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输电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3993898 上传时间:2024-10-02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部分:输电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第三部分:输电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第三部分:输电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输电线路运行管理、状态检修及在线监测技术研讨会,输电线路运行管理、状态检修及在线监测技术研讨会,主要研讨内容,第一部分: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第二部分:输电线路覆冰防治技术,第三部分:输电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第四部分:输电线路的行波保护技术,第五部分:输电线路的故障行波定位理论基础,主要研讨内容第一部分: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输电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第三部分,输电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3,内 容,1.,概述,2.,阻抗测距技术,3.,故障分析测距技术,4.,电压法测距技术,5.,行波测距技术,6. XC-2000,行波故障分析软件演示,3内 容1. 概述,4,内 容,1.,概述,2.,阻抗测距技术,3.,故障分析测距技术,4.,电压法测距技术,5.,行波测距技术,6. XC-2000,行波故障分析软件演示,4内 容1. 概述,5,1.,概述,1.1,输电,线路故障分类,1.2,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作用与基本要求,1.3,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51. 概述1.1 输电线路故障分类,6,1.1,输电线路故障分类,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命脉,它担负着电能传输的重任。同时,它又是电力系统中最容易发生故障的环节。,61.1 输电线路故障分类 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7,1.2,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作用与基本要求,作用,1,)缩短故障修复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损失;,2,)减轻人工巡线工作量;,3,)发现造成线路瞬时故障的绝缘薄弱点,并及时处理,防止故障再次发生。,71.2 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作用与基本要求作用,8,1.2,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作用与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准确性, 可靠性, 经济性, 方便性,81.2 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作用与基本要求基本要求,9,1.3,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阻抗法,故障分析法,电压法,行波法,91.3 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阻抗法,10,内 容,1.,概述,2.,阻抗测距技术,3.,故障分析测距技术,4.,电压法测距技术,5.,行波测距技术,6. XC-2000,行波故障分析软件演示,10内 容1. 概述,11,2.,阻抗测距技术,根据故障后线路一端的测量阻抗估算故障距离。,112. 阻抗测距技术 根据故障后线路一端的测量阻抗估,12,2.,阻抗测距技术,存在的问题:,(,1,),测距误差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故障点弧光电阻,电源阻抗,电压,、,电流互感器变换误差,线路不对称(换位)影响,长线分布电容,线路走廊地形变化,引起零序参数变化,。,122. 阻抗测距技术存在的问题:,13,2.,阻抗测距技术,存在的问题:,(,2,),适用性差。不宜用于以下线路:,直流输电线路,带串补电容线路,T,接线,部分同杆架设双回线,132. 阻抗测距技术存在的问题:,14,内 容,1.,概述,2.,阻抗测距技术,3.,故障分析测距技术,4.,电压法测距技术,5.,行波测距技术,6. XC-2000,行波故障分析软件演示,14内 容1. 概述,15,3.,故障分析测距技术,单端分析法:,根据故障后线路一端的工频电压、电流相量估算故障距离。,153. 故障分析测距技术单端分析法:,16,3.,故障分析测距技术,双端分析法:,根据故障后线路两端的工频电压、电流相量估算故障距离。,(,1,)已知两端电压和电流,163. 故障分析测距技术双端分析法:,17,3.,故障分析测距技术,双端分析法:,根据故障后线路两端的工频电压、电流相量估算故障距离。,(,2,)已知本端电压、电流以及对端电流,173. 故障分析测距技术双端分析法:,18,内 容,1.,概述,2.,阻抗测距技术,3.,故障分析测距技术,4.,电压法测距技术,5.,行波测距技术,6. XC-2000,行波故障分析软件演示,18内 容1. 概述,19,4.,电压法测距技术,基本原理:,当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其沿线各点电压有效值在故障点取得最小值。,当已知线路模型参数时,可利用线路一端的电压、电流计算沿线各点的电压、电流,进而构造一个关于位置(距离)的测距函数,其最小值点所对于的位置即为故障点。,194. 电压法测距技术 基本原理:,20,内 容,1.,概述,2.,阻抗测距技术,3.,故障分析测距技术,4.,电压法测距技术,5.,行波测距技术,6. XC-2000,行波故障分析软件演示,20内 容1. 概述,21,5.,行波测距技术,5.1,行波测距技术发展概况,5.2,暂态行波的产生,5.3,暂态行波的传播特性,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5.5,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关键技术,5.6 XC,系列行波测距系统及其典型应用,5.7,利用故障分闸和重合闸暂态行波的,故障测距原理及其应用,215. 行波测距技术5.1 行波测距技术发展概况,22,5.1,行波测距技术发展概况,(,1,)早期行波故障测距技术,20,世纪(,50,60,)年代,基本原理,利用电压行波在故障点与母线之间的传播时间计算故障距离。,实现方法,利用电子计数器或者阴极射线示波器测量暂态行波的到达时刻和传播时间。分为,A,、,B,、,C,、,D,等,4,种基本型式。,存在问题,1,)对行波现象的认识不充分;,2,)采用专用高频信号耦合设备,价格昂贵;,3,)信号记录与处理手段有限;,4,)装置构成复杂,可靠性差。,225.1 行波测距技术发展概况(1)早期行波故障测距技术,23,5.1,行波测距技术发展概况,(,2,)现代行波故障测距技术,20,世纪,80,年代,。采用现代微电子技术、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测量暂态行波的到达时刻和传播时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理论研究。提出基于,A,型原理,的行波相关法、求导数法。,20,世纪,90,年代:应用研究。装置研制和投运。实现了,A,、,D,、,E,型原理,,并提出匹配滤波器、第,2,个反向行波浪涌识别、最大似然估计和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等测距算法。,2000,年,:,1,)实现了,A,、,D,、,F,、,E,型原理,;,2,)提出了,测距式行波距离保护原理,,从而将,A,型行波测距与超高速继电保护融为一体。,235.1 行波测距技术发展概况(2)现代行波故障测距技术,24,5.1,行波测距技术发展概况,(,3,)现代行波故障测距系统,Hathaway,行波测距系统,。电流耦合方式,,1992,年投运,,A,、,D,、,E,三种原理,测距误差可达,300 m,。,B. C. Hydro,行波测距系统,。电压耦合方式,,1993,年投运。,D,型原理,无波形记录功能,测距误差可达,300 m,。,山东科汇行波测距系统,。电流耦合方式,,1995,年投运,XC-11,,,A,、,D,、,E,三种原理,平均测距误差不超过,400 m,。,2000,年投运,XC-2000,,,A,、,D,、,F,、,E,四种原理,测距误差可达,200 m,以内。,中国电科院行波测距系统,。电流耦合方式,,2000,年投运,,D,型原理,平均测距误差不超过,500 m,。,245.1 行波测距技术发展概况(3)现代行波故障测距系统,25,5.2,暂态行波的产生,输电线路上的,行波,是指沿线路传播的电压、电流波。沿参考方向传播的行波称为正向行波(或前行波),沿参考方向的相反方向传播的行波称为反向行波(反行波)。行波分为稳态行波和暂态行波。,稳态行波,是指系统正常运行时沿线路传播的行波,它是由系统的电源产生的。电能的传输和交换是通过稳态行波的传播来实现的。,暂态行波,是指系统运行过程中突然出现,而后又逐渐消失的行波,它是由系统的扰动,如短路、断线、开关操作、雷击及雷电感应等引起的。,255.2 暂态行波的产生 输电,26,5.2,暂态行波的产生,输电线路故障暂态行波的产生,(a),故障等效网络,(b),正常负荷网络,(c),故障附加网络,265.2 暂态行波的产生输电线路故障暂态行波的产生(a),27,5.3,暂态行波的传播特性,行波浪涌到达线路上波阻抗不连续点,(,如母线、故障点等,),时将同时产生,反射,和,透射,现象,相应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性质与该点的网络结构有关。,三相线路各相之间存在着电磁耦合,描述每一相行波的电报方程是不独立的。一般通过相模变换将三相行波分解为,线模,和,地模,(零模)两种独立的行波模量来分析简化求解过程。,地模行波分量在传播过程中将发生严重的衰减和畸变,其传播速度也不稳定,而线模行波分量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和畸变程度较小,其传播速度也比较稳定。,275.3 暂态行波的传播特性 行波浪,28,5.3,暂态行波的传播特性,故障暂态行波传播网格图,285.3 暂态行波的传播特性故障暂态行波传播网格图,29,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D,型双端原理,295.4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 D型双端原理,30,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A,型单端原理,标准模式,305.4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 A型单端原理标准模,31,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A,型单端原理,扩展模式,315.4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 A型单端原理扩展模,32,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A,型单端原理,综合模式,利用线路故障时在测量端感受到的第,1,个正向行波浪涌与第,2,个反向行波浪涌之间的时延计算本端测量点或对端母线到故障点之间的距离。,325.4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A型单端原理综合模式,33,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两种原理的综合评价,1,),D,型双端现代行波原理具有很高的自动测距可靠性,因而可以单独使用,但准确性稍差;,2,),A,型单端现代行波原理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但自动测距可靠性难以保证,目前暂不宜单独推广。一般情况下,通过人工波形分析可以获得准确的故障点位置。,3,)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A,型测距原理(作为辅助原理)对,D,型测距原理给出的测距结果进行,验证和校正,,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测距效果。,335.4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两种原理的综合评价,34,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组合测距模式,(,1,)普通交流线路(,实际故障点距洛埠变,6.2 km,),345.4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组合测距模式,35,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组合测距模式,(,2,)双回线路(,实际故障点距绥化变,8.955 km,),355.4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组合测距模式,36,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组合测距模式,(,3,)串联补偿线路(,实际测距误差不超过,400 m,),365.4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组合测距模式,37,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组合测距模式,(,4,)直流输电线路(,实际故障点距麦元站,123.5 km,),375.4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组合测距模式,38,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单端测距模式,故障点反射波,(,1,)线路中点以内故障,385.4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单端测距模式,39,5.4,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单端测距模式,(,1,)线路中点以外故障,395.4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基本原理实际应用单端测距模式,40,5.5,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关键技术,5.5.1,暂态行波传变技术,5.5.2,高速数据采集技术,5.5.3,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5.5.4,小波变换,(,WT,),技术,5.5.5,远程通信技术,405.5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关键技术5.5.1 暂态行波传变,41,5.5.1,暂态行波传变技术,1,)电磁式电压互感器(,TV,),2,)专用耦合设备,3,)光电压、电流互感器,4,)常规保护电流互感器(,TA,),5,),V,型(两相式)电压互感器,6,)配电变压器,4,),6,)均为,山东科汇,首创,其主要优点:,易于实现、成本低、灵敏度高。,415.5.1 暂态行波传变技术1)电磁式电压互感器(TV),42,5.5.2,高速数据采集技术,意义:,1,)可以实现单端行波故障测距;,2,)可以补偿双端行波测距误差。,原理:,CPU,高速数据采集电路,双,RAM,切换控制电路,425.5.2 高速数据采集技术意义:1)可以实现单端行波故,43,5.5.3,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D,型双端行波法要求两侧装置实现,1us,时间精确同步,使测距分辨率达到,150,米。,T,s,T,R,S,R,装置接受全球定位系统(,GPS,)信号,给内部时钟精确对时,使装置记录行波到达时间的精度在,1us,以内。,435.5.3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44,5.5.3,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PS,同步时钟,原理框图,445.5.3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PS同步时钟,45,5.5.4,小波变换,(,WT,),技术,行波脉冲的常规越限检测方法抗干扰能力差、时间精度低。,将行波信号进行二进制小波变换后,得到模极大值信号图。将模极大值出现的时间确定为信号突变出现时间。,根据不同频带下模极大值的大小与极性判断检测到的信号突变是否是来自故障点的行波脉冲,455.5.4 小波变换(WT)技术行波脉冲的常规越限检测方,46,5.5.4,小波变换,(,WT,),技术,5.5.4.1,小波基本概念,5.5.4.2,连续小波变换,(,CWT,),5.5.4.3,二进小波变换,5.5.4.4,离散小波变换,(,DWT,),5.5.4.5,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465.5.4 小波变换(WT)技术5.5.4.1 小波基本,47,5.5.4.1,小波基本概念,475.5.4.1 小波基本概念,48,5.5.4.1,小波基本概念,Haar,小波,几种常见的基小波,485.5.4.1 小波基本概念Haar小波几种常见的基小波,49,5.5.4.1,小波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的基小波,D4,小波,495.5.4.1 小波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的基小波D4小波,50,5.5.4.1,小波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的基小波,Morlet,小波,505.5.4.1 小波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的基小波Morlet,51,5.5.4.1,小波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的基小波,墨西哥帽小波,515.5.4.1 小波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的基小波墨西哥帽小波,52,5.5.4.1,小波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的基小波,Meyer,小波,525.5.4.1 小波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的基小波Meyer小,53,5.5.4.1,小波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的基小波,3,次,B-,样条导数型小波,535.5.4.1 小波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的基小波3次B-样条,54,5.5.4.1,小波基本概念,545.5.4.1 小波基本概念,55,5.5.4.1,小波基本概念,小波分析,将信号按某一分析小波族展开(分解),即将信号表示为一系列不同尺度和不同时移的分析小波的线性组合,其中每一项的权系数可以通过对信号实施小波变换而求得,称为,小波系数,(wavelet coefficient),,而同一尺度下所有不同时移的分析小波的线性组合则称为信号在该尺度下的,小波分量,(wavelet component),。,小波分析是一种时频分析方法,并且具有可调的时频分辨率特性(“显微镜”特性),即在较高尺度下具有较高的频域分辨率和较低的时域分辨率,因而可以观察到信号的大致轮廓,而在较低尺度下具有较低的频域分辨率和较高的时域分辨率,因而可以观察到信号的各个细节。正是这种特性,使得小波分析非常适合用于,非平稳,信号,(如电力系统中的各种暂态行波信号)的特征提取。,555.5.4.1 小波基本概念小波分析,56,5.5.4.2,连续小波变换(,CWT,),565.5.4.2 连续小波变换(CWT),57,5.5.4.2,连续小波变换,(,CWT,),575.5.4.2 连续小波变换(CWT),58,5.5.4.3,二进小波变换,585.5.4.3 二进小波变换,59,5.5.4.3,二进小波变换,595.5.4.3 二进小波变换,60,5.5.4.3,二进小波变换,605.5.4.3 二进小波变换,61,5.5.4.4,离散小波变换,(,DWT,),615.5.4.4 离散小波变换(DWT),62,5.5.4.4,离散小波变换,(,DWT,),625.5.4.4 离散小波变换(DWT),63,5.5.4.4,离散小波变换,(,DWT,),D4,小波,635.5.4.4 离散小波变换(DWT)D4小波,64,5.5.4.5,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准确标定,1,)行波浪涌存在一定的上升时间,这使得在测量点直接检测到行波浪涌的到达时间存在一定的偏差;,2,)使用,B-,样条函数的导函数作为基小波,并对行波信号进行二进小波变换,则小波系数的模极大值点与行波信号的奇异点(即行波浪涌波头的起始点)相对应。因此,可以将小波系数模极大值点出现的时间确定为行波浪涌的到达时刻。,645.5.4.5 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行波浪,65,5.5.4.5,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仿真故障初始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标定,655.5.4.5 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仿真故,66,5.5.4.5,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665.5.4.5 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67,5.5.4.5,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故障初始行波浪涌实际到达,M,端和,N,端母线的时刻分别为,(333334)us,和,(99100)us,675.5.4.5 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故障初,68,5.5.4.5,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实测故障初始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标定,(b),绥化侧三相电流,(a),康金侧三相电流,康绥甲线两侧电流暂态故障分量波形,685.5.4.5 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实测故,69,5.5.4.5,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实测故障初始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标定,695.5.4.5 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实测故,70,5.5.4.5,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两端初始电流的实际波头起始点,相对于该相波形中第,1,个采样点的时间均为,(6364)us,705.5.4.5 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小波模极大值描述两端初,71,5.5.5,远程通信技术,S,R,电话网,/,广域网,PC,主站,715.5.5 远程通信技术SR电话网/ 广域网PC主站,72,5.6 XC,系列行波测距系统及其典型应用,5.6.1,研制背景,5.6.2,系统构成,5.6.3,行波分析功能描述,5.6.4,典型应用实例,725.6 XC系列行波测距系统及其典型应用5.6.1 研制,73,5.6.1,研制背景,1995,年,科汇电气有限公司与其合作伙伴联合研制出我国第,1,台输电线路现代行波故障测距装置,XC-11,并在世界上首次将小波变换技术用于行波故障测距;,此后几年的运行经验表明,,XC-11,已经达到商业化水平,但在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1998,年开始研制,XC-2000, 2000,年正式投产。,735.6.1 研制背景1995年,科汇电气有限公司与其合作,74,典型实际故障及,XC-11,测距结果,74 典型实际故障及XC-11测距结果,75,平均绝对误差:, 400 m,XC-11,测距误差曲线(,19972001,),75平均绝对误差: 400 mXC-11测距误差曲线(19,76,XC-2000,系统构成,5.6.2,系统构成,76XC-2000系统构成 5.6.2 系统构成,77,行波采集与处理系统原理框图,5.6.2,系统构成,77行波采集与处理系统原理框图5.6.2 系统构成,78,系统主要特点,1,)采用电流暂态分量实现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原理,使得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易于实现,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2,)综合利用了故障、故障分闸和重合闸产生的暂态行波,并能够实现,A,、,D,、,F,和,E,等,4,种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原理;,3,),采用专门研制的高速数据采集单元对行波信号进行采集、记录与实时处理,并建立了以双端行波测距为主、单端行波测距为辅的优化组合测距模式,因而具有很高的可靠性;,5.6.2,系统构成,78系统主要特点5.6.2 系统构成,79,系统主要特点,4,),采用小波变换技术检测行波波头起始点所对应的绝对时间,从而将行波浪涌到达时刻的检测误差控制在半个采样间隔以内,进一步通过选择合适的波速度,可以将,D,型双端现代行波测距原理的测距误差控制在,300 m,以内;,5,)可以同时采集,8,回线路的电流暂态信号(来自常规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和电压暂态信号(来自专门研制的行波耦合器),因而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6,)可以用于各种交流和直流输电线路,因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5.6.2,系统构成,79系统主要特点5.6.2 系统构成,80,系统主要特点,7,)完全独立于继电保护及故障录波设备,并具有现场调试和远程维护功能,因而具有较强的可维护性;,8,)多年的运行经验表明,该系统的绝对测距误差可达,200 m,以内,而最大一般不超过,500 m,。,5.6.2,系统构成,80系统主要特点5.6.2 系统构成,81,自动故障测距,当系统所监视的某一回线路发生故障后,两端行波采集与处理系统可以通过通信网络自动交换故障暂态数据,并自动给出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结果。,当故障线路两端的行波采集与处理系统所记录的故障暂态数据远传到调度端的行波综合分析系统后,该系统同样可以自动给出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结果。,5.6.3,行波分析功能描述,81自动故障测距5.6.3 行波分析功能描述,82,人工波形分析,提供人工波形分析工具。在此环境下,可以象运用示波器那样对所记录的暂态波形中各行波浪涌到达测量点的时刻进行测量,从而对自动双端故障测距结果进行直接修正,并且可以获得单端行波故障测距结果。,5.6.3,行波分析功能描述,82人工波形分析5.6.3 行波分析功能描述,83,计算机辅助波形分析,提供基于小波算法的数字滤波功能。将被分析的暂态波形划分为不同的频带,从而可以对不同频带下的行波特征进行对比,最终获得可信度较高的故障测距结果。,5.6.3,行波分析功能描述,83计算机辅助波形分析5.6.3 行波分析功能描述,84,5.6.4,典型应用实例,(,1,)绥化电网行波故障测距系统,2000,年,9,月投入运行。,绥化,220 kV,电网结构,845.6.4 典型应用实例(1)绥化电网行波故障测距系统,85,绥化电网实际故障及,XC-2000,测距结果,5.6.4,典型应用实例,(,1,)绥化电网行波故障测距系统,2000,年,9,月投入运行。,85绥化电网实际故障及XC-2000测距结果5.6.4 典型,86,葛洲坝,南桥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系统,2002,年,葛南线累计发生故障,20,余次,所有故障均被,XC-2000,所捕获,且绝对测距误差不超过,线路全长的,0.3%,。,(,2,)葛南直流线路行波故障测距系统,2001,年,12,月投入运行。,葛洲坝,南桥,麦元,538.2 km,507.2 km,5.6.4,典型应用实例,86葛洲坝南桥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系统 2002年,葛南线,87,(,2,)葛南直流线路行波故障测距系统,2001,年,12,月投入运行。,5.6.4,典型应用实例,87(2)葛南直流线路行波故障测距系统 5.6.4,88,(,3,)配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2004,年,10,月,在宁夏银川变电所某,35kV,配电线路完成了,XC-2000,系统的,人工接地试验,。,在变电站母线侧安装一套行波采集与处理系统,利用,母线电压互感器,获取故障行波信号;在线路末端也安装一套行波采集与处理系统,利用,配电变压器,获取故障行波信号。,试验线路全长,9.3km,,人工接地故障点在线路末端配电变压器一次侧。在试验线路上分别进行了金属性接地和高阻接地故障试验。,5.6.4,典型应用实例,88(3)配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5.6.4 典型应用实例,89,5.6.4,典型应用实例,金属性接地故障测距结果:,距离变电站母线端,9.2 km,,测距误差为,100 m,(,3,)配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895.6.4 典型应用实例金属性接地故障测距结果:距离变电,90,5.6.4,典型应用实例,高阻接地故障测距结果:距离变电站母线端,8.9 km,,测距误差为,400 m,(,3,)配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905.6.4 典型应用实例高阻接地故障测距结果:距离变电站,91,5.7,利用故障分闸和重合闸暂态行波 的故障测距原理及其应用,5.7.1 F,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5.7.2 E,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5.7.,3,两种原理的配合,5.7.,4,实测波形分析,915.7 利用故障分闸和重合闸暂态行波 的故障,92,5.7.1 F,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F,型原理,标准模式,925.7.1 F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 F型原理标准模式,93,5.7.1 F,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F,型原理,扩展模式,1,935.7.1 F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 F型原理扩展模式,94,5.7.1 F,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F,型原理,扩展模式,2,945.7.1 F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 F型原理扩展模式,95,5.7.1 F,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F,型原理,综合模式,利用在线路测量端感受到的由任一端分闸初始行波浪涌产生的第,1,个正向行波浪涌与之后最先到来的反向行波浪涌之间的时延计算本端测量点或对端母线到故障点之间的距离。,955.7.1 F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F型原理综合模式,96,5.7.2 E,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E,型原理,标准模式,965.7.2 E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 E型原理标准模式,97,5.7.2 E,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E,型原理,扩展模式,1,975.7.2 E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 E型原理扩展模式,98,5.7.2 E,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E,型原理,扩展模式,2,985.7.2 E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 E型原理扩展模式,99,5.7.2 E,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E,型原理,综合模式,利用在线路测量端感受到的由任一端重合闸初始行波浪涌产生的第,1,个正向行波浪涌与之后最先到来的反向行波浪涌之间的时延计算本端测量点或对端母线到故障点之间的距离。,995.7.2 E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E型原理综合模式,100,5.7.3,两种原理的配合,F,型和,E,型原理的配合,根据快速自动重合闸的操作时序,可以实现,F,型原理和,E,型原理的有机配合,并能够从线路故障后断路器产生的多次暂态行波过程中提取故障点位置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故障测距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对于永久性故障的分析和查找具有重要意义。,1005.7.3 两种原理的配合F型和E型原理的配合,101,5.7.4,实测波形分析,A,型行波原理,F,型行波原理,时间相差:,87.223 ms,1015.7.4 实测波形分析 A型行波原理,102,A,型行波原理,F,型行波原理,时间相差:,87.354 ms,102A型行波原理,103,A,型行波原理,F,型行波原理,时间相差:,79.558 ms,103A型行波原理,104,A,型行波原理,F,型行波原理,时间相差:,88.083 ms,104A型行波原理,105,A,型行波原理,E,型行波原理,时间相差:,699.178 ms,105A型行波原理,106,A,型行波原理,E,型行波原理,时间相差:,905.793 ms,106A型行波原理,107,内 容,1.,概述,2.,阻抗测距技术,3.,故障分析测距技术,4.,电压法测距技术,5.,行波测距技术,6. XC-2000,行波故障分析软件演示,107内 容1. 概述,108,谢谢大家!,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