。,冰面的反射率比雪面的反射率要小得多。,由于地面有大范围的冰雪覆盖,导致地球上损失大量的太阳辐射能。这是冰雪致冷的一个重要因素。,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交换和水分交换特性,冰雪表面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能力很微弱。,冰雪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很小。,大气得不到地表的热量输送。特别是海冰的隔离效应,有效地削弱海洋向大气的显热和潜热输送,这又是一个致冷因素。,冰雪覆盖不仅有使空气致冷的作用,还有致干的作用,冰雪和气温之间有明显的正反馈关系!,71,冰川的作用,冰川像一个固体水库,储存着大量的淡水,(,可以用来开发干旱地区,改造沙漠,发展农业生产),因此人们常把冰川融水比喻成绿洲的命脉,(然而冰川如果全部融化,那么海平面将上升,80-90,米,地球上所有的沿海平原都将变成汪洋大海),没有祁连山冰川就没有河西走廊,(这里降雨量远低于蒸发量,唯一水源就是祁连山冰川。祁连山冰川一年融化,72,6,亿立方米水,汇成河西走廊的生命线。祁连山的冰川、融雪,是维系河西,440,万人民、,750,万头牲畜、,70,万顷耕地、,120,万顷可耕荒地、几百个工矿企业的命脉所在。甘肃农业大学专家测算,祁连山冰川创造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约为,15,亿元人民币。),冰川是大河之源,冰川融水涓涓细流,汇百川成滔滔江河,奔泻千里构成我国主要的水系,哺育伟大的民族,(万里长江的源头就发源在唐古拉山格拉丹冬雪山),72,冰川退缩的恶果,冰川萎缩的速度相当惊人。在秘鲁利马地区,近年来冰川正以每年,30,米的速度消融,而在,1990,年以前,消融速度每年只有,3,米。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全球大约,1,4,以上冰川将消失。到,2100,年可能达到,50,,那时,可能只有在阿拉斯加、巴塔哥尼亚高原、喜马拉雅山和中亚山地还会有一些较大的冰川分布区。正在加速消融的冰川严峻态势,必将带来以下严重的后果:,73,1,、海平面上升:,过去的一个世纪,冰盖和山地冰川的融化,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0-25,厘米的原因之一。如今,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数值正在不断增加。,(如果南极冰盖发生崩解,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米。如果南北极两大冰盖全部融化,其结果会使海平面上升近,70,米。),2,、全球气候改变明显:,冰川,特别是极地大范围冰盖能大量反射太阳光,有助于地球保持温度不至于升高。,(当冰川融化后暴露的陆地和水面就会吸收太阳热量,从而导致冰体融化更多,由此连锁反应势必加速地面增温过程,有助于气候变暖。而北极地区冰体过度融化后较冷冰水会对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东部地区产生冷却效应,冰水流入北大西洋,又可能会使那里的大洋环流模式遭到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冰川消融使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有报道说,与冰盖变化有关的北极熊难以寻食而体重下降;南极的企鹅和海豹也因海冰减少和气温上升而改变了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几百年至几万年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因冰川消融而暴露出来,它的扩散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74,冰川退缩的原因,气候变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采用航测、卫星观测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对尼泊尔境内,3252,个冰川和,2323,个冰川湖以及不丹境内的,677,个冰川和,2674,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1,,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融化加快的事实又一次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在未来几十年里面临的最大威胁。新西兰科学家对其境内,48,座冰川进行拍照和分析后形象地把冰川比喻为,“,银行,”,,由于这些年来那里高气压盛行,西风减少,导致天气干燥,降雪明显减少,以致于,“,银行,”,入不敷出,因为冰川靠自然降雪来补充,以保持动态平衡,体现着冰川积累和消融的收支平衡。如果不利天气继续下去,那里的冰川还将继续萎缩。,人为原因:,我国学者对祁连山冰川研究后提出,冰川退缩除了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的增加。由于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增加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使气候变暖,加剧了冰川的萎缩。,75,气温升高可能会有一个新的有冰雪覆盖的大陆诞生,气温升高,意味着冰雪消融强度的增加,冰雪的消融必然要消耗更多的热量,这无形之中一定程度地限制了气温的进一步升高。,冰川是一定地形条件下气候的产物,同时,冰川也是气候冷暖变化的一个调节器。,(有人设想过,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包括南极在内的冰川都融化了,在南极的融化过程中不仅将使地球气温重新变得凉爽宜人,而且可能会有一个新的有冰雪覆盖的大陆诞生了。与此同时,冰雪融化了,洋面增大了,用于洋面蒸发的热量消耗增加了,地球上的热对流交换的增强将促使降水量的增加,这一系列过程无疑都会使升温的地球重新变得温凉起来。),76,总之,从科学角度考虑,要使,1,克水当量的冰的温度上升,1,度所需的热量为,1,卡,而,1,克,0,水当量的冰要融化成,O,的水这一相变过程所需的热量则为,80,卡。,试想,要想把比中国面积还要大,平均厚度为,1000,米以上的世界上所有的冰川的温度先由零下数十度提高到零度,再由零度的冰融化为零度的水,应该需要多少热量啊!而这些热量的累积绝非全球气温升高,3,一,6,就能实现得了的。因此,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以上部分内容摘自,气象知识,2004/01,汪勤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